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首度在火星上發現活動斷層帶「科柏洛斯槽溝」

2020-12-04 行語行事

火星上的隆隆地震源自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顯示這個地質年輕的區域仍在活動並斷裂。

遠在上千萬公裡之外,一部機器人地質學家獨自佇立在火星塵土飛揚的地表,傾聽著地下微弱的地震回波。 它量測火星脈搏的手指非常靈敏,能夠拾取狂風的呼喚、塵捲風的低吼、火星構造裂縫的咯吱聲,以及許多其他在行星內部跳躍的隆隆巨響。

雖然這些訊號大多都是模糊不清的雜音,但其中有兩種聲音特別清晰而明顯,讓科學家能夠追溯訊號的起源:我們在火星上發現的第一個活動斷層帶。

在最近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會議上,美國航天總署(NASA)洞察號(InSight)登陸器提供了相關數據。 根據這些數據,這些所謂的「火星震」(marsquake)規模約為3到4之間。 雖然這兩次地震依照地球上的標準都算是小地震,但以我們目前在火星上發現的地震來說,規模可算是相當大的。 科學家追查發現,這兩次地震都源自名為科柏洛斯槽溝的區域,這一連串深層裂縫位於洞察號著陸點以東約1600公裡處。

這項研究的結果即將發表於經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上,洞察號團隊相關的科學家拒絕在出刊之前發表評論。 但在數百萬公裡之外,竟存在活躍斷層帶的這個消息,已經引起地球上科學家的熱烈討論。

「我們所有預測和試圖解釋火星有多麼活躍的模型,現在都能以這個測量結果作為基準了,」 並未參與洞察號團隊的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行星地質學家保羅. 柏恩(Paul Byrne)表示: 「多了這些數據之後,火星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更加活躍了。 」

至於這個發現會如何影響人類未來定居火星的決定,目前仍不太清楚。 譚雅. 哈裡森(Tanya Harrison)是一位專門研究火星的行星科學家,目前在衛星公司「行星聯邦」(Planet Federal)擔任科學計劃負責人。 她表示這種活動顯示火星上或許存在可利用的地熱能來源,而感覺像是大卡車轟隆隆經過的地震晃動,可能會對敏感的科學儀器造成影響。 但柏恩指出,整體而言,其他險境或許會讓未來的火星探險面臨更多風險。

至於當下,火星震對仍在執行任務的洞察號來說是充滿希望的訊號,因為洞察號的目標是要揭開火星目前的構造活動,並利用微小的振動來測繪火星的內部情形──就像是用超音波探測人體的內部那樣。

2018年11月,機器人探測器洞察號登陸火星,上面搭載著「據我所知當時地球最靈敏的地震儀」──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球生命研究所(Earth-Life Science Institute)的全球地震學家克莉斯汀. 霍澤(Christine Houser)如此表示。 它不僅能探測到「地殼的每一次咯吱聲和嗚咽聲」,還能捕捉大氣環境的各種變化。 配套的探測器可以測量大氣氣壓、風速、溫度等數據,幫助分辨偵測到的訊號是否為火星震。

雖然到目前為止,洞察號地震儀所偵測到的大部分都是呼嘯的風聲,但在日落後幾個小時,狂風漸漸平息了下來,出現了其他的訊號。 洞察號在2019年4月6日,首次探測到火星內部傳來的地震隆隆聲,而不是火星表面的嘈雜聲。

從那時候開始,地震發生的次數愈來愈頻繁,目前已經偵測到300多次,但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監測,才能找出背後的原因。

科學家也不太確定,究竟是什麼機制產生火星內部的隆隆巨響。 在地球上,地震往往源於永不停歇的板塊運動。 相互推擠的板塊在地殼中不斷累積壓力,有時壓力達到臨界點,這時候地面就會忽然移動,以地震的形式產生搖晃。

但是火星上並沒有板塊構造。 在火星形成之初,這顆行星就是一團灼熱的熔巖,最後冷卻下來,在巖石地函周圍形成了靜態地殼,但我們還不清楚火星內部的溫度目前有多高。 雖然火星表面的火山也曾噴發熔巖,但火山活動早就沉寂已久。 不過科學家懷疑,巖漿囊(magma pocket)可能仍在地表下方徘徊,而靜態地殼就像是個蓋住冒出熱氣咖啡的蓋子似的,保留了火星形成之初所留下的熱量,霍澤解釋道。

在這種情況下,某些火星震可能源自於這顆巖石星球的持續冷卻收縮。 這種壓縮會在逆衝斷層(thrust fault)中讓地表出現裂縫。 所謂的逆衝斷層,是指一塊巖體被推擠到另一塊巖體的上方。 此外,火星地表下方擠壓出的巖漿或水,也可能會造成火星震。

