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詳細解讀!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傳回首張圖像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降落到火星地表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示意圖

迄今人類發射的全部火星探測器

探測器以極快的速度傳回了第一張拍攝的圖像,展示的是遠處的火星地平線,拍攝時半透明的防塵蓋尚未去除,因此可以看到沾滿塵埃的鏡頭畫面。

直播回顧:「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 傾聽紅色行星的脈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消息,北京時間03:53:20,世界第八個火星著陸器「洞察號」安然度過降落過程中的「恐怖7分鐘」,並成功降落到火星表面。

著陸時,著陸區火星Elysium平原的地方時大約是下午兩點,與此同時在任務控制中心,地球上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是26號的大中午,而在小編所在的中國北京(上海),則是27號凌晨將近4點。美國宇航局對於火星著陸區的天氣預報是:當天最高溫大約零下8度,最低溫大約零下96度;地球上,加州此時25度;北京6度,上海13度。此時在著陸區的火星北半球,正值深秋初冬,和我們地球上北半球的情況差不多。

NASA在火星擁有良好記錄:1965年以來發射了很多飛掠,軌道器和著陸器還有漫遊車;這並非易事,即便是NASA,火星任務成功率整體也未超過40%;火星稀薄的大氣層讓著陸變得十分困難,地表巨大的溫差也對設備提出巨大挑戰。

此次登陸的「洞察號」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專門開展火星內部結構研究的探測器,當著陸成功的消息傳來,位於加州帕薩迪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控制室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洞察號」降落的位置位於火星北半球靠近赤道的一塊廣袤,平坦的平原,這裡非常適合探測器著陸,甚至被NASA戲稱為「火星上最大的停車場」。

在降落成功之後,探測器以極快的速度傳回了第一張拍攝的圖像,展示的是遠處的火星地平線,拍攝時半透明的防塵蓋尚未去除,因此可以看到沾滿塵埃的鏡頭畫面。未來幾天,質量更好的圖像將陸續回傳。

一.「洞察號」是什麼?

「洞察」(Insight)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縮寫,意思是「藉助地震,大地測量以及熱流手段進行內部探測」。屬於NASA 「發現」(Discovery)項目。

「洞察號」飛船和著陸器基本基於成功的「鳳凰號」任務開展,並加裝了來自MRO和GRAIL的最先進電子設備。發射時整個Insight飛船質量694公斤,其中包括著陸器(358公斤),隔熱罩(189公斤),巡航級(79公斤),以及推進劑和壓縮氣體共計67公斤;其中各類載荷總質量大約50公斤。在火星表面著陸之後,由於支撐腳著陸火星後會有一定程度壓縮,高度在83~108釐米之間,太陽能帆板展開後翼展6米,平臺寬度1.56米,機械臂長度2.4米。

2018年5月5日,「洞察號」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也是第一次從美國西海岸,而不是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行星際探測器。發射時還搭載了兩顆立方體小衛星「MarCO」,分別命名為「瓦力」和「伊娃」。這兩個小衛星非常小,每個均為36.6釐米,24.3釐米,11.8釐米,但卻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洞察號」著陸時提供了實時的信號中繼服務。第一幅傳回的火星地表圖像,就來自於這兩顆小衛星的數據中繼。事實上,這也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將立方體小衛星發射到火星,代表了未來的某種技術趨勢。

二.「洞察號」和那兩個小衛星用什麼供電?

很多人忽略了。兩顆小衛星,「伊娃」和「瓦力」表現出色,這是人類第一次將這種微型小衛星發射到火星。它們很小,但卻有大用處,正是它們提供了洞察號降落時的信號中轉服務

「洞察號」和MarCO小衛星均使用太陽能帆板和鋰離子電池。在洞察號上,兩塊太陽能電池板在地球上的一個晴天可以產生大約1800瓦的電力。這一數值在同樣晴朗的天氣條件下,在火星上的發電量大約是600~700瓦,差不多是家用攪拌機的功率。而如果在沙塵天氣下,發電量仍可以保持在200~300瓦特,即便電池板被塵土部分覆蓋也無妨。

三.「洞察號」去火星帶了什麼科學設備?

