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和孩子講環保,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看到過一些幼兒園的老師給孩子講環保,她們大多數僅僅是告訴孩子:不要亂丟垃圾、不要浪費自來水、不要用塑膠袋、不要踩踏草地……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一連串的禁令只會讓孩子們聽得直打哈欠,而絕大部分的孩子是不會把這些「金科玉律」放在心裡的,下了課,該玩水的時候還是要玩,該踩著草地往前衝的時候一樣會踩……
換個角度想,即使一些孩子真的很聽話,真的把垃圾丟進了垃圾桶,而不是丟在了地上,他們就懂得了環保的意義嗎?只要人類製造的垃圾仍然在增加,城市製造的汙染仍然在擴散,大自然所要承受的負荷就不會因為那些垃圾是丟在垃圾桶還是直接丟在地上而有所減少,這些規範行為,除了讓人類自己少受點被蒼蠅包圍的苦惱,又和真正的環保意識——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反思人類行為的意識,有多少關聯?
是的,站在另一些生命的角度看問題,這,才是環保的核心。不論是綠色和平組織努力搶救公海上的鯨魚,還是一個又一個國家劃出自然保護區留給野生動物,人類終於開始懂得,地球不單單是屬於人類的,也是屬於地球上其他生命的,這,才是真正的進步。正因為有了這種思想的進步,環保才得以成為新世紀人類關注的話題。可是,話又說回來了,你該怎麼做才能讓一個孩子也懂得,如何站在不是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身邊的世界呢?答案,就在一本看上去和環保沒有太大關係的童話書裡。
用什麼方式讀這本書其實是很關鍵的,如果你和平時講故事一樣,用第三人稱來講這隻小鼴鼠的歷險,那麼它也就僅僅是個童話故事而已。但是,如果你用第一人稱來開頭:「你們好,我是一隻住在地下的小鼴鼠,你願意到我家來看看嗎?你瞧,這就是我的家,有好幾個房間,很舒服哦,是不是?這房間可是我自己挖出來的……」那麼,效果立刻就會不一樣了,孩子會對小鼴鼠的感受更加關心。而當他能夠站在朋友的立場去看小鼴鼠的遭遇,他就會發現,那些大人是多麼自私啊——僅僅因為自己的小鄰居在自己家門口挖了幾個坑就大發雷霆,面對自己把鄰居的家園徹底毀掉的事實卻完全無動於衷。如果你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和孩子一起窩在被子裡,那就更妙了,你可以一邊講,一邊由他假裝是住在地下的小鼴鼠。當可怕的大機器出現時,你可以半真半假地發出吼聲,把孩子壓在被子下面,讓他感受到小鼴鼠遭受的「滅頂之災」;當逃亡開始的時候,你可以裝成大汽車躥來躥去,絕不讓孩子順利穿過大床,到達另外一頭的「新世界」。
你不用對孩子說什麼要愛護弱小生靈的大道理,也壓根兒不需要提什麼環保的字眼,你只需要讓他感覺到自己就是一隻小鼴鼠,獨自生活在一個龐大的世界裡,而每一樣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建築工地、高速公路乃至人類的大腳,都會像怪物一樣威脅到他的小小家園,這就已經足夠了。
其實,所有優秀的童話,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其他生命的喜怒哀樂,並且因為這種感受而更加珍惜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生命,所以,愛童話的人,也大都熱愛自然和熱衷環保,這絕對不是巧合。彼得兔的媽媽畢翠克絲·波特一生致力於保護英國鄉村的原生態森林;創作《好餓的毛毛蟲》等經典圖畫書的艾瑞克·卡爾把自己的美術館建在阿姆赫斯特的群山之間,還帶動周邊學校的學生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進行創作和繪畫。環保的本質是尊重生命,童話的本質是熱愛生命,而能夠將這種愛傳遞下去、生生不息的童話故事,才是最成功的環保作品。