柏恩表示,如果沒有洞察號團隊提供的最新數據,我們仍不清楚最近科柏洛斯槽溝如此活躍的背後原因,但這個區域的歷史提供了一些線索。

△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的斷

科學家認為科柏洛斯槽溝是火星上最年輕的斷層帶之一,形成的時間距今不到1000萬年。 深谷利落地穿過許多坑坑疤疤的古代隕石坑,銳利而幾近垂直的谷壁尚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磨損,這足以證明科柏洛斯槽溝還相當年輕。 最近的地質活動也留下了一些痕跡:此區域周圍有不少巨石被晃離了原來的位置,在火星塵埃裡留下了移動的痕跡。

這些深層的裂縫可能源自於上升的巖漿團,或許與西北方高聳且可能處於休眠狀態的火山有關)。 這些火山迫使地形延展並產生破裂,有些斷裂的地形本身似乎也曾噴發出大量的熔巖。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行星科學家米莎. 克雷斯拉夫斯基(Misha Kreslavsky)並未參與洞察號的研究,她在電子郵件中表示:「探測到的地震事件顯示裂隙可能仍正在形成之中。 」

柏恩推測,地表的其他裂縫是洪水衝刷的結果,也有可能是這個區域下方存在某種類型的水,因此導致地震發生。 不過,他也認為巖漿是罪魁禍首的可能性最大。

不過,無論造成地震的原因是什麼,火星震都帶來了令人興奮的線索,暗示科柏洛斯槽溝可能仍在活躍中。

相關焦點

  • 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為了確認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也為了探索火星成為我們人類第二家園的潛力,科學家發射了一些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索。目前,既有環繞火星飛行的軌道飛行器,也有登陸到火星表面進行搜尋的火星車。這些探測器的到來,將火星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曝光在我們人類面前。當然,從這些探測器所發回的數據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只是火星表面極為荒涼的景象,暫時還沒發現火星生命的跡象。
  • 洞察號「吃瓜」,驚覺火星尚未「死透」!
    當這些觀測數據以及相應的分析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地球科學》2020年第2期上專刊發表時,人們第一次發現,火星或許曾擁有一顆極為活躍的地核,它的上空似曾飄揚著天鵝絨般流淌的極光;人們同時發現,今日的火星仍然有著頻繁激發的構造活動,看似沉寂的地殼內部,依然響徹著一個活躍地質時代的嫋嫋餘音;當這些地殼的振動穿越巖石裂隙進入洞察號的
  • 火星輕輕「吟唱」,就連科學家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項由五個課題共同研究的報告今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上,使人們終於得以一窺火星表面內外一系列驚人的活動。 洞察號探測器於2018年11月著陸火星,經歷了漫長痛苦的下降過程,最終著陸在火星赤道附近一塊平坦、開闊的平面上。從那時起,這艘太空船便開始用一個極其精密的地震測量儀和一排附加儀器來讀取火星數據,以便科學家們釐清火星的地質活動和內部結構。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2018年5月,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發射,並於2018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它的全稱是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的內部勘探。它的任務是通過測量熱流、地震活動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火星北極的擺動來研究火星的內部深處。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近日在NASA「洞察號」平穩抵達火星區域,在70天的探測中,它的地震儀器全面記錄了火山上的震動數據。然而令學者吃驚的是,檢測到火山地震450次,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意外的發現。地震儀器全面記錄了火山上的震動數據學者們在資料中詳細分析了,洞察號在火星上運行的幾個月中,開始儀器只是記錄了
  • 洞察號充滿驚嘆的一年:450多個火星震、上千場火星風,還有神秘莫測的古老磁場
    火星剖面圖,展示了洞察號著陸器研究火星震活動的場景。火星不具備像地球這樣的板塊構造,但確實可能有著會引起震動的活躍火山區。數據顯示,有2次大型地震與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這樣一個地區有很強的聯繫,科學家在那裡觀察到了一些巨石,可能是從懸崖上被震掉下來的。
  • 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 「洞察號」測到證據:火星持續震動 是「活」星體
    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24日,美國研究人員公布火星震動數據,稱火星震動率跟地球與月球雷同,是一直在搖晃的「活」星體。然而,他們沒有稱火星震動為地震,而是稱其為「火星震」。資料圖:火星。
  •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2019年12月12日,位於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名地球物理學家兼洞察號的首席研究員Banerdt,在舊金山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一場會議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洞察號抵達火星一年多以來,已經探測到了322場火星地震,這是人類首次在火星上探測到地震,也是人類第一次在地球和月球以外的天體上探測到地震,此次科學家們的目標是利用地震探索火星的內部結構,其中包括破解火星內部的地殼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根據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科學家推算從金星至火星軌道之間的區域為太陽系的「宜居帶」,不過因為金星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稠密大氣層,使其表面溫度高達500℃左右,在這種高溫環境下,生命幾乎是不可能生存的,同時也對金星探測造成了極大的障礙。這樣一來,火星就成為了人類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興趣探索的行星,因為火星可能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行星。
