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2020-12-03 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洞察號於2018年11月26日在火星著陸,雖然其熱探測器「鼴鼠號」卡在了火星表面大約0.3米深的地方無法動彈,但它相當成功地探測到了火星地震活動。

「我們終於第一次確定了火星是一個地震活躍的星球,」 洞察號首席研究員 Bruce Banerdt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火星的地震活動比地球小,但比月球要劇烈。」

Banerdt說,記錄火星震動活動很重要,因為這能讓科學家更好地研究和了解火星內部。截至2019年9月,洞察號的地震檢波器檢測到174次火星地震,其中20次為3至4級。

到目前為止,洞察號探測到的地震似乎比地球上大多數地震的震源位置都要深得多,平均深度約為50公裡(31英裡)。這大約是許多地球地震震源深度的5到10倍。研究人員表示,一個人站在火星表面或許能感受到洞察號檢測到的最強烈地震,但這些地震可能不會對火星研究基地或埃隆·馬斯克想像中的「火星大都會」造成太大威脅。

除了火星地震之外,通過洞察號數據在周一發布的其他論文還顯示,在火星表面可能存在數千個旋渦風漩渦,或稱「塵暴」,以及洞察號著陸點下方的一處古老磁性巖石礦床。

「這些數據的驚人之處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美麗而富有詩意的畫面,告訴我們在另一個星球上一天的實際情況,」洞察號團隊成員、馬裡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地質學家Vedran Lekic在一次發布會上說道。

Nicholas Schmerr也是馬裡蘭大學的教授,他說這張照片可以幫助回答關於火星的大問題,以及火星是否能支持生命,或者在過去是否支持過生命等問題。「如果事實證明火星上存在液態巖漿,如果我們能查明火星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方,這可能會指導未來尋找生命可能性的任務。」

