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2020-12-05 新京報

今年6月,中國三位探月領域科學家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最高獎——「世界航天獎」。這是國際宇航聯合會創立70年以來,首次將這一獎項授予中國科學家。

這三位中國科學家分別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

獲獎之後,於登雲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解讀了嫦娥四號工程所獲得的工程與科研意義,並前瞻了計劃今年實施的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據他介紹,嫦娥五號技術方案最大亮點,是在月球軌道自主進行多次分離和交會對接,這也將為載人登月做一定的技術驗證。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屬於全球首次。未來,我國還計劃在月球南極建設無人科研站,並對木星、小行星等開展探測。

2016年,中國發布首個火星探測器外觀,該探測器今年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計劃下月發射。圖/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儘量走得更遠

三位中國科學家摘得世界航天獎,是嫦娥四號任務在全球科學界激發的又一輪漣漪。

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以後,嫦娥四號不斷帶來關於月球背面第一手的科學發現,中國科學家將這些成果第一時間與全球分享。

據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消息,登月500多天以來,嫦娥四號已晉升「最長壽」的月面探測器。這次任務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例如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內的深度地質分層結構,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的物質組成,加深了人類對月球形成與演化的認識等。

其中,巡視器玉兔二號已經在崎嶇坎坷的月背行走447.68米,獲得了大量探測數據。例如,支撐科學團隊獲取了著陸區月壤的精細光譜,推動對著陸區月壤演化的研究。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玉兔二號暫時停下了輪子。在第十八月晝期間,為了配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地面深空測控站的適應性改造,玉兔二號主動讓路,原地待命。

令人好奇的是,玉兔二號未來還要往哪兒走、走多遠?

於登雲說,這取決於兩方面因素:哪裡有科研價值,以及哪裡的路好走。「科學家認為需要去哪裡探測,會跟工程人員提出需求,我們再根據工程可實現性來判斷。」他說,月球背面比正面地形更加崎嶇,坑坑窪窪,有時相當於在兩邊是懸崖峭壁的山脊上行駛,「稍微不注意,輕則翻車,重則要摔下懸崖。」

作為首個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的月球車,孤獨的玉兔二號正離著陸器越來越遠,後者相當於其「母港」,玉兔二號正是被著陸器釋放,從而駛上月面的。玉兔二號最終能在月背留下怎樣的行駛記錄,廣受公眾關注。

於登雲說,科研人員並沒有定一個要跑多遠的目標,希望它能跑多遠就儘量跑多遠。但首先是要穩妥,只有安全了才可能去做科學家希望它做的事。在保證安全情況下,希望儘量做得更多一點,走得更遠一點,探索到更多數據。

2019年1月,玉兔二號巡視器駛上月球表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為玉兔二號拍了一張近距離照片。圖/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

嫦娥五號:最大亮點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為載人登月驗證技術

本世紀初,我國制定了到2020年要實現的探月「三步走」規劃,即「繞落回」,嫦娥五號是最後一步。根據規劃,嫦娥五號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實施。

飛向月球並著陸,這是我國已經具備的能力。這次任務的重點,在於採集樣品,並且在另一個星球上點火起飛,最終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四器兩機構」構成,包括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和對接機構、採樣機構,採樣機構有表採和鑽取兩套。

於登雲這樣科普了嫦娥五號的整個任務過程:在月球軌道上,軌道器和返回器的組合體與著陸器和上升器的組合體分離,前一個組合體繼續環繞在月球軌道,後一個組合體落到月面,利用採樣機構採集月表樣品。

採集完樣品以後,將樣品轉移到上升器,上升器點火起飛,在月球軌道上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對接。組合飛行期間,上升器將樣品轉移給返回器,再次分離,軌道器帶著返回器向地球飛。

在距離地球大約5000公裡的時候,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自主回到地球。

最終的結果是:著陸器留在月球表面,上升期在月球軌道環繞,軌道器留在地月之間,返回器回到地面,樣品就在其中。

「整個過程都很複雜,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否則整個任務就受到影響。」其中的難點,於登雲舉例,最大的難點,也是最重要的創新,是嫦娥五號的幾個器在月球軌道的分離和對接。

以前蘇聯也實施過無人採樣返回,選擇直接從月球起飛回地球。於登雲介紹,中國採取月球軌道分離和交會對接,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已有的運載能力,節省燃料。如果嫦娥五號整體著陸,再整體起飛,要耗費很多燃料。現在採取「分身之術」,不需要下去的設備不下去,就可以省燃料,節省火箭運載能力。

另一方面原因,於登雲說,是想為將來載人登月做技術驗證。載人登月必然要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這是最安全也最經濟的方式。美國在載人登月之前,也做過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試驗。

