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億公裡外,一隻「鼴鼠」終於鑽入了地表之下,但距離目標還很遠

2020-12-05 騰訊網

迄今為止,在火星探測上取得成績最多的國家還是美國,其他國家還都難以望其項背,如今仍然在火星上工作的唯一的探測器就是美國宇航局發射上去的「洞察號」探測器,該探測器自2018年11月登陸火星以來,一直不斷的傳回著重要的探測數據,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6日報導,跟隨洞察號一同登陸火星的「鼴鼠」號已經鑽入到火星的地表之下,將收集重要的探測數據。

這隻「鼴鼠」可不一般,它跟隨著洞察號探測器飛行了上億公裡來到了火星上,停留在火星的艾利希平原,目的就是鑽入火星地表之下的土壤中,窺探火星內部的狀況,幫助科學家們了解火星構造和地質情況。

「鼴鼠」的正式名稱是「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它有一個類似鑽頭的總成,裡面裝有熱傳感器,通過一個類似尾巴的繩索連接至著陸器的主體,其設計目的是將自己錘擊至火星表面以下5米左右,在向下鑽探的時候,熱傳感器會評估火星內部能量如何從火星的地核向外釋放的。

這種探測方法前所未有,因此也遭遇了不少困難和阻礙,在登陸火星後的一年多來,鼴鼠號在向下鑽探的過程中總是遭遇不順,一直難以深入,也許是所降落的地方下面就是巖石,2019年10月份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傳出消息稱鼴鼠號被卡在了火星巖石中動彈不得。

不過在嘗試了多種方法後,這臺探測器貌似已經克服了嚴峻的挑戰,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的官方推特帳號在6月3日寫道:「在我的機械臂的幾次幫助下,鼴鼠似乎進入了地下。」

能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因為科學家們是在地球上控制一個遠在數千萬甚至數億公裡外的一臺裝置(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在5400萬到3.7億公裡之間),讓它克服困難並嘗試著做一些工作。

就目前的人類掌握的技術而言,這需要極高的通信和控制技術,據說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所用的辦法是將著陸器上的一隻機械臂在「鼴鼠」挖掘時輕輕推動它的末端,防止它向外彈跳,在3月11日到5月30日的兩個多月的時間中,鼴鼠號已經向火星內部又鑽入了7釐米左右。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科學家蒂爾曼·施波恩稱,「鼴鼠」現在完全埋入了火星的土壤裡,不過「鼴鼠」將繼續向下鑽入,因為它的最終目標是達到5米深,但目前看來這目標還是任重道遠的。

參考資料:

