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一隻「鼴鼠」終於進入火星地下

2020-12-0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們希望能夠苦盡甘來,讓第一隻「鼴鼠」鑽到火星表面以下。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6日報導,當然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鼴鼠」;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著陸器上一臺裝置的暱稱,它的正式名稱是「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2018年11月在火星著陸的「洞察」號旨在讓科學家一窺紅色星球的內部情況,收集數據以幫助他們了解火星的地質和內部結構。「鼴鼠」是著陸器實現這一目標的三個關鍵工具之一——但一年多以來,任務團隊在部署它的過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難。

報導稱,不過在克服了嚴峻的挑戰之後,「鼴鼠」終於到達了一個新的裡程碑。「洞察」號的官方推特帳號在6月3日寫道:「在我的機械臂的幾次幫助下,鼴鼠似乎進入了地下。」它說:「排除數百萬英裡以外的故障是一項真正的挑戰。我們還需要看看鼴鼠能否自己往下挖。」

「鼴鼠」是一個類似鑽頭的總成,裡面裝滿了熱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通過一個類似尾巴的繩索連接至著陸器的主體。這臺儀器的設計目的是在「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停留的艾利希平原將自己錘擊至火星表面以下16英尺(約合5米)。科學家們的想法是,在向下挖掘的時候,「鼴鼠」的溫度傳感器會勘察它所鑽透的巖石,評估能量如何從火星的地核向外釋放的。

報導指出,這是一種全新的火星探測儀器,儘管研究團隊在地球上的泥土房間裡對它進行了大量測試,但此類模擬永遠不可能與火星上的環境精確吻合。因此,「鼴鼠」剛開始在火星上挖掘就遇到了困難,不是被卡住就是往後退。自那之後,「洞察」號任務團隊嘗試了一系列辦法,想讓「鼴鼠」能夠繼續挖掘,但每次都遇到了障礙。

最新的辦法是,用著陸器上的一隻機械臂在「鼴鼠」挖掘時輕輕推動它的末端,以防止它被彈出來。這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因為「洞察」號團隊需要小心翼翼,避免損壞連接「鼴鼠」與著陸器的繩索。

領導「鼴鼠」團隊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科學家蒂爾曼·施波恩在博客上發表的一篇新文章稱,這種辦法終於取得了一些進展。他寫道,「鼴鼠」現在幾乎完全被埋在火星的土壤裡,著陸器機械臂末端的鏟子停在了火星表面附近。總而言之,這意味著從3月11日到5月30日,「鼴鼠」在巖石中前進了差不多2.8英寸(約合7釐米)。

報導稱,由於「洞察」號的儀器現在本應全部部署完畢,項目人員還有其他工作要完成,因此著陸器每周只能處理一次「鼴鼠」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放緩了進度。

接下來將進行研究團隊所說的「自由鼴鼠」測試,因為這臺儀器的推進深度已經超過了著陸器的機械臂所能提供幫助的範圍。從現在起,「鼴鼠」將不得不依靠自己;能否成功取決於它能在周圍的塵埃和巖石柱中找到多少牽引力。

不過據施波恩的博客文章說,「鼴鼠」的活動可能很快就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幹擾。施波恩寫道:「火星北半球的冬天即將來臨,沙塵暴季節很快就將開始。」他說:「大氣中的灰塵已經越來越多,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力正在減少。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使用機械臂進行消耗能量的操作的能力。請繼續關注並祝它好運。」(編譯/王雷)

