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2020-12-03 太空記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最新發射的火星探測器,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型」火箭順利的從位於加州中部地區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的探測任務,通過半年的飛行後,它於11月26日14時54分在火星上成功著陸,展開工作後的洞察號,一年多以來它已經為人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2019年聖誕節前夕,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就已檢測到300多場「火星震」,它還追蹤到其中一些地震的震源信息。

2019年12月12日,位於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名地球物理學家兼洞察號的首席研究員Banerdt,在舊金山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一場會議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洞察號抵達火星一年多以來,已經探測到了322場火星地震,這是人類首次在火星上探測到地震,也是人類第一次在地球和月球以外的天體上探測到地震,此次科學家們的目標是利用地震探索火星的內部結構,其中包括破解火星內部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地層,雖然大多數火星地震都是十分輕微的,其程度遠遠輕於地球上任何一場地震,但是也存在一兩場地震震級較高的現象,它近乎達到了4級,要知道這樣的震級足以讓科學家們找出地震的震源所在,其中最大的兩場地震均來自科柏洛斯槽溝,它位於洞察號以東約1600公裡的區域。

不得不說,這裡的地質活動十分活躍,引發這兩場地震的原因可能是,應力在火星地殼內沿地質斷層不斷積聚,隨後以火星地震的形式釋放出來,此次任務的其它初步發現還包括,每天晚上的午夜前後期間,著陸器下方都會傳來神秘的磁脈衝,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還有一項較為特殊的主要任務,它需要在火星上打洞,以求更好地探究火星內心深處奧秘這一任務,它攜帶的溫度測量裝置可通過錘擊的方式抵達火星地下5米左右,於中測量火星內核釋放的熱量,遺憾的是就目前來看,這臺儀器的工作顯得不太順利。

該溫度測量裝置名為「鼴鼠」,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設計而成,它的探針可如同打井一般向下刺探,最多可抵達5米以上的深度,但在多個月的數次嘗試後,這臺設備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初次嘗試中,它僅打通了30釐米的距離就以無法再次深入,2019年10月,它甚至意外地從洞裡退了出來,起初人們認為探測器的探針卡在了巖石上,後來他們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由於NASA在噴氣推進實驗室擁有一臺一模一樣的備份設備,隨後他們通過實驗發現,洞察號所在地區的土壤結構比較鬆軟,每向下打一下,鼴鼠支架的四個腳就會將土壤壓下去一些,所以當地面被壓實後,令它的摩擦力大幅降低,繼續打樁時反衝力會將支架彈起,這樣一來就抵消了鼴鼠探針下行的動力,從而造成打洞困難。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們還懷疑鼴鼠的針頭一定是遇到了較大的巖石塊,因為設計該裝置時只允許針頭穿過較小的石塊,遇到較大的巖石後則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洞察號著陸時選擇了地面相對平坦、土壤比較鬆軟、巖石比較稀少的地區。

你知道嗎?洞察號的著陸地點是一個名為「極樂空間」的熔巖平原上,這裡恰好符合了科學家們的預期中的降落地點,這是因為儘量少的巖石區域,使得儀器的部署更加容易、更易挖掘,雖然洞察號落在了一個被人們稱為「空心」的充滿了灰塵和沙子的淺撞擊坑中輕微傾斜,但這些並不影響洞察號的後續工作,要知道洞察號甚至可以在傾斜程度高達15度的表面上運行,不滿4度的傾斜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巖性和坡度仍然是影響它安全著陸的重要因素,也是洞察號能否成功著陸的主導因素。

這是因為巖石和斜坡可能會影響洞察號在火星表面放置熱流探測儀(該儀器也被稱為「鼴鼠」)和超靈敏地震儀的能力,還可能危及到飛船從兩個太陽能電池陣列中獲得足夠電力輸出的能力,然而降落在一塊大巖石旁,這意味著洞察號打開其中一個太陽能電池陣列可能會受到妨礙,所幸的是洞察號擁有了一個完美的著陸地點,上述兩個陣列也在著陸後不久全部部署完畢,這意味著第一隻星際「鼴鼠」即將在火星表面挖洞。

