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在美國西海岸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洞察號」是世界第一個專門探測火星深層的太空飛行器,它將通過傾聽火星地震(或稱「火震」)和測量火星的熱量輸出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從而揭示巖質行星的形成,更好地了解類地行星是如何誕生的。
儘管距離人類第一次探測火星已有數十年,但我們對於火星內部結構仍知之甚少。此前人類總計開展的47次火星探測都是研究火星全球、地表、大氣和磁場的。「洞察號」首次探測火星內部,相當於用CT掃描對火星進行「45億年來的第一次體檢」。
從外形看,「洞察號」是在2008年火星北極著陸的「鳳凰號」設計方案基礎上研製而成,但攜帶了更先進的科學探測儀器。經過長途飛行,它將於11月底在火星北半球赤道附近的平原著陸,開展為期兩年的勘測。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將與兩個立方衛星一起飛往火星。這是立方衛星首次用於執行深空探測任務,在「洞察號」進入、下降和著陸火星時為其提供通信中繼服務。
「洞察號」有兩大科學任務:一是通過探測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規模、頻率和地理分布,以及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的頻率,來確定目前火星地質構造活動的級別;二是通過調查火星內部結構和活動過程,研究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為此,科學家設定了6個調查項目:確定火星地核大小、組成和物理狀態;確定火星地殼的厚度和結構;確定火星地幔的組成和結構;確定火星內部的熱態;測量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幅度、速率和地理分布;測量火星表面的隕石撞擊率。
以美國為主研製的「洞察號」其實是一項國際合作項目。其中最主要的科學探測儀器是地震儀。它由法國研製,非常靈敏,能監測到原子距離的地面運動。就像拍快照的相機一樣,地震儀能拍下星球內部的影像,相當於給行星做CT掃描。另一臺重要科學探測儀器是熱流探頭。它由德國研製,用於探測至地表下5米來自火星地核的熱量。風和大氣溫度傳感器及高解析度壓力傳感器由西班牙研製,用於對著陸地點的天氣進行監控,幫助科學家們排除火星天氣環境對測量帶來的擾動。巡航級、著陸器及其它科學探測儀器由美國負責研製,包括用於部署地震儀和熱流探頭的機械臂,協助部署儀器的中解析度相機,測量由火星電離層造成磁場幹擾的磁強計等。
科學家將通過這些先進儀器探測火星的各種「生命跡象」。例如:通過地震儀探測火星的「脈搏」,通過熱流探頭測量火星的「體溫」。這些「生命跡象」,既是火星億萬年的成長記錄,也是打開太陽系類地行星演化之謎的鑰匙。綜合這些信息,科學家有望獲得迄今最完整的火星全貌,對未來人類登陸火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為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