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的火星之旅·火震

2020-12-03 haibaraemily

洞察號攜帶了一個火震儀,用於探測火星上的震動。

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

(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來源:NASA)

為什麼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需要地震儀(劃掉,在火星就叫火震儀了)呢?簡單來說,就是當固態天體發生震動的時候,震動產生的波(地震波)在不同密度的地層中傳播速度不同,那麼通過測量不同地層傳來的地震波之間的時間差,就可以反推內部每一層的厚度和密度了。

(通過地/火震波探測天體內部結構原理。來源:NASA)

火星幾乎沒有板塊活動,而且和其他大多數火震形式一樣,這些震動幾乎無法準確判斷震源位置,為此,洞察號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探測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

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探測器高解析度影像的配合之下,一旦發生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洞察號將會迅速搜索到新產生的隕石坑的精確位置,也就確定了震源的坐標,進而測量地震波的行進時間。

當然,單個地震儀觀測會有很多局限性,因為地震儀數目越多,分布越廣,才能探測到越深、越準確的內部結構。事實上,即使當年的阿波羅登月任務安裝了四臺月震儀,也還是沒能克服這一問題,因為這些月震儀實在是靠得太近了,全部扎堆於月球近月面的低緯度區域,造成的後果是:我們很難探測到遠月面的月震,也無法探測到深於1100-1300 km的具體結構了,也就是說儘管我們知道內部的分層狀況和各層狀態,但對下月幔和月核的深度和密度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左上)阿波羅任務在月球上安置的幾個月震儀,其中Apollo 11僅工作了三周就壞了,Apollo月震數據主要來自於12, 14, 15和16,Apollo 17處安置了一個重力儀。來源:[1]。(右上)四個月震儀觀測到的月震情況,到1977年四臺月震儀停止工作期間,共記錄下了12558次月震(包括9次人工月震)。來源:[2]。(左下)目前認為的月球內部波速和密度隨深度的(粗略)關係。來源:[3](右下)月球內部結構。來源:[4],近月面四個綠色點(A12/14,A15,A16)表示阿波羅號安裝的四個月震儀的緯度。

只不過,如今的洞察號,有更靈敏的地震儀,也有更高解析度的MRO影像幫助定位震源位置,它希望能夠單槍匹馬,做得比阿波羅號更好。

還有一個問題,雖然每多觀測到一次撞擊,我們就能多了解火星內部一點點,但洞察號的設計壽命只有1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而隕石撞擊畢竟是純概率事件,這2年期間能觀測到多少次強度足夠大的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呢?說不好。

只能說,或許我們需要一點耐心,還需要一點運氣。

參考

[1] Kawamura, T., N. Kobayashi, S. Tanaka, and P. Lognonné (2015), Lunar Surface Gravimeter as a lunar seismometer: Investigation of a new source of seismic information on the Moon. J. Geophys. Res. Planets, 120, 343–358. doi: 10.1002/2014JE004724.

[2] Nakamura, Y., Latham, G. V., & Dorman, H. J. (1982). Apollo lunar seismic experiment—Final summar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87(S01).

[3] Weber, R., C., Lin, P., Y., Garnero, E., J., Williams, Q., Lognonné, P., (2011) Seismic Detection of the Lunar Core. Science 331, 309. DOI: 10.1126/science.1199375

[4] Wieczorek, M.A., B.L. Jolliff, A. Khan, M.E. Pritchard, B.P. Weiss, J.G. Williams, L.L. Hood, K. Righter, C.R. Neal, C.K. Shearer, I.S. McCallum, S. Tompkins, C. Peterson, J.J. Gillis, B. Bussey (2006), The Constitu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Lunar Interior. Reviews o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 v. 60, p. 325

