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傳來不幸消息!「鼴鼠」被無情彈出,NASA科學家再陷困境

2020-12-04 戰略先鋒

在人類登陸月球以後,火星就成為下一個目標,並且火星是類地行星,人類將來有望登陸火星,將火星打造成適宜人類居住地。近年來美國、日本、歐盟、印度、俄羅斯等國相繼發生火星探測器,但成果最大的還是美國。去年底,美國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在火星登陸,這個造價9.93億美元的無人探測器將負責收集有關火星內部結構的有關信息。洞察號從位於美國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後,歷經近7個月,航行約4.82億公裡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

最近火星表面傳來不幸消息,洞察號試圖在火星地表深處挖開洞穴,以插入一個測溫裝置,該裝置配有一個長約40釐米、代號鼴鼠的自錘式長釘,能像機器人一樣從火星表面下探至5米左右深度展開測量。然而原本很輕鬆的事情,卻發生意外,在挖掘過程中,鼴鼠忽然往地面退了約一半距離。NASA分析認為是火星土壤造成這一挫折,可能原因是火星土壤提供的摩擦力不足,難以抵消設備下探的後坐力,結果鼴鼠只在原地彈跳,而無法向下掘進,鼴鼠不得不停止下探操作。科學家隨後採取多套方案來解決該問題,但都無疾而終,洞察號的本次火星之旅看來不會一帆風順。

想要抵達火星並不容易,如果洞察號這個問題無法解決,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火星探測行動。地球與火星最近的距離也有5500萬千米,加上兩顆星球都還自轉,這讓從地球發出去的電磁波無法保證能持續、準時、穩定地傳給火星探測器,通訊就無法得到保障。科學家通過儀器給太空船發去的指令,需要五分鐘才能到達,而探測器在火星上遇到什麼狀況,也是在5分鐘得知,為解決通訊問題,美國已發射出好幾艘火星無人太空船,可以幫探測器往地球傳話。另外降落火星也不容易,進入火星大氣層以後,要遭遇黑色7分鐘,這期間要靠飛船自身的能力控制自己,做出各種操作,確保不摔下來。有很多國家的火星探測器都是在著落過程中失敗,在火星表面摔得粉身碎骨。

