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深空探測 世界各國放眼「星辰大海」

2020-12-05 人民網國際

從美國「旅行者1號」飛船進入星際空間,到歐洲「羅塞塔」探測器登臨彗星;從印度「曼加裡安」飛船進入火星軌道,到中國「嫦娥四號」計劃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近年來,航天大國和新興國家放眼「星辰大海」,制定多樣的深空探測計劃。

專家認為,深空探測已成為新世紀航天探索的熱門領域,並呈現出探測目標多元化、探測形式多樣化及國際合作更加廣泛的特點。在這一領域,中國雖然是後來者,但有望取得領先。

「星辰大海」吸引眾多國家

一般認為,距地球38萬公裡的月球及更遠的太空屬於「深空」範疇。目前的探測活動通過三種途徑進行:藉助地面和太空軌道上的觀測設備觀測深空天體,以無人探測飛船、登陸器等抵近考察,以及太空人登陸天體。

從全球深空探測的現狀看,月球和火星是世界各國首要的探測目標,依靠無人飛船、著陸車等裝置獲取月球和火星表面的氣候和地質資料,為本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間太空人登陸火星計劃做好準備。

其中,美國和歐洲非常注重在火星探測領域的持續投入,並將載人火星探測作為深空探索的長遠目標。美國計劃在2030年左右將太空人送上火星;蘇聯解體後,力求復興的俄羅斯再次發起火星探測項目,遠期目標也是太空人登陸;歐盟在「火星快車」探測飛船釋放著陸器失敗後,今年3月又發射了探測火星大氣環境的「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TGO),並且再次嘗試釋放著陸器。

另一個探測熱點是水星、金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太陽系其他行星,以及柯伊伯帶小行星等太陽系的更遠地帶,由此獲得的信息可以解開太陽系及其各行星誕生之謎。

21世紀,參與深空探測的國家不斷增多,國際合作也將更加廣泛。

例如,歐盟和日本、印度等深空探索的後起國家,更多地通過國際合作彌補自己的技術短板。比如,歐盟和日本將合作探測水星,印度的月球和火星探測器大量使用了歐洲和俄羅斯的技術。

今年3月,歐洲航天局與俄羅斯多家航天機構聯合研製的火星「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升空,為「火星太空生物」(ExoMars)項目正式拉開帷幕。俄歐科學家將通過這一項目共同分析火星大氣成分,尋找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證據。歐航局還與日本合作「科倫布」水星探測項目,計劃2018年發射水星探測飛船。

深空探測尤其是發射探測飛船和登陸車等,投資需求大、技術要求高、失敗風險也大,如果考慮載人登陸,難度更是直線上升,但世界各國仍先後投入。究其根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說,深空探索需要多領域、多學科的技術支持,一個探測計劃的成功可以全面提高對太陽系的科學認知和航天技術水平,由此帶來的技術進步還可以擴散到眾多領域。

中國有望「後發先至」

在這場深空探索競賽中,世界各國都處在什麼樣的位置?

美國無疑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各型探測飛船基本上覆蓋了太陽系內所有行星。尤其在火星探測領域,全球參加過火星任務的探測飛船中一半是美國的,火星表面的火星車全部屬於美國。美國參與深空探測的不僅有航天局下屬眾多實驗室,還有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頂尖大學。

目前,美國的重點目標就是總統歐巴馬提出的2030年前後載人登陸火星。而美國新當選總統川普也已表示,他執政後將為深空探測計劃爭取更多資金,美國航天局也應當將重心放在深空探測上。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航天遺產」,但由於蘇聯時代太空飛行器總體設計、星載設備等研發生產安排在烏克蘭等原因,俄羅斯深空探測實力近年來弱化。專家預測,未來俄羅斯的深空探測會更多依靠與歐盟、中國等的合作。

歐洲各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則是各有所長,如法國的運載火箭、義大利和德國的無人探測飛船和英國的空間推進技術等。歐洲通過緊密內部合作以及與美、俄等國的廣泛外部合作,成為深空探測的後起之秀。歐洲航天局2003年成功發射「火星快車」探測飛船,2005年成功發射了「金星快車」飛船,「羅塞塔」彗星探測器今年也圓滿完成探索使命。

日本的深空探測與歐航局幾乎同時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其重點在於太陽和彗星、小行星。2003年,日本成功發射「隼鳥」小行星探測器,2006年發射成功「日之出」太陽探測器,2007年發射成功「輝夜姬」月球探測器。