相關焦點

  • 解讀「洞察號」探測器:填補火星探測最後的空白—新聞—科學網
    「洞察號」是世界第一個專門探測火星深層的太空飛行器,它將通過傾聽火星地震(或稱「火震」)和測量火星的熱量輸出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從而揭示巖質行星的形成,更好地了解類地行星是如何誕生的。 儘管距離人類第一次探測火星已有數十年,但我們對於火星內部結構仍知之甚少。此前人類總計開展的47次火星探測都是研究火星全球、地表、大氣和磁場的。
  • 「洞察號」:「洞察」戰神的內心世界—新聞—科學網
    為了與火星深度接觸,走進戰神的內心世界,「洞察號」需要紮根著陸點深入探索火星內部構造,獲取火星地質構造和熱流傳導的第一手數據。 「洞察號」攜帶了3大裝備:法國研製的「火震」儀SEIS、德國研製的熱流與物理性質探測包HP3、以及美國研製的自轉和內部結構試驗儀RISE。此外,它還有一套環境監測儀器。
  • 解讀|「洞察號」首探火星內部,猶如45億年來首次「體檢」
    美國從1964年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開始,對火星展開了40餘年的持續探測,獲得了大量的探測成果。作為火星探測收穫最多的國家,美國在火星探測上依然馬不停蹄。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儘管距離人類第一次探測火星已有數十年,但我們對於火星內部結構仍知之甚少。
  • NASA洞察號發射升空:火星探地黑科技,太陽系的時光機
    火星的熱量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和速率耗散的?火星的熱演化歷史是怎樣的?為什麼火星幾乎沒有板塊活動?一個真正的地球物理探測器勢在必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洞察號,人類已經等待你很久了。洞察號此去一行的主要探測目標有兩個:一個是火星內部結構,另一個是火星內部的熱狀態。針對這兩個目標,洞察號配備了一臺火震儀和一臺熱流和物理性質探測儀(HP3)。
  • 火星探測器洞察號今晚發射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IT之家5月5日消息 按照NASA最新公布的計劃,最新一顆火星探測器「洞察」(InSight)號最早將在北京時間今晚19:05發射升空,探測器將把一個地震儀帶到火星表面,去檢測「火震」。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如果一切順利,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洞察號就要登陸火星啦!   又是一次火星探測之旅!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對人類來說充滿著神奇。整個太陽系除月球之外,人類展開最多任務的星球就是火星。從飛掠星球拍照、到進入火星軌道再到登陸器著陸,火星探索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但是,對試圖拜訪自己的人類,火星一直不太「友好」,一半的行動都失敗了。
  • 火星內部有什麼?
    我們知道「紅色星球」外表的樣子,但是,火星表面之下又是什麼樣的呢?來源:NASA JPL我們已經頗為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了,但對於火星,我們還只觸及到了表面。想要弄明白火星的形成機制,我們必須研究它的深層內部。
  • 整整一年時間只在火星挖了30釐米!洞察號還有希望嗎?
    近日,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首個火星內部探測器----洞察號在火星上度過了它的一歲生日,祝它生日快樂!洞察號(InSight)是美國宇航局登陸火星中的關鍵計劃,該計劃於2018年11月26日著陸火星赤道附近,該探測器是人類史上首個探索火星內部的探測器,旨在幫助我們了解火星內部的地質構造等火星形成的關鍵。這是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拍攝的第一張自拍照。
  • 洞察號探測器即將升空,它要去火星抓娃娃
    洞察號主要攜帶了兩大設備,內部結構地震儀(SEIS)便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套極其靈敏的地震儀,設計用來檢測地震波的大小、速度和頻率。這些地震波由火星內部的錯位和開裂產生,可以稱之為火星地震。「 它不輸給地球上我們擁有的任何一臺地震儀。」洞察號項目主管湯姆‧霍夫曼(Tom Hoffman)如是說。
  • [視頻]NASA宣布洞察號探測器將於11月26日在火星著陸
    美國宇航局已經宣布,它將在未來幾周內,讓火星「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降落至這顆紅色星球的地表上。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著陸火星的挑戰
    前幾集裡,我們聊了如何把天問一號送往火星(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長徵五號,終於等到你),如何與探測火星的天問一號保持通訊(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4億公裡外的訊息傳遞)。然而,即使順利飛到火星附近,地面站也沒和探測器失聯,對於一個著陸任務來說,其實才只成功了一半。這一點也沒有誇張。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洞察號拍攝的第一張火星照片。奧德賽號告訴我們,洞察號非常健康,已經順利打開了太陽能板。此外,洞察號IDC相機拍攝的第一張火星照片也傳回了地球。相比之下也明顯可以看出IDC相機的視野比ICC相機窄得多。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數據顯示,火星地殼也分層,厚度為20公裡或37公裡,是兩層還是三層,具體取決於地震波的反射是否準確跟蹤到地幔的頂部。
  • 有驚無險成功著陸火星!你好 洞察號!
    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洞察號在火星上的工作示意圖。 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到洞察號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7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成功率只有50%。
  •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它的任務是什麼?
    太陽系內完全符合人類移民的星球除了地球沒有第二個,但未來有可能進行改造的星球卻有一個,那就是火星。火星和地球一樣也是類地行星,和地球也有不少相似之處,而且它的環境沒有金星那麼惡劣,還是有希望改造成一個宜居行星的。
  • 洞察號登陸火星 為期2年,深入研究火星內部
    洞察號登陸火星 為期2年,深入研究火星內部2018-11-27 22:11出處/作者:站長之家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經歷半年時間飛行4. 8 億公裡終於成功登陸火星。
  •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展開探測
    火星剛剛接收了最新的機器人居民「洞察號」。美國宇航局裝備了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著陸器的探測器「洞察號」在距離地球近7個月,3億英裡(4.58億公裡)的旅程中成功降落在紅色星球上。「洞察號」的為期兩年的任務將是研究火星的內部深處,學習如何與巖石表面,包括地球和月球以及所有的天體形成。 「洞察號」於5月5日從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洞察號是如何著陸的?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到洞察號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7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成功率只有50%。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發射的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再次向紅色星球發起挑戰。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
  • 洞察號「吃瓜」,驚覺火星尚未「死透」!
    「耳朵」時,又讓洞察號看清了火星表層的地質結構,看到在那似乎涼透的星殼下部,可能依然殘留著餘溫未降的巖漿活動。通過接收地震波數據,洞察號就可以知道火星內部的物質成分和結構了。 洞察號Logo的設計形象,其實就是從地表某處傳向內部的地震波正在映射星體內部的結構 | NASA 關鍵是誰來敲。洞察號自己那小身板自然別指望了。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了天然地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