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來親手操作洞察號吧

2020-09-04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編譯:楊伯順

校對:王婧彧 王茸 張硯斌 張宇辰

美編:崔鬱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少年,來親手操作洞察號吧!

最近發現了NASA官網上一些好玩的東西,忍不住分享給各位讀者一起來把玩一下。

7月份的NEOWISE大彗星的堅持不鴿,以及三國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一次次讓我們心潮澎湃。但8月份除了流星雨之外,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寂寞了。閒來無事,牧夫君只好隨便逛逛NASA,看看有沒有啥科學新聞(驚天大瓜)。不得不說NASA網站真是個寶藏,只要努力挖,就能挖到好玩的東西。

這是啥,體驗洞察號?據我所知,「洞察號」不是早在18年11月便登陸火星了嗎?按照兩年計劃,此時它應該已經快要結束任務期限了吧!

原來是體驗操作「洞察號」模擬系統,這也太贊了,頓時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But,later is better than never! 不管怎麼樣,牧夫君一向是奇物共欣賞,好東西要分享給大家。那咱就先來介紹一下這個頁面的內容,然後給大家連結自己去玩一下吧!大朋友們也可以帶上小朋友一起玩,沒有門檻!

界面左邊是操作板塊,從上到下分別是「部署洞察號」「操作機械杆」「了解洞察號」三個板塊。

界面中間是模擬已經在火星表面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甲板上有各種它攜帶到火星的儀器,我們可以在左邊的「了解洞察號」板塊中看到它們的介紹。右邊的小屏是洞察號的相機視野,可以在設備環境相機(Instrument Context Camera,ICC,位於洞察號甲板下)與設備部署相機(Instrument Deployment Camera,IDC,位於機械臂上)兩個相機視野之間進行切換。

我們就來體驗一下「洞察號」到了火星之後,怎麼部署設備吧!

首先要打開太陽能電池板。「洞察號」著陸器的兩個太陽能電池板在發射時是收縮狀態,等降落火星表面之後才開始展開。我們現在可以點擊使它們展開。它們宛若著陸器甲板展開的兩隻圓形翅膀,使著陸器得到能源供應,繼而開展地面操作。當太陽能電池板完全展開時,整個機身規模將近6米。

然後打開著陸器的設備環境相機ICC。它安裝在甲板下方,有著廣角視野,可以看到機械手臂工作範圍之內的狀況,而地球上的操縱者可以使用這臺相機來了解它的工作區域情況。

要部署儀器,就得靠它那纖細修長的機械臂。它可以把必要的設備從甲板上「拿」到火星表面。登陸之後,「洞察號」首先演練了幾次機械臂的動作,然後才開始「大顯身手」——真是「臺下十年功,臺上三分鐘」。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演練一下吧!

「洞察號」隨身帶了一個機械「耳朵」——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SEIS),專門探測火星地震波。大老遠從地球到火星,我們的機械臂接力讓它完成了「最後一米」。在登陸火星之後,地球上的工作人員利用「眼睛」(ICC相機),精打細算了幾周,為「耳朵」挑選到了最合適的放置區域。然後機械臂把它從甲板上取下,放到了地面上。當我們模擬操縱時,可以發現它跟洞察號主體有著導線連接,這些線用來供電以及傳輸數據。通過強大的「耳朵」,洞察號已經發現了火星地震的頻繁存在,這說明火星並非徹底「涼涼」——遠古輝煌時代的餘熱使它的內心依舊在微微蕩漾。

在SEIS就位之後,我們還要給它裝上保護措施——防風防熱罩。接下來,你可以點擊使機械臂取下罩子扣到SEIS上。

「洞察號」配備的另一個強大工具,配有一隻打洞「鼴鼠」的熱傳感物理特性箱,簡稱HP3。我們先把它放在地面上,然後它自己花個幾周時間就能打一個5米深的洞,直接檢測火星地殼內部的熱量逃逸過程。不過真實的HP3似乎在火星上遇到了什麼了不得的東西,總是鑽著鑽著就退出來了……希望繼續努力吧!

牧夫君玩到這裡就感覺十分過癮了。不過這個頁面上還可以操縱機械臂,還有對各個部件的詳細說明,牧夫君便不一一介紹了,直接上連結,大家自己去體驗吧!