相關焦點

  • 「鼴鼠」挖洞成功,順利進入火星地底,NASA將獲得極為寶貴的數據
    一隻「鼴鼠」鑽入了火星地下 根據《參考消息》6月8日的報導,一隻「鼴鼠」鑽入了火星地下,正在打洞。所以在過去的幾個月時間裡,科學家們逐漸的為「鼴鼠」的尾部增加壓力,等於給「鼴鼠」一個強大的推力,最終,在前不久,鼴鼠才終於突破了這塊困住它許久的土壤。
  • 上億公裡外,一隻「鼴鼠」終於鑽入了地表之下,但距離目標還很遠
    ,一直難以深入,也許是所降落的地方下面就是巖石,2019年10月份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傳出消息稱鼴鼠號被卡在了火星巖石中動彈不得。 不過在嘗試了多種方法後,這臺探測器貌似已經克服了嚴峻的挑戰,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的官方推特帳號在6月3日寫道:「在我的機械臂的幾次幫助下,鼴鼠似乎進入了地下
  • 火星上的洞察號終於動了!鼴鼠裝置成功鑽入地下!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自2018年發射到火星以來已經有數個年頭,洞察號是人類首個火星內部探測器。因此,想要了解火星內部,我們必須打入其內部。然而,遺憾的是,洞察號的鑽探裝置「鼴鼠」在鑽探過程中遇到阻礙,卡了數月之久,導致任務一直停滯不前。不過,近日,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著陸器的推動下,火星上的「鼴鼠」終於進入了地下!
  • 火星上的「鼴鼠」為什麼不見了?德國科學家:它已從火星地面消失
    根據《參考消息》6月份的報導,屬於洞察號一部分的「鼴鼠」,已經成功鑽進火星地下,它將可能帶給人類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探索信息。那麼這隻「鼴鼠」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在火星上的探測會一帆風順嗎? 這隻「鼴鼠」是什麼東西?根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的介紹,這隻「鼴鼠」實際上是洞察號實現火星地下鑽探的三大工具之一,由於其外形和工作方式與鼴鼠相似,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鼴鼠」。
  • 挖入火星7釐米後,洞察號的「鼴鼠」消失了
    根據參考消息6月8日的消息,之前一直在火星地表苦苦鑽探的「鼴鼠」最近消失了,經過NASA方面的官方證實這隻「鼴鼠」成功地進入到火星地下。那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它在火星上都經歷了什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
  • NASA洞察號著陸器的「鼴鼠」鑽頭終於深入火星土壤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運行,調查火星上的「地震」並聆聽紅色星球上的怪異聲音。不過,有一個問題是: 該著陸器的 "鼴鼠"熱探測器在火星的任務進展得並不順利。
  • 人類放養到火星的「鼴鼠」,現狀如何了?它曾被卡在地下1年多
    而在去年的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並於11月26日成功登錄了火星地表,洞察號繼承鳳凰號的機身設計,它的主要任務是安裝一個火震儀,並使用鑽頭在火星上鑽出迄今最深的孔洞,對火星內部的熱狀態進行考察。在成功著陸之後,洞察號大部分儀器都正常運行,唯有一個名為「Mole(鼴鼠)」的探測針一直未能順利運作。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為了能夠深入火星地下探測,「鼴鼠」前端增加了一個電錘,後端增加了一根長長的數據線。NASA專家預計「鼴鼠」只需要兩個月就可以鑽進火星地下3米至5米,但在2019年,由於火星物質構成的差異,「鼴鼠」前端電錘在經數萬次敲擊後,始終無法完全進去,一直徘徊在35釐米深度,身體四分之一仍露在外面。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NASA專家預計「鼴鼠」只需要兩個月就可以鑽進火星地下3米至5米,但在2019年,由於火星物質構成的差異,「鼴鼠」前端電錘在經數萬次敲擊後,始終無法完全進去,一直徘徊在35釐米深度,身體四分之一仍露在外面。
  • 美媒:谷歌斥巨資研究長壽裸鼴鼠
    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美媒稱,「岡珀茨人類死亡率定律」讀起來不順口,但很容易理解:哺乳動物越老,就越可能死亡。這是一個有關生命的事實,但裸鼴鼠顯然是個例外。卡利科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這種外表光禿禿的齧齒動物的死亡風險不一定同它的年齡成正比。卡利科實驗室有著揭開衰老之謎的宏偉目標。
  • NASA經常被卡住的「火星鼴鼠」,將在明年「再戰」火星
    NASA火星鼴鼠自從2018年登陸火星後,挖掘工作一直困難重重。經過多年的探測,任務團隊發現火星著陸點的位置要比想像中堅硬,火星鼴鼠在進行挖掘時,很難獲得足夠的力量,並且由於周圍泥土存在粘稠性,讓火星鼴鼠難以獲得足夠的摩擦力。火星鼴鼠首次停止工作後,任務團隊利用登陸器的機械臂施加力量推動火星鼴鼠,然而挖掘一定深度後,火星鼴鼠再次停止工作。