印度在深空探測領域「一鳴驚人」。2014年,印度「曼加裡安」探測飛船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第一個探索火星的亞洲國家,也是唯一一個首探火星即獲成功的國家。印度在每年航天預算僅七八億美元的條件下確保月球和火星兩個重點深空項目成功,其中「曼加裡安」的成本僅為7000多萬美元,令人矚目。

中國是近年來深空探測領域的「新星」,其中探月是近期主要任務,火星探測計劃在2020年之後。中國科學家還提出了多項空間探測計劃。如「小行星探測」計劃,以伴飛、附著、取樣返回等探測方式,對近地目標小行星進行整體性探測和局部區域的就位分析。還有「木星系統探測」計劃等。

長期關注中國航天發展、並且在美國國內多次呼籲中美航天合作的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太空政策系教授瓊·詹森-弗雷澤認為,中國深空探測雖然「後發」,但和美國比也有獨特優勢。她說,西方國家的航天計劃受政府更迭、經濟因素等影響較大,而中國的計劃更專注於長期目標,政府支持更具穩定性,只要持續發展,有望取得出色成績。(綜合記者欒海、陳勇、李宓報導)

(責編:程曉霞(實習生)、常紅)

相關焦點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邁向星辰大海,必要克服風浪。深空探測難度大、成功率低。「天問一號」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本報評論員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早在春秋時期,火星就因形似熒熒之火、行蹤捉摸不定而被稱之為「熒惑」;戰國時代,屈原更是向天發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疑問。
  • 科報評論丨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於紫月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邁向星辰大海,必要克服風浪。深空探測難度大、成功率低。「天問一號」 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我們可以把邁向深空的步伐變得更穩更遠。
  • 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地外生命探尋是國際深空探測最重要的科學主題之一,水的發現大大激發了科學家在火星上尋找生命跡象的熱情,同時對研究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科學參考。開展火星探測,有助於人類進一步研究行星磁場演變,以及磁場對行星的演化過程的影響。  第四,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如果人類航天的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12周年,朋友圈這樣發,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從載人航天,到北鬥星座、深空探測,12年來,中國人從未停下「問天」的步伐。星辰大海,永不止步,這很中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發在朋友圈的幾條文案。2、即使人類於浩瀚宇宙生如蜉蝣,我們也不曾停止探索的腳步3、銘記歷史瞬間,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4、"問天"徵途,永不止步,漫步太空,星辰大海
  • 潮科技|立方星——深空探測的新利器
    在深空探測領域,立方星逐漸呈現出從對地觀測向深空探測領域拓展的趨勢。日本宇宙開發機構(JAXA)2003年發射「隼鳥」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曾攜帶一顆1U尺寸的Minerva立方星,對近地小行星進行成像觀測。探測器雖釋放失敗,但成功驗證了深空立方星與母星之間的圖像傳輸能力,標誌著立方星開始應用於深空探測活動。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相輔相成。沒有深空探測,行星研究就只能停留在望遠鏡觀測,即使歷經 360 年也無法形成獨立學科。沒有行星科學,深空探測就只能停留在美蘇爭霸階段,美蘇兩個深空探測大國興衰的分水嶺正是在於行星科學的建立與發展。
  • 深空探測:不斷創造「中國距離」—新聞—科學網
    進入新千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正式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和「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自此,中華民族的「奔月」夢想逐步變為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任務相繼發射成功,火星「繞落巡」任務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仟葉教育: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航,正式開啟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天問」的徵途「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CCTV而「天問一號」將攜帶環繞器(軌道器)、著陸架和火星車三個大傢伙,完成「環繞」、「著陸」、「巡視」火星的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想要一次把3個大傢伙運上火星,首先必須解決的難題就是運輸工具——火箭。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回望我國火星探測的歷史,其實早在「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業內專家即開始謀劃我國深空探測後續發展。,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天問一號」飛天記
    世界各國爭相研發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一直到太空人登陸月球,實現了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如果說人類的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那麼,作為太陽能應用的超級大國,中國沒有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 新民一周|為什麼要去深空?
    這張獨特的照片,生動展現了中國進入深空探測時代的唯美而又嶄新境界。 為什麼要去深空?7月23日長徵5號發射之後,許多人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能解釋這一切的,或許就是那個詩意的回答:因為星辰大海,就在那裡等待我們。 廣義來說,對地球以外天體開展的空間探測活動,都可以稱為深空探測。這當中,只有對地球的衛星月球的探索,相對比較成熟。
  •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時間:2020-10-11 23:31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0月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努力下,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