傳送門:

https://eyes.jpl.nasa.gov/apps/experience-insight/InSight.html?animation=5

責任編輯:楊伯順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NASA洞察號著陸器在火星上的藝術概念圖。在這位藝術家對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構想中,火星的次表層(subsurface)顯示在圖片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的背景中可以看到鬼神般肆虐的沙塵暴。圖片來源: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尼古拉斯•薩特(Nicolas Sarter)

相關焦點

  • 少年,來親手操作洞察號吧
    ,來親手操作洞察號吧!這是啥,體驗洞察號?據我所知,「洞察號」不是早在18年11月便登陸火星了嗎?按照兩年計劃,此時它應該已經快要結束任務期限了吧!原來是體驗操作「洞察號」模擬系統,這也太贊了,頓時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But,later is better than never! 不管怎麼樣,牧夫君一向是奇物共欣賞,好東西要分享給大家。
  • 你好 洞察號!
    來源:NASA 洞察號是如何著陸的? 不同於月球,火星有微弱的大氣層(不足地球的1%),雖然不多,但總好過沒有。所以火星探測器的著陸過程中還是會充分利用這一點點大氣層來緩衝減速。
  • 火星上的洞察號傷痕累累,為了完成任務只能繼續工作,比人類靠譜
    中國發射的衛星洞察號已經登陸火星有一段時間了,距離地球146000000公裡,即便如此,洞察號還是輕輕鬆鬆的實現了跟地球上的通訊,前端時間,洞察號還經常傳回來多張照片,向地球上的科學家匯報火星的工作情況。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如果一切順利,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洞察號就要登陸火星啦!」將幫助科學家們繪製火星內部的第一張詳細地圖,洞察號探測器沒有車輪,所以一旦它著陸,就會保持在原地不動。這意味著NASA團隊在洞察號著陸8分鐘後就能告訴人們著陸器在下降和著陸期間做了什麼。   根據計劃,洞察號探測器將於11月27日抵達火星。洞察號在著陸時,也將像「好奇號」火星車那樣經歷「恐怖7分鐘」。在這段時間裡,洞察號將穿過火星大氣層,這也是整個任務最危險的一段時間。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洞察號一共攜帶了2個相機[1]:一個叫做儀器調度相機(IDC),裝在機器臂上,用於尋找合適的地點來安置火震儀和熱流儀,IDC的視野較小,只有45度,但因為裝在機器臂上,所以非常靈活,可以360度移動;另一個叫做
  • 「洞察號」成功登陸紅色星球,圖說「洞察號」相關情況
    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7日凌晨,美國宇航局宣布「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我們的近鄰火星,並接收到從「洞察號」傳回的信息,這表明它的太陽能電池板已成功展開。洞察號在未來幾天內將解鎖機械手臂,使用機械手臂上的相機拍攝著落點附近地表照片,以便工程師確定將洞察號攜帶的科研儀器安放在什麼位置。預計這些儀器成功安放到正常工作再到傳回數據,將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
  • 洞察號已經登陸火星數天了,怎麼沒有動靜?說好的帶來火星新視野
    ,以此來了解火星內在都不同!從最初的幾天,美國的宇航局在網上公開了兩張圖片之後,好像人們就跟洞察號失去了聯繫,實際上並非如此,洞察號在火星上的這幾天,所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少,並且還在一個小心翼翼的摸索階段,畢竟火星上隱藏著任何的危機,人類都是一無所知的,而且洞察號耗費了美國數十億美元,如果一個操作不當的話,很有可能滿盤皆輸,每年光是維護洞察號探測器的正常運行就得花費千萬美元!
  • 在火星被卡住了,NASA「洞察號」救援行動取得進展,一年多了
    具體來說,NASA的專家認為「鼴鼠」的問題出在火星的土壤,「鼴鼠」通過土壤中的摩擦力來前進,而探測器周圍的突然過於鬆散,未能給「鼴鼠」提供足夠的摩擦力。一年多以來,在使用機械手鏟式的機器人手臂進行了幾次輔助操作之後,研究小組似乎終於看到了灰塵隧道盡頭的曙光。
  • 在火星被卡住了,NASA「洞察號」救援行動取得進展,已經一年多了
    具體來說,NASA的專家認為「鼴鼠」的問題出在火星的土壤,「鼴鼠」通過土壤中的摩擦力來前進,而探測器周圍的突然過於鬆散,未能給「鼴鼠」提供足夠的摩擦力。一年多以來,在使用機械手鏟式的機器人手臂進行了幾次輔助操作之後,研究小組似乎終於看到了灰塵隧道盡頭的曙光。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洞察號是如何著陸的?具體到這次的洞察號。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著陸火星表面,洞察號的這一著陸過程大約會持續6分45秒(比花了7分12秒的好奇號要短一點點,除了著陸策略的差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號的著陸點的地勢比洞察號要低上近2000米[2])——這也是傳說中的「恐怖7分鐘」(7 Minutes of Terror)[3],因為這一過程的上千個複雜操作都只能在預先設置好參數之後完全由探測器自主完成