這是個大問題,值得詳細回答。

「洞察號」搭載的載荷總質量50公斤,包括科學設備和支持系統,如「輔助載荷傳感器套件」,相機,設備布放系統,以及一臺雷射後向反射器。

其中科學載荷主要包括兩臺主要設備分別是SEIS和HP3,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較小,但同樣重要的科學設備,以下為你做一一介紹。

SEIS: 全稱「內部結構地震實驗」(The 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它將精確測量地震波以及其他內部活動信號,以了解火星的歷史和內部結構。它也將監測火星地殼和地幔如何對隕星撞擊事件作出反應,而這將幫助探查其內部結構。

SEIS由法國空間局(CNES)提供,其餘參與研製方還包括: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瑞士聯邦理工大學(ETH),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法國國立高等航空航天學院(ISAE)以及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這臺地震儀還將可以檢測其他信號,包括大氣波以及火衛一產生的重力信號(引潮力),最高檢測頻率可以到50Hz。「洞察號」原定2016年升空,但在發射前SEIS的真空罐被發現存在洩漏,直接導致發射推遲兩年;

SEIS設備還附帶有一套氣象學支持設備,用於監測大氣擾動,以便進行抵扣,從而確保地震儀測量結果的準確性。這其中包括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製的一套矢量磁強計,它將測量火星磁場擾動,比如由於火星電離層引起的磁場擾動;另外還有一臺溫度計,風速儀以及風向感受器,它們由西班牙和芬蘭聯合研製,基於此前安裝在好奇號上的「火星車環境監測站」(REMS)研製;除此之外,還有一臺JPL提供的氣壓計;

HP3: 全稱「熱流與物理性質包」(The 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由德國空間局(DLR)提供,其為一種自動鑽入式熱流計,被稱作是「自攻螺絲」,並獲得「鼴鼠」的綽號。

其設計可以鑽入地下5米深處,後部連接安裝有熱感受器的導線,用於測量火星地熱流值,從而獲取與火星內部結構與演化有關的信息。這些安裝在導線上的高靈敏度熱感受器每隔10釐米安裝一臺,從而測量地表下垂直溫度剖面。值得一提的是,這臺「鼴鼠」的鑽頭是由波蘭公司Astronika提供的,這也是波蘭首次參與行星際探測項目。

RISE:全稱「自轉與內部結構實驗」(The Rotation and Interior Structure Experiment),由JPL領導,這是一項無線電科學實驗項目,使用著陸器的X波段無線電通訊,提供火星自轉的精準測量,從而幫助了解火星內部。X波段的無線電測量精度可以達到2釐米以下,是依據此間「海盜號」以及「火星探路者」項目的數據構建的。

對火星內核大小的最早約束來自海盜號以及火星探路者計劃期間的無線電都卜勒信號測量;Viking (1977) 以及 Pathfinder (1997)的測量確定了相隔20年,火星自轉軸的變化;自轉軸指向的這一變化值可以得到進動率,進而推算火星的轉動慣量,這些參數對於測算火星地幔平均密度,地核半徑和密度十分關鍵;而InSight將提供再過20年之後的火星自轉軸指向最新數據。

TWINS: 全稱「洞察號溫度與風速測量設備」(Temperature and Winds for InSight),由西班牙天體生物學中心提供,它將監測著陸區氣象情況;

LaRRI: 全稱「洞察號雷射後向反射器」(Laser RetroReflector for InSight),這是一個由義大利空間局提供的角錐反射器,安裝在「洞察號」的頂部平臺上。它將讓軌道器可以進行被動式雷射測距,即便在著陸器已經退役情況下也是如此,並將成為擬議中的火星地球物理網絡的一個節點。此前這一裝置已經在「斯恰帕拉利」著陸器(Schiaparelli)上應用,當時名為「INRRI」,即「著陸漫遊車雷射後向反射調查裝置」。這是一個直徑54mm,重25克的鋁製半球體,表面設有8個熔融氧化矽反射器。

除了以上各部分,另外還有:

IDA:(設備布放機械臂,Instrument Deployment Arm),長2.4米,用於將SEIS以及HP3設備布放到火星表面;

