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2020-12-04 騰訊網

儘管我們一直待在地球上,無法擺脫地心引力,但是我們憑藉超越一切物種的聰明才智發展科技,將多艘無人飛船送到了地球之外,對外太空進行了探索,對地外行星進行了造訪。現在,在與地球相隔數千萬公裡外的火星上,除了根據規劃好路線向前移動的好奇號火星車外,還有一個安家在火星極樂平原的洞察號探測器,雖說它無法像好奇號火星車那樣自由移動,但是功能足夠強大,等於一個火星氣象專家。

自2018年11月著陸火星極樂世界以來,白天,洞察號一邊沐浴著明媚的陽光,一邊伸展著能屈能伸的機械手,一邊記錄著火星上風速、壓力、氣壓等環境數據,夜晚,一邊數著天空中的遙遠星辰,一邊看著劃落的近處流星,一邊遙望著地球,看起來好不逍遙自在,但事實並非如此,從2019年2月開始,洞察號被一個棘手問題所困擾,無論洞察號怎麼做,它放出的「鼴鼠」的科學儀器始終無法鑽進火星地下3米。

「鼴鼠」是一個熱流和物理屬性包(HP 3),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提供,裡面包含了輻射計和熱流探頭,為了能夠深入火星地下探測,「鼴鼠」前端增加了一個電錘,後端增加了一根長長的數據線。NASA專家預計「鼴鼠」只需要兩個月就可以鑽進火星地下3米至5米,但在2019年,由於火星物質構成的差異,「鼴鼠」前端電錘在經數萬次敲擊後,始終無法完全進去,一直徘徊在35釐米深度,身體四分之一仍露在外面。

看來,想讓「鼴鼠」自動進入火星地下這條路怕是行不通了,於是不少科學家紛紛諫言獻策,對「鼴鼠」展開多次特殊方案,就為了它能夠鑽進火星地下,只要求鑽進地下3米,從時間上來看,現在離「鼴鼠」首次放出的時間已經過去快兩年了,但它還是沒能鑽進火星地下3米,怎麼回事?不過NASA又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希望能起到作用,讓這個在地面呆了快兩年的「鼴鼠」能夠進入火星地下,早日完成對火星地下的探測任務。

從洞察號11月1日獲取的IDC圖像來看,在明媚陽光的照耀下,「鼴鼠」已經完全進入到火星土壤之內,並且完全被土壤蓋了起來,只露出尾部寬寬的數據線。但這並不能代表已經抵達3米以下,根據NASA專家的說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鼴鼠」不再動彈,反而是洞察號機械手將變得很忙,執行各式各樣的複雜動作,通過刮、擦、推等方式將大量土壤移到「鼴鼠」頂部並壓緊,以求增加「鼴鼠」的摩擦力。

一直以來,火星被看成是地球的姐妹星,因此,科學家認為火星土壤結構應該與地球荒漠差不多,因為數億年前的火星曾經也是一顆擁有液態水的星球,但是,直到「鼴鼠」放出以後,科學家才發現錯了,跟地球土壤相比,火星土壤要鬆散得多,而且特別容易粘在一起,這意味著火星土壤不會給向下挖的「鼴鼠」帶來多大摩擦力,當「鼴鼠」底部電錘錘擊時,土壤粘在一起,在「鼴鼠」周圍形成小坑,無法給「鼴鼠」提供必要摩擦力。

2019年,當「鼴鼠」進入40釐米深度首次被彈回時,NASA專家以為只是一顆小石頭擋路,提出第一套解決方案,將「鼴鼠」進入角度與表面傾斜,以為這樣就可以繞過小石頭,但是很快發現「鼴鼠」再次被彈出。在經過分析後,NASA專家又提出了第二套解決方案,那就是將「鼴鼠」四周土壤壓緊,但是「鼴鼠」還是繼續彈出,不久之後,NASA專家提出了第三套解決方案,用機械手壓住「鼴鼠」側面,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由於之前的幾套解決方案全都失敗了,NASA專家在2020年提出了最後一套解決方案,也就是現在正在使用的新方案。這是一套有風險的解決方案,因為需要用洞察號機械手壓住「鼴鼠」頂部,然後開啟「鼴鼠」底部電錘,要知道頂部連接著一根重要的數據線,一旦數據線壞了,那麼「鼴鼠」就徹底報廢了。當「鼴鼠」完全進入土壤之後,又需要機械手多次添加大量土壤並壓緊,因此實施起來會很慢。最後,希望不要再失敗,不然真沒轍了。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

