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洞察號發射升空:火星探地黑科技,太陽系的時光機

2020-12-04 搜羅世界精選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haibaraemily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就在剛剛,NASA的下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InSight),已於北京時間今晚(55日)7:05準點發射升空。這是NASA第一次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深空探測器,而之前都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

搭載洞察號的宇宙神5號火箭點火。 來源:NASA TV

洞察號是NASA的知名摳門項目Discovery項目的成員之一,有多摳門呢?就是每項預算一般不超過4.5億美元。什麼概念呢?作為旗艦項目之一的好奇號花了25個億,卡西尼花了39個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不過平心而論,NASA對洞察號實在不算摳門了,花了8.3億美元,遠遠超過了Discovery項目的預算標準,即使在中檔預算的新疆界項目裡也能排得上號了(探測冥王星系統及柯伊伯帶小天體的新視野號也就花了7個億而已)。

雖然成本低,但Discovery項目的每個任務都是短準狠:任務設計壽命短(一般不超過36個月,當然儀器狀態良好的話會延長,有些會延長很久),探測目標精簡明確,而且大多成果驚人。近些年例如探測小行星穀神星和灶神星的黎明號,探測月球全球高解析度重力場的GRAIL,尋找系外行星的克卜勒望遠鏡……這些探測器無一不在短短幾年裡就刷新了人類對它們所探測天體的認知,名副其實的「發現新世界」。

洞察號也不例外。

目前為止,人類對火星的了解不可算是不多:探測火星表面地形、地貌特徵和重力場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GS)、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探測火星水冰和礦物分布的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探測火星大氣層和空間粒子的MAVEN,甚至還有鳳凰號、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幾輛著陸器和火星車實地考察火星的地質狀況……但這些都還始終停留在火星表面和大氣層,火星的內部是什麼樣的?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雖然重力場和一些粗略的地球物理數據(平均密度、慣量矩等)數據隱約向我們透露了一點火星內部的樣子,我們知道火星像我們的地球和月球那樣有殼幔核的分層結構,知道火星內部的熱能已經不足以維持它的自發磁場和各種活躍地質活動,但更多的呢?一共分了多少層?殼幔核每一層有多深?每一層的固液狀態是怎樣的?火星內部的熱能到底還剩多少?火星的熱量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和速率耗散的?火星的熱演化歷史是怎樣的?為什麼火星幾乎沒有板塊活動?

一個真正的地球物理探測器勢在必行。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洞察號,人類已經等待你很久了。

洞察號會著陸在哪裡?

和之前這些火星著陸器不同,洞察號是一枚·地球物理探測器,因此,洞察號的選址比NASA之前幾枚火星車和著陸器要純粹得多,它幾乎不需要考慮具體的科學目標(比如好奇號著陸在蓋爾撞擊坑是為了尋找水和生命、鳳凰號著陸在北極是為了探測極區水冰,巡迴車還需要考慮整個路徑的安全性和可移動性……這些科學目標本身最先限制了選址範圍),從這個角度來說,洞察號的選址更有代表性

洞察號選址經過了長達四年的考察和探討。首先是基於工程上考慮(著陸、安全、功能)的初步篩選,例如:考慮太陽能的供給,著陸區劃定在赤道附近(北緯3-5°);考慮著陸過程中必須經過足夠厚的大氣層來保證降落傘的緩衝需要,著陸區地理位置要儘量低;地形要平坦(坡度小於15°)、石頭不能太多、風化層較鬆軟(方便著陸和熱流探測器鑽5米深的孔),等等等等……

初步篩選之後,選定了埃律西昂平原西部的16個區域。然後才逐區域排除直到選定最終的著陸區域。

初步篩選後的16個備選著陸區 (Golombek et al., 2016)

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洞察號將於今年1126日降落在火星這片平坦的赤道區域。這裡距離好奇號的探測區也很近,每當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從天上飛過的時候,可以一次關照到倆,省心。

背景圖是火星地形圖,紅區代表高處,藍區代表低處,來源:NASA

洞察號要探測什麼?

