繼今年初的《中華的故事》之後,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近又推出一部紀錄片《絲綢之路》。全片三集,分別介紹中國段、中亞段和伊朗至威尼斯段。片中,英國年輕的歷史學家客串主持人,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古都西安開始,沿著中國古代探險家張騫的足跡,重走這條連接中西方文明的古代商道。
不禁聯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放送協會(NHK)拍攝的同名紀錄片。當時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該片中國境內部分為中日合拍,整整12集,中國境外部分共18集。可以說,紀錄片掀起了絲路文化長達幾十年的熱潮。相比之下,英國版則顯得過於侷促,只是「管中窺豹」而已,權威性、客觀性乃至完整性,遜色許多。儘管如此,英國版《絲綢之路》仍然引發各界熱議。究其原因,老牌英文媒體的關注和網際網路傳播只是加分因素,該片引發了人們對「一帶一路」的聯想才是關鍵。
英國版《絲綢之路》被一些人評價為客觀公正,褒揚為主,但仍有很多標籤化的痕跡。例如將中亞地區的生活困窘,簡單歸咎於前蘇聯政府的獨斷專行;以伊朗為背景,突出強調伊斯蘭教對絲綢之路沿線的巨大影響力等。這些看似與中國並無直接關聯的標籤化內容,暗含了西方世界對「一帶一路」影響力的擔憂。
中國早就明確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還設立絲路基金和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表誠意。發改委還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對「一帶一路」英文譯法進行規範,明確規定「倡議」一詞譯為單數的「initiative」,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等措辭。所有這些就是為了避免外界誤讀。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受眾習慣於標籤化認知,碎片化解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還勇於承擔國際責任。中國去年提交的耗資41萬億元人民幣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就是最好的佐證。可是,西方社會的一些人還是按照既有思維定式進行歷史類比,根據固有的意識形態給中國貼標籤。說到底,他們無法接受世界格局逐漸被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打破的現實。可以想見,很長一段時期,涉華的噪聲也許會更強,一些個案恐怕也會被放大為中國的普遍現象。鑑於此,尤其需要加強中外交流與合作,主動向外傳遞中國的聲音。
當然,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通過更多的人員交流,彼此才能有更多認識、更深了解。試想700多年前,如果馬可·波羅未在中國遊歷17年,不可能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絲綢之路」也不可能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廣為流傳,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也許會推遲好幾百年。
當代中國,無論在現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需要更多的「馬可·波羅」。既然「管中窺豹」無法避免,那麼就必須讓「管」更多,讓「窺豹」的人儘可能看得更全、更完整。總有一天,足夠多的點陣將還原一幅接近全貌的中國圖景。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