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疆界、旗艦……盤點NASA深空探測三大梯隊

2021-01-09 haibaraemily

近日,NASA公布了下一屆「發現」級項目(Discovery Program)的四個候選任務:海衛一飛掠任務TRIDENT、木衛一飛掠任務IVO和兩個金星探測任務DAVINCI+和VERITAS [1]。

「發現」級項目(Discovery項目)是個啥?其實,可能大家並不陌生。許多我們熟知的太空探測任務,都出自這個項目。

發射於2018年,如今正在火星上探測火震、艱難打洞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是當選於2012年的Discovery項目任務。

洞察號工作示意圖。來源:NASA

發射於2007和2009年,但幾乎同時在2018年底結束任務的黎明號(Dawn)小行星帶探測器和克卜勒號(Kepler)系外行星探測器,是2001年當選的Discovery項目。

黎明號和克卜勒號示意圖。來源:NASA

計劃於2021和2022年發射的小行星探測任務露西號(Lucy)和靈神號(Psyche)探測器,則是最近一屆(2017年)剛剛當選的Discovery項目[2]。

第一艘即將探索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的露西號(左)和第一艘即將探索金屬小行星(靈神星)的靈神號(右)假想圖。來源:Credits: SwRI and SSL/Peter Rubin

Discovery項目,是如今的NASA按照規模大小來劃分的一類深空探測項目,屬於三大梯隊之一:

- 大型:「旗艦」級項目(Flagship Program)

- 中型:「新疆界」級項目(New Frontiers Program)

- 小型:「發現」級項目(Discovery Program)

三者各自有著不同的官方指定目標和側重,具體說起來好像很複雜的樣子…

但是,

其實,

簡單來說就是預算的不同…

01「發現」級項目

「發現」級項目(Discovery項目)主打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的小型項目,目前通常每個任務的預算不超過4.5億美元(不包括發射和發射後的運營費用),設計壽命不超過36個月,探測目標精簡明確。簡單來說就是:更快、更好、更便宜,有生之年還能再看幾十個。

也正因為這樣的指導方針,開始於1992年的Discovery項目至今已獲批14個深空探測任務,其中11個任務成功開展,以極低的成本、極高的效率,大大增進了我們對太陽系內和系外諸多方面的認識。

目前所有獲批的Discovery項目任務。此外,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任務後來也被按照花費歸入Discovery項目,屬於領養。整理:haibaraemily、編輯:尞祡

02「新疆界」級項目

「新疆界」級項目(New Frontiers項目)主打成本適中、周期適中的深度項目,目前通常每個任務的預算不超過8億美元(不包括發射和發射後的運營費用)。

新疆界項目目前為止只有三個任務:探索冥王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的新視野號飛掠器、探索木星極區的朱諾號軌道器和探索小行星的冥王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除此之外,下一個新疆界項目任務是2019年獲批的蜻蜓號木衛六探測器。

可以說,除了新視野號屬於首次探訪之外,其他三個探測任務均是在之前的探測任務的基礎上,再次造訪一顆天體,展開進一步深入探測的。

03「旗艦」級項目

預算最充足的當屬「旗艦」級項目(Flagship項目),每個項目預算在20-30億美元,而且超了你也沒辦法…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探訪外太陽系天體的旅行者1號和2號飛掠器、探訪木星的伽利略號軌道器、目前正在火星上漫步的好奇號火星車……都是旗艦級項目。

事實上,不同於只有深空探測任務的的發現級和新疆域級項目,旗艦級項目包含的範圍更廣。旗艦級項目的官方名稱是大型戰略科學任務(Large strategic science missions),其中除了深空探測項目之外,還有天文學,太陽物理學和地球科學項目。

比如……永遠在鴿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

這可能已經不能算旗艦級項目了,這妥妥是黑洞級項目啊!

