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器傳來不幸消息!鑽頭「鼴鼠」被無情彈出,原因還在分析

2020-12-05 小偉說宇宙

小偉說宇宙:探索宇宙奧秘,開始未知空間!

如果您關注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新聞,我認為不要錯過媒體大肆宣傳NASA的"洞察號"火星任務。此後 ,"洞察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後,就沒有了它的消息。那麼,它在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的目的是什麼?現在有什麼發現嗎?探測器已經在那裡已經一年多了?今天我們就任務回顧,開始解讀"洞察號"火星探測器!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時間

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型火箭從位於加州中部的發射臺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研究火星"內部"的探測任務(「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基於鳳凰號探測器平臺研製)。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主要任務和火星的新發現

11月26日14時54分許,"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部深處"和火星氣象環境奧秘的任務。

探究火星內部:

一是通過探測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規模、頻率和地理分布,以及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產生的頻率,來確定目前火星地質構造活動級別;

通過調查火星內部結構和活動演變過程,研究火星的形成和演變歷史!

探測器設計任務時間為兩年。科學家希望通過"洞察"號了解火星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地質構造,以及火星內部溫度、地震活動等情況。目的是想嘗試回答一個科學界最基本的問題:火是如何形成的?

確定火星內核大小、組成和物理形態;研究火星地幔的組成結構,測量內部的熱態;研究火星內部地震活動的幅度、速率和地理分布;

探測器登陸不久後,放在火星地幔的儀器首次收集到了火星上的風!和火星隨著風的變化,氣壓變化過程,並且首次捕捉到了火星上方的水冰雲的鏡頭。

洞察火星探測器登陸後周圍環境

在"洞察號"著陸後,立即拍攝周圍區域的3D圖像,為地震儀找到合適的地方。

根據3D圖像顯示,"洞察"號著陸器終於將其超靈敏的地震儀置於火星表面。該儀器旨在通過探測"火星震"的轟鳴聲來揭示有關火星內部的謎團。幾周後,著陸器首次聽到了火星上的微小震顫。這種新發現的噪聲很可能由來自大氣風的低頻壓力波引起,這些大氣風在火星表面呼嘯而過,在火星表面產生淺淺的長周期波——瑞利波。證明,火星表面的地質結構還是比較活躍的。

探測器釋放「鼴鼠」儀器

洞察號還有一項更重要的探測任務,那就是探測火星地下成分。

據火星洞察號在2019年12月31日傳回最新照片顯示,它最近一直在擺弄著一隻綽號為"鼴鼠"的鑽地儀器。該探測器本應該要挖到5米深的地方,然後在內部測量火星的溫度進而研究這顆巖石星球是如何形成的及火星內部溫度及成分。

動圖演示:鼴鼠工作過程!

不幸的是"鼴鼠"鑽入火星地表的深度就停在了約30釐米位置,無法動彈!

火星洞察號放出的"鼴鼠"並沒有進入火星內部,而是一直停留在30釐米位置,不管美國宇航局科學家使用什麼辦法,它只在表面忽上忽下地徘徊。最新照片也顯示出,"鼴鼠"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難,最讓科學家無奈的是,至今還不知道具體原因所在。

對於這一項任務受阻的原因,科學家猜測,可能是選取的區域內部存在石頭等堅硬物質,當探針鑽孔時,遇到這些硬物,就沒法繼續進行鑽孔了。另一個猜測認為,可能是火星表面的土壤太疏鬆,導致洞察號探測器沒有足夠的摩擦力讓探針繼續鑽進去。後來科學家也對探測器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增加了摩擦力,依舊沒法讓鼴鼠探針繼續往下鑽,相反,鼴鼠探針也拔不出來。看起來,這一項任務似乎遇到困難了!

科學家也一直在努力尋找問題根源,肯定會展開多次試驗,不斷優化這一項技術,所以現在我們還不清楚這探測器能否將鼴鼠探針"鑽"進火星內。我們只能靜靜地等待這方面的消息。

