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人民日報》第24版刊發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總製片人胡韶紅的創作經驗談,對《美麗中國》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節目」的節目創新、宣傳推廣經驗等做了詳細介紹。以下為《人民日報》全文:
生態節目《美麗中國》告訴你
「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創意空間)
胡韶紅
《 人民日報 》(2018年12月13日24 版)
最近,有關陝西榆林毛烏素沙漠「變綠洲」等消息成為社會熱點。這件被網友稱為「最該上熱搜的事」也終於登上熱搜和頭條。
說「終於」,是因為一段時間以來,網絡流量時常被所謂「小鮮肉」「小鮮花」「爽劇主角」佔據。但治沙英雄牛玉琴、張立強祖孫三代帶領群眾36年種下2850萬棵樹木卻幾乎無人知曉……是時候把鏡頭對準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宣傳者、踐行者,把流量還給群眾,這是生態節目《美麗中國》樸素的策劃初衷。
2017年,山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呂芃提出了打造首個生態節目的創意,「山東廣電作為孔孟之鄉的主流媒體,應該有這樣的擔當」。節目填補了國內生態節目的空白,也意味著巨大的創新壓力。《美麗中國》創作團隊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反覆研討,最終捨棄了「知識競賽」「互動遊戲」等模式,敲定了以「綠色發聲人」講述為主、輔以年輕人觀點交鋒和專家學者政策解讀的核心節目模式,因為「沒有什麼比真實的故事更動人」。
能否尋覓到有典型意義又有故事的「綠色發聲人」是節目成敗的關鍵。欄目組幾乎跑遍全國各地,尋訪了數百位生態文明踐行者,拍攝足跡逾10萬公裡。最終遴選的「綠色發聲人」中,有參與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的建設者,有踐行樸素生態環保理念的普通人,也有前沿生態理念、環保科技的分享者。
通過回鄉創業的賈偉,觀眾看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土壤和重要意義;通過江豚保護人蔣憶的講述,大家知道了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緊迫現狀;「零垃圾生活」倡導者湯蓓佳,分享了「一周只產生一小盒垃圾」的竅門;山東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帶領村民把落後村治理成「最美休閒鄉村」;從美國歸來的科學家朱錦,研究出無甲醛生物基木材膠黏劑;留學歸來的李鴻怡,則出人意料地跟著父親養殖蟑螂處理廚餘垃圾……
這些人物有熱騰騰的煙火氣,也有生活的智慧,有自覺的踐行,也有帶動他人的光芒,有生態文明意識,也有著堅定的信仰。他們之中超過半數為共產黨員,節目組要求他們在演講中全部佩戴黨徽,彰顯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以及黨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在節目宣傳推廣中,我們把短視頻作為核心,一條條濃縮了人生體驗的短視頻,「帶著泥土氣甚至冒著點傻氣」地在社交平臺引起轟動性的傳播效應。「山東衛視美麗中國」「賦你一個中國名字」等多個話題登陸微博熱搜,全網短視頻的播放量已接近1億次,欄目微博主話題的閱讀量則有14億之多。「每當國歌響徹,每當紅旗揚起,每一次我的選擇,都是讓你更加美麗」……國慶節期間,我們以生態文明踐行者的生動群像為內容,製作原創推廣曲《美麗中國我愛你》,播放量超過1500萬次。
這一切,不代表節目做得多好,而是生動說明了全社會對生態環境現狀高度重視。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理念,早已在民間達成最廣泛的共識。這句話,在治理毛烏素沙漠的張立強口中,是「樹就是命」;在守護長白山原始森林30年的楊海山口中,則是「要對得起生咱養咱的土地,也要保護好生咱養咱的老家」。
生態環境,如同眼睛、生命一樣寶貴。那些正被以各種形式踐行著的生態文明理念,則如同鑽石一樣珍貴耀眼。正如節目口號「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說的那樣,我們應該共同行動起來,讓一件件生態文明行動,擁有「熱搜體質」,成為真正的「流量擔當」。
(作者為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總製片人)
《美麗中國》是山東衛視推出的全國首檔生態商養成節目,於2018年9月15日—12月1日每周六晚21:20播出。節目每期邀請三位生態文明建設者作為「綠色發聲人」依次出場,採用「短片+演講」的方式,講述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發起相應倡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中國傳媒大學高級研究員吳學蘭、文化學者薩蘇作為點評嘉賓深入解讀,八位「80後」「90後」青少年組成「青春觀察團」,針對「綠色發聲人」的觀點進行辯論和探討。
節目播出後,引發廣泛的社會影響,多個節目卡段視頻在網絡引發爆款傳播效應。獻禮新中國69歲華誕,節目原創推廣曲《美麗中國我愛你》MV,根據毛烏素沙漠治沙英雄張立強故事剪輯的短視頻「樹,就是命」,中科院珠峰站監測者王忠彥的節目短視頻「在珠峰搞科研是種什麼體驗」等上線後,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等上百家媒體、機構微博大號集體推薦,刷屏社交平臺。截至目前,節目微博話題總閱讀量16億。
作為全國首檔生態節目,《美麗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和對節目模式的創新探索,得到主管機構、主流媒體、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10月29日,中宣部《新聞閱評》表揚節目「在形式創新上下功夫,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講情感」,「對鼓勵全民共同行動、建設美麗中國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11月1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日報》表揚節目「展現當代中國人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所作出的努力」,「有利於提升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參與美麗中國建設」。
除《人民日報》外,11月15日,《光明日報》刊文表揚《美麗中國》「用『綠色發聲人』的真實故事、樸實話語打動人」,並呼籲「小大正不應該只是山東衛視一家的節目理念,而應該成為國產綜藝節目轉型發展途中的共同追求」;12月3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刊發整版文章肯定節目「注重社會效益」,已成為「新興的生態節目樣板」。
節目收官之際,榮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8年第三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表彰,要求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要「認真學習借鑑這些節目的好做法、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