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且聽風吟

2021-01-20 星空天文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聽到火星上的風聲。

洞察號的2.2米直徑太陽能電板,由洞察號設備部署相機拍攝。NASA / JPL-Caltech


佔領一個據點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對,偵察地形。洞察號著陸後做的第一件事也是環顧左右,看看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的。


這其中包括,「聽一聽」周圍有什麼動靜。雖然看來有些無聊,但畢竟是孤身一人在火星上,沒有人可以說話,聽聽風聲,也是好的。


洞察號此舉卻在不經意間創造了歷史。人類第一次在火星上用儀器記錄到人耳可感的聲音。


但是在火星上,高音的傳播能力不佳,因此研究人員把一部分人耳無法聽到的次聲波轉移到了人耳可感的頻率範圍之內。


這是因為洞察號儀器設備的設計目的並非是為了成為星際搖滾歌手,而是為了應對一個重要的科學挑戰:解開火星內部結構之謎。

為了讓極端靈敏的地震傳感器獲得高質量的數據,研究小組必須過濾掉來自火星表面的所有無效信息,專注於獲取來自行星內部的信號。而風會對地震儀產生影響,所以著陸器上安裝了一臺氣壓傳感器,來隔離背景噪聲。


洞察號上的所有設備目前都還未被部署到火星表面。風聲的數據來自兩處,一個是氣壓傳感器,另一個是地震儀。它們都還在著陸器的設備艙內。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很好地捕捉周邊及著陸器內部產生的噪音,比如風掠過洞察號太陽能電板時發出的聲音。


掠過太陽能電板的風速在每秒5至7米之間,風向來自著陸器的西北。樣本是傳感器頭15分鐘記錄下的數據。向高頻轉移的噪音導致錄音速度加快,因此這實際上是一段延時錄音。


這段錄音聽起來十分詭異,既像風,又如同海洋的咆哮。


洞察號短時地震儀記錄下的首段數據,這些震動是風掠過太陽能電板時產生的。NASA / JPL-Caltech / CNES / UKSA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Oxford


科研人員未來將把地震儀和防護罩部署到火星表面,而氣壓傳感器就位於防護罩的內部。洞察號一旦開始執行科學任務,地震儀就無法再聽到風聲了,取而代之的可能只有來自火星內部的隆隆聲。