相關焦點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近日在NASA「洞察號」平穩抵達火星區域,在70天的探測中,它的地震儀器全面記錄了火山上的震動數據。然而令學者吃驚的是,檢測到火山地震450次,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意外的發現。對於洞察號從火星傳輸回的數據,以及地震方面專家的數據,做了詳細的分析資料,發表於自然科學報。
  • NASA洞察號證實火星地震活躍,並發現氣輝現象,火星內部很危險
    美國太空總署(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在 2018 年 11 月首次登上火星。最近,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系列透過洞察號觀測數據所發現的現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團隊終於確認火星地震非常活躍。主要研究員布魯斯·巴內特(Bruce Banerdt)表示:「我們終於首次獲知火星是一顆地震活躍的行星。
  • 5個月發生174次地震,火星的內部在躁動,表面還有數千個漩渦風暴
    其實早先科學家們估計火星是一顆地震很少的星球,甚至不會有地震,這是因為火星的質量較小,只有地球質量的1/11,而且火星外圍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質量較小,不足以引發火星內部熔巖的劇烈活動,因此一般認為火星的內部是一片死寂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在我們的印象中,火星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星球,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生命,但NASA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火星地震頻發,在地質學上仍然是一顆「活」的星球。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洞察號」項目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聲明中表示,火星的地質活躍程度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性質與地球構造板塊邊緣和變形區域發生的地震活動非常接近——這也是人類首次確認紅色星球存在頻繁的地質活動。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不同於此前的火星探測任務, 「洞察號」不能像火星車一樣四處走動,著陸後只能在原地展開科研工作,它的主要任務是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探究火星地震和火星內核的奧秘。「洞察號」探測器由著名的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研發,儘管重量只有360千克,展開後的體積有6米長、2米寬、1.4米高。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這些探測器都是可以在火星表面依靠輪子活動,進行探索。當然,美國在2008年發射了「「鳳凰號」探測器,登陸位置大約在火星的北極附近,這是一個固定的探測器,主要目的是探索火星北極永久凍土中,是否含有有機化合物的蹤跡。和之前的探測車不同,「鳳凰號」是一個蹲點式探測器,就是不移動探測位置的。此後,美國在2018年5月5日又發射了「洞察號」探測器,洞察號在太空中飛行了6個多月後,在當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
  • 洞察號最新發現,火星235天內發生174次地震,這是好消息?
    人類喊出「移民火星」的口號應該也有二三十年了,這些年來人類還在不斷地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努力,從美國宇航局第一架火星探測器到最新的洞察號,它們幫助人類對火星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從火星的整體情況來看,該星球上的自然環境並不具備孕育生命和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因為火星上既沒有充足的氧氣也沒有液態水。
  • NASA「洞察號」 火星探測器,10 件事出乎我們的意料
    另外,太空飛行器還在上空對火星進行了大量研究,拍攝了許多火星表面的高解析度照片,並對火星大氣層進行了研究。「洞察號」的目標不是在火星上「漫遊」,而是「原地不動」。這使得它能精確地了解火星內部情況,其中包括(由火星震和隕石撞擊造成的)地震活動,以及(通過分析其晃動了解)火星「地核」的尺寸和形狀。
  • 洞察號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火星真的是活躍的?
    引言:在人類探索火星這四十多年來,從未在火星上發現火山噴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這似乎說明了火星的內核已經冷卻了。然而前段時間洞察號再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難道火星還是活躍的?這樣的星球目前有兩個,一個是月球,另一個是火星。月球是人類首先探索的星球,對其失去興趣後人類轉向火星。雖然火星至今也仍未出現液態水、充足的氧氣和火星生命,但是科學家們相信它一定存在和月球不同的地方。從以往對火星的研究情況來看,這顆星球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判為「死寂星球」,意思是指這顆星球內部已經不存在活動了,因此火星地表也不會出現地震、火山等現象。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火星地震一分鐘速覽。來源 / NASA,聽譯、壓制 / haibaraemily至於熱流和物理性質探測儀(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robe,簡稱HP3)嘛,就簡單粗暴多了。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2018年5月,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發射,並於2018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它的全稱是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的內部勘探。它的任務是通過測量熱流、地震活動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火星北極的擺動來研究火星的內部深處。
  • 洞察號首度在火星上發現活動斷層帶「科柏洛斯槽溝」
    它量測火星脈搏的手指非常靈敏,能夠拾取狂風的呼喚、塵捲風的低吼、火星構造裂縫的咯吱聲,以及許多其他在行星內部跳躍的隆隆巨響。雖然這些訊號大多都是模糊不清的雜音,但其中有兩種聲音特別清晰而明顯,讓科學家能夠追溯訊號的起源:我們在火星上發現的第一個活動斷層帶。
  • 火星洞察號檢測到一個連續信號,與天氣活動無關
    不過現在人類借用大推力火箭和高科技飛船能擺脫地心引力,進入外太空,到訪其它星球,以不同角度欣賞地球之外世界的美景,例如38公裡外的月球世界,1.5億公裡外的火星世界。雖然人類從未去過火星,但可以通過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真實照片來欣賞火星世界上的另類美景,數萬張照片顯示火星世界沒有波濤洶湧的大海,沒有涓涓細流的小溪,也沒有欣欣向榮的自然界,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黃沙,還有光禿禿的山峰,一切都顯得是那麼死氣沉沉,實在是沒有什麼自然風光好欣賞的,不過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稱,火星充滿了謎團。
  • 火星仍然活躍 NASA洞察號首次探測到地震信號
    最近,似乎是因為地震帶比較活躍,繼臺灣地震之後,西藏也發生了6.3級地震。不過「地震」不僅僅只發生在地球上,最近科學家發現,火星也有地震。據報導,日前,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上似乎探測到了一場地震,這是自去年11月開始執行任務以來,它檢測到的第一場地震,也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這一次的信號出現在4月6日,它由探測器上配備的名為SEIS的圓頂地震儀檢測到,洞察號科研團隊非常確定信號來自火星內部,而不是由風或其他外力引起。
  •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照片
    Credits: NASA/JPL-Caltech 圖片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來自火星的最新消息
  • 月球和火星上存在地震嗎?我們是如何檢測的?
    竊聽像火星和月球這樣的外星世界內深處迴蕩著的顫慄聲,這有助於我們揭示了它們表面之下的深處地質活動情況,並可以使我們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星球是如何形成的。這表明月球表面的上層可能高度破裂,厚度高達100公裡,兩者都擾亂了地震波在整個表面上的運動。納恩博士說:「這個高度斷裂的層正在改變地震波的行為方式。」目前,月球上沒有有源地震儀。但有人建議在未來的任務中將新的地震儀送回月球表面。「我們有興趣使用更小的地震儀,可由穿進器攜帶該地震儀發射到月球,穿進器類似飛彈形狀的物體。」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數據顯示,火星地殼也分層,厚度為20公裡或37公裡,是兩層還是三層,具體取決於地震波的反射是否準確跟蹤到地幔的頂部。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又是一次火星探測之旅!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對人類來說充滿著神奇。整個太陽系除月球之外,人類展開最多任務的星球就是火星。從飛掠星球拍照、到進入火星軌道再到登陸器著陸,火星探索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但是,對試圖拜訪自己的人類,火星一直不太「友好」,一半的行動都失敗了。
  •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Emma Chou • 2020-02-2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