NASA科學家堅信有能力解決好這個問題,這並不能阻攔人類對火星的探測計劃,美國下一艘火星探測器將在明年發射升空,洞察號到時候將不再孤單。

文/小7哥

相關焦點

  • 火星探測器傳來不幸消息!鑽頭「鼴鼠」被無情彈出,原因還在分析
    科學家希望通過"洞察"號了解火星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地質構造,以及火星內部溫度、地震活動等情況。目的是想嘗試回答一個科學界最基本的問題:火是如何形成的?動圖演示:鼴鼠工作過程!不幸的是"鼴鼠"鑽入火星地表的深度就停在了約30釐米位置,無法動彈!
  • 鼴鼠探針曾被彈出!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為了確認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也為了探索火星成為我們人類第二家園的潛力,科學家發射了一些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索。目前,既有環繞火星飛行的軌道飛行器,也有登陸到火星表面進行搜尋的火星車。這些探測器的到來,將火星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曝光在我們人類面前。當然,從這些探測器所發回的數據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只是火星表面極為荒涼的景象,暫時還沒發現火星生命的跡象。
  • 「鼴鼠」被無情彈出,人類對火星宜居性表示質疑:火星不能住人
    因為火星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晝夜溫差極大,大氣層稀薄,含氧量低,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含量高,酸雨影響嚴重。哪怕是對火星探索比較有經驗的美國宇航局(簡稱NASA)最近也碰了「一鼻子灰」。這到底怎麼回事?據外媒報導稱,NASA與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簡稱DLR)來了一次合作,共同針對火星地表以下元素數據的偵察和收集,他們首先發送洞察號著陸器登陸火星表面,然後派出「鼴鼠」機械對地面進行挖掘。可是誰也意想不到的時,工程剛開始不久,「鼴鼠」就被反彈出來了。火星的土居然如此堅硬?
  • 「鼴鼠」挖洞成功,順利進入火星地底,NASA將獲得極為寶貴的數據
    我們都知道,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從未在火星上發現過生命,雖然此前網上流傳著很多火星表面疑似生物的圖片,不過後來也都被闢謠,只不過是火星上的巖石而已。但是日前《參考消息》的一篇報導,卻讓人感到意外了。
  • 這次沒被彈出!挖入火星7釐米後,洞察號的「鼴鼠」消失了
    根據參考消息6月8日的消息,之前一直在火星地表苦苦鑽探的「鼴鼠」最近消失了,經過NASA方面的官方證實這隻「鼴鼠」成功地進入到火星地下。那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它在火星上都經歷了什麼?消失的「鼴鼠」為何物?
  • NASA宣布著陸器洞察號的「鼴鼠」已經結束其火星之旅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周四宣布,火星著陸器洞察號(InSight)的「鼴鼠」已經結束了其在火星上的旅程。「鼴鼠」是著陸器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的鑽探部分,該儀器旨在深入挖掘並測量火星內部溫度。
  • NASA經常被卡住的「火星鼴鼠」,將在明年「再戰」火星
    NASA火星鼴鼠自從2018年登陸火星後,挖掘工作一直困難重重。經過多年的探測,任務團隊發現火星著陸點的位置要比想像中堅硬,火星鼴鼠在進行挖掘時,很難獲得足夠的力量,並且由於周圍泥土存在粘稠性,讓火星鼴鼠難以獲得足夠的摩擦力。火星鼴鼠首次停止工作後,任務團隊利用登陸器的機械臂施加力量推動火星鼴鼠,然而挖掘一定深度後,火星鼴鼠再次停止工作。
  • 火星上的「鼴鼠」為什麼不見了?德國科學家:它已從火星地面消失
    根據《參考消息》6月份的報導,屬於洞察號一部分的「鼴鼠」,已經成功鑽進火星地下,它將可能帶給人類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探索信息。那麼這隻「鼴鼠」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在火星上的探測會一帆風順嗎?然而「鼴鼠」一開始鑽探的時候就遇到的難題,它在鑽探的過程中要麼被堅硬的巖層反彈了出來,要麼直接卡在巖層中。看到這可能會有朋友質疑,難道NASA在正式開展火星地下鑽探活動之前不進行模擬實驗的嗎?答案是,即使模擬了,結果也不是科學家們所能控制的。
  • 「鼴鼠」成功鑽入火星地底,美國將能窺探內部世界,獲取絕密信息
    科學家表示,大家希望在「鼴鼠」的幫助下了解火星的內部情況,如此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客觀地評價火星。前期,「鼴鼠」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不過,幸運的是,苦盡甘來,根據「洞察號」官方推特6月3日發布的消息來看,「鼴鼠」似乎已在機械臂的協助下鑽進了地下。研究人員表示,鑽進地下是開展探測工作的第一步,未來還有許多難關要闖。