  • 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儀器卡住 NASA專家「暴力」解決
    著陸後,大部分探測儀器正常運行,洞察號在火星上做出了相當出色的工作。不過有一個被稱為「Mole(鼴鼠)」的探測針一直未能正常運作。作為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儀的一部分,「鼴鼠」是一種自動鑽地的探測針,用於在火星表面之下約5米的地方進行挖掘和溫度記錄。但自2019年2月28日,「鼴鼠」在向下鑽到30釐米處時,就被卡住了。
  • NASA洞察號著陸器將推動被卡住的火星「鼴鼠」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著陸器是堅韌不拔的寫照。該著陸器於2019年初部署了一個稱為「鼴鼠」探洞熱探針,其任務是深入火星以獲取行星的溫度。但任務進行得並不順利。NASA現在正在嘗試一種新方法來推動被卡住的「鼴鼠」移動。
  • 在火星上的洞察號開始向地下「前進」!
    來自美國航天局NASA的工作人員已經工作了幾個月,計劃讓火星洞察號的儀器鼴鼠工作。但是火星實在太遠了,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2.25億公裡,他們已經嘗試了很多方法把鼴鼠帶到地面上,但是幾乎都失敗了,幸運的是,近日,NASA宣布洞察號成功了!
  • NASA將用洞察號著陸器的機械臂來推動打樁機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旨在深入火星地表並收集包括溫度在內的一些科學數據。然而由於在著陸點的選擇商出現了意外,綽號為「鼴鼠」(Mole)的一款小型儀器(一種微型打樁機)一直難以順利前進。
  • 解讀|「洞察號」首探火星內部,猶如45億年來首次「體檢」
    「洞察號」將首次探測火星內部,相當於用CT掃描對火星進行「45億年來的第一次體檢」。「洞察」號將執行人類首次對火星內部探測的任務「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古語同樣適用於深空探測領域,對一個行星探測,如果僅僅知道它的地面和大氣,那只是認識了它的表面,無法認識它的「內心」。
  • 洞察號度過最後一道難關!太陽能板成功展開!NASA長出一口氣!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消息,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14時52分59秒(北京時間27日3時52分59秒),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安全度過「恐怖7分鐘」之後,成功登陸火星。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洞察號項目團隊發推文稱,「這裡有一種寧靜的美,期待探索我的新家!」就在世界各國媒體爭相報導人類探測器第八次著陸火星的壯舉之際,NASA科學家卻在提心弔膽地等待著洞察號太陽能板展開的消息。這個操作雖然不像進入火星大氣層那樣複雜,卻是未來兩年洞察號能否順利工作的關鍵一步。
  • 洞察號,且聽風吟
    2.2米直徑太陽能電板,由洞察號設備部署相機拍攝。洞察號著陸後做的第一件事也是環顧左右,看看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的。這其中包括,「聽一聽」周圍有什麼動靜。雖然看來有些無聊,但畢竟是孤身一人在火星上,沒有人可以說話,聽聽風聲,也是好的。洞察號此舉卻在不經意間創造了歷史。人類第一次在火星上用儀器記錄到人耳可感的聲音。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2020-12-17 科技日報 張佳欣 【字體:大 中 小】   2018年11月,「洞察號」登陸火星,目標是用一臺靈敏度極高的地震儀來監聽火星上的地質能量,並從火星土壤中滲出的深層熱量中收集這顆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線索。但火星有它的「脾氣」:其黏稠的土壤阻礙了「洞察號」的熱探測,咆哮的大風使探測器靈敏的地震儀響得震耳欲聾。最神秘的是,這顆星球並沒有被可以生動揭示其深處結構的大地震弄得慌亂不堪。
  • NASA「洞察號」與火星地面「戰鬥」 以使其重要儀器正常使用
    NASA的InSight「洞察號」著陸器已經在火星上安全地工作了將近一年,並且正在做一些非常出色的工作。機器人的大多數高敏感儀器套件都按預期工作,可以發送回數據並記錄這一塵土飛揚的星球上的地震活動。但是,其中一種被稱為「鼴鼠」的探針工具卻遠未達到預期。
  • 來看看洞察號記錄下的畫面
    本周,NASA的洞察號探測器就拍攝到了一些來自火星的雲團照。而以處理NASA火星照出名的公民科學家Paul Hammond就又通過洞察號傳回來的圖像為人們製作了一個火星翻滾雲朵的動態圖。據悉,洞察號於2018年11月抵達火星,並由此展開對火星內部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