洞察號(InSight,全名是利用地震、大地測量和熱流的火星內部結構探測器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這樣一看它的探測目標可以說是一目了然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探測什麼,當然要帶好對應的裝備。看看洞察號都帶了些什麼儀器吧。

首先是整體上,洞察號機身的設計很大程度上直接繼承了之前的鳳凰號著陸器,這也是洞察號可以如此低成本的原因之一。

(左)鳳凰號的俯視圖和正面圖;(右)洞察號的俯視圖和正面圖。來源:NASA

再看局部載荷。洞察號此去一行的主要探測目標有兩個:一個是火星內部結構,另一個是火星內部的熱狀態。針對這兩個目標,洞察號配備了一臺火震儀和一臺熱流和物理性質探測儀(HP3

洞察號的火震儀和熱流探測儀。來源:NASA

火震儀

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

(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來源:NASA,剪輯、壓制:haibaraemily)

為什麼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需要地震儀(劃掉,在火星就叫火震儀了)呢?簡單來說,就是當固態天體發生震動的時候,震動產生的波(地震波)在不同密度的地層中傳播速度不同,那麼通過測量不同地層傳來的地震波之間的時間差,就可以反推內部每一層的厚度和密度了。

火星幾乎沒有板塊活動,而且和其他大多數火震形式一樣,這些震動幾乎無法準確判斷震源位置,為此,洞察號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探測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

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探測器高解析度影像的配合之下,一旦發生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洞察號將會迅速搜索到新產生的隕石坑的精確位置,也就確定了震源的坐標,進而測量地震波的行進時間。

當然,單個地震儀觀測會有很多局限性,因為地震儀數目越多,分布越廣,才能探測到越深、越準確的內部結構。事實上,即使當年的阿波羅登月任務安裝了四臺月震儀,也還是沒能克服這一問題,因為這些月震儀實在是靠得太近了全部扎堆於月球近月面的低緯度區域,造成的後果是:我們很難探測到遠月面的月震,也無法探測到深於1100-1300km的具體結構了,也就是說儘管我們知道內部的分層狀況和各層狀態,但對下月幔和月核的深度和密度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左上)阿波羅任務在月球上安置的幾個月震儀,其中Apollo 11僅工作了三周就壞了,Apollo月震數據主要來自於12, 14, 15和16,Apollo 17處安置了一個重力儀(Kawamura et al.,2015)。(右上)四個月震儀觀測到的月震情況,到1977年四臺月震儀停止工作期間,共記錄下了12558次月震(包括9次人工月震)(Nakamura et al., 1982)。(左下)目前認為的月球內部波速和密度隨深度的(粗略)關係(Weber et al., 2011).(右下)月球內部結構(Wieczorek et al., 2006),近月面四個綠色點(A12/14,A15,A16)表示阿波羅號安裝的四個月震儀的緯度。

只不過,如今的洞察號,有更靈敏的地震儀,也有更高解析度的MRO影像幫助定位震源位置,它希望能夠單槍匹馬,做的比阿波羅號更好

還有一個問題,雖然每多觀測到一次撞擊,我們就能多了解火星內部一點點,但洞察號的設計壽命只有1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而隕石撞擊畢竟是純概率事件,這2年期間能觀測到多少次強度足夠大的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呢?說不好。

只能說,或許我們需要一點耐心,還需要一點運氣。

熱流探測儀

至於熱流和物理性質探測儀(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robe,簡稱HP3嘛,就簡單粗暴多了。它會直接把一隻「溫度計」插進火星表面,這隻溫度計的鑽頭被稱為「鼴鼠」,足足可以打5米深的洞,也就是說,可以測量火星表面到地下5米深的溫度隨深度的變化。這也將是有史以來人類在火星打的最深的洞了。

(洞察號熱流探測儀工作示意圖。來源:NASA,剪輯、壓制:haibaraemily)

火星曾經也像地球一樣有過地質非常活躍的時期,但隨著內部熱量的不斷耗散,火星也就慢慢「沉寂」了。而通過測量火星淺表層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重建火星的熱演化歷史,推算火星內部還有多少熱,火星已經失去了多少熱,火星這幾十億年來經歷了怎樣的熱變化,火星為什麼沒有板塊活動等等重要問題。