《參考消息》6月8日文章《美媒:一隻「鼴鼠」終於進入火星地下》

相關焦點

  • 火星上的洞察號終於動了!鼴鼠裝置成功鑽入地下!
    然而,遺憾的是,洞察號的鑽探裝置「鼴鼠」在鑽探過程中遇到阻礙,卡了數月之久,導致任務一直停滯不前。不過,近日,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著陸器的推動下,火星上的「鼴鼠」終於進入了地下!鼴鼠的專業名詞叫做熱流和物理特性包的儀器。
  • 美媒:一隻「鼴鼠」終於進入火星地下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6日報導,當然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鼴鼠」;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著陸器上一臺裝置的暱稱,它的正式名稱是「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2018年11月在火星著陸的「洞察」號旨在讓科學家一窺紅色星球的內部情況,收集數據以幫助他們了解火星的地質和內部結構。
  • 火星上的「鼴鼠」為什麼不見了?德國科學家:它已從火星地面消失
    根據該項目科學家的預想,當「鼴鼠」鑽到一定深度之後就能利用大量溫度傳感器對地下的巖層結構進行研究分析,並嘗試探索火星內部是如何向外釋放能量的。 為何在鑽地的時候遇到困難? 「鼴鼠」或將迎來重大挑戰所幸的是,最新的解決方法讓鼴鼠成功地鑽入火星地表,最新探測數據顯示它已經深入7釐米左右。
  • 火星上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鑽入土壤,登陸一年終於正常運作了
    NASA於2018年發射到的「洞察號」探測器(InSight)已經在火星上運行了一年多時間,這輛不能移動的探測器是專門為偵測火星內部活動而打造的,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器上的設備檢測出火星內部是否還存在活動,然而「洞察號」在登陸以後本應開展的工作卻並不順利,火星上地表的堅硬程度超過了探測器的鑽探能力
  • 挖入火星7釐米後,洞察號的「鼴鼠」消失了
    根據參考消息6月8日的消息,之前一直在火星地表苦苦鑽探的「鼴鼠」最近消失了,經過NASA方面的官方證實這隻「鼴鼠」成功地進入到火星地下。那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它在火星上都經歷了什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
  • 「鼴鼠」挖洞成功,順利進入火星地底,NASA將獲得極為寶貴的數據
    我們都知道,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從未在火星上發現過生命,雖然此前網上流傳著很多火星表面疑似生物的圖片,不過後來也都被闢謠,只不過是火星上的巖石而已。但是日前《參考消息》的一篇報導,卻讓人感到意外了。
  • 人類放養到火星的「鼴鼠」,現狀如何了?它曾被卡在地下1年多
    筆者-小文火星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星球之一,話雖如此,由於地球和火星的運行軌道不一樣,因此火星和地球的距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近地點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為5800萬公裡左右,而最遠的時候距離則超過了4億公裡,受限於物質和時間,人類目前還不能直接登陸火星,於是,人類便研發了各種探測器,將其發射到火星上代替人類進行研究工作。
  • 飛行20億公裡 美小行星取樣返回探測器抵達目標
    」探測器終於抵達它此行的目的地——101955號小行星「貝努」(Bennu),並傳回了這顆小天體令人驚嘆的近距離圖像。拍攝時飛船距離「貝努」大約80公裡,畫面展示了「貝努」完成一整圈自轉的過程。這顆「太空大石塊」非常小,整體外觀大致呈球形,赤道略鼓,直徑只有大約492米;軌道周期大約1.2年;距離太陽的近日點大約1.34億公裡,遠日點大約2.03億公裡;與地球之間最近44.88萬公裡,最遠3.44億公裡,質量估計大約7760萬噸,自轉周期,也就是「貝努」上的一天長度大約是4.288小時;那麼,看上去這麼不起眼的一顆小行星,為什麼NASA的科學家們會看中它?
  • 「鼴鼠」被無情彈出,NASA科學家再陷困境
    在人類登陸月球以後,火星就成為下一個目標,並且火星是類地行星,人類將來有望登陸火星,將火星打造成適宜人類居住地。近年來美國、日本、歐盟、印度、俄羅斯等國相繼發生火星探測器,但成果最大的還是美國。去年底,美國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在火星登陸,這個造價9.93億美元的無人探測器將負責收集有關火星內部結構的有關信息。洞察號從位於美國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後,歷經近7個月,航行約4.82億公裡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
  • 鑽頭「鼴鼠」被無情彈出,原因還在分析
    根據3D圖像顯示,"洞察"號著陸器終於將其超靈敏的地震儀置於火星表面。該儀器旨在通過探測"火星震"的轟鳴聲來揭示有關火星內部的謎團。幾周後,著陸器首次聽到了火星上的微小震顫。據火星洞察號在2019年12月31日傳回最新照片顯示,它最近一直在擺弄著一隻綽號為"鼴鼠"的鑽地儀器。該探測器本應該要挖到5米深的地方,然後在內部測量火星的溫度進而研究這顆巖石星球是如何形成的及火星內部溫度及成分。
