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最新發現!洞察號周圍的磁場比科學家預期的強10倍!

2020-12-03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2018年11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地震勘測、大地測量和熱傳輸(洞察號)著陸器在火星上著陸,開始了為期兩年的火星地震學和內部環境研究的主要任務。現在,僅僅一年半之後,著陸器在火星表面的頭十二個月的結果已經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公布了。

其中一項研究公布了一些關於火星磁場的相當有趣的發現。據「洞察號」背後的研究小組稱,「洞察號」著陸的隕石坑內的磁場強度是預期的十倍。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解決火星形成和隨後演化的關鍵謎題。

這些數據是由洞察號的磁傳感器獲得的,該傳感器研究了任務著陸區域內的磁場。這個淺坑被稱為「霍姆斯泰德山谷」,位於赤道以北平坦平坦的平原——極樂世界。之所以選擇這個區域,是因為它的平面拓撲結構、低海拔和低巖石碎片的最佳環境組合,使洞察號能夠深入探測火星的內部。

在這次任務之前,火星磁場的最佳估計數來自軌道衛星,平均距離超過150公裡,難免有所誤差。英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教授、行星科學研究所(PSI)高級科學家凱薩琳·詹森說:「以前的衛星任務中最大的未知數是小區域的磁化情況。通過在火星表面放置第一個磁傳感器,我們獲得了關於火星內部結構和上層大氣的有價值的新線索,這將幫助我們了解它——以及其他類似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而地面數據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更敏感的圖像,顯示了更小區域的磁化,以及磁化來自哪裡。除了顯示著陸點的磁場比衛星預計的強十倍之外,數據還表明磁場來自附近的來源。」

測量火星上的磁場是了解全球磁場的性質和強度的關鍵。火星在數十億年前就有磁層,這個磁層的存在是由行星表面磁化的巖石的存在推斷出來的,這導致了局部的和相對較弱的磁場。根據收集的數據通過MAVEN和其他任務,科學家預測,大約42億年前,這個磁場突然「關掉」。這導致太陽風慢慢剝離火星大氣在未來的幾百萬年,這是導致火星表面變得乾燥的主要原因。

因為火星表面的大多數巖石都太年輕,不可能被這個古老的磁場磁化,研究小組認為它一定來自地下深處。詹森解釋說:「我們認為它來自於埋藏在地下幾百英尺到十公裡處的更古老的巖石。如果沒有磁場數據,沒有地質和地震信息,我們就無法推斷出這些。」

詹森和她的同事們希望,通過將洞察號的數據與火星軌道飛行器過去獲得的磁讀數結合起來,能夠準確地識別出哪些巖石被磁化了,以及它們的年齡。未來研究火星巖石的任務將支持這些努力,比如美國宇航局的火星2020探測車,歐洲航天局的羅莎琳富蘭克林探測車,以及中國的火星車一號(HX-1)計劃在今年夏天發射。

「洞察號」的磁力儀還成功收集了火星上層大氣以及火星周圍太空環境中存在的現象的數據。和地球一樣,因為火星也暴露在太陽風中,而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流,它將自身的磁場帶到了行星際空間——因此它也叫做行星際磁場(IMF)。

但由於火星沒有磁氣圈,它受到的太陽風和天氣事件的影響較小。這使得著陸器能夠研究這兩種物質對地球表面的影響,而科學家們直到現在還無法做到這一點。詹森說:「因為我們之前對火星的所有觀測都是在它的大氣層頂部甚至更高的高度進行的,所以我們不知道太陽風的擾動是否會傳播到火星表面。這次發現對於未來太空人的火星任務是相當重要的。」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當地磁場在白天和夜晚之間的波動方式,我們發現了在午夜前後發生的短暫脈衝,這種脈衝只持續了幾分鐘。詹森和她的同事們推斷,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上層大氣中的粒子相互作用產生電流(從而產生磁場)造成的。

這些數據證實,在火星上層大氣中及以上發生的事件可以在火星表面探測到。它們還提供了行星大氣屬性的間接圖像,比如它變得如何帶電以及上層大氣中存在什麼電流。至於這些神秘的脈衝,詹森和她的團隊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但認為它們也與太陽風如何與火星相互作用有關。