哦對了,和火震儀一樣,熱流探測儀這事兒NASA也不是第一次幹了,算是頗有經驗。阿波羅13151617號登月任務也都攜帶了熱流探測儀,不過只有1517號安裝成功(13號壓根就沒登月直接回去了),而且阿波羅15號的熱流探測儀在鑽孔的過程中發現這裡的風化層比預想得硬,鑽不動……結果探針並沒有插到計劃的深度。考慮到阿波羅15號的前車之鑑,這次洞察號選址的時候就充分考慮了測區的風化層厚度和巖石硬度(Warner et al., 2017),確保可以鑽到5米那麼深……

阿波羅15號安裝的兩個熱流探針(probe 1和probe 2)(Langseth et al., 1972)

除了火震儀和熱流儀,洞察號還帶了一臺自轉和內部結構探測儀RISE——它將通過都卜勒頻移測量火星的自轉速度和自轉軸變化。自轉參數也是約束行星深層內部結構的重要依據之一。

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就能更好地推測火星內部是啥樣啦。

而且——

不止火星

洞察號的探測結果可以幫助人類加深對整個內太陽系所有巖質天體(水星、金星、火星、地球、月球)演化的認識,追溯整個內太陽系早期的熱演化歷史和熱分異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說,洞察號還將是人類追溯整個內太陽系歷史的一臺,時光機

太陽系主要天體一覽。來源:NASA

結 語

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

人類火星探測的最後一塊空白,將被洞察號探測器填上。

洞察號假想圖。來源:NASA

PS:這次和洞察號同時發射的還有兩顆微衛星,名字也很萌,叫「瓦力」和「伊娃」,它們也將是頭兩顆造訪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的微衛星。

