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哲涵/人民日報
2017-06-30 10:07
近日,有關「牙籤弩」等危險玩具通過電商熱賣、危害青少年人身安全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小小「牙籤弩」只有巴掌大,卻能將牙籤作為「箭」連發,刺穿氣球、紙盒等乃至石膏板,威力之大令人咋舌。如果這「箭」射到孩子身上,後果不堪設想。
經媒體曝光後,電商們已經將「牙籤弩」下架,但類似的「袖珍小暗器」「整蠱小玩具」「高能火拉炮」等還在網上大行其道。有店家直接掛靠時下熱賣的網路遊戲,叫賣「王者榮耀系列弓箭」……兒童玩具竟暗藏殺機,成了「兵器總動員」,真是讓人提心弔膽。
不過,更令人憂心的,是危險玩具所暴露出的「兒童遊戲」發展不良問題。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沒有遊戲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甚至會引致有缺憾的人生。西方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特別強調,一個人的人格是由幼年的經驗所決定的,正處於人格塑造過程當中的孩子,需要在遊戲活動中開發智力和運動能力,鍛鍊意志、養成樂群開朗的陽光心態。
回想30年前,孩子們沒啥電子產品可玩,卻能在遊戲中體驗快樂。無論是幼兒園小朋友的「老鷹捉小雞」「丟手絹」,還是小學階段的「跳房子」「跳皮筋」「闖關」「捉人」,都是不需要什麼道具、無需花費的群體遊戲,一大群孩子玩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且不說那時的遊戲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單單回想起陽光下的玻璃珠,偷老師的粉筆在操場上畫格子,以及奔跑時摔倒嘴啃泥的這些畫面,誰的心不是暖暖的?
然而今天,城市裡的高樓大廈代替了胡同大院,孩子們平時見個面都難,再加上被各種補習班擠佔掉所有的課餘時間,哪還能一放學就呼朋喚友玩到天黑,直到「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尤其讓人痛心的是,學校的體育活動原本也承擔著「群體遊戲」的功能——鍛造體格、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讓孩子進行社會角色扮演,等等,可現在的小學大多以「強化管理」為名禁止孩子們課間到操場上撒歡兒;初中生的體育課也全部為中考服務——筆者的女兒選修了排球項目,事實上初中三年她只會墊球這一個動作,一場排球比賽也沒參加過。
在缺乏遊戲空間、沒有夥伴參與的情況下,孩子們只能以「單打獨鬥」的電子遊戲代替充分互動的群體遊戲,在虛擬空間裡進行角色扮演,尋找夥伴和敵人,體驗挫折和成功,尋求一種「成長的補償」。
所以,一味地指責孩子們沉迷電子遊戲是沒有用的。遊戲對孩子們來說是「剛需」,正是因為社會、學校和家長疏於設計、提供優質遊戲,才導致無良商家肆意妄為地開發各種毫無「營養」,充斥暴力、血腥、貪婪甚至色情等「毒素」的電子遊戲,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並且延伸出「牙籤弩」等玩具,直接威脅孩子人身安全。
孩子該玩什麼樣的遊戲,並非兒戲,不能等閒視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文化、教育等部門要充分重視遊戲的教育功能。在提倡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把兒童、青少年階段的遊戲視作一門重要的課程進行開發、推廣。充分引入心理學、教育學、運動醫學等學科的成果,通過遊戲對孩子進行目標與意志、秩序與紀律、交友與合作、精神與道德、性格與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遊戲設計不僅「有意義」,還要「有意思」,寓教於樂,增益身心。
二是強化對電子遊戲的分級審查。對兒童電子遊戲的標準,要比成人遊戲更為嚴格。管理部門要鼓勵手遊公司開發有科學性、趣味性,啟蒙益智的優質遊戲,限制商家兜售那些披著歷史文化的外衣一味「打打殺殺」,以及誘惑兒童買裝備充值消費的劣質遊戲。遊戲公司、電信運營商要儘快實行實名認證,家長要管好自己的遊戲帳號,防止孩子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三是規範兒童玩具市場。玩具是遊戲的載體。規範兒童玩具的生產與銷售應當被寫入法律並且被嚴格執行,同時應加大監管和懲戒力度,杜絕危險玩具走進線上和線下市場,尤其是校園周邊的商店。此外,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做好對消費者和商家的宣傳引導工作,並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強化消費維權力度。
一個時代的物質營養水平決定一代人的體魄狀態,一個時代的兒童遊戲文化造就一代人的精神品質。讓兒童健康遊戲,我們責無旁貸。
(原題為:《孩子的遊戲 非「兒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兒童遊戲,電子遊戲,牙籤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