值得一提的是這隻「鼴鼠」完全由機械構成,它在其它任何星球上也一樣能折騰,顯然,「鼴鼠」這一儀器是美國宇航局洞察號任務的關鍵設備之一,該任務於2018年於2月26日正式啟動,它是第一個測量熱量如何在另一顆行星流動的儀器,這一關鍵的測量結果也將幫助科學家們了解火星是如何演變成如今的樣子,對此,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儀器系統工程師特洛伊哈德森指出,鼴鼠不同於照相機之類的其它產物,那些東西我們已經在不同的任務中搭載過數百次了,從前我們從未使用過類似鼴鼠這一儀器,令人欣喜的是兩周前,洞察號將這顆正式名字為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器的「鼴鼠」儀器放置在火星表面時,要知道該儀器的研發花費十年之久,所以科學家們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究竟能夠收集到怎樣的數據。

後來,洞察號任務的副首席研究員兼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蘇斯姆雷卡爾表示,從工程和科學的角度來看,讓鼴鼠這一儀器進入火星風化層和觀察儀器在火星的行為是異常激動人心,因為能真正潛入火星地下將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鼴鼠是一臺由德國航天局製造的帶有探針鑽頭的打樁機,「鼴鼠」之所以得其名,是因為懸掛在儀器後面一根裝滿了傳感器的繩子。

除此之外,它還會用錘子砸穿火星表面的風化層,推開泥土和巖石,並令自己置身於火星地下,倘若一切順利,它能夠依靠支撐結構將探針打入火星土壤內部5米的深度,以此探測火星土壤內部熱量的傳導方式,當洞察號成功著陸後,其機械臂大約耗費了3個月的時間才將「鼴鼠」部署到前方數米的位置,儘管美國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2018年11月月底實現了完美著陸,但它依然無法擺脫即將面臨的尷尬境地,NASA的報告曾明確指出,洞察號攜帶的「鼴鼠」打樁機自2019年2月28日因故停止打洞以來,已經超過了4個月的時間,直到今天也無法恢復工作,所幸的是NASA已經展開了營救工作,並試圖尋找「鼴鼠」究竟發生了何種為止的狀況。

外媒CNET在報導曾指出,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的著陸器鼴鼠熱流和物理性能探頭此前一直在火星中面臨障礙,如今「鼴鼠」這一儀器有了新的希望,自「鼴鼠」一年前被卡住以來,太空迷始終在關注它的傳奇故事,「洞察號」的團隊也已嘗試了所有工作,從拍打探針周圍的土壤到推擠探針的側面以此幫助其獲得牽引力,NASA的最新舉動還包括使用「洞察號」機械臂末端的鏟子將「鼴鼠」向下推,由於之前人們並沒有設計讓機械臂將鼴鼠的探針重新拔出來的功能。

