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美媒稱,「岡珀茨人類死亡率定律」讀起來不順口,但很容易理解:哺乳動物越老,就越可能死亡。這是一個有關生命的事實,但裸鼴鼠顯然是個例外。卡利科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這種外表光禿禿的齧齒動物的死亡風險不一定同它的年齡成正比。卡利科實驗室有著揭開衰老之謎的宏偉目標。
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1月30日報導,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無毛動物有著很長的壽命和一系列似乎使它不可戰勝的特徵。裸鼴鼠似乎不像大多數哺乳動物那樣會感受疼痛。人們研究的數以百計的裸鼴鼠中只有少數幾隻患上了癌症。它們還能一次屏息18分鐘,卻沒有遭受明顯的副作用。
報導稱,不幸的是,這並不意味著裸鼴鼠掌握著長生不老的秘訣。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生物系教授斯坦·布勞德說,雖然這種動物在年紀輕輕時就可能因為掠食者或其他自然因素而死於野外,但那些安然度過這個脆弱時期的裸鼴鼠會活得很久。這同卡利科有關裸鼴鼠在實驗室環境下較為長壽的發現是一致的。由於去除了自然因素,實驗室中裸鼴鼠的總體存活率明顯高得多。
為什麼裸鼴鼠會如此受關注,而不是海龜或100歲的巨蛤?為什麼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在卡利科實驗室研究這種齧齒動物?
布勞德認為,這很可能同裸鼴鼠的端粒有關。端粒就像一支新筆的筆帽,它們會保護DNA免受破壞或發生衰退。但經過細胞的生命周期,端粒本身會受到破壞,因為細胞會製造自身的副本。一旦失去端粒,細胞就再也無法製造新組織。這個高度科學的分子過程就是人們俗稱的衰老。
布勞德說:「裸鼴鼠似乎能保護它們的端粒。它們能擁有更多細胞周期。這真是一個很酷的把戲。」他猜想,這可能是進化的結果。例如,小鼠總是面臨危險,因此它們在生物學上的優先事務就是快而多地進行繁殖。這就沒有給自然選擇留下很多餘地來發揮其魔力、選取能幫助小鼠活得更長的特徵。
報導稱,另一方面,一旦在地下建立起聚居地,生活在野外的裸鼴鼠就會比較安全。裸鼴鼠主要以植物的根和塊莖為食,這意味著它們不必離開住所。從進化角度來看,這意味著在有關長壽的特徵和有利於快速繁殖的特徵中,自然有可能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