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2020-12-04 地理沙龍號

太陽系總共有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根據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科學家推算從金星至火星軌道之間的區域為太陽系的「宜居帶」,不過因為金星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稠密大氣層,使其表面溫度高達500℃左右,在這種高溫環境下,生命幾乎是不可能生存的,同時也對金星探測造成了極大的障礙。這樣一來,火星就成為了人類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興趣探索的行星,因為火星可能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行星。

「洞察號」在火星工作已超一年

火星是太陽系距離太陽第四遠的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2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1.5億千米)。由於火星軌道比地區軌道大,所以火星繞太陽公轉一圈大約需要1.88個地球年,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隨著公轉在變化,最近大約相距5500千米,而最遠兩者可以相距約4億千米。火星也是一顆由巖石組成的類地行星,不過火星個頭比較小,直徑大約為6794千米,大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體積大約為地球的15%,質量大約為地球的11%,是一顆比地球小得多的星球。不過,火星上卻擁有太陽系最高的山脈「奧林匹斯山」,是一座盾狀火山,高於火星基準面21千米多,是珠穆朗瑪峰海拔的兩倍多。

洞察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火星也有自轉,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當,這顆火紅的星球,雖然表面平均氣溫僅為-55℃左右,地表十分荒蕪,相當於是一個極為寒冷的荒漠地區。不過,這已經是太陽系行星中除地球外環境最好的類地行星了。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探索或者計劃要去探索火星,為此人類發射了許多的探測衛星和探測器,組成了火星探索家族,從國家角度來看,目前對於火星探索走在前列的毫無疑問是美國。美國從1975年開始就向火星發射了兩個「海盜號」探測器,這兩個探測器都在火星表面進行了軟著陸,並進行拍照和探索,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表面的歷史。

火星探測器家族

從此以後,美國發射了「索傑納」、「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火星探測車,這些探測器都是可以在火星表面依靠輪子活動,進行探索。當然,美國在2008年發射了「「鳳凰號」探測器,登陸位置大約在火星的北極附近,這是一個固定的探測器,主要目的是探索火星北極永久凍土中,是否含有有機化合物的蹤跡。和之前的探測車不同,「鳳凰號」是一個蹲點式探測器,就是不移動探測位置的。此後,美國在2018年5月5日又發射了「洞察號」探測器,洞察號在太空中飛行了6個多月後,在當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

洞察號在火星藝術想像圖

「洞察號」探測器也是一個蹲點式探測器,洞察號攜帶了一系列探測器,包括探測火星地震的火震儀、測量風壓和風速的探測器、磁場強度計以及探測行星溫度的熱流探測器。洞察號就待在原地,利用這些探測器探測火星,就像是《西遊記》裡地藏王菩薩的地聽獸一樣,到現在洞察號已經在火星表面辛勤工作了一年多時間,傳回了許多重要信息。首先,是關於火星的地震情況,洞察號發現火星地震的次數比想像中的更加頻繁,到目前為止洞察號已經發現了火星超過450次的地(火)震信號,不過地(火)震強度比想像的要小。因為火星沒有像地球那樣的板塊運動,地(火)震主要是由火山活動造成的。

洞察號在火星上放置的「地震儀」

在數十億年以前,火星和地球一樣也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磁場,不過目前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火星磁場在火星地下留下了存在過的「證據」。曾經的火星磁場磁化了火星地下61米至幾千米深處的古老巖石,洞察號配備的「強磁計」探測到了火星表面的磁性號。洞察號發現霍姆斯泰德山谷的磁場信號,比根據軌道太空飛行器通過研究該地區的數據,從而預測的信號強10倍。而洞察號目前所在地區的火星表面巖石都十分年輕,不可能被火星目前的磁場磁化,因此這種磁力一定是來自於火星深處的古老巖石。洞察號還將在火星繼續探測研究,後續人類還將會繼續發生火星探測器,終有一天,人類會前往火星並開發。

