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為2.4 Hz!火星洞察號檢測到一個連續信號,與天氣活動無關

2020-12-06 有趣探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趣味探索訊 一直以來,人們對天空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但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在20世紀之前,人們無法來到地球之外,只能站在地面上欣賞地球美景。不過現在人類借用大推力火箭和高科技飛船能擺脫地心引力,進入外太空,到訪其它星球,以不同角度欣賞地球之外世界的美景,例如38公裡外的月球世界,1.5億公裡外的火星世界。

雖然人類從未去過火星,但可以通過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真實照片來欣賞火星世界上的另類美景,數萬張照片顯示火星世界沒有波濤洶湧的大海,沒有涓涓細流的小溪,也沒有欣欣向榮的自然界,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黃沙,還有光禿禿的山峰,一切都顯得是那麼死氣沉沉,實在是沒有什麼自然風光好欣賞的,不過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稱,火星充滿了謎團。

2019年12月18日,美國宇航局火星任務團隊在推特上簡單公布:近日,火星洞察號上的對內部結構抗震試驗(SEIS)檢測到一個奇怪的、連續的地震信號,頻率為2.4 Hz。在經過一番研究後,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得出一個令人費解結論:此次地震活動與火星上的天氣活動無關,也與著陸器活動無關,意味它可能來自於火星內部。

如果它真的被確定來自於火星內部,這又給行星學家帶來了新的疑問,難道火星內部結構跟地球相似,也存在著劇烈的板塊運動,或者存在著熾熱的鐵水河。在2019年,美國宇航局曾經公布過洞察號在火星上的新發現,在今年的5月22日和7月25日,分別檢測到兩次「顯著」地震活動,但存在時間極短。所以,現在此次地震是什麼機製造成的尚不清楚。

雖然洞察號無法移動,看起來悠閒自得,但最近有點小忙,因為一個名為「鼴鼠」掘地儀器出現了非常棘手的問題,雖然它前端內置了一個每分鐘敲擊數百次的金屬錘,但是卻一直無法深入鬆軟火星土壤,這讓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鼴鼠」曾在地球上進行過多次測試,能輕易進入地下,但為什麼到了火星就不行了呢?