IDC:(設備布放相機,The Instrument Deployment Camera),這是一臺彩色相機,基於MER火星車以及好奇號導航相機設計。其安裝在IDA上,可以拍攝位於著陸器平臺上的設備,並提供著陸器周圍環境的立體圖像。

其擁有45度視野,使用1024 × 1024像素CCD相機。最開始IDC相機的設計是黑白的,這樣可以達到最高的解析度,基本是按照避障相機標準研製的但由於研製時間和預算都在計劃內,因此這臺相機後來被換成了彩色的。

ICC:(設備背景相機,The Instrument Context Camera),是一臺基於MER/MSL避障相機設計的彩色相機,安裝於著陸器平臺之下,擁有120度立體廣角視野,用於提供設備布放區域的輔助視野。它與IDC一樣,使用1024 × 1024像素CCD相機。「洞察號」著陸之後傳回的第一幅照片就是由ICC相機拍攝的。

四.這次任務有哪些特別之處?

迄今人類發射的全部火星探測器

迄今取得成功的人類火星探測器,對比上圖,你會發現成功率不到50%

簡單明了的回答你,我們至少可以列出以下這八項「第一」:

1)「洞察號」是第一個專用於研究火星深部地下的探測任務;

2)「洞察號」是第一個將地震儀直接放置在火星地表的探測器;

3)「洞察號」將第一次在另一顆行星上探測地震現象;

4)「洞察號」是第一個使用自鑽式鑽頭,深入火星地下的探測器,鑽進深度比以往任何探測器深15倍以上,最深達到5米;

5)「洞察號」是第一個從美國西海岸發射升空的行星際探測器(發射時美國西海岸正值黎明破曉時分);

6)「洞察號」是第一個使用機械臂將設備直接布放到其他行星地表的探測器;

7)「洞察號」將首次在火星表面使用磁強計;

8)搭載發射的MarCO小衛星是首次在深空任務中使用的立方體衛星;

五.為什麼「洞察號」要選擇去火星?

迄今全部8個成功的火星著陸器(漫遊車)的位置,亮黃色為「洞察號」(Insight)

同樣簡單明了的回答:類地行星的內部結構存在高度相似性,可是火星仍有不同。由於地幔物質對流和板塊運動,地球早期物質分異和演化的歷史線索幾乎已經完全滅失,而根據其地表或是縱深方向上物質成分的變化,火星或許仍然留存有這些信息;其次,針對火星隕石的同位素分析顯示孤立的巖漿房在火星早期歷史時期長期存在,這表明火星上的地幔物質對流並不充分,不足以導致其地幔均一化,火星地殼的很大一部分定年結果顯示其形成於太陽系最初的5億年內甚至更早,因此,對火星內部的調查將有望幫助了解行星早期物質分異階段的情況;

簡單說,至少有以下幾點理由:

有證據顯示火星的殼/幔基本結構在形成後數億年至今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去那裡可以幫助我們回顧類地行星形成早期的歷史;

相比其他類地行星,比如金星和水星,火星相對要更容易抵達;

我們關於火星的地質,化學,氣候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將極大有助於我們將這些與內部結構形成方面的考察結果結合起來,並加深我們隊太陽系的認識;

六.怎麼著陸的?

「洞察號」的推特帳號發文說:我正在高速穿越火星大氣層!此時它正承受8個G的過載,超過1500攝氏度的高溫

這才是今晚的重頭戲,也是整個任務極為關鍵的一環。2018年5月5日升空,飛行將近半年時間,在太空中飛行4.85億公裡,終於在今天抵達火星,此時此刻,火星與地球之間相距大約1.46億公裡,大致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相當,以光速傳播的無線電信號單程需要走8分鐘。這要分幾個關鍵階段,總耗時大約7分鐘,這一階段必須依靠探測器完全自主完成,因為信號單程都要8分鐘,等到地面反應過來,該發生的災難早就已經發生了。由於極具風險,因此這一過程常常被人稱作「恐怖7分鐘」。以下,我們分介個階段來做詳細解答:

