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很多人分不清楚迷信與科學的區別,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存在失誤之處。
迷信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迷信「即「迷失自性,而盲目地信從」之意。迷信是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說。「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理論上,如果不具備科學素養,都存在著「迷信」的可能性,即使是有些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如果沒有科學素養。與迷信對立的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是一種允許自我證偽的動態開放的可靠方法(科學不是任何科學理論),講究的是形式邏輯和證據。而迷信是無條件接受,不允許質疑、沒有形式邏輯、不需要可靠證據,是盲目相信。1980年以來,中國人的「迷信」現象具備了現代特色,或假借科學名義,或以弘揚傳統為使命,而迷信主體則由農村轉向城市,轉為有知識、高學歷人群,甚至轉向了國家官員。
科學,是正確反映世界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包括正確的概念、命題、原理與理論體系;其對象是客觀本質與客觀規律,內容是科學本質與科學規律。根據科學反映對象的領域,科學目前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橫斷科學、縱深科學、哲學六個大類。在中華民族整體論的思維方式看來,科學是一個整體,科學不等於學科,也不等於分科,不同類別的科學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形態不同——科學一般表現為知識形態,理論形態;技術一般表現為物質形態,直接應用的軟體形態。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繫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規劃。
綜合上述,可以對照分析鑑別,有的人雖然標榜自己是科學的,但事實上卻未必就是,是不是科學需要證明,拿出證據。鑑定是不是科學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看對方使用的理論方法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連實際問題都不能解決,那就說明對方的理論方法不符合事實的客觀規律,也就稱不上科學了。注意鑑別的是理論方法,而不是科技技術,科技技術不等同科學,它只是科學的一部分具體表現形式。舉個例子,用顯微鏡可以觀測到細菌,那是科技技術的功勞,只能證明自然科學的功勞,不能證明西醫治病科學,想要證明西醫科學,還需要徹底把患者的疾病治好,然後才能證明西醫是科學的,而顯微鏡等工具只是論證的一個環節。當然了,實際生活中鑑定是不是科學的方法更為嚴格。科學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這裡暫且不提,後面再機會再談。同樣的道理,迷信不一定是說特指古代的,現代的也可以是迷信。迷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個人沒有足夠的認識能力,同時也不具備足夠的鑑別能力,這是人類中一部分人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