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洞察」戰神的內心世界—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在羅馬神話中,火星是戰神Mars。在中國古代,火星被稱為「熒惑」,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

這顆孤獨的紅色類地行星,因有著與地球相似的外部空間環境和物理化學屬性,而成為深空探測和未來人類星際移民的首選目標。

來自地球的新「使者」

2018年5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於11月26日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in)西部成功著陸,成為人類派往火星的新「使者」。

此前,人類曾發射過四十多個火星探測器,但多半都以失敗告終。在總共14次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的著陸任務中,僅有7次成功著陸並順利執行探測任務。火星探測的徵途艱險可見一斑。

「洞察號」是第8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設計壽命2年,耗資近10億美元。

火星探測的發現

火星探測主要有兩大科學目標:尋找火星生命,研究火星的形成與演化。

之前的探測都發現了些什麼呢?

在尋找火星生命方面,主要聚焦在尋找水、有機物及其他生命活動跡象。

◎ 找到了火星次表層存在水冰的證據,並得到了可能的水冰分布情況。

◎ 發現了風化鹽類礦物和含水硫酸鹽礦物等,表明火星曾經可能有水存在。

◎ 發現火星表面廣泛存在的類似河道的地貌特徵,可反演出火星古海洋和古水系的水體運動過程。

◎ 發現了火星南極高原冰蓋深處的湖泊,表明火星表層深處可能存在更多穩定的液態水,擁有適合微生物等生命體生存的條件。

◎ 在一塊火星隕石中發現了大量疑似細菌形狀的「化石」,並在隕石破裂表面發現了磁鐵礦、黃鐵礦顆粒及大量多環芳烴(PAHs)等可能與火星生命相關的線索。

◎ 發現火星上有古老的有機分子和季節性變化的甲烷。

不過,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火星上存在過生命的直接證據。

在研究火星的形成與演化方面,積累了大量關於火星大氣和外圍空間環境以及火山、峽谷、巖石、土壤等火星表面地理特徵的探測數據,並開展了對火星磁層、電離層、大氣層、以及火星地形和物質組成演化過程等的研究。

◎火星板塊運動極少,也沒有活動的全球磁場,現在幾乎沒有強烈的地質活動,火星因此基本保持了古老的地形格局與特徵,即使最年輕的巖石也有近1.8億歲。這非常有利於科學家們從火星地質構造中回溯行星形成早期的遠古信息。

◎火星表面沒有發現現存的江河湖海等液態水系;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表面大氣壓只有地球的0.6%,大氣中96%是二氧化碳,平均氣溫-63℃。這些都是嚴重不利於生命活動的條件。人類目前已知和可以預見的技術都還遠遠不足以改造火星環境。

火星和地球這兩顆45億年前在相仿的條件下形成的行星,顯然經歷了截然不同的演進路徑。

裝備精良的「洞察號」

不同於先前任務中的火星車可以四處溜達,「洞察號」只能在原地宅著。為了與火星深度接觸,走進戰神的內心世界,「洞察號」需要紮根著陸點深入探索火星內部構造,獲取火星地質構造和熱流傳導的第一手數據。

「洞察號」攜帶了3大裝備:法國研製的「火震」儀SEIS、德國研製的熱流與物理性質探測包HP3、以及美國研製的自轉和內部結構試驗儀RISE。此外,它還有一套環境監測儀器。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及其裝備示意圖 | 圖源:NASA

● 「火震」儀——SEIS

用於探測「火震」(火星地震)信號,研究火星內部結構。SEIS就像一個大大的「聽診器」,時刻監聽戰神的「呼吸」和「心跳」。

「火震」信號有多種解釋:板塊運動產生的真實地震、隕石碰撞、火星大氣層內的流星爆炸等。

但是,火星板塊運動和隕石碰撞事件的發生概率都較低。為了在有限的設計壽命裡有所作為,SEIS主要探測進入火星大氣層內的流星爆炸產生的震聲信號,也就是監聽戰神Mars在流星空爆發生時「受驚嚇」的程度。希望至少可以從中測出隕石對火星表面的撞擊頻次。

● 熱流與物理性質探測包——HP3

用於火星地熱流的測量。通過一個名叫「鼴鼠」的熱流探頭鑽入火星地表以下大約5米深處,探測地熱傳導率和溫度梯度。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從今年2月28日開始,這個探頭似乎遇到了堅硬的巖石或者其他麻煩,雖幾經嘗試仍沒能鑽到5米深的預定地點。為確保儀器安全,該儀器被迫暫停,需等新方案制定後才能繼續開展勘察。

● 自轉和內部結構試驗儀——RISE

用於精確測量行星自轉參數,包括火星的自轉速度和自轉軸變化。行星自轉參數對於研究行星內部構造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快跑,「火震」啦!

