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使用「洞察號」的地震儀獲得新火星地震數據信息

2020-12-04 太平洋電腦網

NASA使用「洞察號」的地震儀獲得新火星地震數據信息

2020-08-09 16:16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報導,NASA一直在使用「洞察號」的地震儀來記錄火星表面內部的地震信息。 NASA表示,這些數據記錄是這顆紅色行星內部關鍵邊界的第一個直接證據,其目的是為了幫助行星科學家了解巖石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而在「洞察號」記錄下最近的數據之前,由於模型的存在,科學家們只能進行估計。

  NASA表示,洞察號在2019年2月至9月間測量了170多次地震。

  這些數據是首次在火星上進行明確的地震測量,不過洞察號現在仍在積極記錄更多的數據。NASA指出,著陸器記錄下的波浪的形狀和強度使科學家能夠推斷出火星內部的成分。科學家稱,當波穿過不同類型的巖石時會出現輕微的變化。

  火星的構造活動比地球少得多。這意味著跟地震相比,火星地震相對較少。由於「洞察號」著陸器是火星上唯一可用的地震儀,所以科學家們不能採用需要地震網絡的方法,而地球上通常會用到地震網絡。

  由於只有一臺地震檢波器可用,科學家們使用的是一種被叫做環境噪聲自相關的數據技術,這種方法旨在提取在地殼和地幔之下的火星區域邊界產生的反射。這些區域在著陸器下方22英裡處。據了解,在著陸器下方,有一個介於橄欖石和菱鐵礦之間的過渡區,其深度在690到727英裡之間。地幔和地核之間的邊界則在著陸器下945到994英裡。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圖源:NASA   著陸後,洞察號探測器將停留在一個點,通過「看」、「聽」和鑽探等手段,了解隱藏在火星地表下的歷史信息,探測火星地震情況,繪製火星內部地圖,了解地球等巖石行星的形成。   【攜帶了什麼?】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 NASA,剪輯、壓制 / haibaraemily為什麼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需要地震儀(在火星就叫火震儀了)呢?
  • 著陸恐怖七分鐘,洞察號的使命是什麼,能否「洞察」火星內部奧秘
    圖源:nasa/insight/images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製的科學探測器在火星安全著陸,上面的視頻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任務控制中心,當人們收到了洞察號降落在火星表面的消息時那一激動沸騰的一幕。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之後下一步要做的是什麼?
    在這幅插圖中,NASA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正在用它的機械臂保護已經部署好的地震儀,機械臂上裝有防風隔熱板,InSight於2018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來源: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美國宇航局的InSight著陸器已經成功登陸火星,但這臺機器人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開始它的科學工作。洞察號於11月26日下午抵達它的新家,在一個名為「極樂世界」(Elysium Planitia)的赤道平原上著陸。著陸器將會在幾個月後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探測這顆紅色行星的內部。
  •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照片
    Credits: NASA/JPL-Caltech 圖片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來自火星的最新消息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發射的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再次向紅色星球發起挑戰。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
  • NASA「洞察號」 火星探測器,10 件事出乎我們的意料
    「洞察號」的名字——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使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學和熱傳輸進行內部探測)——就揭示了其主要任務。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通過火星上地震儀,首次測量到火星發生的日食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任務從火星表面向任務小組提供了數據。它的地震儀配備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製造的電子設備,不僅記錄了地震,而且還意外地對日食產生了反應。當火星上的火衛一直接移動到太陽前時,儀器會稍微向一側傾斜,這種微小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行星的內部。
  •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擺脫困難,重回戰場
    這個問題就硬生生從一開始,直到月初,NASA想出了新方案。辦法就是用洞察號著陸器的金屬鏟先填充上這個14英寸的洞然後作為「鼴鼠」的支撐,在它向下鑽孔的時候壓住它。整個方案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即地下儲水層是大量的土壤,而不是巖石堆積而成的。這樣一來,鏟子就可以幫「鼴鼠」在挖的更深的時候,不讓它來回彈來彈去。
