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2020-12-03 澎湃新聞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

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

「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據介紹,自從一年前部署並在去年四月檢測到第一次震動以來,洞察號地震儀已檢測到174次地震。

這些地震分為兩類:150次頻繁發生,從地殼開始傳播的小震級地震,以及24次震級在3級和4級之間的地震。這些地震如果發生在地球上,我們可能感覺到地面上的隆隆聲,但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後果。但是,與地球地震更接近地表的情況不同,洞察號發現的火星地震似乎傾向於發生在更深的地方(30至50公裡)。地震越深,表面震動就越少。

研究人員曾希望記錄下更大的地震,從而能對火星內部有更詳細的了解,但這還沒有發生。

儘管洞察號研究小組無法確定任何一次單獨地震的成因,但研究員認為這些數據共同表明它們是由行星的長期冷卻造成的。隨著火星繼續失去熱量,脆性的外層收縮,在此過程中破裂並導致了地震。

「這些地震特殊機制、細節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一個謎。我們還沒有關於任何單個地震發生機制的任何結論。」布魯斯·班納特稱。

洞察號地震儀記錄地震的同時,洞察號其他傳感器也在工作。使用洞察號的攝像頭,壓力傳感器和地震儀,洞察號還觀測到了1萬多個旋轉風漩渦或稱「塵捲風」。

除了在地震學上的發現外,但洞察號還提供了火星磁場環境研究的更多數據。到目前為止,對火星磁場的測量,大多都是通過軌道進行的,而這些軌道至少在離火星表面150公裡以上的距離。

洞察號上的磁力計則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火星表面使用。這些磁力計的觀測結果顯示出意外的穩定磁場,比衛星觀測到的磁場強10倍。數據顯示,火星表面下的磁化巖石與曾產生地球一樣強磁場的條件一致。

可惜,用來測量火星內部溫度的自錘式探針並沒有發揮作用。它原本應該鑽進地表,但去年秋天,這枚探針在彈出時遇到了麻煩。為了挽救這部分任務,NASA計劃在2月下旬和3月初將探測器推入地面。