  • 一隻立志於環保事業的小鼴鼠
    不論是綠色和平組織努力搶救公海上的鯨魚,還是一個又一個國家劃出自然保護區留給野生動物,人類終於開始懂得,地球不單單是屬於人類的,也是屬於地球上其他生命的,這,才是真正的進步。正因為有了這種思想的進步,環保才得以成為新世紀人類關注的話題。可是,話又說回來了,你該怎麼做才能讓一個孩子也懂得,如何站在不是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身邊的世界呢?答案,就在一本看上去和環保沒有太大關係的童話書裡。
  • 無線電波可以傳得很遠的原因
    陸地上的作戰指揮所要與遠處的部隊或海上的軍艦進行通信,都要依靠短波電臺。短波通信發射功率小,傳輸距離遠,建站迅速,便於機動,是軍用無線電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被譽為現代戰場的「神行太保」 。長波和中波可以沿地表傳播很遠,而短波在沿地表傳播時,卻只能傳播幾十公裡。這是為什麼呢?中學物理課本告訴我們,這是因為當電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如果障礙物尺寸遠遠小於其波長,那麼電波就能夠繞過障礙物而繼續傳播。如果障礙物尺寸與波長差不多或者大于波長,那麼電波就會被障礙物所阻擋。所以長波和中波在這方面的本領要比短波強得多。此外,地表對地波有吸收作用。
  • 200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人類是如何與它保持聯繫的?
    222億公裡,也就是說旅行者1號目前距離地球222億公裡,這個距離比太陽系的直徑(148億公裡)還要大很多,這個距離還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7.4萬倍,如此遙遠的距離,生活在地球上的科學家是如何與旅行者1號一直保持著聯絡不間斷呢?
  • 人類最遠能看到150億光年的星球,50億光年距離的星球地表是否能...
    距離地球150億光年的星球應該是錯誤的說法,目前觀測到的最遙遠天體應該是個類星體,大約在132億光年之外,接近宇宙第一代恆星誕生後的數億年,這是目前觀測上的極限。
  • 廣闊的太陽系內,誰是距離太陽最遠的天體?是100億公裡外的它!
    一般人對於太陽系的認知是十分狹隘的,他們總以為太陽系內除了太陽和八大行星外,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並不是的,太陽系內的天體十分多,大大小小的加起來超過十億顆。那麼在如此多的天體裡面,哪一顆是距離太陽最遠的呢?最遠的天體距離太陽又有多遠呢?
  • 火星洞察號放出的「鼴鼠」已卡在地下數月,還在全力解救中
    比如在木星軌道上飛行的朱諾號探測器,已飛到200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太空船,正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核動力火星車好奇號,還有一個在貝努小行星上準備採礦的OSIRIS-REx飛船。正當世界多個國家正在搶著登陸38萬公裡外月球時,科技高超的美國宇航局把探索重點轉移到距離地球上億公裡外的火星上,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人類火星移民夢。
  • NASA經常被卡住的「火星鼴鼠」,將在明年「再戰」火星
    ,困難的3米路途:火星鼴鼠是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主要科學儀器之一,另一個主要儀器是火星地震儀,和火星鼴鼠不同,地震儀早已開始工作,並且已經捕捉到數百次火星地震,科學家正在利用地震儀的數據,繪製火星內部結構地圖,這也是探測任務的主要目標。
  • 222億公裡之外,孤獨的旅行者1號繼續前行著,它的目標會在哪裡?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10公裡以上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突然而來的天災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從此稱霸地球1.6億年恐龍時代結束了。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演化,終於在數百萬前誕生人類。人類誕生之後,又花費了數百萬年的時間走進了文明時代,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終於在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時代。
  • 「鼴鼠」成功鑽入火星地底,美國將能窺探內部世界,獲取絕密信息
    而若是考慮太陽系以外的星體,距離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道難題。為進一步了解火星,NASA特意派出「鼴鼠」去探查火星的內部情況。需要說明的是,鼴鼠本身是一種動物,它是屬於哺乳綱食蟲目鼴形鼠科。不過,筆者想給大家介紹的並不是動物界中的鼴鼠而是航天界的「鼴鼠」。實際上,「鼴鼠」只是研究人員給它的暱稱,它的正式名稱為「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它是「洞察號」上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