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來自美國航天局NASA的工作人員已經工作了幾個月,計劃讓火星洞察號的儀器鼴鼠工作。但是火星實在太遠了,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2.25億公裡,他們已經嘗試了很多方法把鼴鼠帶到地面上,但是幾乎都失敗了,幸運的是,近日,NASA宣布洞察號成功了!
洞察號登陸器是美國宇航局和德國航天中心(DLR)的聯合任務,是使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火星內部探測的探測器。著陸器的主要儀器之一是熱流和物理特性包,也就是所謂的「鼴鼠」,因為它需要鑽入地下完成任務。鼴鼠的工作是測量從行星內部流向表面的熱量。
當發現著陸器附近的地下土壤是軟土壤時,麻煩就開始了。這些軟土壤其實是由鹽粘在一起的沙子,它位於一個大約20釐米厚的層中。在鼴鼠取得一些初步進展後,它停了下來無法動彈。鼴鼠的活動是依靠它的洞周圍的土壤,當它錘擊進入表面,給它必要的摩擦滲透才能前進,但是這些沙子沒有著力點,所以洞察號無法前進。雖然美國宇航局和德國宇航局試圖用儀器臂末端的鏟子把土壤推進鼴鼠的洞裡,但沒有成功。
此前,任務工程師們試圖用工具臂上的鏟子來推動孔關閉,使鼴鼠有必要的摩擦力來穿透表面。而後工作人員還試圖對鼴鼠施加側向壓力,試圖提供必要的摩擦力,但是都沒用。
科學家認為洞察號儀器臂上的裝置對鼴鼠施加壓,這可能會提供必要的摩擦力,使鼴鼠再次移動。現在,任務人員正在使用儀器臂的勺向鼴鼠施加向下的壓力。這是一個棘手的操作,因為這個地方非常棘手,一旦損壞安全帶,整個實驗可能就結束了。
5月4日,德國航天中心的一位代表作為歐洲地球科學聯盟大會的一部分在網絡研討會上發言。蒂爾曼·斯波恩是鼴鼠的主要調查員,他提供了最新情況。斯波恩說:「鼴鼠是靠它的錘擊機制下降的,但它是靠鏟子的推動來平衡反衝力的,鼴鼠號成功了!」
這是一次巨大的進步,但也是非常緩慢的進步。這是因為他們需要經常重新定位儀器臂和勺。同時也是一個非常乏味的行動,洞察號一次只能走1.5釐米左右,然後再重新調整。然後是角度的問題。設計的熱流和物性包可以垂直穿透表面。但相反,它的角度是30度,增加了難度。
還有一點就是,「洞察」號著陸器的地震儀在它的防護風和隔熱罩下,因此鼴鼠可能會熄火,但著陸器的其他儀器運轉良好。當然,如果鼴鼠能夠讓它的整個儀器體穿透表面,這個角度可能會自行修正。
關於鼴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鑽到足夠深才能完成它的工作,目前還沒有新的消息。它被設計成可以穿透5米,並且可以在較低的深度下完成一些工作,可能是2米(6英尺),但隨著進展如此緩慢,甚至達到2米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斯波恩沒有提供最新的時間安排。但在4月17日,美國宇航局洞察任務的首席調查員布魯斯·班納特給出了最新情況。他們預計,再過一兩個月,鼴鼠就會與地面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