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未來十年的深空探測仍將以月球探測為主,同時開展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和小行星探測。
月球探測仍將是我國下一個十年深空探測的主題。我國從2007年發射了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到現在我國一共發射了5個月球探測器,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其中包括嫦娥五號T1試驗器),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績。今年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它將實現對月球表面的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 。「嫦娥五號」將按照載人登月返回的要求進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為載人登月驗證技術。
「嫦娥五號」模擬圖
根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此介紹,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已經在規劃中。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進行一次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驗證,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做準備。
今年7月23日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其是我國行星探測的開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天問一號」能夠幫助我國獲得火星立體圖像、火星礦物質分布、火星上水資源分布和火星大氣成分等,為我國計劃在2028年發射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提供科學參考。我國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將降落在火星表面並取樣返回。美國即將發射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挖取火星巖石樣品並將其密封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計劃在2028年發射的另一輛火星車把散落在火星表面的這些樣本收集起來,封裝在一個密封球體內帶回地球。我國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將使我國在火星探測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根據規劃我國將在2030年左右開展木星系探測。我國木星探測計劃的基本科學目標包括研究木星磁層結構,木衛二大氣模型,木衛二表面冰層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間的太陽風結構。還要開展木星系統探測器在行星際飛行期間,以及木星系統探測期間的微型遙測遙控生物試驗,觀測並研究地球生命在不同空間段的生命狀態、適應性反應及變化過程。
我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立項,進入研製階段。我國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會一次發射完成兩次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將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2016HO3小行星發現於2016年4月26日,其環繞太陽的軌道使得它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來100年都將對地球不離不棄,被視為地球的準衛星。2016HO3小行星距離地球最遠不會超過地球與月球距離100倍,最近和地球的距離不低於38倍地球與月球距離。現在其體積尚未完全確認,其長度可能是40到100米。彗星133P是一顆周期彗星,它的軌道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於1979年被發現。
我國未來十年的深空探測規劃有很多開創性的東西,將使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