在未來,洞察號團隊希望他們收集表面磁場數據的努力將與頭頂經過的MAVEN軌道飛行器相一致,這將幫助他們能夠充分地比較數據。作為洞察號的首席研究員,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Bruce Banerdt表示:磁性傳感器的主要功能是清除來自環境和著陸器本身的磁性「噪音」,用於我們的地震實驗,所以這些都是直接支持任務總體目標的額外信息。例如,時變場將對未來研究火星的深電導率結構非常有用,這與火星內部溫度有關。」

這項研究是「洞察號」第一年任務數據的六項研究之一。然而,這只是「洞察號」任務的開始,它將在2020年底結束為期兩年的主要任務。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x波段無線電測量,它將顯示火星在繞軸自轉時的「擺動」,這反過來又將有助於揭示火星核心的真實性質,比如它到底是固體還是液體?

2020年,將是洞察號開啟探索的新篇章!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可能低估火星表面的磁場強度
    2018年11月,NASA最新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在火星成功降落了,其名來自「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傳導探測火星內部」(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首字母縮寫。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根據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科學家推算從金星至火星軌道之間的區域為太陽系的「宜居帶」,不過因為金星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稠密大氣層,使其表面溫度高達500℃左右,在這種高溫環境下,生命幾乎是不可能生存的,同時也對金星探測造成了極大的障礙。這樣一來,火星就成為了人類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興趣探索的行星,因為火星可能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行星。
  • 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傳來最新畫面,看完照片,科學家興奮不已
    【ALENG 自媒體】10月15日晚間自媒體專稿,自從今年2月份開始,由於一個用於探測火星地下溫度的儀器在部署時出現問題,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不得不停止該項工作,等待科學家的拯救方案,根據最新的消息,在重新設置了部署方案後,洞察號的儀器部署工作再次開始,而根據剛剛傳來的畫面,科學家已經確認,在新的方案指導下,洞察號的地熱探針部署工作已經取得進展
  • 火星輕輕「吟唱」,就連科學家也不知道為什麼
    除了這些奇怪的嗡嗡聲之外,洞察號最新的一批數據還展示了火星上第一個活動斷裂帶和當前火星磁場的振動模式,並從中推測出過去的磁場。總的來說,從火星上收集的信息,對推算所有巖質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至關重要。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在我們的印象中,火星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星球,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生命,但NASA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火星地震頻發,在地質學上仍然是一顆「活」的星球。2018年11月,「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赤道附近著陸,開啟為期兩年的「聆聽火星」任務。與之前探索火星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漫遊車不同,洞察號是一個固定式著陸器,主要依靠布置在附近的兩套科研儀器——地震儀和熱流探針完成探測任務。前者可以監聽火星深處微小的震動,後者可以鑽至地面以下3米深的地方,測量火星內部的溫度。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數據顯示,火星地殼也分層,厚度為20公裡或37公裡,是兩層還是三層,具體取決於地震波的反射是否準確跟蹤到地幔的頂部。
  • 洞察號「吃瓜」,驚覺火星尚未「死透」!
    當這些觀測數據以及相應的分析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地球科學》2020年第2期上專刊發表時,人們第一次發現,火星或許曾擁有一顆極為活躍的地核,它的上空似曾飄揚著天鵝絨般流淌的極光;人們同時發現,今日的火星仍然有著頻繁激發的構造活動,看似沉寂的地殼內部,依然響徹著一個活躍地質時代的嫋嫋餘音;當這些地殼的振動穿越巖石裂隙進入洞察號的
  • 洞察號充滿驚嘆的一年:450多個火星震、上千場火星風,還有神秘莫測的古老磁場
    地表之下火星上的震動事件比我們預期的更為頻繁,但也更為溫和。到目前為止,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已經檢測到了超過450個火星震信號,其中絕大多數可能只是強度較小的震動,不同於數據噪聲,這些震動可能起源於環境因素,例如風。
  • 在火星上打了兩年洞的洞察號,兩年時間裡,到底發現了什麼?
    一直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們對火星的研究探測都未停止過,為了尋找人類適合宜居的第二大星球,科學家們把目光都集中在了「火星」身上,即便這顆星球已經變成「沙球」失去了磁場,但對於火星的研究科學家們始終都未放棄過。