  • 火星上的洞察號終於動了!鼴鼠裝置成功鑽入地下!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自2018年發射到火星以來已經有數個年頭,洞察號是人類首個火星內部探測器。因此,想要了解火星內部,我們必須打入其內部。然而,遺憾的是,洞察號的鑽探裝置「鼴鼠」在鑽探過程中遇到阻礙,卡了數月之久,導致任務一直停滯不前。不過,近日,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著陸器的推動下,火星上的「鼴鼠」終於進入了地下!
  • NASA洞察號著陸器的「鼴鼠」鑽頭終於深入火星土壤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運行,調查火星上的「地震」並聆聽紅色星球上的怪異聲音。不過,有一個問題是: 該著陸器的 "鼴鼠"熱探測器在火星的任務進展得並不順利。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看來,想讓「鼴鼠」自動進入火星地下這條路怕是行不通了,於是不少科學家紛紛諫言獻策,對「鼴鼠」展開多次特殊方案 一直以來,火星被看成是地球的姐妹星,因此,科學家認為火星土壤結構應該與地球荒漠差不多,因為數億年前的火星曾經也是一顆擁有液態水的星球
  • 快兩年了,洞察號放出「鼴鼠」沒鑽進火星地下3米,多套方案失敗
    」自動進入火星地下這條路怕是行不通了,於是不少科學家紛紛諫言獻策,對「鼴鼠」展開多次特殊方案,就為了它能夠鑽進火星地下,只要求鑽進地下3米,從時間上來看,現在離「鼴鼠」首次放出的時間已經過去快兩年了,但它還是沒能鑽進火星地下3米,怎麼回事?
  • 在火星探險陷入窘境?NASA助你脫離困境,再續旅途
    這個探針,別名「鼴鼠」,由德國航天航空中心設計來測量火星表面散發出的熱量值,本應該下沉至5千米深處(16尺) 不幸的是,熱探針在停止運作前,只想方設法下沉了35釐米(十四英尺)。它只作出了這樣一點點貢獻,以至於鼴鼠的頂部還在自己鑽的洞的外面。
  • 在火星探險陷入窘境?NASA助你脫離困境,再續旅途
    這個探針,別名「鼴鼠」,由德國航天航空中心設計來測量火星表面散發出的熱量值,本應該下沉至5千米深處(16尺)不幸的是,熱探針在停止運作前,只想方設法下沉了35釐米(十四英尺)。它只作出了這樣一點點貢獻,以至於鼴鼠的頂部還在自己鑽的洞的外面。已經過了幾個月,NASA還沒有辦法修復這種情況,這實在太令人失望了。
  • NASA洞察號著陸器將推動被卡住的火星「鼴鼠」
    該著陸器於2019年初部署了一個稱為「鼴鼠」探洞熱探針,其任務是深入火星以獲取行星的溫度。但任務進行得並不順利。NASA現在正在嘗試一種新方法來推動被卡住的「鼴鼠」移動。熱探針具有從火星土壤中彈回的歷史,而不是像預期的那樣向下錘擊。火星這部分的意外土壤構成似乎正在引起麻煩。
  • NASA以最不尋常的方式嘗試解決其火星「鼴鼠」問題
    它為科學家提供了對紅色星球的洞察力,揭示了火星地震的更多秘密,甚至還及時發送了氣象報告。然而其熱流和物理性能探頭「鼴鼠」一直未能按預期工作。NASA本計劃讓「鼴鼠」探頭鑽入火星地下16英尺(5米)處。它最初的嘗試乏善可陳,甚至在NASA嘗試新技術時,火星也再次將探針推倒。現在,NASA正在全力以赴,其最新計劃似乎正在奏效。
  • 美媒:一隻「鼴鼠」終於進入火星地下
    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們希望能夠苦盡甘來,讓第一隻「鼴鼠」鑽到火星表面以下。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6日報導,當然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鼴鼠」;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著陸器上一臺裝置的暱稱,它的正式名稱是「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2018年11月在火星著陸的「洞察」號旨在讓科學家一窺紅色星球的內部情況,收集數據以幫助他們了解火星的地質和內部結構。
  •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2019年12月12日,位於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名地球物理學家兼洞察號的首席研究員Banerdt,在舊金山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一場會議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洞察號抵達火星一年多以來,已經探測到了322場火星地震,這是人類首次在火星上探測到地震,也是人類第一次在地球和月球以外的天體上探測到地震,此次科學家們的目標是利用地震探索火星的內部結構,其中包括破解火星內部的地殼
  •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擺脫困難,重回戰場
    圖:洞察號著陸器 2019.09.23「洞察號」著陸器最初被送往到這顆「火紅星球」的目的無非是:在火星原有地形上打一個16英尺的孔,然後測量地表下的熱量。但是才鑽了14英寸之後就出現了個問題:內置熱探頭的鑽子——「鼴鼠」沒法再繼續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