1)進入大氣層之前

進入大氣前7分鐘,巡航級與飛船分離。分離後飛船的剩餘部分叫做「進入器」,其包括隔熱罩以及內部的著陸器。在與巡航級分離後,「洞察號」將開始開始通過設在其背罩上的一臺全向天線發出一個僅有載波(不含數據)的信號。

大約在巡航級分離30秒後,「進入器」將開始調整方位,將隔熱大底對準前方,準備大氣進入,這一調整大約需要90秒。在進入大氣之前,「洞察號」 背罩上的全向天線將開始以每秒8kb的速度,在特高頻波段(UHF)傳輸數據。

2)衝入火星大氣層

在完成轉動動作,將隔熱大底對準前方之後大約5分鐘,「洞察號」將開始感受到火星大氣摩擦。在衝入大氣層之後,到降落傘打開之前大約3.5分鐘,大氣與隔熱大底之間的劇烈摩擦將實現90%的減速。在進入大氣層之後大約1.5分鐘,隔熱大底將面臨最高溫度考驗,其外側溫度將達到1500攝氏度。大約17秒後,減速速率將達到最高,過載達到8個G左右。飛船被電離氣體包裹,進入黑障,與地球的通訊將可能出現暫時性中斷。

「洞察號」頂部的降落傘可能會由速度值或者減速速率觸發,大約在進入大氣層後3.5分鐘左右開傘,此時距離地面大約12公裡,速度約為每秒415米。開傘的一瞬間,降落傘承受的負載大約為12500磅(55600牛頓)。大約開傘後10秒鐘,飛船著陸雷達將開始通電加溫,輔助電池組將被激活,支持著陸器的主電池組,為接下來幾分鐘內耗電量較大的幾項事件做好準備。

著陸器將在降落傘下下降大約3分鐘。在最開始的25秒,「洞察號」將拋棄隔熱大底並伸展開三條著陸支撐腿。開傘後大約75秒(距離著陸還有130秒),著陸器將開始使用雷達檢測距離地面的高度。

當著陸器與背罩和降落傘分離時,下降速度已經減低到大約60米/秒,此時距離地面還有大約1200米,距離著陸還有45秒。按照設計,這次分離事件是由雷達檢測飛船高度和速度來觸發的。

當通訊聯繫從背罩上的「包裹式貼片天線」轉向著陸器本身安裝的螺旋狀UHF發報機時,通訊出現暫時性中斷。

3)減速降落

在著陸器分離半秒鐘之後,著陸器上的12臺降落引擎啟動。搭載的用於下降末端的導航軟體控制發動機噴口對準探測器運動方向,以補償橫向偏移量並進一步實現減速。如果探測器檢測到其橫向速度已經低於軟體中的預設值,探測器將開始機動,以避免與仍在降落傘上下降的背罩發生碰撞。

這種機動將調整發動機噴口方向,以防止降落傘和背罩落下來之後距離著陸器太近。最後,探測器將旋轉,調整到合適方位才緩緩降落到地面:它的太陽能電池板要在著陸器平臺東西方向上展開,其機械臂的工作區域則應該朝南。

在距離地面大約50米時,「洞察號」將轉入勻速下降階段,速度大約每秒2.4米。大約不到半分鐘後,探測器就將降落到地面上。

七.「洞察號」和「鳳凰號」有什麼不一樣?

的確,「洞察號」基本是基於2008年取得成功的「鳳凰號」著陸器的技術設計研製的。這當然有使用成熟技術,從而降低開支的考慮,並且「鳳凰號」的設計確實相當理想。以它的火星著陸方案為例,2008年取得成功的「鳳凰號」著陸系統重量上要比火星車著陸採用的氣囊彈跳或者「天空起重機」系統更輕。這種「輕裝上陣」幫助「洞察號」和它的前輩「鳳凰號」一樣,擁有相比火星車更高的科學載荷/發射質量比,也就是說,能夠將更多的質量用來搭載科學設備,而不是著陸系統。

但相比「鳳凰號」,「洞察號」的著陸系統有四大明顯的差異:

1)「洞察號」進入火星大氣層的速度更高,達到5.9公裡每秒,相比之下,鳳凰號則是5.6公裡每秒;

