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迷信並不代表缺少科學素養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官員迷信並不代表缺少科學素養

李鴻文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1-18    [

列印

] [

關閉

]

    官員迷信的新聞時有耳聞,但像中國科協這樣的權威機構統計出官員迷信的權威數據,還是第一次見到。據《京華時報》近日報導,中國科協在成立5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有2%的領導幹部心存迷信,相信求籤、祈求神靈保佑等。

    雖然身邊有大把的迷信官員「現身說法」,雖然我對迷信的官員只佔2%心存疑慮,但大體上講,我是相信權威的,姑且就採信中國科協發布的這個數據吧。不過,我對中國科協將官員心存迷信與其科學素養掛鈎則持保留態度。愛因斯坦是大科學家,但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我們總不能因其相信上帝就說他缺少科學素養吧?

    我之所以對官員的科學素養這麼篤定,是因為我們的官員早就年輕化、知識化了。他們早就把碩士、博士文憑揣到懷裡了,早就把客座教授、名譽院長之類的頭銜往腦袋上戴了,要說這2%的心存迷信的官員缺少科學素養,打死我都不相信。

    在對待科學與迷信的問題上,一些官員表現出人格分裂的特質。既科學,又迷信,或者邊科學,邊迷信。對此,湖南作家王躍文在他的小說《國畫》裡就作過精彩刻畫。而現實中的官員迷信的情節,可能遠比小說家的虛構還要「精彩」,如忙於燒香的原河北省副省長叢福奎,命裡缺「橋」的山東省泰安市原市委書記胡建學,用菩薩代替黨組決定人事安排的海南屯昌原工商局長吳巖等。最新的例子是河南桐柏縣,這麼一個年人均純收入不過兩三千元的國家級貧困縣,竟耗巨資修建巍峨的風水樓鎮「河怪」,活脫脫在公然宣示該縣領導們「不問蒼生問鬼神」。

    官員之所以如此,並不完全是缺少科學素養,而是其前程出現了無法把握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安分守己的官員對仕途前景缺少信心。當官也是一個有風險的活計,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被提拔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但時下影響官員升遷的因素很多,有能力和政績,有與主要領導關係的好壞,也有群眾基礎和同僚人緣等,還有的純粹是運氣。運氣好的一兩年就見出政績,運氣不好的遇上個礦難或突發事故,就活該倒黴了。這部分官員心存迷信,倒不能完全歸咎於缺少科學素養或者信仰出了問題,而是「方向感」出現了偏差。而方向感的偏差,也容易助長官員買官賣官的腐敗行為。

    而另一種就直接涉及腐敗了。腐敗官員迷信,表現出的是惶惶不可終日的末世心態。腐敗了,犯罪了,明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還要找算命先生、風水大師「指點迷津」,死馬當做活馬醫,另外就是尋求心理慰藉。殊不知佛語中真正的至理名言只有四個字:「回頭是岸」!

    幾乎可以肯定,哪裡有腐敗,哪裡就有迷信。此前新聞中曝光過的風水大院、風水橋,以及法院、公路局門前的鎮邪石獅等的地方,後來都陸續查出了腐敗窩案。這充分說明,迷信與科學素養關係不大,而與腐敗則是孿生兄弟。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動向,就是邊腐敗邊迷信,而邊迷信又邊腐敗,腐敗官員大多是動用公款為迷信埋單。這種現象尤其值得紀檢部門高度關注。

    