自2018年12月「洞察號」在火星表面工作以來,SEIS監測到了4個疑似火星地震信號,分別發生在今年3月14日、4月6日、4月10日和4月11日,其中4月6日的信號最為清晰。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隨後在網站上公布了這段疑似「火震」的聲音。

音頻裡依次記錄了三個明確的事件:火星風、疑似火星地震、機械臂移動引起的震動。

儘管監測到的信號非常微弱,科學家們還不能據此給出信號來源的明確診斷,但這至少證明了火星上的確存在活躍的地質活動。戰神的確被「嚇」到了!

此次疑似「火震」信號與阿波羅探測到的「月震」信號十分相似。所以,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火星和月球內部存在持續冷卻收縮,長時間演化造成殼層結構的改變甚至斷裂,從而引發「火震」和「月震」。

「火震」信號的探測發現標誌著行星物理學探索進入一個新時代:人類對於類地行星的探測不再局限於軌道觀測和表面巡視,開始逐漸走進行星的「內心世界」。我們期待「洞察號」探測到更多「火震」信號,帶來全新的科學發現。

2020:拭目以待

火星探測窗口(飛向火星所需的能量最少)每26個月才有一次,下一個火星探測窗口在2020年左右。

有多個火星探測器計劃明年發射:美國的「Mars 2020」火星車、歐洲與俄羅斯的著陸器和火星車、印度的第2次火星探測任務、阿聯的「希望號」,還有中國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發布的消息,中國火星探測器將一步實現「環繞-著陸-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性巡視探測,將於2021年登陸火星,實現中國火星探測器與戰神的首次親密接觸。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預祝這些火星探測計劃成功,並期待更多發現和驚喜,不斷揭開火星神秘的面紗。「熒惑」終將不惑。

作者簡介

季江徽: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太陽系小天體動力學、系外行星系統形成與動力演化、深空探測軌道和技術等。