  • 洞察號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火星真的是活躍的?
    引言:在人類探索火星這四十多年來,從未在火星上發現火山噴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這似乎說明了火星的內核已經冷卻了。然而前段時間洞察號再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難道火星還是活躍的?這樣的星球目前有兩個,一個是月球,另一個是火星。月球是人類首先探索的星球,對其失去興趣後人類轉向火星。雖然火星至今也仍未出現液態水、充足的氧氣和火星生命,但是科學家們相信它一定存在和月球不同的地方。從以往對火星的研究情況來看,這顆星球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判為「死寂星球」,意思是指這顆星球內部已經不存在活動了,因此火星地表也不會出現地震、火山等現象。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數據顯示,火星地殼也分層,厚度為20公裡或37公裡,是兩層還是三層,具體取決於地震波的反射是否準確跟蹤到地幔的頂部。
  • 遭遇離奇故障一年後,NASA決心背水一戰,拯救洞察號火星探測器
    【ALENG 自媒體】2月25日晚間自媒體專稿,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在成功著陸火星一年來,其中一個用來探測火星內部溫度的傳感器一直無法部署到位,迄今為止,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這個原計劃應該被釘入火星土壤5米深度的溫度探針,仍然大半截露在外面,這讓見多識廣的
  • NASA洞察號登陸火星表面經歷「恐怖7分鐘」
    InSight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點前(格林威治時間2000年)到達火星大氣層,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12300英裡(每小時19800公裡)。太空飛行器必須精確地以12度的入射角進入火星大氣,團隊成員曾說過:再陡一點,洞察號就會燃燒殆盡;再淺一點,飛行器都會從大氣中反彈並傾斜進入太空。
  • 你好火星,我們將進入你的身體內部!美國NASA洞察號登陸火星
    美國宇航局(NASA)一個名為洞察號(InSight)的新機器人已成功在火星登陸。這款探測器旨在研究火星的深層內部,並使其成為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個以這種方式進行檢測的星球。洞察號於格林威治標準時間2019年11月26日19:53確認著陸成功,此後向地球發送了一系列關於其著陸後的更新信息。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haibaraemily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一年前的今天(2018年11月26日),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洞察號是如何著陸的?
  • 解讀「洞察號」探測器:填補火星探測最後的空白—新聞—科學網
    這是立方衛星首次用於執行深空探測任務,在「洞察號」進入、下降和著陸火星時為其提供通信中繼服務。 「洞察號」有兩大科學任務:一是通過探測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規模、頻率和地理分布,以及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的頻率,來確定目前火星地質構造活動的級別;二是通過調查火星內部結構和活動過程,研究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 洞察號成功抓到第一個火星娃娃,NASA鬆了一口氣!
    就在幾天前,NASA在6000萬公裡之外的火星,上演了一場隔空抓娃娃的好戲!自從11月26日登陸火星以來,洞察號一直在養精蓄銳,為這一關鍵任務做準備。12月19日,工程師遙控著洞察號1.8米長的機械臂,準確地抓起著陸平臺上的地震儀,小心翼翼地放置到地面上。研究團隊之前曾經在加州的模擬火星場地反覆練習「抓娃娃」。如今一舉成功,大家異常興奮。
  • 洞察號的火星之旅·火震
    洞察號攜帶了一個火震儀,用於探測火星上的震動。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來源:NASA)為什麼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需要地震儀(劃掉,在火星就叫火震儀了)呢?簡單來說,就是當固態天體發生震動的時候,震動產生的波(地震波)在不同密度的地層中傳播速度不同,那麼通過測量不同地層傳來的地震波之間的時間差,就可以反推內部每一層的厚度和密度了。
  • NASA洞察號探測到數百次火星震動 最大的像4級地震
    與地球上發生的地震相比,火星震動強度顯得微不足道,但探測器採集到的新數據可以為行星科學家提供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信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某儀器首席研究員菲利普·洛尼翁(Philippe Lognonne)表示,探測器在火星上探測到的許多震動強度都很小。如果地球上發生這種地震,人們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洛尼翁補充說:「我們可以說,在火星上發生震動災害的危險性非常低。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報導中提到的24次最大火星震動僅達到了地球上地震3級或4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