相關焦點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白天,洞察號一邊沐浴著明媚的陽光,一邊伸展著能屈能伸的機械手,一邊記錄著火星上風速、壓力、氣壓等環境數據,夜晚,一邊數著天空中的遙遠星辰,一邊看著劃落的近處流星,一邊遙望著地球,看起來好不逍遙自在,但事實並非如此,從2019年2月開始,洞察號被一個棘手問題所困擾,無論洞察號怎麼做,它放出的「鼴鼠」的科學儀器始終無法鑽進火星地下3米。
  • 鼴鼠探針曾被彈出!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這麼多火星探測器中,有一個名為「洞察號」的探測器。「洞察號」探測器在2018年5月發射升空,在2018年11月26登陸到火星表面,洞察號探測器已經在火星表面運行了一年多時間。洞察號探測器的「鼴鼠」探針遇到困難由於需要了解火星內部的情況,所以洞察號探測器攜帶了鼴鼠探針,按照設想,需要將這一枚探針插入到火星地表下大約3-5米的地下進行數據採集。
  • 火星上的洞察號終於動了!鼴鼠裝置成功鑽入地下!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自2018年發射到火星以來已經有數個年頭,洞察號是人類首個火星內部探測器。因此,想要了解火星內部,我們必須打入其內部。然而,遺憾的是,洞察號的鑽探裝置「鼴鼠」在鑽探過程中遇到阻礙,卡了數月之久,導致任務一直停滯不前。不過,近日,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著陸器的推動下,火星上的「鼴鼠」終於進入了地下!
  • 這次沒被彈出!挖入火星7釐米後,洞察號的「鼴鼠」消失了
    NASA的火星著陸探測器經過多代革新,從長期以來的探測地表情況轉變成了探測火星內部情況,而正在完成這個轉變的探測器正是NASA最新的著陸器「洞察號」。洞察號在兩年前發射升空之後就一直備受關注,科學家和公眾希望它能夠帶給人類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探測。
  • 火星洞察號放出的「鼴鼠」已卡在地下數月,還在全力解救中
    2019年3月18日,美國火星洞察號向火星地面放出一個綽號為「鼴鼠」的熱流和物理特性包,結果「鼴鼠」在深入時碰到火星巖,被卡在地下數月,既無法深入也無法拔出。2019年8月14日,洞察號探測器機械臂上儀器部署的魚眼攝像機(IDC)再次拍攝了多張火星照片,這些照片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非凡的火星世界,一個與地球完全不同的地外世界,明媚陽光照耀著紅棕色火星土壤,多個細小火星巖被撒在鬆軟土壤上,一個較大火星石正擺放在洞察號探測器腳下。
  •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就已檢測到300多場「火星震」,它還追蹤到其中一些地震的震源信息。5米左右,於中測量火星內核釋放的熱量,遺憾的是就目前來看,這臺儀器的工作顯得不太順利。
  • 在火星上的洞察號開始向地下「前進」!
    來自美國航天局NASA的工作人員已經工作了幾個月,計劃讓火星洞察號的儀器鼴鼠工作。但是火星實在太遠了,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2.25億公裡,他們已經嘗試了很多方法把鼴鼠帶到地面上,但是幾乎都失敗了,幸運的是,近日,NASA宣布洞察號成功了!
  • 人類放養到火星的「鼴鼠」,現狀如何了?它曾被卡在地下1年多
    而在去年的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並於11月26日成功登錄了火星地表,洞察號繼承鳳凰號的機身設計,它的主要任務是安裝一個火震儀,並使用鑽頭在火星上鑽出迄今最深的孔洞,對火星內部的熱狀態進行考察。在成功著陸之後,洞察號大部分儀器都正常運行,唯有一個名為「Mole(鼴鼠)」的探測針一直未能順利運作。
  • NASA洞察號著陸器的「鼴鼠」鑽頭終於深入火星土壤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運行,調查火星上的「地震」並聆聽紅色星球上的怪異聲音。不過,有一個問題是: 該著陸器的 "鼴鼠"熱探測器在火星的任務進展得並不順利。
  •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遇大麻煩 鼴鼠打樁機無法工作 4個月未修復
    洞察號全貌 左下側紅框內是鼴鼠HP3鼴鼠(HP3)是一臺由德國航天局製造的帶有探針鑽頭的打樁機,能夠依靠支撐結構將探針打入火星土壤內部5米的深度,以探測火星土壤內部熱量的傳導方式。洞察號著陸成功後,用了大約3個月的時間才用自己的機械臂將「鼴鼠」部署到前方幾米的位置(上圖左下方紅框部分)。鼴鼠從2月份開始打洞,但針頭剛進入土壤深度約30釐米的位置時,就無法繼續向下前進了,NASA不得不暫停打洞。
  • 真實上演「火星救援」:NASA洞察號鼴鼠儀器援救任務邁出第一步!
    真實上演「火星救援」:NASA洞察號鼴鼠儀器援救任務邁出第一步!2月28日,鼴鼠機器開始在火星上挖掘,但很快就被卡住了,任務小組被迫命令鼴鼠停止挖掘,好讓工程師們能想出一個解決方案。據美國宇航局稱,該團隊現在「欣喜若狂」,因為洞察號的機械臂在周五(6月28日)成功拆除了「鼴鼠」周圍的支撐結構。美國宇航局官員說,研究小組現在可以對「鼴鼠」進行觀察,或許還能找出問題所在。