因此JPL的科學家們花費了較長的時間,用機械臂把鼴鼠打樁機的支架及其它輔助結構挪到一邊,讓探針清晰的暴露在攝像頭的面前,幸運的是這一過程最終在2019年6月底艱難的完成了,接下來科學家們會使用洞察號上的攝像頭仔細分析探針遇到的狀況,並進行相應的補救工作,對此,小夥伴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感謝觀看本期內容,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一邊記錄著火星上風速、壓力、氣壓等環境數據,夜晚,一邊數著天空中的遙遠星辰,一邊看著劃落的近處流星,一邊遙望著地球,看起來好不逍遙自在,但事實並非如此,從2019年2月開始,洞察號被一個棘手問題所困擾,無論洞察號怎麼做,它放出的「鼴鼠」的科學儀器始終無法鑽進火星地下3米。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白天,洞察號一邊沐浴著明媚的陽光,一邊伸展著能屈能伸的機械手,一邊記錄著火星上風速、壓力、氣壓等環境數據,夜晚,一邊數著天空中的遙遠星辰,一邊看著劃落的近處流星,一邊遙望著地球,看起來好不逍遙自在,但事實並非如此,從2019年2月開始,洞察號被一個棘手問題所困擾,無論洞察號怎麼做,它放出的「鼴鼠」的科學儀器始終無法鑽進火星地下3米。
  • 真實上演「火星救援」:NASA洞察號鼴鼠儀器援救任務邁出第一步!
    真實上演「火星救援」:NASA洞察號鼴鼠儀器援救任務邁出第一步!「鼴鼠」是洞察號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儀器的一個自錘式儀器,和鼴鼠這個暱稱一樣,這個儀器是用來深入挖掘地下的。但是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說法,這個儀器在挖掘到12英寸(30釐米)的時候就打住了,再也不能向下挖。洞察號的工程師對成功移除支撐結構也感到很欣慰,因為他們現在應該能夠更準確地診斷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
  • 人類放養到火星的「鼴鼠」,現狀如何了?它曾被卡在地下1年多
    在近地點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為5800萬公裡左右,而最遠的時候距離則超過了4億公裡,受限於物質和時間,人類目前還不能直接登陸火星,於是,人類便研發了各種探測器,將其發射到火星上代替人類進行研究工作。而在去年的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並於11月26日成功登錄了火星地表,洞察號繼承鳳凰號的機身設計,它的主要任務是安裝一個火震儀,並使用鑽頭在火星上鑽出迄今最深的孔洞,對火星內部的熱狀態進行考察。在成功著陸之後,洞察號大部分儀器都正常運行,唯有一個名為「Mole(鼴鼠)」的探測針一直未能順利運作。
  • 挖入火星7釐米後,洞察號的「鼴鼠」消失了
    根據參考消息6月8日的消息,之前一直在火星地表苦苦鑽探的「鼴鼠」最近消失了,經過NASA方面的官方證實這隻「鼴鼠」成功地進入到火星地下。那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它在火星上都經歷了什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
  • 火星洞察號放出的「鼴鼠」已卡在地下數月,還在全力解救中
    比如在木星軌道上飛行的朱諾號探測器,已飛到200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太空船,正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核動力火星車好奇號,還有一個在貝努小行星上準備採礦的OSIRIS-REx飛船。正當世界多個國家正在搶著登陸38萬公裡外月球時,科技高超的美國宇航局把探索重點轉移到距離地球上億公裡外的火星上,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人類火星移民夢。
  • 火星上的洞察號終於動了!鼴鼠裝置成功鑽入地下!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自2018年發射到火星以來已經有數個年頭,洞察號是人類首個火星內部探測器。因此,想要了解火星內部,我們必須打入其內部。然而,遺憾的是,洞察號的鑽探裝置「鼴鼠」在鑽探過程中遇到阻礙,卡了數月之久,導致任務一直停滯不前。不過,近日,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著陸器的推動下,火星上的「鼴鼠」終於進入了地下!
  • NASA洞察號著陸器的「鼴鼠」鑽頭終於深入火星土壤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運行,調查火星上的「地震」並聆聽紅色星球上的怪異聲音。不過,有一個問題是: 該著陸器的 "鼴鼠"熱探測器在火星的任務進展得並不順利。
  • NASA宣布著陸器洞察號的「鼴鼠」已經結束其火星之旅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周四宣布,火星著陸器洞察號(InSight)的「鼴鼠」已經結束了其在火星上的旅程。「鼴鼠」是著陸器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的鑽探部分,該儀器旨在深入挖掘並測量火星內部溫度。
  • 在火星被卡住了,NASA「洞察號」救援行動取得進展,一年多了
    去年年初,運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火星著陸器的科學家發現自己必須為該任務進行營救行動,原因是其中一種儀器卡在了這顆紅色星球的泥土中。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11月26日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在火星成功著陸。