只需要記得Discovery項目最窮就完事了

04參考

[1] NASA | NASA Selects Four Possible Missions to Study the Secrets of the Solar System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elects-four-possible-missions-to-study-the-secrets-of-the-solar-system

[2] NASA | NASA Selects Two Missions to Explore the Early Solar System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elects-two-missions-to-explore-the-early-solar-system

[3] NASA | Planetary Missions Program Office

https://www.nasa.gov/planetarymissions/index.html

相關焦點

  • 美國深空探測計劃「新疆界」下一步:盯上彗星和土衛六
    這兩個都是「新疆界」計劃已經實施的任務,現在,下一個任務要來了。 NASA官網截圖 11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新疆界」計劃(New Frontiers Program)的第四個深空探測項目,將從「67P/丘留莫夫-
  •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中國深空探測任重道遠
    黃江川:「嫦娥一號」是中國航天深空探測的起點,我國的探月工程分三期,簡單說是「繞、落、回」。「嫦娥一號」是探月一期工程,已經獲得了圓滿成功。「嫦娥二號」屬於二期工程,主要是利用「嫦娥一號」的資源,加上六大工程目標和相關的技術驗證,主要為「嫦娥三號」著陸月球降低風險。  六項工程目標除了環月之外,還有100公裡制動,從100公裡機動到15公裡,以及軌道機動測定技術。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為你介紹我國未來十年深空探測
    我國未來十年的深空探測仍將以月球探測為主,同時開展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和小行星探測。月球探測仍將是我國下一個十年深空探測的主題。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進行一次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驗證,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做準備。今年7月23日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其是我國行星探測的開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因此,深空探測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好奇,還有尋求判據的希望。對行星的觀察與探索使哲學思考變成科學行動,深刻改變了人類追尋答案的路徑。1610 年,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在圍繞木星轉動,促成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偉大轉折,並對人們的社會、文化、宗教和科學觀產生了深遠影響。
  • 劍指國內血製品第一梯隊,雙林生物、新疆德源籤訂「血漿年單」
    12月1日,雙林生物對外公告,擬與新疆德源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每一合作年度供應血漿不得低於180噸。雙林生物有望在2~3年後達到千噸級別,跨入國內血製品第一梯隊。  逾6億元牽手新疆德源,未來五年採漿量獲保障  雙林生物與新疆德源的合作早在數月前就已經開始。
  • 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踏上新的徵程。拍攝:付毅飛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任務目標是在2020年,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天問一號」探火 中國深空測控網護航
    據新華社西安7月24日電(記者李國利 呂炳宏)「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我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探測器工況正常。7月23日13時21分許,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獲目標。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天問一號踏上「奔火」旅程 中國深空測控網全程護航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4日電 (郭超凱 呂炳宏)中國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工況正常。7月23日13時21分許,與中國相隔萬裡重洋的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獲目標。
  • 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送往太空,踏上國人滿載期望的火星探測之旅。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編織」更加靈敏而密實的深空探測網,為火星探測任務全過程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 中國深空測控網將全程護送探火
    記者今天從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所屬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天問一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工況正常。
  • 深空探測:不斷創造「中國距離」—新聞—科學網
    進入新千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正式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和「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自此,中華民族的「奔月」夢想逐步變為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任務相繼發射成功,火星「繞落巡」任務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盤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5道難關
    ——盤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5道難關作者 郭超凱 龐丹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天問一號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大目標,此前世界上還沒哪個國家可以一次同時實現,任務難度非常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如是說。火星探測並非易事。
  • 綜述:深空探測 世界各國放眼「星辰大海」
    專家認為,深空探測已成為新世紀航天探索的熱門領域,並呈現出探測目標多元化、探測形式多樣化及國際合作更加廣泛的特點。在這一領域,中國雖然是後來者,但有望取得領先。 「星辰大海」吸引眾多國家 一般認為,距地球38萬公裡的月球及更遠的太空屬於「深空」範疇。
  • 揭秘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運管的深空測控站
    三大深空測控站點在各自測控弧段內向「天問一號」探測器及時上注各項飛行狀態設置指令,並成功實施幹涉測量,探測器飛行數據源源不斷地傳遞至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佳木斯深空站深空測控天線 通訊員 王曉學/攝三大深空測控站,均由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負責運管作為支持深空探測任務實施的核心系統,深空測控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