相關焦點

  • 何謂迷信?何謂科學?
    發現很多人分不清楚迷信與科學的區別,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存在失誤之處。迷信「即「迷失自性,而盲目地信從」之意。迷信是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說。「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理論上,如果不具備科學素養,都存在著「迷信」的可能性,即使是有些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如果沒有科學素養。與迷信對立的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是一種允許自我證偽的動態開放的可靠方法(科學不是任何科學理論),講究的是形式邏輯和證據。
  • 民科學素養調查就要結束了?你的科學素養達標嗎?
    科學素養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對於你接收到的科技信息,它的來源(官方渠道還是公朋友圈),你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凡是我三十五歲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受天譴的),以及你對科學的理解(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上一次2018年的普查,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只有8.47%,對於2020年這次普查,我國的目標是達到10%,是不是覺得數據很低很寒酸,那是因為你不了解情況。
  • 「封建迷信」官員盤點:政府院內挖坑埋靈符
    其中,李春城「濫用職權進行封建迷信活動,造成國家財政資金巨額損失」令多人感到訝異,儘管被查處的官員中,存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官員不在少數,但被歸為「罪名」頗為少見。縱覽近年案例,落馬官員的封建迷信主要集中在風水、燒香拜佛和喪葬陋習等方面。
  • 科學和迷信的界限在哪兒,迷信產生的根源,科學該如何對待
    有些朋友動輒就把自己或者目前科學搞不明白的事物認定是迷信,比如中醫、宗教、或其他傳統文化、亦或是一些民間奇聞異事等等,認為這些都是迷信,應該取締,然後盲目指責、攻擊甚至破壞。認為這是在破除迷信。須不知在科學昌明發達的今天,做出這種行為是連最基本的科學素養都不具備的表現。
  • 不信馬列信鬼神 官員迷信風水是精神「缺鈣」
    「缺鈣」  中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日前刊發文章,痛批一些為官不為者不信馬列信鬼神,不信組織信個人,不熱衷於幹事創業,卻痴迷於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氣功大師」;一些機關大樓不設4、13、14層,一些辦公室的桌椅擺放講究朝向、風水,一些幹部的案頭上赫然擺放石獸、「轉運石」等裝飾物;更有甚者一些地名因「不吉利」而改,有的工程因「大師」妄議而建,一些建築因「擋風水」而拆。
  • 致全國知識界公開信:回歸科學精神 拒絕低俗迷信
    在面對社會生活中的「迷信」現象時,他們非但未加抵制,反而不加質疑地追捧、盲從,甚至通過網絡以訛傳訛,令人扼腕。   「偽大師」大行其道,深層次原因之一便是科學精神和科學信仰的缺失。   根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2010)顯示,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於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遠低於美國25%的人群比例,同時也低於中國接受高等教育8.93%的人群比例。   我們認為,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並不意味著具備相應的科學素養。
  • 會上網就是具備科學素養?我們該如何測度科學素養?
    具體到科學素養方面,可以解釋為,一個人如果有科學素養,必須先有科學知識,然後才有科學方法,然後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這種邏輯有沒有得到實證?這種邏輯關係在中國成立嗎?米勒本身沒有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中國的科學素養測量研究者也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從米勒後來的言論和文章中,我們感到,米勒本人也不贊同這種不可替代的關係。
  • 具備怎樣的科學素養才算合格?
    從其構成上看,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技與社會,如果說其作為構成科學素養的要素成立的話,也不可能是等權和不可替代的關係。直覺告訴我們,科學精神對於社會發展、對於一個時代,比科學方法重要,而科學方法又比單純的知識重要得多。
  • 中國科學報「抵制低俗迷信」報導:理性的迷失—新聞—科學網
    弘揚科學精神,反對低俗迷信,既有現實針對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本報與中國科協聯合推出「弘揚科學精神 抵制低俗迷信」系列報導,針對典型現象進行剖析,揭示其毒害社會的本質,以期正本清源、弘揚理性與創新精神,重塑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 官員搞迷信那些事:為升遷修橋 因風水3次重建噴泉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迷信思想已成為昨日黃花,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用理性分析,科學地看待事物的變化。按理說,普通人尚且講科學,黨員幹部更應該如此,但實際上有些官員,開口講馬列、信唯物,背地裡卻十分迷信鬼神之說。他們大搞封建迷信活動,甚至信奉邪教。明明身為人,卻拋棄了理性,明明是為人民服務,卻「不問蒼生問鬼神」。
  •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出路在哪--訪全國政協委員何祚庥
    在今年兩會上,「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如何提高?」、「科普的出路在哪裡?」等等,成為委員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就此,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記者:去年中國科協公布的最新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有基本科學素養,不及美國10年前的六分之一。調查還發現中國人很少去科普場所等等。中國人真是這麼「不熱愛科學」嗎?
  • 神話與事實、迷信與科學的辯證關係
    2、迷信與科學迷信有兩層意思,一是信仰神仙鬼怪等不存在的事物;二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科學與迷信有著千絲萬縷額關係。
  • 科聲小評:不存在迷信科學
    總能看到評論說「你們這些人是迷信科學,科學又不一定就是真理」。首先,科學不可能被迷信,其次科學從未承諾自己是真理。科學是一套會依據邏輯和實證來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範式。而迷信指的是「不需要理由的相信,不需要實證的相信,即便反證放在面前也要相信」。所以,說「迷信科學」,就好似在說「有病的健康人」,邏輯上就是不通的。
  •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賽先生」一來,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應該被取代,唯有賽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實,其它都是迷信!這就是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20世紀的「科學主義」的基本理念之一,對宗教信仰「除魅」的大旗從那時起就已經被高高舉起。可惜的是,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這面旗幟現在已經不那麼豔麗,宗教信仰不僅沒有被徹底「除魅」,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反倒出現了「復魅」的思潮。
  • 《周易》預測是「迷信」還是「科學」?
    雖然國學熱持續了許多年了,但是一聽到《周易》還是會有人說:你那是迷信,21世紀我們只相信科學。其實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迷信」與「科學」的定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光就二者的定義都有無數種說法。或者說,二者的定義還沒有定論。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科學。
  • 迷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
    科學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基本正確的方法和認知,它不是天啟的知識,不是先天存在讓人解決疑問的萬能工具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所積累的成果,是人類在漫長的生存過程中不斷探索,對正確的認識進行累積並加以系統化處理所形成的認知概念。在應對人類所處環境中有用的知識和方法逐漸積累起來,由未經歷前事的人借用來應對遇到的類似問題,以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
  • 平時總提到科學素養,它到底指什麼
    那麼,什麼是科學素養?如果有人告訴你生病可以不去醫院、不用吃藥,只要燒香拜佛、求得神靈保佑就可以痊癒,而你也相信,並在生病的時候這樣去做,那麼,就不能認為你的科學素養很高;如果你仍然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而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一生由天註定;你的科學素養也是有缺陷的。
  • 無神論者是科學,信神是迷信?
    我們日用的事物,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欠我們債的人;不叫我們陷入試誘,救我們脫離那惡者。因為國度、能力、榮耀,都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信神就是迷信,就是不科學,無神論反而是時髦的,反而是科學的,事實上這是一個誤會,一個誤解。因為你如果信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那是迷信,但是如果你信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那就不是迷信,那是科學的。
  • 我們要相信「科學」,但絕對不能迷信「科學」
    「科學」,在從前聽起來是非常高大上的感覺,但是現在一聽到「科學」,就有點迷信的感覺。為什麼呢?也許很多不從事跟科學相關的工作,我本人從事衛生教育工作,但是我發現,在這一行,「科學」很多時候是絆腳石,抱著「科學」的名義,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能靈活變通。
  • 幼師科學素養再加強
    「關注生命、關注科學」也再次成為熱點,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內省與反思。很多幼兒園都結合生命教育研發契合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而園本課程的研發和實施,對幼兒教師現有的科學素養水平提出了挑戰。    淨水實驗暴露出教師科學素養「短板」一些幼兒教師本身的科學素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