當我們的寶貝是讀著這些童話書長大的,即使他聽完故事,又去草地上亂跑,那又有什麼關係?你只要輕輕提醒一句:「小鼴鼠,別把你的好朋友小螞蚱和小螞蟻的家給踩壞啦……」你就會看到,他的眼神變得溫柔,他的動作變得小心,因為他已經不僅僅是心裡只有自己的那個小孩子,他的心裡還裝著很多很多的「假如」——假如我是一隻小鼴鼠,假如我是一隻小螞蟻,假如我是一朵花……當他學會了這樣去看身邊的世界,他和大自然之間,就有了真正的默契。
小鼴鼠嘉寶
《小鼴鼠嘉寶》於20世紀70年代在瑞士出版,講述了一隻名叫嘉寶的小鼴鼠的故事。小嘉寶的家,原本在一片綠草如茵的地方。隨著城市的飛速擴張,建築工程隊和挖土機紛紛來了。小嘉寶的家也被挖土機的大鋼爪在一瞬間無情地毀滅了。流離失所的小嘉寶,不得不走上了尋找新家的旅程。漫畫家路易斯·穆爾舍茨用生動寫實的繪畫,描繪了小嘉寶曾經擁有的幸福生活,以及他後來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找到新家的過程。這樣的一則故事深刻揭示了當時西方世界某些國家城市經濟發展與自然田園生活的衝突與矛盾。
翻開書,這隻名叫嘉寶的小鼴鼠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精細寫實的畫風可以讓小讀者清楚地了解他的外表特徵。畫家有時還賦予小鼴鼠豐富的擬人化的表現——比如那根探測標杆猛戳到地下時,他那驚慌失措的表情。很多畫面採用了跨頁,展示了鼴鼠地下生活的各種細節。尤其是橫截面的構圖,使地面上下同時進行的情節發展一目了然。故事中,建築機械的龐大和小鼴鼠身體的弱小對比,也產生了很強烈的震撼效果。
作為一名專業的美術工作者和資深的政治漫畫家,路易斯·穆爾舍茨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敏銳而深刻的。當城市化進程轟轟烈烈地展開時,人類也開始利用各種高科技來構建城市生活。這時的人們,在各種利益的驅動下瘋狂破壞自然,同時摧毀著其他物種的生活。作者對這種不顧後果的舉動是厭惡的。同時,他也通過小鼴鼠不屈不撓尋找新家的舉動,讚美了個體的勇氣。這是個人與時代的抗爭。小鼴鼠不隨波逐流,堅持自我的生活方式。面對從天而降的巨大困境,他不絕望,不放棄,而是重新出發,為自己構築一個新的世界。
作者說過:「我不想說教,我只想講故事。」在故事結尾,他為小鼴鼠找到了一個新家,表達了自己對這類勇敢者美好的祝願。通過這個繪本故事,他帶領小讀者們從嘉寶的視角,一路體驗了他的幸福、憤怒、悲傷和希望。他希望孩子們能經由此番體驗,學會珍惜自然,學會尊重其他生命;同時也告訴孩子們,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對周遭惡劣環境低頭順受,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有一位德國媽媽多年後回憶和女兒分享這則故事的時候這樣寫道:「我對這本圖畫書的回憶十分美好,因為我的女兒很小就開始讀這本書了,當時我陪著她反覆讀了很多遍,對裡面那只可愛的小鼴鼠印象十分深刻,還有,故事的結尾,也是符合孩子心理的大團圓結局:小鼴鼠經過險難的跋涉,終於找到了一個美好的新家。我覺得這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希望。」
在德國,因為這本環保圖畫書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使它成為了一個經典的兒童故事。多年來,德國不萊梅市的木偶劇團一直都在上演根據該書改編的木偶劇《小鼴鼠嘉寶》。該劇面對三歲以上的孩子,劇長四十五分鐘。與傳統的《小王子》、《小熊與小老虎》等劇目一樣,《小鼴鼠嘉寶》深受德國家庭的廣泛喜愛。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