2)「洞察號」進入器質量要比鳳凰號更大,大約是608公斤,而鳳凰號大約573公斤;

3)「洞察號」的著陸點海拔要比鳳凰號高1500米左右,因此其可以用於減速的大氣層厚度更薄;

4)相比「鳳凰號」的著陸時間,「洞察號」著陸時的季節(北半球初冬),按照過去幾年的經驗,是容易發生全球規模沙塵暴的時間段,風險更高;另外,相比鳳凰號使用的EDL系統,「洞察號」有部分改動,包括:「洞察號」使用了更厚的隔熱罩,以應對可能的沙塵暴衝擊;「洞察號」的降落傘將在更高速度條件下打開,因此其降落傘傘繩也將使用更結實的材料製作,等等;

八.最後一個問題,這項目花了多少錢?

好問題!這是一個美國主導的國際合作項目。美國方面投入資金8.138億美元,包括1.634億美元的火箭與發射服務開支,其餘用於飛船研發以及一直到2020年預定任務結束期間的運行費用。除此之外,法國,德國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投入了大約1.8億美元,主要用於開發SEIS,HP3的科學設備。另外,JPL和NASA還在兩顆MarCO小衛星項目上投入了大約1850萬美元。

好了,無論如何,此時此刻,人類第八個火星著陸器已經安然矗立在火星表面,預計它將在火星表面工作一個火星年,也就是大約兩個地球年,一直工作到2020年的11月份。一起期待未來全新的科學之旅吧!(晨風)