星空天文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寫《且聽風吟》為了表達什麼?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的文字特點作家的風格,基本上在成名作中就奠定了。村上春樹1978年發表的《且聽風吟》(《風の歌を聴け》),除了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蜚聲文壇的敲門磚。這本書寫滿了「距離感」。以《且聽風吟》為例,某一天,書中的「我」去熟悉的酒吧消遣,結識了一位因酒醉而昏迷的陌生女人。在好心送女子回家後,原本沒打算深交的兩人,又因為各種巧合而不停相遇。在命運的搭橋牽線下,二人漸漸對彼此產生了好感,開始了類似戀愛的生活。
  • 且聽風吟,靜待花開……
    《且聽風吟》是村上的第一本小說,是他無意間伸手接住那一片雪花後,證明他擁有這個才華去接受人生中的那份「天啟」。村上憑藉這部小說拿到了日本獲第23屆「群像新人獎」,這部中篇小說是村上走入作家殿堂的入場券,也是此後村上的書迷飲下的第一本青春的烈酒。
  • 《且聽風吟》:靈魂深處的「天空之城」
    為了能讀懂村上,我竭盡所能去尋找他的所有作品,經過細心的挑選,我還是決定拜讀他的處女作《且聽風吟》。開始閱讀的時候,由於作品的整體內容跳躍性很大,給人一種隨意之感,故而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也並不能將自己沉浸在作品中,甚至一度懷疑作品的可讀性。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於明白了村上的良苦用心。
  • 《且聽風吟》開始是用英語寫的?
    《且聽風吟》開始是用英語寫的?在《身為職業小說家》裡,村上春樹披露了過去幾十年寫作生涯中的大量細節,比如處女作《且聽風吟》最初是用英文創作的,寫了一章左右,然後再翻譯回日語。村上把這種寫作方式稱為移植,而不是簡單的翻譯,這種寫作和思考方式,在他看來就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日語文體。之後《且聽風吟》的創作,就接著這種文體寫了下去。
  • 《且聽風吟》: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納蘭性德這句話應該很好的描述了這本書的一個大致的梗概,書名為《且聽風吟》,雖美其名曰「風」,但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意象,它象徵著你在人生長河裡面所面對的光怪陸離的事,林林總總的人……然而這一切都會幻化成風,隨著時間的漸進,漸行漸遠,一切一去杳然。有幸拜讀這本《竊聽風雲》——村上春樹先生的處女作,聽聞這還是他在經營爵士樂酒吧時,熬夜所著而成的。
  • 且以詩情吟佳節
    倚廊聽絲雨,階前數落英。芒種春盡煮青梅,朱衣迎赤帝。鶯燕庭前飛,蜂蝶花間戲。濛濛煙雨中,時聞子規啼。重陽草木搖落滿天霜,金風簇菊復重陽。風漸瘦,雨未休,窗前芭蕉點點愁。剪燭盼歸舟。霜降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新冠」肆虐的庚子年,時針走得似乎快了一些,轉眼已是霜降。寫七絕記之。其一梧葉階前簌簌飄,池塘秋水月輕搖。兩鬢未覺霜已降,鷓鴣聲裡近寒潮。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幾個小時後,洞察號與在軌的火星奧德賽號軌道器成功取得聯絡。奧德賽號告訴我們,洞察號非常健康,已經順利打開了太陽能板。此外,洞察號IDC相機拍攝的第一張火星照片也傳回了地球。相比之下也明顯可以看出IDC相機的視野比ICC相機窄得多。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
  • 枯枝瘦葉入冬暝,小雪吟窗洗耳聽。小雪詩十二首
    風銜瘦葉疏林寂,聽雨瀟瀟草木驚。(三)一夜西風小雪還,寒雲已破萬重山。江東日暮蘆花蕩,柳瘦任憑霜染顏。(十一)枯枝瘦葉入冬暝,小雪吟窗洗耳聽。若借今朝光景好,人生得意幾安寧。(十二)柳敗荷殘瘦水邊,蟄蟲寒帶入冬眠。枝枝老菊東籬寄,小雪拈花又一年。
  • 你好 洞察號!
    洞察號在火星上的工作示意圖。 它們的使命是在洞察號著陸期間承擔洞察號和地球之間的通訊中繼工作,在第一時間向地球傳回洞察號的著陸狀況甚至洞察號著陸後拍攝的第一張照片。也就是說,如果順利的話,洞察號著陸10分鐘後,地球上的我們就可以收到第一張洞察號拍攝的照片了!
  • 百鳥吟(第二集)
    百鳥吟第二集百鳥吟 · 藏頭詩百 嬌未忘那時天,鳥 語鶯歌翥鷂鳶。吟 唱山河聽有趣,詠 章描彩憶流年。詠百鳥一大小高低不一般,弱強俊醜豈同顏。51 · 紅尾水鴝(新韻)黑間紅綴戲河風,擺尾開扇駐石鳴。常是跑奔追獵物,遇驚貼水速飛行。52 · 白鷳銀身黑腹首冠纓,華麗嬌姿負盛名。曾費詩仙佳律贊,朝服五品繪明清。53 · 斑頭雁著意查知喜組群,如名頭頂嵌斑紋。肉鮮香嫩猶昂貴,抵近百元得一斤。
  • 詩在古代是吟的,且看古代男女對唱
    詩在古代是吟的,所以有「吟詩作對」的說法。所謂的吟,是吟唱吟誦的意思。重唱中有男女聲二重唱,連句詩中也有男女二人分別連句的詩。男女合作的連句詩,雖然數量上少的可憐,但由於是性別的緣故,內容卻是很悲傷和哀婉的。
  • 洞察號的火星之旅·火震
    洞察號攜帶了一個火震儀,用於探測火星上的震動。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來源:NASA) 火星幾乎沒有板塊活動,而且和其他大多數火震形式一樣,這些震動幾乎無法準確判斷震源位置,為此,洞察號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探測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
  • 十首處暑詩詞,露荷散香,風竹含韻: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
    露荷散清香,風竹含疏韻。幽閒竟日臥,衰病無人問。薄暮宅門前,槐花深一寸。白晝夜短,天氣微涼。荷花散發著清香,竹子風吹蕭蕭。處暑早上的門前,但見飄落的槐花鋪滿地面,淡雅飄香。《處暑七月中》: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處暑時節,風輕雲淡。稻花香飄,草蟲低唱。如此美妙的時光,最適合飲酒賦詩,彈琴吟唱。
  • 觀銀河聽風吟,夏日赤闌橋的三個片段
    在他一生流傳下來的87首詞中,有《一萼紅》《踏莎行》《杏花天影》《琵琶仙》《淡黃柳》《悽涼犯》《秋宵吟》《浣溪沙》等22首,是為這對合肥姐妹花而作,赤闌橋就這樣跨越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時空之上,成為宋詞意象中的經典。
  • 雪落無痕梅有影,風吹冷韻月凝香;七絕十四首,且賦閒詞度夜長
    雪落無痕梅有影,風吹冷韻月凝香。紅爐暖酒何人伴,且賦閒詞度夜長。一痕遠黛浮霜色,也潤清湖著淡妝。絲柳輕垂風拂軟,薄煙慢籠水牽涼。橋依故事說新韻,傘問時空記舊章?千載輪迴猶是景,哪篇佳話不黃粱!夢盡千裡帆,夢外蓬山遠。也曾深情無限,也曾風月滿眼,也曾搖動韶光追趕過華年。
  • 洞察號發現:火星地震,受到太陽光,和火星風的影響!
    洞察號著陸器在火星表面放置了一個地震儀,它的讀數被傳回地球。2019年2月至6月間收集的連續地震記錄顯示,火星上存在數百個「大地震」。火星大多數地震比地球上通常感覺到的地震要弱得多,儘管有些火星地震的震級幾乎達到4級。
  • 「洞察號」成功登陸紅色星球,圖說「洞察號」相關情況
    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7日凌晨,美國宇航局宣布「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我們的近鄰火星,並接收到從「洞察號」傳回的信息,這表明它的太陽能電池板已成功展開。洞察號在未來幾天內將解鎖機械手臂,使用機械手臂上的相機拍攝著落點附近地表照片,以便工程師確定將洞察號攜帶的科研儀器安放在什麼位置。預計這些儀器成功安放到正常工作再到傳回數據,將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
  • 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距離現在,洞察號已經在火星定居超過一年時間,那麼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近日,NASA洞察號小組公布了洞察號這一年來的探測成果,並且在這一年中,洞察號逐漸揭開了火星的一個秘密!我們知道NASA的海盜號著陸器是第一個研究火星地震學的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