鼴鼠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並不是很常見,它們是喜歡生活在地下的一種小生靈,除了喜歡吃點小蟲子以外,也喜歡啃咬農作物的根系。這樣一看鼴鼠和害蟲無異,但這是人類的角度,一隻鼴鼠怎麼能知道它幹了壞事,另外因為受到《鼴鼠的故事》影響,我們從心底裡對這個小東西抱有善意,儘管現實中鼴鼠長得確實不是很好看。所謂《鼴鼠的故事》是一部老動畫片,老到很難讓人想起來。
小時候娛樂項目並不是很多,最大的愛好就是在電視機上看動片,那時候也不挑,是個動片就能看,當然老動畫片製作時的用心程度也不是現在能比的。哪個臺演的已經完全忘記了,劇情也只記得個大概,只知道小鼴鼠每回從土裡鑽出來後總能發現一些新奇的事物,對鼴鼠來說是新奇的,對那時候的我們來說一樣是新奇的。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鼴鼠的歷史。
捷克斯洛伐克的動畫片
那時候可絕對不知道這動畫片是哪個國家產的,也不會有這種概念。《鼴鼠的故事》其實是一部捷克斯洛伐克動畫片,這個國家的名字其實還是挺耳熟的,稍微了解點二戰歷史的人都能有點印象,捷克斯洛伐克就是第一個慘遭納粹德國毒手的國家。在今天這個國家其實已經不存在了,留下的是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
動畫片誕生以來,它就受到熱烈的歡迎,這一點在小孩子身上體現得格外明顯,另外動畫片還可以完成很多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事情,比如讓動物擬人化。二戰結束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力得到了恢復,同時也開始注重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從側面的角度來看,《鼴鼠的故事》其實也是一個科教片,其教育意義佔了很大一部分。其實捷克斯洛伐克真正出名的是木偶電影。
被鼴鼠洞絆倒的茲德涅克·米萊爾
茲德涅克·米萊爾是這部動畫片作者,他出生於1921年的布拉格,隨便一提,布拉格的廣場上沒有許願池,歌詞裡是騙人的。1936年的時候,因為愛好所致,米萊爾進入了國家美術學校學習畫畫,但好日子沒過多久,納粹德國就開始入侵了。1939年,米萊爾參與了反抗運動,因此他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只能以替別人畫肖像為生。
1942年,米萊爾在一家動畫工作室裡當上了學徒,就是在這期間,他學會了動畫電影製作的技術,這樣看來,米萊爾跟自學成才沒有什麼區別。1956年,米萊爾接到了一個任務,他需要製作一部關於亞麻加工的兒童科教動畫,主角最好是動物。因為沒什麼靈感,米萊爾就開始散步,散著散著他就被一個鼴鼠挖出的洞絆倒了,同一時間靈感也來了,第二年《鼴鼠與褲子》(第一部)誕生了。別看只有12分鐘不到,身為用傳統方式做出的動畫,這已經是耗時巨大了。
《鼴鼠的故事》
鼴鼠的故事1957出現第一部之後,它的製作一直持續到了2002年,算上將近半個小時的長片一共有50集,最後一部叫《鼴鼠和青蛙》。而且所有《鼴鼠的故事》都是由米萊爾參與製作的,在製作最後一部的時候,他已經是八十歲的高齡了。從這之後,因為身體原因米萊爾停止了這部動畫片的製作工作,2011年11月30日,這個敬業的動畫作者離世了,享年90歲。
上世紀八十年代,《鼴鼠的故事》被引進到了我們身邊,它並不算是最早被引進動畫片,但這清奇的歐洲畫風,讓已經接觸了日漫和美漫的我們眼前一亮。歐洲和美國同屬西方,可藝術的表現形式在多個方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一點從漫畫和動畫作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另外《鼴鼠的故事》中劇情完全沒有什麼刺激的情節,這溫馨的劇情其實更適合兒童來觀看。
除了一些配樂和語氣詞外,這部動畫片像是無聲的。其實早期版的《鼴鼠的故事》是有完整旁白的,當然是一口流利的捷克語。後來米萊爾為了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這個動畫,就去掉了捷克語的旁白,並進一步地豐富了小鼴鼠的肢體動作。而小鼴鼠所發出的那些語氣詞,讓人聽起來很稚嫩,其實是米萊爾小女兒的聲音。就是因為這個舉動,《鼴鼠的故事》變成了一部沒有國界的動畫片。
關於這部動畫片
鼴鼠的故事已經完結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鼴鼠在城市的那一集。1982年,這部動畫片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動畫片場決定製作它的長篇版,而第一部長篇版就是「鼴鼠在城市」。劇情中,鼴鼠的家鄉遭到了破壞,曾經的森林沒有了,換來的是一片人造假森林。後來在一隻天鵝的幫助下,鼴鼠和它的朋友們又返回了森林。和之前的科教相比,這一集更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破壞。小編第一回了解到環境保護好像就是源自這一集。
縱觀整部動畫片,好像沒一個角色擁有名字,這很正常,因為動物本身就是不需要名字的,它們有屬於自己的方式讓你記住它。而這部已經成為歷史的動畫片也證明了這一點,現實世界的鼴鼠眼睛基本已經退化(其實是縮進了皮膚裡),生活在黑暗中的它們,卻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炫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Prague animation(布拉格動畫製片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