PPS:之前在船票上留了名字的各位,您的太空之旅已經起航~坐穩扶好咯~

相關焦點

  • 洞察號,我們等你很久了!
    target=https%3A//mars.nasa.gov/insight/spacecraft/about-the-lander/%23cameras【2】 InSight's First Image from Marshttp://link.zhihu.com/?
  • 你好 洞察號!
    (前情提要:NASA洞察號發射升空:火星探地黑科技,太陽系的時光機http://url.cn/5Vk3kdI) 嗯…隔熱盾+降落傘+反衝火箭,非常old school的著陸方式了…已經用了50多年… 當年好奇號用了空中吊車黑科技主要是因為它實在太重了,有將近一噸…而只有不到400公斤的洞察號當然就用不著這麼費勁了…攤手…
  • NASA「洞察號」 火星探測器,10 件事出乎我們的意料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據Space北京時間5月5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洞察號」將「深入火星內部」,探究火星震、火星「地核」的秘密。「洞察號」並非人類著陸火星的首個太空飛行器,但卻是「深入火星內部」的首個太空飛行器。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發射】   北京時間2018年5月5日19時05分,「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Atlas V-401火箭發射升空!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對人類來說充滿著神奇。整個太陽系除月球之外,人類展開最多任務的星球就是火星。從飛掠星球拍照、到進入火星軌道再到登陸器著陸,火星探索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但是,對試圖拜訪自己的人類,火星一直不太「友好」,一半的行動都失敗了。
  • 洞察號探測器即將升空 它要去火星抓娃娃
    SEIS是洞察號攜帶的一臺關鍵性設備。它能探測火星的地震和內部活動,讓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這顆行星的演化史和結構。NASA太平洋夏令時5月5日凌晨4時零5分(北京時間5月5日晚上19時零5分)前後,北美西岸的人們將首次目睹一次行星際發射。一枚宇宙神5號火箭將從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把NASA的洞察號探測器送往火星。
  •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 將在火星地表下找水
    美國「洞察」號(InSight)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5日凌晨已從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的探測任務。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的首席科學家布魯斯·巴耐特(Bruce Banerdt)說:「洞察號的儀器將使科學家了解火星深處,那裡一定很有趣。」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當年好奇號用了空中吊車黑科技,主要是因為它實在太重了,有將近一噸,而只有不到400公斤的洞察號當然就用不著這麼費勁了。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到洞察號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7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成功率只有50%。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 NASA至此,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一共有15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8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8次任務全部都是NASA的。至於瓦利和伊娃,因為立方星只有手提箱大小,沒有用於減速和調整軌道的燃料,所以完成任務之後的瓦力和伊娃不會進入火星軌道,而是會揚長而去,繼續太陽系中的漂泊人生。但在此之前,伊娃也傳回了在一張洞察號著陸之後自己拍攝的火星。
  •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照片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向地球傳回了信號,這表明「洞察號」的太陽能電池板已展開,並且正在收集火星表面的太陽光。太陽能電池列陣的部署確保太空飛行器能夠每天給電池充電。位於「洞察號」著陸器機械臂上的儀器部署相機(IDC)於2018年11月26日—太空飛行器在「紅色星球」著陸的當天—拍攝了這張火星表面的照片。
  • NASA取消「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
    人民網12月24日訊 據聯合早報網站消息,美國 SpaceX公司成功發射及回收「獵鷹九號」火箭推進器,令科學界欣喜若狂之後一天,美國太空總署22日突然宣布,取消原定於明年3月發射最新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前往火星的計劃,因為探測器上其中一件主要科學原件出現問題。這項決定對美國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造成打擊。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火星也是一顆由巖石組成的類地行星,不過火星個頭比較小,直徑大約為6794千米,大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體積大約為地球的15%,質量大約為地球的11%,是一顆比地球小得多的星球。不過,火星上卻擁有太陽系最高的山脈「奧林匹斯山」,是一座盾狀火山,高於火星基準面21千米多,是珠穆朗瑪峰海拔的兩倍多。
  • NASA:洞察號探測器準備將其「錘」進火星地下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5500萬公裡外的火星,與我們地球同處於太陽系宜居地帶,與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也有很多人認為,火星可能會成為我們人類的第二家園。鑑於我們地球能夠孕育生命,所以我們也想知道,同處於宜居地帶的火星,是否也能夠孕育生命。
  • 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儀器卡住 NASA專家「暴力」解決
    洞察」號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向火星發射一顆火星地球物理探測器,它的機身設計繼承先前的鳳凰號探測器,著陸火星之後將在火星表面安裝一個火震儀,並使用鑽頭在火星上鑽出迄今最深的孔洞進行火星內部的熱狀態考察。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洞察號升空,11月26日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
  • 洞察號到火星距離那麼遠,人類如何操控它?這是什麼原理
    人類走出地球以後,看到浩瀚的宇宙沒有被嚇倒,反而激發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熱情,這是一種無往不前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存在,人類的科技才能夠發展如此之快,人類文明才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走出地球探索宇宙。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探索宇宙的第一站那自然是太陽系,只有把太陽系研究透了,搞明白了,我們才有能力飛出太陽系,去探索更遠的星空。
  • NASA洞察號傳回首張清晰照(圖)
    ▲洞察號登陸火星,傳回首張清晰照片。(圖/Twitter/@NASAInSight)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成功登陸火星,並開始向地球回傳照片和資料。洞察號所拍攝的第一張「清晰版」火星天空曝光。
  • 美國洞察號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升空發射,幫助解密太陽系最深峽谷
    北京時間5月5日19時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搭乘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的大力神四號火箭飛向紅色星球。在長途跋涉半年後,「洞察」號預計在今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北半球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工作728天(708個火星日)。
  • 關於洞察號火星任務不為人知的十個秘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洞察號」著陸器被設計用來深入考察這顆紅色行星,尋找火星震、火星核心的秘密等等。這不是第一個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但它將是第一個如此深入地探索科學答案的探測器。但是有一些關於洞察號的細節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
  • 著陸恐怖七分鐘,洞察號的使命是什麼,能否「洞察」火星內部奧秘
    圖源:nasa/insight/images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製的科學探測器在火星安全著陸,上面的視頻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任務控制中心,當人們收到了洞察號降落在火星表面的消息時那一激動沸騰的一幕。
  • 美國航天局發射「洞察號」探測器 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央廣網北京5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仰望天空,縱觀人們生活的太陽系,除了本土的「地球」外,有一顆引人關注的紅色星球——距離人們4億公裡的火星。45億年前,同一團塵埃雲物形成了地球和火星。
  • 發現、新疆界、旗艦……盤點NASA深空探測三大梯隊
    洞察號工作示意圖。也正因為這樣的指導方針,開始於1992年的Discovery項目至今已獲批14個深空探測任務,其中11個任務成功開展,以極低的成本、極高的效率,大大增進了我們對太陽系內和系外諸多方面的認識。目前所有獲批的Discovery項目任務。此外,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任務後來也被按照花費歸入Discovery項目,屬於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