行星照片

相關焦點

  • 火星傳來不幸消息!「鼴鼠」被無情彈出,NASA科學家再陷困境
    去年底,美國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在火星登陸,這個造價9.93億美元的無人探測器將負責收集有關火星內部結構的有關信息。洞察號從位於美國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後,歷經近7個月,航行約4.82億公裡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
  • 這次沒被彈出!挖入火星7釐米後,洞察號的「鼴鼠」消失了
    NASA的火星著陸探測器經過多代革新,從長期以來的探測地表情況轉變成了探測火星內部情況,而正在完成這個轉變的探測器正是NASA最新的著陸器「洞察號」。洞察號在兩年前發射升空之後就一直備受關注,科學家和公眾希望它能夠帶給人類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探測。
  • 鼴鼠探針曾被彈出!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洞察號探測器的「鼴鼠」探針遇到困難由於需要了解火星內部的情況,所以洞察號探測器攜帶了鼴鼠探針,按照設想,需要將這一枚探針插入到火星地表下大約3-5米的地下進行數據採集。遺憾的是,這一枚探針在鑽火星表面時,遇到了阻滯,在2019年曾經被卡在火星地面大約0.3米深的地表下。對於這一項任務受阻的原因,有一些觀點認為,可能是選取的區域內部存在石頭等堅硬物質,當探針鑽孔時,遇到這些硬物,就沒法繼續進行鑽孔了。
  • 美國洞察號火星熱探測器上的自動錘鑽頭有望恢復鑽探工作
    來自火星探測的好消息,美國洞察號(InSight)火星熱探測器的自動錘鑽頭現已完全被火星地表覆蓋。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探測進展,因為的自動錘鑽頭周圍的塵埃會誘使設備更深入鑽探火星地殼。直到目前為止,這個16英寸長(40釐米)的探針幾乎無法再往火星地表內前進一步,在一個特別令人困擾的時刻(大約一年前的這個時候),火星拒絕了洞察號(InSight)自動錘鑽鑽頭鑽探,將其吐回到表面上。
  • 「鼴鼠」被無情彈出,人類對火星宜居性表示質疑:火星不能住人
    因為火星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晝夜溫差極大,大氣層稀薄,含氧量低,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含量高,酸雨影響嚴重。哪怕是對火星探索比較有經驗的美國宇航局(簡稱NASA)最近也碰了「一鼻子灰」。這到底怎麼回事?據外媒報導稱,NASA與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簡稱DLR)來了一次合作,共同針對火星地表以下元素數據的偵察和收集,他們首先發送洞察號著陸器登陸火星表面,然後派出「鼴鼠」機械對地面進行挖掘。可是誰也意想不到的時,工程剛開始不久,「鼴鼠」就被反彈出來了。火星的土居然如此堅硬?
  • 火星上的「鼴鼠」為什麼不見了?德國科學家:它已從火星地面消失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2018年5月5日正式發射升空,作為NASA新一代火星探測器它備受矚目。與上一代「好奇號」不同的是,此次洞察號將以探究火星地質以及內部結構為主,這意味著它將要對火星土地進行鑽探。那麼這個項目最新的情況如何呢?
  • 火星上的洞察號終於動了!鼴鼠裝置成功鑽入地下!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自2018年發射到火星以來已經有數個年頭,洞察號是人類首個火星內部探測器。因此,想要了解火星內部,我們必須打入其內部。然而,遺憾的是,洞察號的鑽探裝置「鼴鼠」在鑽探過程中遇到阻礙,卡了數月之久,導致任務一直停滯不前。不過,近日,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著陸器的推動下,火星上的「鼴鼠」終於進入了地下!
  •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遇大麻煩 鼴鼠打樁機無法工作 4個月未修復
    儘管美國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去年底實現了完美的著陸,但依然無法擺脫目前的尷尬境地。根據NASA的報告顯示,洞察號攜帶的「鼴鼠」打樁機自2019年2月28日因故停止打洞以來,已經超過了4個月的時間,直到今天也不能恢復工作。
  • NASA洞察號著陸器的「鼴鼠」鑽頭終於深入火星土壤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運行,調查火星上的「地震」並聆聽紅色星球上的怪異聲音。不過,有一個問題是: 該著陸器的 "鼴鼠"熱探測器在火星的任務進展得並不順利。
  •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最新發射的火星探測器,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型」火箭順利的從位於加州中部地區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的探測任務,通過半年的飛行後,它於11月26日14時54分在火星上成功著陸,展開工作後的洞察號,一年多以來它已經為人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2019年聖誕節前夕
  • 火星上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鑽入土壤,登陸一年終於正常運作了
    NASA於2018年發射到的「洞察號」探測器(InSight)已經在火星上運行了一年多時間,這輛不能移動的探測器是專門為偵測火星內部活動而打造的,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器上的設備檢測出火星內部是否還存在活動,然而「洞察號」在登陸以後本應開展的工作卻並不順利,火星上地表的堅硬程度超過了探測器的鑽探能力