「所以我們通過無人採樣返回兼顧了兩件事,這應該是中國方案最大的亮點。」他說。

2019年1月,玉兔二號的全景相機為嫦娥四號著陸器拍照,「兩器互拍」是任務成功的重要標誌。圖/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

嫦娥後續任務:在月球南極建立無人科研站

載人登月尚且遙遠,而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已經確定初步的任務目標。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此前介紹,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已經在規劃中。

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進行一次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月球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驗證,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做準備。

於登雲告訴新京報記者,探月三步走以後,中國航天要為人類做更多貢獻,不能到此止步。以前主要是解決能力問題和科學家某些需求問題,將來要更加深入,應該「紮根」在一個地方做更深入的研究。

中國科學家瞄準月球南極。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將為建立月球科研站提供基礎,不僅開展深入的月球科學研究,也要對月球資源利用進行技術驗證,比如探索在月球表面制水、3D列印等。更往後,將以月球為基地向更遠深空探索奠定基礎。

國際公認,月球南極和北極作為「未開墾的處女地」,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兩級的撞擊坑比較古老,又大又深,曬不到太陽,而南極比北極陰影坑似乎更深,如果月球有固態水,最大可能就在南極。

「所以嫦娥七號、八號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到南極陰影區裡看看,實地去考察是不是真的存在水冰,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如何分布。」於登雲說。

火星探測器飛行效果圖。圖/國家航天局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史無前例一次實現火星「繞落巡」

相比嫦娥工程,今年將實施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是一個新的跨越。

難度首先來自於距離。月球離地球38萬公裡,但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是5500多萬公裡,最遠大約4億公裡,最近距離也是地月距離的100多倍。

其次,距離遙遠帶來信號的衰減和通信延遲,信號傳輸一個來回最遠時要將近40分鐘。關鍵降落階段,探測器必須全過程都靠自主決策,通過地球上控制是來不及的。

月球探測器從月面15公裡處到著陸,這一階段是全自主的。火星探測更加依靠自主,這對自主著陸控制技術帶來很大挑戰。

於登雲表示,著陸器和巡視器組合體自主降落到火星的過程,可以說非常複雜。這與火星環境有關,火星有非常稀薄的大氣,既不像月球完全沒有大氣,又不像地球的大氣成分。所以降落的時候,天問一號下面有發動機反推,上面又要用降落傘拉著,安全著陸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更大的挑戰來自於任務的複雜性。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將一步實現「繞落巡」,這也是世界第一次。

之所以要進行史無前例的一次性火星「繞落巡」,於登雲說,一方面,基於探月工程的實施,我國在技術突破、組織管理和人才隊伍方面積累了較好的基礎,是有一定信心的。

另一方面,中國的國情決定我們必須大膽創新,不能按部就班去做,「希望能夠通過一次機會實現利益最大化。」於登雲說,同時中國科學家也希望在國際上能實現一次跨越,「應該說難度非常大,但經過論證,以及設計、分析、驗證,我們覺得還是有信心的。」

國家航天局今年4月發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攬星九天」標識,中國行星探測首次作為一個整體概念被提出。圖/國家航天局

深空探測:選擇重點,沒必要逐一探測八大行星

中國的深空探測向來積極穩妥。在月球穩紮穩打,充分獲得技術積累以後,再去往火星。未來,中國有必要對太陽系內八大行星逐一專門探測嗎?

於登雲認為,如果每一個行星都去探測,掌握第一手資料,自然是最好。但我們還要考慮到國情,「我們要制定適合自己的航天發展路徑,儘可能把國家實力展現出來,而不一定跟著外國跑。」

未來的深空探測,一方面將解決最關鍵的能力問題,具備探測能力,但不一定每個行星都去探測。另一方面,有代表性的星球要實施探測。

今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宣布,「天問系列」將成為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天問一號」是其中第一次任務。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相關負責人2018年曾介紹,我國後續深空探測工程,初步明確了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2021年到達火星。計劃2028年左右進行第二次火星探測,採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

我國還將進行小行星探測,並在2030年前後開展木星系探測和行星系探測。

越遙遠的目標,意味著越高的難度。

不過,中國深空探測目前為止的一個特點,就是成功率很高。「很多人問我們,去月球也不是那麼容易,全球迄今127次月球探測,成功率只有53%左右,為什麼中國至今每一次都成功?」於登雲說,一方面得益於有很好的規劃,穩紮穩打;同時我們也有很好的體制和隊伍。