  • 美宣布「鼴鼠」鑽火星徹底失敗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報導據美聯社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1月14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4日宣布,在試圖鑽入紅色星球深處勘測溫度的任務失敗後,NASA將徹底放棄火星鑽探裝置。德國科學家花了兩年時間,試圖讓這臺暱稱為「鼴鼠」的熱探測器鑽入火星地殼。
  • 在火星被卡住了,NASA「洞察號」救援行動取得進展,一年多了
    著陸後,大部分探測儀器正常運行,「洞察號」在火星上做出了相當出色的工作。不過有一個被稱為「Mole(鼴鼠)」的探測針卻出現了問題。,「鼴鼠」是一種自動鑽地的探測針,用於在火星表面之下約5米的地方進行挖掘和溫度記錄。
  • 洞察號在火星遇見神秘地質,無論怎麼用力都進不去,還好鑽頭沒斷
    一來是為了弄清楚火星的地下有沒有存在生命跡象,二來是進一步的了解火星的適居調節有多高,畢竟,未來要在火星建立基地,這些數據我們必須要有所掌控。自從去年11月26號,洞察號在火星成功登陸,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原本,我們指望著這枚探測器給我們帶來一些好消息,結果卻搞出了「烏龍」。
  • 在火星被卡住了,NASA「洞察號」救援行動取得進展,已經一年多了
    美國宇航局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展出的「洞察號」模型作為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儀的一部分,「鼴鼠」是一種自動鑽地的探測針,用於在火星表面之下約5米的地方進行挖掘和溫度記錄。但自2019年2月28日,「鼴鼠」在向下鑽到30釐米處時,就被卡住了。具體來說,NASA的專家認為「鼴鼠」的問題出在火星的土壤,「鼴鼠」通過土壤中的摩擦力來前進,而探測器周圍的突然過於鬆散,未能給「鼴鼠」提供足夠的摩擦力。一年多以來,在使用機械手鏟式的機器人手臂進行了幾次輔助操作之後,研究小組似乎終於看到了灰塵隧道盡頭的曙光。
  • 火星上的「鼴鼠」為什麼不見了?德國科學家:它已從火星地面消失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2018年5月5日正式發射升空,作為NASA新一代火星探測器它備受矚目。與上一代「好奇號」不同的是,此次洞察號將以探究火星地質以及內部結構為主,這意味著它將要對火星土地進行鑽探。那麼這個項目最新的情況如何呢?
  • 火星探測器傳來不幸消息!鑽頭「鼴鼠」被無情彈出,原因還在分析
    如果您關注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新聞,我認為不要錯過媒體大肆宣傳NASA的"洞察號"火星任務。此後 ,"洞察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後,就沒有了它的消息。那麼,它在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的目的是什麼?現在有什麼發現嗎?探測器已經在那裡已經一年多了?
  • NASA宣布著陸器洞察號的「鼴鼠」已經結束其火星之旅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周四宣布,火星著陸器洞察號(InSight)的「鼴鼠」已經結束了其在火星上的旅程。「鼴鼠」是著陸器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的鑽探部分,該儀器旨在深入挖掘並測量火星內部溫度。
  • 火星傳來不幸消息!「鼴鼠」被無情彈出,NASA科學家再陷困境
    在人類登陸月球以後,火星就成為下一個目標,並且火星是類地行星,人類將來有望登陸火星,將火星打造成適宜人類居住地。近年來美國、日本、歐盟、印度、俄羅斯等國相繼發生火星探測器,但成果最大的還是美國。去年底,美國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在火星登陸,這個造價9.93億美元的無人探測器將負責收集有關火星內部結構的有關信息。洞察號從位於美國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後,歷經近7個月,航行約4.82億公裡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
  • 「鼴鼠」成功鑽入火星地底,美國將能窺探內部世界,獲取絕密信息
    為進一步了解火星,NASA特意派出「鼴鼠」去探查火星的內部情況。需要說明的是,鼴鼠本身是一種動物,它是屬於哺乳綱食蟲目鼴形鼠科。不過,筆者想給大家介紹的並不是動物界中的鼴鼠而是航天界的「鼴鼠」。實際上,「鼴鼠」只是研究人員給它的暱稱,它的正式名稱為「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它是「洞察號」上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