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火星著陸探測器經過多代革新,從長期以來的探測地表情況轉變成了探測火星內部情況,而正在完成這個轉變的探測器正是NASA最新的著陸器「洞察號」。洞察號在兩年前發射升空之後就一直備受關注,科學家和公眾希望它能夠帶給人類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探測。
根據參考消息6月8日的消息,之前一直在火星地表苦苦鑽探的「鼴鼠」最近消失了,經過NASA方面的官方證實這隻「鼴鼠」成功地進入到火星地下。那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它在火星上都經歷了什麼?
消失的「鼴鼠」為何物?
估計不少讀者會認為筆者是標題黨,將火星上不存在的生物說成疑似存在,然而「鼴鼠」這個說法是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提出的。同時它的本質並非火星生物,而是附屬於洞察號的鑽探設備。這隻「鼴鼠」實際上是一個分布了大量溫度傳感器的鑽頭,它通過細長的繩索和洞察號連接,實現信息和能量的傳遞。
NASA的科學家表示,如果「鼴鼠」成功鑽入火星地表,那麼它將利用鑽頭的溫度傳感器對周圍環境進行探測,並且分析其中的能量從火星內部釋放出來的情況。
它在火星上經歷了什麼?
火星的地質情況如何,恐怕「鼴鼠」最有發言權。根據NASA官方公布的消息,該「鼴鼠」在之前的每一次鑽探中都遇到了障礙,不是碰到堅硬的巖層被反彈回來,就是被卡在了巖層裡。再加上還有其他同時進行的探測活動,因此地面工作人員無法在「鼴鼠」每次遇到障礙後及時處理。
實際上科學家在地球上曾對「鼴鼠」進行模擬實驗,但地球模擬環境始終與火星的真實環境存在誤差,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鼴鼠」會遇到各種問題。
「鼴鼠」即將面對疾風
幸運的是,該項目的研究人員拿出最新的方案,利用洞察號上的一隻機械臂在「鼴鼠」鑽探的時候輕輕地頂住它的尾部,從而使得「鼴鼠」不會被反彈出去,最終它成功地鑽入7釐米的深度,消失在火星表面。
然而參與該項目的德國科學家蒂爾曼·史博恩表示,接下來火星北半球將迎來冬天,這意味著將會出現沙塵暴。沙塵暴的出現會降低太陽能電池板的工作效率,有可能導致洞察號對「鼴鼠」的供能不足,因此「鼴鼠」將面臨著「生存」考驗。
最後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除了想了解火星地表的環境情況之外,還想了解火星內部的構造情況,因為一顆星球的表面環境也依賴於內部的環境。
因此洞察號所肩負任務的意義同樣重大,而「鼴鼠」作為洞察號的執行機構之一,它的成敗直接關係到洞察號的探測成敗,洞察號的成敗直接影響到整個項目的成敗。由此看來,小小「鼴鼠」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資料:
參考消息 6月8日 《美媒:一隻「鼴鼠」終於進入火星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