  • 洞察號在火星遇見神秘地質,無論怎麼用力都進不去,還好鑽頭沒斷
    火星,一顆充滿誘惑的星球,比起月球而言,火星的移居可能性更大,因為這一點,我們人類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或許都要以它為主要的開發對象。這不,美國已經開始動手了,繼機遇號、好奇號等探測車在火星地表上完成研究數據之後,又在去年發射了一枚名為洞察號的探測器,主要為了研究火星的地下活動。
  • 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儀器卡住 NASA專家「暴力」解決
    洞察」號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向火星發射一顆火星地球物理探測器,它的機身設計繼承先前的鳳凰號探測器,著陸火星之後將在火星表面安裝一個火震儀,並使用鑽頭在火星上鑽出迄今最深的孔洞進行火星內部的熱狀態考察。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11月26日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
  • 美媒:一隻「鼴鼠」終於進入火星地下
    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們希望能夠苦盡甘來,讓第一隻「鼴鼠」鑽到火星表面以下。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6日報導,當然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鼴鼠」;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著陸器上一臺裝置的暱稱,它的正式名稱是「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2018年11月在火星著陸的「洞察」號旨在讓科學家一窺紅色星球的內部情況,收集數據以幫助他們了解火星的地質和內部結構。
  • 上億公裡外,一隻「鼴鼠」終於鑽入了地表之下,但距離目標還很遠
    迄今為止,在火星探測上取得成績最多的國家還是美國,其他國家還都難以望其項背,如今仍然在火星上工作的唯一的探測器就是美國宇航局發射上去的「洞察號」探測器,該探測器自2018年11月登陸火星以來,一直不斷的傳回著重要的探測數據,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6日報導,跟隨洞察號一同登陸火星的「鼴鼠」號已經鑽入到火星的地表之下,將收集重要的探測數據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現在,在與地球相隔數千萬公裡外的火星上,除了根據規劃好路線向前移動的好奇號火星車外,還有一個安家在火星極樂平原的洞察號探測器,雖說它無法像好奇號火星車那樣自由移動,但是功能足夠強大,等於一個火星氣象專家。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現在,在與地球相隔數千萬公裡外的火星上,除了根據規劃好路線向前移動的好奇號火星車外,還有一個安家在火星極樂平原的洞察號探測器,雖說它無法像好奇號火星車那樣自由移動,但是功能足夠強大,等於一個火星氣象專家。
  • 人類放養到火星的「鼴鼠」,現狀如何了?它曾被卡在地下1年多
    在近地點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為5800萬公裡左右,而最遠的時候距離則超過了4億公裡,受限於物質和時間,人類目前還不能直接登陸火星,於是,人類便研發了各種探測器,將其發射到火星上代替人類進行研究工作。而在去年的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並於11月26日成功登錄了火星地表,洞察號繼承鳳凰號的機身設計,它的主要任務是安裝一個火震儀,並使用鑽頭在火星上鑽出迄今最深的孔洞,對火星內部的熱狀態進行考察。在成功著陸之後,洞察號大部分儀器都正常運行,唯有一個名為「Mole(鼴鼠)」的探測針一直未能順利運作。
  • 機械臂助攻 NASA洞察號「鼴鼠」探測器成功深入火星土壤內部
    本文轉自【cnBeta.COM】;目前正在火星上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的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已經成功向地面發送了不少具有極高價值的科學考察數據,為人類未來登上這顆紅色星球提供了充足的依據。不過在任務推進中,代號為「鼴鼠」(Mole)的熱探測器並不受到火星的歡迎,已經卡在土壤中一年多時間了。 據悉,Mole的長度為16英寸,並通過繫繩與著陸器本體相連。其尖端設計的目的,是希望能夠不斷錘擊掘進至16英尺的深度,以便展開熱量的測量。沒想到的是,火星土壤似乎比預期的更硬,給這隻從地球遠道而來的機械「鼴鼠」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
  • 火星洞察號放出的「鼴鼠」已卡在地下數月,還在全力解救中
    比如在木星軌道上飛行的朱諾號探測器,已飛到200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太空船,正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核動力火星車好奇號,還有一個在貝努小行星上準備採礦的OSIRIS-REx飛船。正當世界多個國家正在搶著登陸38萬公裡外月球時,科技高超的美國宇航局把探索重點轉移到距離地球上億公裡外的火星上,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人類火星移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