  • 鼴鼠探針曾被彈出!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這麼多火星探測器中,有一個名為「洞察號」的探測器。「洞察號」探測器在2018年5月發射升空,在2018年11月26登陸到火星表面,洞察號探測器已經在火星表面運行了一年多時間。雖然和好奇號探測器一樣,都是在火星表面運行,但是洞察號探測器的任務卻是希望能夠探索火星的內部情況,所以,和好奇號探測器任務的側重點還是不一樣的。洞察號探測器曾經監測到火星地震由於需要「傾聽」火星的「心聲」,所以洞察號探測器攜帶了地震測量儀和溫度測量裝置。
  • NASA洞察號著陸器將推動被卡住的火星「鼴鼠」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著陸器是堅韌不拔的寫照。該著陸器於2019年初部署了一個稱為「鼴鼠」探洞熱探針,其任務是深入火星以獲取行星的溫度。但任務進行得並不順利。NASA現在正在嘗試一種新方法來推動被卡住的「鼴鼠」移動。
  • 在火星被卡住了,NASA「洞察號」救援行動取得進展,已經一年多了
    去年年初,運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火星著陸器的科學家發現自己必須為該任務進行營救行動,原因是其中一種儀器卡在了這顆紅色星球的泥土中。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11月26日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在火星成功著陸。
  •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遇大麻煩 鼴鼠打樁機無法工作 4個月未修復
    儘管美國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去年底實現了完美的著陸,但依然無法擺脫目前的尷尬境地。根據NASA的報告顯示,洞察號攜帶的「鼴鼠」打樁機自2019年2月28日因故停止打洞以來,已經超過了4個月的時間,直到今天也不能恢復工作。
  • 洞察號在火星遇見神秘地質,無論怎麼用力都進不去,還好鑽頭沒斷
    火星,一顆充滿誘惑的星球,比起月球而言,火星的移居可能性更大,因為這一點,我們人類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或許都要以它為主要的開發對象。這不,美國已經開始動手了,繼機遇號、好奇號等探測車在火星地表上完成研究數據之後,又在去年發射了一枚名為洞察號的探測器,主要為了研究火星的地下活動。
  • 火星洞察號檢測到一個連續信號,與天氣活動無關
    不過現在人類借用大推力火箭和高科技飛船能擺脫地心引力,進入外太空,到訪其它星球,以不同角度欣賞地球之外世界的美景,例如38公裡外的月球世界,1.5億公裡外的火星世界。雖然人類從未去過火星,但可以通過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真實照片來欣賞火星世界上的另類美景,數萬張照片顯示火星世界沒有波濤洶湧的大海,沒有涓涓細流的小溪,也沒有欣欣向榮的自然界,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黃沙,還有光禿禿的山峰,一切都顯得是那麼死氣沉沉,實在是沒有什麼自然風光好欣賞的,不過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稱,火星充滿了謎團。
  • NASA「洞察號」藉助機械臂推動「鼴鼠」的嘗試取得新進展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的「鼴鼠」熱流和物理性能探頭此前一直在火星上遭遇障礙,但現在「鼴鼠」有了新的希望。自從「鼴鼠」在一年前被卡住以來,太空迷一直在關注它的傳奇故事。「洞察號」團隊已嘗試了所有工作,從拍打探針周圍的土壤到推擠探針的側面以幫助其獲得牽引力。NASA的最新舉動包括使用「洞察號」機械臂末端的鏟子將「鼴鼠」向下推。 NASA周五發推文稱:「來自火星的好消息是:我們使用機器臂推動鼴鼠的新方法似乎正在發揮作用!」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漢化自 / [2]這次洞察號成功著陸雖然不令人意外(考慮到NASA此前的高成功率),但依然還是讓人提心弔膽。好在最後一切順利。/ NASA至此,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一共有15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8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8次任務全部都是NASA的。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2018年11月,「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赤道附近著陸,開啟為期兩年的「聆聽火星」任務。與之前探索火星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漫遊車不同,洞察號是一個固定式著陸器,主要依靠布置在附近的兩套科研儀器——地震儀和熱流探針完成探測任務。前者可以監聽火星深處微小的震動,後者可以鑽至地面以下3米深的地方,測量火星內部的溫度。
  •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擺脫困難,重回戰場
    圖:洞察號著陸器 2019.09.23「洞察號」著陸器最初被送往到這顆「火紅星球」的目的無非是:在火星原有地形上打一個16英尺的孔,然後測量地表下的熱量。但是才鑽了14英寸之後就出現了個問題:內置熱探頭的鑽子——「鼴鼠」沒法再繼續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