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工作

相關焦點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傳回首張圖像
    (原標題:「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傳回首張圖像)
  • 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 洞察號最新發現,火星235天內發生174次地震,這是好消息?
    人類喊出「移民火星」的口號應該也有二三十年了,這些年來人類還在不斷地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努力,從美國宇航局第一架火星探測器到最新的洞察號,它們幫助人類對火星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從火星的整體情況來看,該星球上的自然環境並不具備孕育生命和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因為火星上既沒有充足的氧氣也沒有液態水。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數據顯示,火星地殼也分層,厚度為20公裡或37公裡,是兩層還是三層,具體取決於地震波的反射是否準確跟蹤到地幔的頂部。
  • 洞察號探測器記錄到日食期間火星上發生了奇怪的事
    」),是火星兩顆衛星中較大的一顆,離火星也更近一些。  但即便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之內,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還是成功地記錄下火星日食期間發生的奇特事情。  令火星科學家感到驚訝的是,在福波斯日食期間,洞察號上的地震儀(一個記錄地面運動以監測可能的地震活動的儀器)會微微向一側傾斜。
  • 美國航天局發射「洞察號」探測器 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北京時間昨晚19:05分,美國航天局NASA又將最新一顆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向了這顆紅色星球。和以往不同,「洞察號」是首個以探索火星內部構造為主要任務的探測器。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401型火箭從位於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3號發射臺騰空而起。此次發射也是美國首次在西海岸實施星際發射任務。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在我們的印象中,火星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星球,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生命,但NASA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火星地震頻發,在地質學上仍然是一顆「活」的星球。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洞察號」項目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聲明中表示,火星的地質活躍程度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性質與地球構造板塊邊緣和變形區域發生的地震活動非常接近——這也是人類首次確認紅色星球存在頻繁的地質活動。
  • 洞察號首度在火星上發現活動斷層帶「科柏洛斯槽溝」
    火星上的隆隆地震源自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顯示這個地質年輕的區域仍在活動並斷裂。遠在上千萬公裡之外,一部機器人地質學家獨自佇立在火星塵土飛揚的地表,傾聽著地下微弱的地震回波。在最近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會議上,美國航天總署(NASA)洞察號(InSight)登陸器提供了相關數據。 根據這些數據,這些所謂的「火星震」(marsquake)規模約為3到4之間。 雖然這兩次地震依照地球上的標準都算是小地震,但以我們目前在火星上發現的地震來說,規模可算是相當大的。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對於洞察號從火星傳輸回的數據,以及地震方面專家的數據,做了詳細的分析資料,發表於自然科學報。但從那時起,觀測重點放在了地震頻繁記錄上。截止目前:傳輸回的火星數據顯示已經超過450次,地震波的詳細數據,現在還沒有採集到。但有一點說明地震在火星是很平常的,幾乎每天發生一次不等。學者對火星地震波做了一個實驗黯研究,通過觀察發現地震帶的波動在火星內部迴旋傳播。
  • 火星上的日食現象要比地球上頻繁許多
    火星上的日食現象要比地球上頻繁許多(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勻琳):國外媒體報導,火星的衛星,和我們地球的衛星,不太一樣,火衛一(又叫「福波斯」),是火星兩顆衛星中較大的一顆,離火星也更近一些。
  • 火星最新發現!洞察號周圍的磁場比科學家預期的強10倍!
    其中一項研究公布了一些關於火星磁場的相當有趣的發現。據「洞察號」背後的研究小組稱,「洞察號」著陸的隕石坑內的磁場強度是預期的十倍。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解決火星形成和隨後演化的關鍵謎題。這些數據是由洞察號的磁傳感器獲得的,該傳感器研究了任務著陸區域內的磁場。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距離現在,洞察號已經在火星定居超過一年時間,那麼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近日,NASA洞察號小組公布了洞察號這一年來的探測成果,並且在這一年中,洞察號逐漸揭開了火星的一個秘密!我們知道NASA的海盜號著陸器是第一個研究火星地震學的探測器。
  • NASA衛星拍攝到火星表面的「洞察號」和「好奇號」探測器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效果圖)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HiRISE相機從太空中拍攝到的火星「洞察號」著陸器和「好奇號」漫遊車的最新照片,其中,「洞察號」新照片是NASA迄今為止對該探測器拍攝到的最佳照片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發射的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再次向紅色星球發起挑戰。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
  • 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 傳回首張照片遭吐槽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在經歷了近7個月的飛行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洞察(InSight)」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登陸火星。包括26萬名中國人在內的200萬名「太空粉絲」的信息,也存在微晶片中隨「洞察號」一起上了火星。
  • 探測器記錄到日食期間火星上發生了奇怪的事?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地記錄下了在福波斯日食期間發生的一件奇特事情。,和我們地球的衛星,不太一樣,火衛一(又叫「福波斯」),是火星兩顆衛星中較大的一顆,離火星也更近一些。  令火星科學家感到驚訝的是,在福波斯日食期間,洞察號上的地震儀(一個記錄地面運動以監測可能的地震活動的儀器)會微微向一側傾斜。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提供的數據,以研究日食對地球的一些影響,在火星上是否也會發生。
  •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它的任務是什麼?
    想要改造火星,必須要對火星有足夠的了解,幾十年以來,科學家往火星發射了不少的探測器,有火星外太空軌道衛星探測器,也有登陸探測器,想要足夠了解火星,自然還是登陸探測器更有優勢,科學家也通過這些火星陸地探測器的探索,對火星有了很多的了解。
  • 洞察號登陸火星 火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
    經過逾6個月的飛行,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終於在北京時間2018年11月洞察號是2018年5月5日由宇宙神5號火箭發射升空的。這是美國首次從西海岸的范登堡空軍基由西向東發射空間探測器,原因是宇宙神5號的推力足夠大,發射窗也更為適宜。  整個任務分為發射、巡航、進入下降和著陸(EDL)、表面操作等四個階段。
  • NASA洞察號探測器將在北京時間27日清晨登陸火星
    經過6個月4.8億多公裡的飛行之後,NASA最新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已經抵達火星,將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下午2點54分左右進入火星大氣層(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03:54),降落在火星赤道北方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距離好奇號探測車目前所在的位置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