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測到證據:火星持續震動 是「活」星體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24日,美國研究人員公布火星震動數據,稱火星震動率跟地球與月球雷同,是一直在搖晃的「活」星體。然而,他們沒有稱火星震動為地震,而是稱其為「火星震」。

資料圖:火星。

據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考察火星表面15個月,測量到數以百計的「火星震」,其中數起震動頻率模式,跟地球構造板塊移動引起的震動相同。

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助理教授、《自然地球科學》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史梅爾說:「這是第一個專對地球以外星體,直接測量地球物理學數據的任務,讓我們對火星的內部結構與地質作用有真正的第一手了解。」

另一個研究團隊發現,洞察號測量到的震動中,至少有20起的強度相當於規模3到4級的地震。

NASA「洞察號」在太空跋涉4.8億公裡、經過6個半月的航行後,2018年11月降落於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首度測量火星的震動情況。

科學家早就認為火星存在震動情況,但「洞察號」提供了火星有持續且時而強烈震動的證據。

巴黎全球物理機構研究人員羅根涅說,研究顯示火星在225天內震動至少170次,但震動現象持續到今日。他說,洞察號的儀器至少偵測到460起活動。

巴黎全球物理機構的洞察號監督系統計劃領導人雅納說,火星震動的頻率「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模型沒有預測出這麼多震動。」

報導稱,火星的震動通常是來自於約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後,火星從一開始的熔化狀態逐漸長期冷卻的現象。

NASA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兼任務首席調查員班納特說:「火星冷卻時會收縮,之後其薄脆的外殼必須斷裂,才能勉強維持在火星表面,有點像是長期的壓力來源。」