  • 「鼴鼠」成功鑽入火星地底,美國將能窺探內部世界,獲取絕密信息
    為進一步了解火星,NASA特意派出「鼴鼠」去探查火星的內部情況。對於「鼴鼠」的工作,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它的工作與「好奇號」、「洞察號」等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早前發射的多數探測設備,其工作區域主要集中在火星表面,而「鼴鼠」此去需深入地下,探查火星的內部世界。
  • 火星探測器傳來不幸消息!鑽頭「鼴鼠」被無情彈出,原因還在分析
    根據3D圖像顯示,"洞察"號著陸器終於將其超靈敏的地震儀置於火星表面。該儀器旨在通過探測"火星震"的轟鳴聲來揭示有關火星內部的謎團。幾周後,著陸器首次聽到了火星上的微小震顫。探測器釋放「鼴鼠」儀器洞察號還有一項更重要的探測任務,那就是探測火星地下成分
  • 機械臂助攻 NASA洞察號「鼴鼠」探測器成功深入火星土壤內部
    本文轉自【cnBeta.COM】;目前正在火星上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的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已經成功向地面發送了不少具有極高價值的科學考察數據,為人類未來登上這顆紅色星球提供了充足的依據。不過在任務推進中,代號為「鼴鼠」(Mole)的熱探測器並不受到火星的歡迎,已經卡在土壤中一年多時間了。 據悉,Mole的長度為16英寸,並通過繫繩與著陸器本體相連。其尖端設計的目的,是希望能夠不斷錘擊掘進至16英尺的深度,以便展開熱量的測量。沒想到的是,火星土壤似乎比預期的更硬,給這隻從地球遠道而來的機械「鼴鼠」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
  • 一隻立志於環保事業的小鼴鼠
    用什麼方式讀這本書其實是很關鍵的,如果你和平時講故事一樣,用第三人稱來講這隻小鼴鼠的歷險,那麼它也就僅僅是個童話故事而已。但是,如果你用第一人稱來開頭:「你們好,我是一隻住在地下的小鼴鼠,你願意到我家來看看嗎?你瞧,這就是我的家,有好幾個房間,很舒服哦,是不是?這房間可是我自己挖出來的……」那麼,效果立刻就會不一樣了,孩子會對小鼴鼠的感受更加關心。
  • 鼴鼠探針曾被彈出!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洞察號探測器的「鼴鼠」探針遇到困難由於需要了解火星內部的情況,所以洞察號探測器攜帶了鼴鼠探針,按照設想,需要將這一枚探針插入到火星地表下大約3-5米的地下進行數據採集。另一個觀點則認為,可能是火星表面的土壤太疏鬆,導致洞察號探測器沒有足夠的摩擦力讓探針繼續鑽進去。不過,後來探測器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增加了摩擦力,依舊沒法讓鼴鼠探針繼續往下鑽,相反,鼴鼠探針被彈出來。看起來,這一項任務似乎沒法繼續展開了。
  •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遇大麻煩 鼴鼠打樁機無法工作 4個月未修復
    將探針打入火星土壤內部5米的深度,以探測火星土壤內部熱量的傳導方式。洞察號著陸成功後,用了大約3個月的時間才用自己的機械臂將「鼴鼠」部署到前方幾米的位置(上圖左下方紅框部分)。鼴鼠從2月份開始打洞,但針頭剛進入土壤深度約30釐米的位置時,就無法繼續向下前進了,NASA不得不暫停打洞。
  • 美宣布「鼴鼠」鑽火星徹底失敗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報導據美聯社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1月14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4日宣布,在試圖鑽入紅色星球深處勘測溫度的任務失敗後,NASA將徹底放棄火星鑽探裝置。德國科學家花了兩年時間,試圖讓這臺暱稱為「鼴鼠」的熱探測器鑽入火星地殼。
  •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不得不說,這裡的地質活動十分活躍,引發這兩場地震的原因可能是,應力在火星地殼內沿地質斷層不斷積聚,隨後以火星地震的形式釋放出來,此次任務的其它初步發現還包括,每天晚上的午夜前後期間,著陸器下方都會傳來神秘的磁脈衝,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還有一項較為特殊的主要任務,它需要在火星上打洞,以求更好地探究火星內心深處奧秘這一任務,它攜帶的溫度測量裝置可通過錘擊的方式抵達火星地下
  • NASA宣布著陸器洞察號的「鼴鼠」已經結束其火星之旅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周四宣布,火星著陸器洞察號(InSight)的「鼴鼠」已經結束了其在火星上的旅程。「鼴鼠」是著陸器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的鑽探部分,該儀器旨在深入挖掘並測量火星內部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