新浪科技

相關焦點

  • 超詳細解讀: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傳回首張圖像
    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消息,北京時間03:53:20,世界第八個火星著陸器「洞察號」安然度過降落過程中的「恐怖7分鐘」,並成功降落到火星表面。此次登陸的「洞察號」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專門開展火星內部結構研究的探測器,當著陸成功的消息傳來,位於加州帕薩迪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控制室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洞察號」降落的位置位於火星北半球靠近赤道的一塊廣袤,平坦的平原,這裡非常適合探測器著陸,甚至被NASA戲稱為「火星上最大的停車場」。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傳回首張圖像
    (原標題:「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傳回首張圖像)
  • 「火星的天空」曝光了! NASA洞察號傳回首張清晰照(圖)
    ▲洞察號登陸火星,傳回首張清晰照片。(圖/Twitter/@NASAInSight)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成功登陸火星,並開始向地球回傳照片和資料。洞察號所拍攝的第一張「清晰版」火星天空曝光。
  • 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 傳回首張照片遭吐槽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在經歷了近7個月的飛行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洞察(InSight)」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登陸火星。包括26萬名中國人在內的200萬名「太空粉絲」的信息,也存在微晶片中隨「洞察號」一起上了火星。
  •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展開探測
    火星剛剛接收了最新的機器人居民「洞察號」。美國宇航局裝備了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著陸器的探測器「洞察號」在距離地球近7個月,3億英裡(4.58億公裡)的旅程中成功降落在紅色星球上。「洞察號」的為期兩年的任務將是研究火星的內部深處,學習如何與巖石表面,包括地球和月球以及所有的天體形成。 「洞察號」於5月5日從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
  • 洞察號發來首張火星圖片:地面天空清晰可見
    【中關村在線新聞資訊】11月27日消息,就在今天凌晨,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派出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隨後,NASA立即放出了洞察號在火星上拍攝的第一張照片。這張照片雖然還有一些灰塵遮蓋,但可以清晰看到火星的天空和地面。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發射的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再次向紅色星球發起挑戰。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到洞察號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7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成功率只有50%。成功或者失敗,都只能等到探測器著陸之後傳回了信號才會知道——遠在地球上的人類除了等待之外,無能為力。畢竟從探測器剛進入大氣層之前傳回的信號,最快也要8分多鐘之後才能到達地球——那時候無論成敗,都已經塵埃落定。
  • 有驚無險成功著陸火星!你好 洞察號!
    來源:NASA 洞察號是如何著陸的? 不同於月球,火星有微弱的大氣層(不足地球的1%),雖然不多,但總好過沒有。所以火星探測器的著陸過程中還是會充分利用這一點點大氣層來緩衝減速。
  • NASA衛星拍攝到火星表面的「洞察號」和「好奇號」探測器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效果圖)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HiRISE相機從太空中拍攝到的火星「洞察號」著陸器和「好奇號」漫遊車的最新照片,其中,「洞察號」新照片是NASA迄今為止對該探測器拍攝到的最佳照片
  • 「洞察號」成功登陸紅色星球,圖說「洞察號」相關情況
    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7日凌晨,美國宇航局宣布「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我們的近鄰火星,並接收到從「洞察號」傳回的信息,這表明它的太陽能電池板已成功展開。封面封面說明:這張藝術圖描繪了美國宇航局在「洞察號」之前的四個火星探測器,從左至右分別為:火星探路者號、勇氣號、
  •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它的任務是什麼?
    想要改造火星,必須要對火星有足夠的了解,幾十年以來,科學家往火星發射了不少的探測器,有火星外太空軌道衛星探測器,也有登陸探測器,想要足夠了解火星,自然還是登陸探測器更有優勢,科學家也通過這些火星陸地探測器的探索,對火星有了很多的了解。
  • NASA洞察號探測器將在北京時間27日清晨登陸火星
    經過6個月4.8億多公裡的飛行之後,NASA最新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已經抵達火星,將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下午2點54分左右進入火星大氣層(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03:54),降落在火星赤道北方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距離好奇號探測車目前所在的位置不遠。。
  • 火星上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鑽入土壤,登陸一年終於正常運作了
    NASA於2018年發射到的「洞察號」探測器(InSight)已經在火星上運行了一年多時間,這輛不能移動的探測器是專門為偵測火星內部活動而打造的,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器上的設備檢測出火星內部是否還存在活動,然而「洞察號」在登陸以後本應開展的工作卻並不順利,火星上地表的堅硬程度超過了探測器的鑽探能力
  • 歷時6個月,飛躍5億公裡,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
    來源:NASA/JPL-Caltech11月26日,在完成了近5億公裡的旅程之後,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開始了一項研究火星內部的任務。東部時間下午2:52:59,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的這艘宇宙飛船在火星赤道附近的「極樂空間」(Elysium Planitia)著陸。
  •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將「溫柔」觸地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房琳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發布消息稱,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將於美國時間11月26日,在火星表面著陸。目前,工程師們正密切關注著「洞察號」的健康狀況和軌跡數據,並監測火星天氣報告,以確定其是否需要在準備著陸時做最終調整。InSight是「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內部勘探」的英文縮寫。「洞察號」作為研究火星深處內部的第一個任務,在今年5月5日升空。
  • 整整一年時間只在火星挖了30釐米!洞察號還有希望嗎?
    洞察號(InSight)是美國宇航局登陸火星中的關鍵計劃,該計劃於2018年11月26日著陸火星赤道附近,該探測器是人類史上首個探索火星內部的探測器,旨在幫助我們了解火星內部的地質構造等火星形成的關鍵。這是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拍攝的第一張自拍照。
  • 火星探測器洞察號順利發射,用另一種方式洞察火星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小林,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火星探測器你了解多少?美國已經發了一大堆的火星探測器,這個洞察號的外形和先前那個鳳凰號長得非常像。小編猜這是美國人為了省點錢,他一張圖紙全解決了,所以這個洞察號的成本是很低的。
  • 美國航天局發射「洞察號」探測器 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北京時間昨晚19:05分,美國航天局NASA又將最新一顆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向了這顆紅色星球。和以往不同,「洞察號」是首個以探索火星內部構造為主要任務的探測器。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401型火箭從位於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3號發射臺騰空而起。此次發射也是美國首次在西海岸實施星際發射任務。
  • NASA取消「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
    人民網12月24日訊 據聯合早報網站消息,美國 SpaceX公司成功發射及回收「獵鷹九號」火箭推進器,令科學界欣喜若狂之後一天,美國太空總署22日突然宣布,取消原定於明年3月發射最新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前往火星的計劃,因為探測器上其中一件主要科學原件出現問題。這項決定對美國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造成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