相關焦點

  • NASA洞察號探測到數百次火星震動 最大的像4級地震
    2018年,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並於2019年4月首次探測到震動。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某儀器首席研究員菲利普·洛尼翁(Philippe Lognonne)表示,探測器在火星上探測到的許多震動強度都很小。如果地球上發生這種地震,人們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洛尼翁補充說:「我們可以說,在火星上發生震動災害的危險性非常低。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報導中提到的24次最大火星震動僅達到了地球上地震3級或4級水平。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在我們的印象中,火星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星球,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生命,但NASA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火星地震頻發,在地質學上仍然是一顆「活」的星球。2018年11月,「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赤道附近著陸,開啟為期兩年的「聆聽火星」任務。與之前探索火星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漫遊車不同,洞察號是一個固定式著陸器,主要依靠布置在附近的兩套科研儀器——地震儀和熱流探針完成探測任務。前者可以監聽火星深處微小的震動,後者可以鑽至地面以下3米深的地方,測量火星內部的溫度。
  • 洞察號的火星之旅·火震
    洞察號攜帶了一個火震儀,用於探測火星上的震動。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來源:NASA)為什麼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需要地震儀(劃掉,在火星就叫火震儀了)呢?簡單來說,就是當固態天體發生震動的時候,震動產生的波(地震波)在不同密度的地層中傳播速度不同,那麼通過測量不同地層傳來的地震波之間的時間差,就可以反推內部每一層的厚度和密度了。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有驚無險成功著陸火星!你好 洞察號!
    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洞察號在火星上的工作示意圖。 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到洞察號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7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成功率只有50%。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奧德賽號告訴我們,洞察號非常健康,已經順利打開了太陽能板。此外,洞察號IDC相機拍攝的第一張火星照片也傳回了地球。相比之下也明顯可以看出IDC相機的視野比ICC相機窄得多。
  • 火星地質結構演變至今,究竟發生過什麼?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存在,但火星並不是一個安靜的星球。這顆紅色行星的內部深處正在隆隆作響——這是火星地震前期持續震動產生的聲音。NASA火星探測車的監測數據已經公布,其結果為我們對火星地震的猜測第一次提供了直接證據。數據證實火星的地質活躍程度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高於地球,低於月球。
  • 火星仍然活躍 NASA洞察號首次探測到地震信號
    不過「地震」不僅僅只發生在地球上,最近科學家發現,火星也有地震。據報導,日前,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上似乎探測到了一場地震,這是自去年11月開始執行任務以來,它檢測到的第一場地震,也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研究人員認為,火星地殼的厚度似乎比地球地殼還要薄,這令人十分驚訝。  2018年11月,「洞察號」登陸火星,目標是用一臺靈敏度極高的地震儀來監聽火星上的地質能量,並從火星土壤中滲出的深層熱量中收集這顆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線索。但火星有它的「脾氣」:其黏稠的土壤阻礙了「洞察號」的熱探測,咆哮的大風使探測器靈敏的地震儀響得震耳欲聾。
  • 美國航天局發射「洞察號」探測器 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北京時間昨晚19:05分,美國航天局NASA又將最新一顆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向了這顆紅色星球。和以往不同,「洞察號」是首個以探索火星內部構造為主要任務的探測器。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401型火箭從位於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3號發射臺騰空而起。此次發射也是美國首次在西海岸實施星際發射任務。
  • 洞察號「吃瓜」,驚覺火星尚未「死透」!
    「耳朵」時,又讓洞察號看清了火星表層的地質結構,看到在那似乎涼透的星殼下部,可能依然殘留著餘溫未降的巖漿活動。通過接收地震波數據,洞察號就可以知道火星內部的物質成分和結構了。 洞察號Logo的設計形象,其實就是從地表某處傳向內部的地震波正在映射星體內部的結構 | NASA 關鍵是誰來敲。洞察號自己那小身板自然別指望了。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了天然地震上。
  • 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 整整一年時間只在火星挖了30釐米!洞察號還有希望嗎?
    近日,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首個火星內部探測器----洞察號在火星上度過了它的一歲生日,祝它生日快樂!洞察號(InSight)是美國宇航局登陸火星中的關鍵計劃,該計劃於2018年11月26日著陸火星赤道附近,該探測器是人類史上首個探索火星內部的探測器,旨在幫助我們了解火星內部的地質構造等火星形成的關鍵。這是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拍攝的第一張自拍照。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近日在NASA「洞察號」平穩抵達火星區域,在70天的探測中,它的地震儀器全面記錄了火山上的震動數據。然而令學者吃驚的是,檢測到火山地震450次,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意外的發現。對於洞察號從火星傳輸回的數據,以及地震方面專家的數據,做了詳細的分析資料,發表於自然科學報。
  • 黑暗中航行六個月後,「洞察號」探終於登陸火星了!
    美國西部時間周一中午,NASA 發射的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完美著陸了。在這次驚險的著陸前,洞察號已經在黑暗的宇宙中航行了漫長的六個半月,旅程長達 4.58 億公裡。作為 NASA 發射到火星的第 8 個探測器,洞察號的使命比「前輩們」更加艱巨:它要做的不僅是拍拍照片,收集土壤樣本,觀測火星氣候這樣的「簡單工作」,更要鑽入火星的地層之下,探索火星的內部結構,讓人類了解真正的火星。洞察號將從本周起,在火星服役至少兩年,並用它傳回的數據,為我們揭示火星「內心深處」,甚至是整個太陽系行星演化的秘密。
  • NASA洞察號證實火星地震活躍,並發現氣輝現象,火星內部很危險
    美國太空總署(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在 2018 年 11 月首次登上火星。最近,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系列透過洞察號觀測數據所發現的現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團隊終於確認火星地震非常活躍。主要研究員布魯斯·巴內特(Bruce Banerdt)表示:「我們終於首次獲知火星是一顆地震活躍的行星。
  • NASA使用「洞察號」的地震儀獲得新火星地震數據信息
    NASA使用「洞察號」的地震儀獲得新火星地震數據信息2020-08-09 16:16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報導,NASA一直在使用「洞察號」的地震儀來記錄火星表面內部的地震信息。
  • 洞察號登陸火星 為期2年,深入研究火星內部
    洞察號登陸火星 為期2年,深入研究火星內部2018-11-27 22:11出處/作者:站長之家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經歷半年時間飛行4. 8 億公裡終於成功登陸火星。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洞察號是如何著陸的?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到洞察號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7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成功率只有50%。
  • 「洞察號」:「洞察」戰神的內心世界—新聞—科學網
    在尋找火星生命方面,主要聚焦在尋找水、有機物及其他生命活動跡象。 ◎ 找到了火星次表層存在水冰的證據,並得到了可能的水冰分布情況。 ◎ 發現了風化鹽類礦物和含水硫酸鹽礦物等,表明火星曾經可能有水存在。 ◎ 發現火星表面廣泛存在的類似河道的地貌特徵,可反演出火星古海洋和古水系的水體運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