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介紹我國未來十年深空探測

2020-08-26 樂視界dream

我國未來十年的深空探測仍將以月球探測為主,同時開展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和小行星探測。

月球探測仍將是我國下一個十年深空探測的主題。我國從2007年發射了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到現在我國一共發射了5個月球探測器,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其中包括嫦娥五號T1試驗器),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績。今年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它將實現對月球表面的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 。「嫦娥五號」將按照載人登月返回的要求進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為載人登月驗證技術。

「嫦娥五號」模擬圖

根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此介紹,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已經在規劃中。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進行一次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驗證,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做準備。

今年7月23日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其是我國行星探測的開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天問一號」能夠幫助我國獲得火星立體圖像、火星礦物質分布、火星上水資源分布和火星大氣成分等,為我國計劃在2028年發射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提供科學參考。我國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將降落在火星表面並取樣返回。美國即將發射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挖取火星巖石樣品並將其密封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計劃在2028年發射的另一輛火星車把散落在火星表面的這些樣本收集起來,封裝在一個密封球體內帶回地球。我國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將使我國在火星探測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根據規劃我國將在2030年左右開展木星系探測。我國木星探測計劃的基本科學目標包括研究木星磁層結構,木衛二大氣模型,木衛二表面冰層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間的太陽風結構。還要開展木星系統探測器在行星際飛行期間,以及木星系統探測期間的微型遙測遙控生物試驗,觀測並研究地球生命在不同空間段的生命狀態、適應性反應及變化過程。

我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立項,進入研製階段。我國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會一次發射完成兩次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將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2016HO3小行星發現於2016年4月26日,其環繞太陽的軌道使得它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來100年都將對地球不離不棄,被視為地球的準衛星。2016HO3小行星距離地球最遠不會超過地球與月球距離100倍,最近和地球的距離不低於38倍地球與月球距離。現在其體積尚未完全確認,其長度可能是40到100米。彗星133P是一顆周期彗星,它的軌道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於1979年被發現。

我國未來十年的深空探測規劃有很多開創性的東西,將使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相關焦點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我國探測更遠深空瞄準火星、小行星和木星
    中國證券網訊 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星探測器系統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國正在為探測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內的天體做準備。  據新華社3月1日報導,「探索小行星的科學意義很大。」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
  • 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54所技術人員積幾十年之功,在護航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之後,再次技術擔當,為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你指路,護你出徵:控好「天問」風箏線我國是全球首個在第一次火星探測中就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的國家。「天問一號」任務重大並被給予了深切的厚望。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 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未來十年將實施小行星、木星系探測...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只是一個開始,我國正計劃在月面建設一個月球科研站,以便更好地服務於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中國還將在未來十年內實施一次小行星探測任務,一次火星採樣返回任務。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獲獎之後,於登雲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解讀了嫦娥四號工程所獲得的工程與科研意義,並前瞻了計劃今年實施的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據他介紹,嫦娥五號技術方案最大亮點,是在月球軌道自主進行多次分離和交會對接,這也將為載人登月做一定的技術驗證。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屬於全球首次。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獲獎之後,於登雲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解讀了嫦娥四號工程所獲得的工程與科研意義,並前瞻了計劃今年實施的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據他介紹,嫦娥五號技術方案最大亮點,是在月球軌道自主進行多次分離和交會對接,這也將為載人登月做一定的技術驗證。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屬於全球首次。
  • 【科技日報】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月球探測完全停滯。
  • 深空探測:不斷創造「中國距離」—新聞—科學網
    月球探測分為「探、登、駐(住)」三階段,中國的探月工程正在按「繞、落、回」三步實施。2007年10月,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中國深空探測活動的帷幕,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嫦娥二號」作為「嫦娥一號」的姊妹星和月球探測二期工程的先導星,於2010年10月成功發射。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西安科技助力深空探測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建成啟用
    11月19日,記者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中。
  • 《第116期衍林講堂》崔平遠教授解密深空探測
    感謝我校多年來為其輸送大量優秀學子。2019年高考,我校共有十二名同學被北京理工大學錄取。在講座中,崔教授首先向師生介紹深空探測的概念。多遠的距離才能定義為深空呢?世界主流對深空定義主要有兩種定義:其一是以月球為分界線;其二是1988年無線電會議規定距離地球200千米為深空分界線。而深空探測則定義為不以地球為引力場的活動。廣義的深空探測是天文觀測,即「遠觀」。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月球探測完全停滯。
  • 我國首個海外深空測控站為「天問」探火提供測控支持
    三大深空測控站點在各自測控弧段內向探測器及時上注各項飛行狀態設置指令,並成功實施幹涉測量,探測器飛行數據源源不斷地傳遞至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作為支持深空探測任務實施的核心系統,深空測控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此,我國利用地域上的東西縱深,在新疆喀什和黑龍江佳木斯分別建設深空測控站,並於201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 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
    ◎龐丹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踏上新的徵程。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郭弟均認為,探月工程是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站,對未來月球基地建設、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其它地外天體的探測具有開創性和指引性的意義,是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從仰望星空、思索星空發展到走入星空、探測星空的基礎。「美國的深空探測任務中科學家團體的意見尤為重要,探測任務以科學目標為主,科學家在任務規劃和實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郭弟均表示,「但情況正在逐漸轉變,隨著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行星科學家將在未來的探測任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探測任務也因此會有更多科研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