  • 在火星上的洞察號開始向地下「前進」!
    來自美國航天局NASA的工作人員已經工作了幾個月,計劃讓火星洞察號的儀器鼴鼠工作。但是火星實在太遠了,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2.25億公裡,他們已經嘗試了很多方法把鼴鼠帶到地面上,但是幾乎都失敗了,幸運的是,近日,NASA宣布洞察號成功了!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洞察號拍攝的第一張火星照片。洞察號的火震儀和熱流探測儀。/ NASA-JPL Caltech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而通過測量火星淺表層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重建火星的熱演化歷史,推算火星內部還有多少熱,火星已經失去了多少熱,火星這幾十億年來經歷了怎樣的熱變化,火星為什麼沒有板塊活動等等重要問題。
  • 在火星上打了兩年洞的洞察號,兩年時間裡,到底發現了什麼?
    在眾多科學家夜以繼日的研究中,最後設計出「洞察號」,這個探測器可以說是國際合作的一項重要的科學項目,它耗費巨資達到9億多美元,也是此前獲得巨大成就鳳凰號探測器的升級版,在著陸到火星後,這顆探測器會在火星的表面上安裝一個火震儀,除此之外還會利用它的鑽頭在火星上鑽出一個最深的洞口進行檢測火星的內部狀態。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在地球上,地殼厚度從海洋以下約5至10公裡,到各大洲以下約40至50公裡,最高平均厚度不超過70公裡。研究人員認為,火星地殼的厚度似乎比地球地殼還要薄,這令人十分驚訝。  2018年11月,「洞察號」登陸火星,目標是用一臺靈敏度極高的地震儀來監聽火星上的地質能量,並從火星土壤中滲出的深層熱量中收集這顆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線索。
  • 洞察號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火星真的是活躍的?
    引言:在人類探索火星這四十多年來,從未在火星上發現火山噴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這似乎說明了火星的內核已經冷卻了。然而前段時間洞察號再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難道火星還是活躍的?人類對地外星球的探索似乎存在一定的規律,先是滿懷希望地認為該星球上可能存在適合生命生存的自然環境,甚至是外星生命,然後經過一番探索之後大失所望,所探索的星球根本不是人類想像中那麼美好。這樣的星球目前有兩個,一個是月球,另一個是火星。月球是人類首先探索的星球,對其失去興趣後人類轉向火星。
  • 火星上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鑽入土壤,登陸一年終於正常運作了
    NASA於2018年發射到的「洞察號」探測器(InSight)已經在火星上運行了一年多時間,這輛不能移動的探測器是專門為偵測火星內部活動而打造的,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器上的設備檢測出火星內部是否還存在活動,然而「洞察號」在登陸以後本應開展的工作卻並不順利,火星上地表的堅硬程度超過了探測器的鑽探能力
  • 月球和火星上存在地震嗎?我們是如何檢測的?
    竊聽像火星和月球這樣的外星世界內深處迴蕩著的顫慄聲,這有助於我們揭示了它們表面之下的深處地質活動情況,並可以使我們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星球是如何形成的。據信,流星體撞擊也起到一個作用,就像在月球上一樣,在行星周圍發出地震波。直到2018年研究人員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任務中將地震儀降落在這顆紅色星球上之後,才證明火星地震的存在。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於2019年4月6日使用其內部結構抗震實驗(SEIS)儀器檢測到了首次定性地震,該儀器在著陸器於2018年11月26日降落後不久被其機械臂輕輕地放置在地面上。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發射的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再次向紅色星球發起挑戰。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
  • 洞察號的火星之旅·火震
    洞察號攜帶了一個火震儀,用於探測火星上的震動。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來源:NASA) 火星幾乎沒有板塊活動,而且和其他大多數火震形式一樣,這些震動幾乎無法準確判斷震源位置,為此,洞察號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探測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
  • 洞察號在火星遇見神秘地質,無論怎麼用力都進不去,還好鑽頭沒斷
    火星,一顆充滿誘惑的星球,比起月球而言,火星的移居可能性更大,因為這一點,我們人類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或許都要以它為主要的開發對象。這不,美國已經開始動手了,繼機遇號、好奇號等探測車在火星地表上完成研究數據之後,又在去年發射了一枚名為洞察號的探測器,主要為了研究火星的地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