洞察號的任務還將持續一年時間,未來地球上的團隊將繼續收集有關「紅色星球」內部運行情況的更多數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 火星仍然活躍 NASA洞察號首次探測到地震信號
    最近,似乎是因為地震帶比較活躍,繼臺灣地震之後,西藏也發生了6.3級地震。不過「地震」不僅僅只發生在地球上,最近科學家發現,火星也有地震。據報導,日前,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上似乎探測到了一場地震,這是自去年11月開始執行任務以來,它檢測到的第一場地震,也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這一次的信號出現在4月6日,它由探測器上配備的名為SEIS的圓頂地震儀檢測到,洞察號科研團隊非常確定信號來自火星內部,而不是由風或其他外力引起。
  • NASA洞察號證實火星地震活躍,並發現氣輝現象,火星內部很危險
    美國太空總署(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在 2018 年 11 月首次登上火星。最近,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系列透過洞察號觀測數據所發現的現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團隊終於確認火星地震非常活躍。主要研究員布魯斯·巴內特(Bruce Banerdt)表示:「我們終於首次獲知火星是一顆地震活躍的行星。
  • 洞察號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火星真的是活躍的?
    引言:在人類探索火星這四十多年來,從未在火星上發現火山噴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這似乎說明了火星的內核已經冷卻了。然而前段時間洞察號再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難道火星還是活躍的?這樣的星球目前有兩個,一個是月球,另一個是火星。月球是人類首先探索的星球,對其失去興趣後人類轉向火星。雖然火星至今也仍未出現液態水、充足的氧氣和火星生命,但是科學家們相信它一定存在和月球不同的地方。從以往對火星的研究情況來看,這顆星球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判為「死寂星球」,意思是指這顆星球內部已經不存在活動了,因此火星地表也不會出現地震、火山等現象。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對於洞察號從火星傳輸回的數據,以及地震方面專家的數據,做了詳細的分析資料,發表於自然科學報。但從那時起,觀測重點放在了地震頻繁記錄上。截止目前:傳輸回的火星數據顯示已經超過450次,地震波的詳細數據,現在還沒有採集到。但有一點說明地震在火星是很平常的,幾乎每天發生一次不等。學者對火星地震波做了一個實驗黯研究,通過觀察發現地震帶的波動在火星內部迴旋傳播。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洞察號」項目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聲明中表示,火星的地質活躍程度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性質與地球構造板塊邊緣和變形區域發生的地震活動非常接近——這也是人類首次確認紅色星球存在頻繁的地質活動。
  • 5個月發生174次地震,火星的內部在躁動,表面還有數千個漩渦風暴
    ,不可能有地震發生。從2019年4月到9月,大約5個月的時間中檢測到174次火星地震,其中有24次為3至4級地震,其他都是三級以下的小地震。研究人員表示,火星地震的頻繁程度超乎想像,通過洞察號上的地震探測儀,「我們終於第一次確定了火星是一個地震活躍的星球」 ,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還稱「火星的地震活動比地球小,但比月球要劇烈。」
  • 洞察號最新發現,火星235天內發生174次地震,這是好消息?
    如果人類想在未來實現火星移民的夢想,就必須對火星進行改造,而這一幕早幾年在《火星救援》這部電影中有所呈現。總體來說,打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火星基地十分困難,更何況人類現在還未能真正踏上火星的土地。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件事不可能發生,至少現在多個國家和組織的航天機構都在努力探索。根據美國洞察號探測器最新的探測情況顯示,火星發生地震的次數相當頻繁,這是否意味著火星有成為地球候選者的潛質呢?
  • NASA洞察號疑似首次在火星上檢測到地震
    據外媒報導,自去年11月以來開始在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的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日前剛剛探測到火星上可能發生的第一次地震。這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
  • 月球和火星上存在地震嗎?我們是如何檢測的?
    據信,流星體撞擊也起到一個作用,就像在月球上一樣,在行星周圍發出地震波。直到2018年研究人員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任務中將地震儀降落在這顆紅色星球上之後,才證明火星地震的存在。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於2019年4月6日使用其內部結構抗震實驗(SEIS)儀器檢測到了首次定性地震,該儀器在著陸器於2018年11月26日降落後不久被其機械臂輕輕地放置在地面上。
  • 火星地震到底怎麼回事?和板塊無關,關鍵在於內部溫度!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探勘地震探測器「火星登陸者」(Mars lander)的第一份官方科學報告剛剛出爐,美國宇航局「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首次探測到了火星真相:這是一個地震活躍的世界!到目前為止,洞察號已經記錄了大約450次火星地震。
  • NASA「洞察號」 火星探測器,10 件事出乎我們的意料
    「洞察號」的許多細節會讓我們大感意外,以下是它十大出人意料的真相:首次「深入火星內部」人類對火星的了解很「膚淺」。NASA的「好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對火星表面拍攝了大量照片。「好奇號」還收集了一些樣品供以後分析之用。「好奇號」也能鑽孔,但只能在火星表層土上鑽孔。
  • NASA洞察號探測到數百次火星震動 最大的像4級地震
    與地球上發生的地震相比,火星震動強度顯得微不足道,但探測器採集到的新數據可以為行星科學家提供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信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某儀器首席研究員菲利普·洛尼翁(Philippe Lognonne)表示,探測器在火星上探測到的許多震動強度都很小。如果地球上發生這種地震,人們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洛尼翁補充說:「我們可以說,在火星上發生震動災害的危險性非常低。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報導中提到的24次最大火星震動僅達到了地球上地震3級或4級水平。
  •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這顆紅色星球的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包括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公布了「洞察號」任務的初步結果。2018年11月26日,「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來自該任務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的數據提供了火星地下和上層地殼——火星的巖石最外層——首次直接地震測量數據。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4日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特刊上。
  • 火星地震與地球上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NASA生物學家暫匪夷所思緣故
    美國nasa(NASA)的火星InSight登月艙為該航天部門出示了一些有關紅色星球運行的趣味看法。在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是,火星地震的個人行為與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科學家們現階段仍沒法明確在其中的緣故。在一篇新的網絡文章中,NASA噴氣式飛機推動試驗室(JPL)列舉了該航天部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每日任務初中到的三件大事。
  • 洞察號發現:火星地震,受到太陽光,和火星風的影響!
    在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期刊上的研究中,基於美國宇航局「洞察號」(使用地震勘測、大地測量和熱運輸的內部探索)火星著陸器收集的數據。洞察號著陸器在火星表面放置了一個地震儀,它的讀數被傳回地球。2019年2月至6月間收集的連續地震記錄顯示,火星上存在數百個「大地震」。火星大多數地震比地球上通常感覺到的地震要弱得多,儘管有些火星地震的震級幾乎達到4級。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不同於此前的火星探測任務, 「洞察號」不能像火星車一樣四處走動,著陸後只能在原地展開科研工作,它的主要任務是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探究火星地震和火星內核的奧秘。「洞察號」探測器由著名的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研發,儘管重量只有360千克,展開後的體積有6米長、2米寬、1.4米高。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 NASA-JPL-Caltech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洞察號還沒有拿掉相機的防塵罩,所以看著髒兮兮的也很不清晰,宛如新生兒剛剛睜開眼睛看到的模糊世界。你好呀,洞察號!歡迎來到火星!但這可是絕對的限量版!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而海盜2號的地震檢波器得到了正確的部署,並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但沒有發現決定性的地震,因為火星上的風使探測變得非常困難。而現在「洞察號」讓我們第一次真正了解火星地震學。洞察號著陸器攜帶了三個主要的科學儀器:SEIS是一種內部結構的地震實驗,用來測量地震和其他內部活動。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近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他們發射到火星的洞察號火星登陸器,對於火星有了一次新的發現,這次發現將會給意義十分重要,因為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探測到火星內部的微弱震動信號,這個信號很可能就是火星地震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