「對於未來我們做了規劃,不能像美國那樣全面鋪開,應該選一些探測重點,實現重點科學任務和目標,做出我們對世界應有的貢獻。」於登雲說。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陳思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未來,我國還計劃在月球南極建設無人科研站,並對木星、小行星等開展探測。在第十八月晝期間,為了配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地面深空測控站的適應性改造,玉兔二號主動讓路,原地待命。令人好奇的是,玉兔二號未來還要往哪兒走、走多遠?於登雲說,這取決於兩方面因素:哪裡有科研價值,以及哪裡的路好走。「科學家認為需要去哪裡探測,會跟工程人員提出需求,我們再根據工程可實現性來判斷。」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美國的深空探測任務中科學家團體的意見尤為重要,探測任務以科學目標為主,科學家在任務規劃和實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郭弟均表示,「但情況正在逐漸轉變,隨著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行星科學家將在未來的探測任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探測任務也因此會有更多科研產出。」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第一次深空探測熱潮退去時,美國取得全面勝利,而先期領先的蘇聯則從此一蹶不振。第二次熱潮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至今,美國全面引領,歐盟與日本穩步發展,中國正在崛起,印度、以色列等新興國家陸續加入,而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至今仍未復興。兩個深空探測大國,一興一衰,能夠給其他志在發展深空探測的國家帶來什麼啟示?第一次熱潮前期,蘇聯在行星探測上取得了輝煌成就。
  • 我國有望2013年自主火星探測 螢火一號探路
    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指出,中國在順利實施繞月探測,並按規劃啟動後續「落月、採樣返回」任務的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開展進一步走向深空的航天活動是中國未來航天領域發展的必然選擇,月球是深空探測的第一步,而火星探測是行星際探測的開端,深空探測的下一個熱點目標應是火星。
  • ...月球與深空探測工作室在肥揭牌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回...
    本報訊 3月17日下午,月球與深空探測工作室揭牌儀式暨地球和空間科學傑出講座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區報告廳舉辦。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應邀回到母校,為科大學子帶來精彩演講。據介紹,吳偉仁院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為你介紹我國未來十年深空探測
    我國未來十年的深空探測仍將以月球探測為主,同時開展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和小行星探測。月球探測仍將是我國下一個十年深空探測的主題。「嫦娥五號」模擬圖根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進行一次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驗證,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做準備。今年7月23日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其是我國行星探測的開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
  • 中國深空探測之夢:去月球、上火星、追尋太陽風的邊界
    中國的深空探測正在路上。 2019年4月底,《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採訪了嫦娥工程的幾位關鍵性人物,包括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以及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李春來,聽他們解讀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計劃的科學意義與未來規劃。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動 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新篇章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指揮長張學宇宣布,「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飛行正常,火星探測器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現在,我宣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火星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
  • 綜述:深空探測 世界各國放眼「星辰大海」
    另一個探測熱點是水星、金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太陽系其他行星,以及柯伊伯帶小行星等太陽系的更遠地帶,由此獲得的信息可以解開太陽系及其各行星誕生之謎。 21世紀,參與深空探測的國家不斷增多,國際合作也將更加廣泛。 例如,歐盟和日本、印度等深空探索的後起國家,更多地通過國際合作彌補自己的技術短板。
  • 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據悉,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也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火星探測工程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本次發射,將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正式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受天體運行規律約束,火星探測窗口每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這一步的具體時間,早在幾年前就已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研團隊研究鎖定,並實現在預定窗口如期順利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在烏託邦平原南部區域實施軟著陸。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無人探測太空飛行器:深空探測器系統概述,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1 深空探測器系統概述深空探測器是對月球及以遠的天體和空間環境進行探測的無人太空飛行器,按探測目標具體可以將深空探測器分為月球探測器、太陽探測器、行星及行星際探測器等。而深空探測器的測量方式存在兩類,即遙感測量和原位測量。遙感測量不受目標和探測器之間介質的影響,早起遙感測量採用成像測量法,現在則主要採用高光譜測量,從紫外光譜到紅外光譜,為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X 光,伽馬射線、中子核譜也用於遙感測量。通過圖像和光譜測量,深空探測器能提供在地球軌道上無法得到的精度和試點的觀測結果。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據介紹,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因此,探測並研究火星對於認識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
  • 《第116期衍林講堂》崔平遠教授解密深空探測
    在講座中,崔教授首先向師生介紹深空探測的概念。多遠的距離才能定義為深空呢?世界主流對深空定義主要有兩種定義:其一是以月球為分界線;其二是1988年無線電會議規定距離地球200千米為深空分界線。而深空探測則定義為不以地球為引力場的活動。廣義的深空探測是天文觀測,即「遠觀」。狹義的深空探測是發射探測器,即「近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