  • 「洞察號」一年:揭開火星神秘面紗的一角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已有一年,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它不斷地幫助科學家刷新著對這顆紅色星球的認知。  24日,《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刊發了6篇論文(其中《自然·地球科學》刊發了5篇),詳細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發現,為我們揭開了這顆行星神秘面紗的一角。
  • 洞察號最新發現,火星235天內發生174次地震,這是好消息?
    人類喊出「移民火星」的口號應該也有二三十年了,這些年來人類還在不斷地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努力,從美國宇航局第一架火星探測器到最新的洞察號,它們幫助人類對火星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從火星的整體情況來看,該星球上的自然環境並不具備孕育生命和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因為火星上既沒有充足的氧氣也沒有液態水。
  • 火星內部在發生什麼遠超過我們所知道
    科學家們通過新的數據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新的數據也暗示了行星周圍的大氣和磁場的奇異性。畫家想像中洞察號在火星上的模樣的插畫 圖源:尼古拉斯·薩爾科學家們已經公布了「洞察號」登陸火星第一年來寶貴的新研究結果,它顯示了這顆紅色星球是多麼活躍。
  • 洞察號登陸火星,好奇號也不閒著,在火星有了新發現
    當美國火星探測器連續飛向這顆紅色的行星時,老一代的火星探測器「大衛號」正迎來新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這個月,火星探測器上又有了新的發現,科學家對火星上的一塊特殊巖石感興趣。這塊金色的、非常明亮的巖石在科學家面前閃耀著光芒,他們決定派「好奇號」去探尋,但遺憾的是這塊閃耀著光芒的巖石太小了,所以「好奇號」沒能獲得它。自然,科學家們並沒有放棄,他們決定用好奇號的雷射轟擊這塊小石頭,然後通過光譜來分析它的化學性質。
  • 美國航天局發射「洞察號」探測器 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北京時間昨晚19:05分,美國航天局NASA又將最新一顆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向了這顆紅色星球。和以往不同,「洞察號」是首個以探索火星內部構造為主要任務的探測器。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401型火箭從位於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3號發射臺騰空而起。此次發射也是美國首次在西海岸實施星際發射任務。
  • 洞察號首度在火星上發現活動斷層帶「科柏洛斯槽溝」
    它量測火星脈搏的手指非常靈敏,能夠拾取狂風的呼喚、塵捲風的低吼、火星構造裂縫的咯吱聲,以及許多其他在行星內部跳躍的隆隆巨響。雖然這些訊號大多都是模糊不清的雜音,但其中有兩種聲音特別清晰而明顯,讓科學家能夠追溯訊號的起源:我們在火星上發現的第一個活動斷層帶。
  •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最新發射的火星探測器,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型」火箭順利的從位於加州中部地區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的探測任務,通過半年的飛行後,它於11月26日14時54分在火星上成功著陸,展開工作後的洞察號,一年多以來它已經為人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2019年聖誕節前夕
  • 火星上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鑽入土壤,登陸一年終於正常運作了
    NASA於2018年發射到的「洞察號」探測器(InSight)已經在火星上運行了一年多時間,這輛不能移動的探測器是專門為偵測火星內部活動而打造的,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器上的設備檢測出火星內部是否還存在活動,然而「洞察號」在登陸以後本應開展的工作卻並不順利,火星上地表的堅硬程度超過了探測器的鑽探能力
  • 月球曾經有磁場?科學家研究發現,10億年前月球磁場突然消失了
    月球曾經有磁場?科學家研究發現,10億年前月球磁場突然消失了一項研究表明,曾經的月球和如今的地球一樣,曾經有過很強的磁場,在大約10億年前,月球的磁場突然消失了。科學家從月球巖石上找到了磁場產生的原因,流行或小行星通過撞擊月球形成新的巖石時產生磁場,月球的磁場從一個非常強大的實體,下降到只有0.1微特斯拉。當時月球上的磁場大約是目前地球上磁場的500倍,月球變成如今荒涼、孤冷的樣子可能和失去磁場有著必然聯繫。
  • 火星內部發生的事情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得多
    科學家們公布了「洞察號」登陸火星第一年的新研究成果,展示了這顆紅色星球到底有多活躍。「洞察號」於2018年11月在火星的極樂空間著陸。它擁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器,包括攝像機、氣象傳感器、磁場傳感器、熱探頭和一個用來測量「地震」的地震檢波器。今天,科學家們公布了一系列結果,表明即使沒有板塊構造,地球也會不斷地發生地震,就像地球或月球上發生的地震一樣。這些新數據還暗示了圍繞著這顆行星的大氣和磁場的奇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