相關焦點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在我們的印象中,火星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星球,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生命,但NASA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火星地震頻發,在地質學上仍然是一顆「活」的星球。2018年11月,「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赤道附近著陸,開啟為期兩年的「聆聽火星」任務。與之前探索火星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漫遊車不同,洞察號是一個固定式著陸器,主要依靠布置在附近的兩套科研儀器——地震儀和熱流探針完成探測任務。前者可以監聽火星深處微小的震動,後者可以鑽至地面以下3米深的地方,測量火星內部的溫度。
  • 火星仍然活躍 NASA洞察號首次探測到地震信號
    不過「地震」不僅僅只發生在地球上,最近科學家發現,火星也有地震。據報導,日前,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上似乎探測到了一場地震,這是自去年11月開始執行任務以來,它檢測到的第一場地震,也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而海盜2號的地震檢波器得到了正確的部署,並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但沒有發現決定性的地震,因為火星上的風使探測變得非常困難。而現在「洞察號」讓我們第一次真正了解火星地震學。洞察號著陸器攜帶了三個主要的科學儀器:SEIS是一種內部結構的地震實驗,用來測量地震和其他內部活動。
  • 在火星上打了兩年洞的洞察號,兩年時間裡,到底發現了什麼?
    在眾多科學家夜以繼日的研究中,最後設計出「洞察號」,這個探測器可以說是國際合作的一項重要的科學項目,它耗費巨資達到9億多美元,也是此前獲得巨大成就鳳凰號探測器的升級版,在著陸到火星後,這顆探測器會在火星的表面上安裝一個火震儀,除此之外還會利用它的鑽頭在火星上鑽出一個最深的洞口進行檢測火星的內部狀態。
  • 美國洞察號登陸火星 勘測火星內部仍需幾個月時間
    ,「洞察」號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成功在火星著陸後,向地球發回信號顯示其狀態基本良好,科學家表示,洞察號還需要至少好幾個月的準備時間,才能真正開始勘測火星內部。洞察號在火星著陸5個多小時後,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20點30分(北京時間11月27日9點30分),科學家們收到了來自洞察號的信號,這組信號是通過環繞火星飛行的奧德賽軌道器轉發的。信號顯示,洞察號的太陽能電池板成功打開並且開始給電池正常供電。洞察號有兩個直徑2.2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在晴朗的天氣裡,每天可以提供約600-700瓦的電力,是洞察號各項設備正常運轉的基本保證。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漢化自 / [2]這次洞察號成功著陸雖然不令人意外(考慮到NASA此前的高成功率),但依然還是讓人提心弔膽。好在最後一切順利。
  • 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 洞察號發現:火星地震,受到太陽光,和火星風的影響!
    與我們地球相比,火星似乎是一顆「死星」,但即使火星上,風也在吹,地面也在移動。在地球上,地球科學家研究主要由海洋活動引起的環境地震噪聲漣漪,以便在地下窺探地球內部的結構,那麼在沒有海洋的情況下,我們能在火星上做同樣的研究嗎?根據九州大學國際碳中性能源研究所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這一目標。
  • 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傳回首張圖像
    在火星表面著陸之後,由於支撐腳著陸火星後會有一定程度壓縮,高度在83~108釐米之間,太陽能帆板展開後翼展6米,平臺寬度1.56米,機械臂長度2.4米。2018年5月5日,「洞察號」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也是第一次從美國西海岸,而不是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行星際探測器。發射時還搭載了兩顆立方體小衛星「MarCO」,分別命名為「瓦力」和「伊娃」。
  • 超詳細解讀:洞察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傳回首張圖像
    在火星表面著陸之後,由於支撐腳著陸火星後會有一定程度壓縮,高度在83~108釐米之間,太陽能帆板展開後翼展6米,平臺寬度1.56米,機械臂長度2.4米。2018年5月5日,「洞察號」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也是第一次從美國西海岸,而不是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行星際探測器。發射時還搭載了兩顆立方體小衛星「MarCO」,分別命名為「瓦力」和「伊娃」。
  • 黑暗中航行六個月後,「洞察號」探終於登陸火星了!
    美國西部時間周一中午,NASA 發射的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完美著陸了。在這次驚險的著陸前,洞察號已經在黑暗的宇宙中航行了漫長的六個半月,旅程長達 4.58 億公裡。驚險七分鐘儘管洞察號項目從開始計劃起已經歷時七年,中途還因為在抗震試驗中機體受損而使發射時間推後了兩年,但這次「星際旅途」真正的高潮卻只有短短七分鐘。沒錯,從進入火星大氣到著陸,洞察號只有七分鐘的時間。在這七分鐘內,洞察號的速度必須迅速從每秒 5600 米減速到每秒 2 米。
  • 解讀|「洞察號」首探火星內部,猶如45億年來首次「體檢」
    因此,要全面認識一個行星,必須對行星內部結構進行探測。」根據美國宇航局此前公布的信息,「洞察」號主要承擔兩大科學任務:一是通過探測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規模、頻率和地理分布,以及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的頻率,來確定目前火星地質構造活動的級別;二是通過調查火星內部結構和活動過程,研究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 洞察號「吃瓜」,驚覺火星尚未「死透」!
    當這些觀測數據以及相應的分析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地球科學》2020年第2期上專刊發表時,人們第一次發現,火星或許曾擁有一顆極為活躍的地核,它的上空似曾飄揚著天鵝絨般流淌的極光;人們同時發現,今日的火星仍然有著頻繁激發的構造活動,看似沉寂的地殼內部,依然響徹著一個活躍地質時代的嫋嫋餘音;當這些地殼的振動穿越巖石裂隙進入洞察號的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由於火星軌道比地區軌道大,所以火星繞太陽公轉一圈大約需要1.88個地球年,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隨著公轉在變化,最近大約相距5500千米,而最遠兩者可以相距約4億千米。火星也是一顆由巖石組成的類地行星,不過火星個頭比較小,直徑大約為6794千米,大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體積大約為地球的15%,質量大約為地球的11%,是一顆比地球小得多的星球。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NASA洞察號疑似首次在火星上檢測到地震
    據外媒報導,自去年11月以來開始在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的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日前剛剛探測到火星上可能發生的第一次地震。這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
  • 「洞察號」探測器記錄到火星震 或為全球首次
    中新網4月24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發布消息稱,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上的法國SEIS地震儀記錄到火星震,此為全球首次。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網站發布的消息稱,地震儀4月6日記錄到類似美國「阿波羅號」載人航天飛船在月球上記錄到的地震信號。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2018年5月從地球發射,於11月抵達火星。法國SEIS地震儀在操縱器的幫助下被安置在距離火星表面1.6米高的位置。
  • 洞察號探測器記錄到日食期間火星上發生了奇怪的事
    但即便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之內,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還是成功地記錄下火星日食期間發生的奇特事情。  令火星科學家感到驚訝的是,在福波斯日食期間,洞察號上的地震儀(一個記錄地面運動以監測可能的地震活動的儀器)會微微向一側傾斜。
  • 有驚無險成功著陸火星!你好 洞察號!
    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到洞察號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7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成功率只有50%。 即使到了著陸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很多的近20年,也依然有NASA的火星極地著陸者號、深空2號,歐空局的小獵犬2號、斯基亞帕雷利號的遺憾失敗。
  • 「洞察號」測到證據:火星持續震動 是「活」星體
    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24日,美國研究人員公布火星震動數據,稱火星震動率跟地球與月球雷同,是一直在搖晃的「活」星體。然而,他們沒有稱火星震動為地震,而是稱其為「火星震」。資料圖: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