本文基於作者發表於《科學通報》(2018年26期)的約稿文章「洞察號」啟程探索火星內部世界,並結合了「洞察號」最新進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解讀「洞察號」探測器:填補火星探測最後的空白—新聞—科學網
    5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在美國西海岸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
  • 少年,來親手操作洞察號吧
    閒來無事,牧夫君只好隨便逛逛NASA,看看有沒有啥科學新聞(驚天大瓜)。不得不說NASA網站真是個寶藏,只要努力挖,就能挖到好玩的東西。這是啥,體驗洞察號?據我所知,「洞察號」不是早在18年11月便登陸火星了嗎?
  • 少年,來親手操作洞察號吧
    閒來無事,牧夫君只好隨便逛逛NASA,看看有沒有啥科學新聞(驚天大瓜)。不得不說NASA網站真是個寶藏,只要努力挖,就能挖到好玩的東西。這是啥,體驗洞察號?據我所知,「洞察號」不是早在18年11月便登陸火星了嗎?按照兩年計劃,此時它應該已經快要結束任務期限了吧!
  • 著陸恐怖七分鐘,洞察號的使命是什麼,能否「洞察」火星內部奧秘
    火星洞察號從地球出發,歷經205天的旅程終於抵達火星。「洞察」一詞代表什麼呢?洞察代表著利用地震勘察,大地測量和熱傳導技術進行火星內部勘探。03洞察號的科學使命洞察者號的有效載荷包括什麼呢?洞察號-好奇號當前位置:媒體公關專家安德魯·古德介紹他們相對距離為550公裡(341英裡)。據美國航天局稱,與「好奇號在蓋爾環形山的著陸點相比,「洞察號」的著陸點埃律西昂平原遠在373英裡(600公裡)之外。
  • 解讀|「洞察號」首探火星內部,猶如45億年來首次「體檢」
    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儘管距離人類第一次探測火星已有數十年,但我們對於火星內部結構仍知之甚少。此前人類總計開展的47次火星探測都是研究火星全球、地表、大氣和磁場的。「洞察號」將首次探測火星內部,相當於用CT掃描對火星進行「45億年來的第一次體檢」。
  • NASA洞察號登陸火星表面經歷「恐怖7分鐘」
    11月2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副署長託馬斯·祖布琴在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的所有火星任務中,無論是軌道飛行器還是著陸器,都只有不到一半的任務能成功到達火星。
  • NASA重金打造「洞察號」,為何身上寫有26萬中國人名字?
    洞察號只是作為全部3個參加競爭美國宇航局「發現」計劃經費支持的項目之一。「洞察」號原計劃2016年3月發射,但由於其搭載的地震測量儀主要傳感器出現真空密封不嚴問題,發射被迫推遲。美航天局之前發布的一份聲明說,「洞察」號的預算原本為6.75億美元,但重新設計地震測量儀加上任務延遲,導致項目成本超過9.93億美元。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傳回首張圖像
    (原標題:「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傳回首張圖像)
  • 「洞察號」傳回登陸火星後首張高清照片 可見塵粒和火星地平線
    央廣網北京11月27日消息(記者韓萌)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北京時間今天凌晨3:53分左右,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抵達火星,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奧秘的任務。此次「洞察號」經歷了六個多月的航行,跋涉了大約4.81公裡,終於抵達了最終目的地——火星,並發回了登陸後的首張高清照片。「洞察號」在火星的艾麗西平原著陸,全部過程在大約七分鐘內完成。
  •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 將在火星地表下找水
    美國「洞察」號(InSight)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5日凌晨已從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的探測任務。「洞察」號工作效果圖 據中新網據美聯社報導,與現在仍在火星上調查的好奇號不同,耗資10億美元的洞察號重達694公斤,是第一個有能力研究火星內部的探測船,它有鑽掘機以及地震儀,可以鑽探火星表面以下幾米,也能透過地震儀推測它的深處結構。許多科學家相信,看似一片荒蕪的火星,真正精彩的地方在地底,因為那裡很可能還保留有水份。
  • 洞察號登陸火星,這是傳回的首張照片
    > 洞察號登陸火星
  • 美國洞察號登陸火星 勘測火星內部仍需幾個月時間
    美國洞察號登陸火星 勘測火星內部仍需幾個月時間 來源:央視新聞移動網 • 2018-11-28 14:42:52
  • 美國航天局發射「洞察號」探測器 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北京時間昨晚19:05分,美國航天局NASA又將最新一顆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向了這顆紅色星球。和以往不同,「洞察號」是首個以探索火星內部構造為主要任務的探測器。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401型火箭從位於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3號發射臺騰空而起。此次發射也是美國首次在西海岸實施星際發射任務。
  • 洞察號發來首張火星圖片:地面天空清晰可見
    【中關村在線新聞資訊】11月27日消息,就在今天凌晨,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派出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3:44分正式開始,NASA也在推特進行全程直播,最終洞察號於3:53分成功著陸在火星預定著陸點。
  • 「洞察號」成功登陸紅色星球,圖說「洞察號」相關情況
    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7日凌晨,美國宇航局宣布「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我們的近鄰火星,並接收到從「洞察號」傳回的信息,這表明它的太陽能電池板已成功展開。洞察號在未來幾天內將解鎖機械手臂,使用機械手臂上的相機拍攝著落點附近地表照片,以便工程師確定將洞察號攜帶的科研儀器安放在什麼位置。預計這些儀器成功安放到正常工作再到傳回數據,將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
  • 美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打5米深洞,卻只打了30釐米,下面是啥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最新發射的火星探測器,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型火箭從位於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的探測任務。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
  • 洞察號度過最後一道難關!太陽能板成功展開!NASA長出一口氣!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消息,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14時52分59秒(北京時間27日3時52分59秒),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安全度過「恐怖7分鐘」之後,成功登陸火星。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洞察號項目團隊發推文稱,「這裡有一種寧靜的美,期待探索我的新家!」就在世界各國媒體爭相報導人類探測器第八次著陸火星的壯舉之際,NASA科學家卻在提心弔膽地等待著洞察號太陽能板展開的消息。這個操作雖然不像進入火星大氣層那樣複雜,卻是未來兩年洞察號能否順利工作的關鍵一步。
  • 洞察號登陸火星 川普又開吹:我的功勞
    洞察號登陸火星 川普又開吹:我的功勞  黃琨 • 2018-11-27 10:50:18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距離現在,洞察號已經在火星定居超過一年時間,那麼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近日,NASA洞察號小組公布了洞察號這一年來的探測成果,並且在這一年中,洞察號逐漸揭開了火星的一個秘密!我們知道NASA的海盜號著陸器是第一個研究火星地震學的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