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向死而在」——兼論其與存在主義的聯繫

2021-01-16 奇形怪狀加油站

何謂「向死而在」——兼論其與存在主義的聯繫

 

一.「向死而在」的前提

 

(一)此在的「沉淪」狀態

此在(Dasein)/又譯為親在,大致可粗略理解為個體的人的存在,是人獨一無二的特點。海德格爾認為人自始就已經「沉淪」,而沉淪狀態又有三個具體表現:

1.閒言:「說」  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地說。(侃大山)

2.好奇:「看」  追求新奇的東西,只就其外觀看世界。(看熱鬧)

3.兩可:現實生活中始終充滿了自相矛盾。


「沉淪」是逃避面向可能性的存在,沉淪是存在論生存論上的建構。通過自始的沉淪狀態,此在逃避成為本真的自我,而是依靠「常人」(並非個體或集體的概念,也不是一個範疇,而是類似於一種社會規範的集合)作出選擇,隨著常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從而逃避本真的存在。因為通過逃避本真的存在,人可以不必做出選擇,也就可以不必承擔責任,同時跟隨在「常人之後」也不會有陌生感或恐懼感。相反,如果此在要成為本真的存在,那麼他將陷入一種「unheimlich」(不在家)的狀態。


而為了離開這種沉淪狀態,我們就需要「向死而在」。換言之「向死而在」可以被理解為從沉淪狀態中驚醒的「方法論」(這一部分具體會在第三點中涉及)。

 

(二)死亡作為「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1.死亡是可能性:「死是此在的一種可能性」

2.死亡是最本己的:「死作為個別的東西要求此在」。死亡只能由我們自己承擔——在面對死亡時,我們不可能再像「沉淪」狀態中那樣去尋求一個常人,因此是最本己的。我們無法從他人的死亡中獲得「生存經驗」,也無法因為他人替我們去死就可以不死(例如張三救下了將被車撞死的李四,自己去世了。儘管張三救了李四,卻不能說張三替李四死了——因為總有一天李四還是會死)

3.最本己的可能性是無所關聯的可能性:向死存在就是先行到這樣一種存在者的能在中去——這種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就是先行本身(先行「就是本真的生存的可能性」)

4.這種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可能性是無可逾越的:死亡無可逃避,確知(人必然會死)而又不確定(我們無法確定死何時來臨)


通過以上四點,我們理解了「死亡」在此處的意義,唯有知曉「死」的性質,才能進一步去解說「向死而在」。

 


二.「向死而在」意味著什麼?


在日常人的死亡觀中,死亡意味著存在的結束。而在海德格爾這裡,死亡意味著中止——人生在世,沒有那一天能真正「完成」自己的人生,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死亡,這種死亡都是一種「中止」,意味著一種斷裂。


 「死亡之存在於一種生存上的向死亡存在:存在者的一種向終結存在」。既然死亡作為一種「中止」,既然人生永遠都處於「未完成」狀態,那麼我們就應該在每一天中完成自己的目標。死亡作為確知又不確定的東西,會在我們不可知的一天逼近——或是明天,或是十年後,又或是百年後。我們不能等到將死之時才去後悔還有什麼事沒有做,下輩子一定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向死存在本質上就是畏」。「畏」是海德格爾所提出的與「怕」相對應的一組概念,怕是具體的:比如我怕某種動物、我怕考試不及格,在「怕」中又一個而具體的所害怕的對象。然而在「畏」之中,我們沒有具體的畏的對象。海德格爾提出「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在畏中人覺得茫然失其所在。換言之讓我們所感到畏懼的就是本真的存在本身,而這種畏就表現為unheimlich。但正是在畏之中,此在的存在恰恰被凸顯出來,此在才被逼回到了存在的本真狀態。


 「只要此在存在,它就始終是它的尚未,同樣,它也總已經是它的終結」。當將死亡推進到這一步,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要拋棄掉「昨天」(過去)和「明天」(未來),而只著眼於今天(現在)。

大前提:死亡是不確定的。

小前提:人都是會死的。

結論:人的死是不確定的。

 

既然人的死不確定,那麼明天也就是虛無縹緲之物了,所以我們自然應該立足於當下。「向死存在就是先行到這樣一種存在者的能在中去」:這種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就是先行本身(先行「就是本真的生存的可能性」)。換言之就是始終將達摩克裡斯之刃懸於自己的頭頂,用信樂團一句歌詞來概括就是「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

 


三.「向死而在」與「存在主義」有什麼關係?


(一)尼採讓人們成為自己,而海德格爾進一步將問題探討到了人為什麼不願意成為自己,至於原因,簡言之就是第一點中的此在逃避本真狀態的原因。


(二)海德格爾的本意是重提「存在問題」,然而在《存在與時間》中,此在被抬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薩特正是繼承了這一點,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個體的自由擴展到了「人是自由的」——你總是可以不必如此。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連續性:海德格爾提出人逃避本真狀態而尋求「常人」是因為生存是負擔,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而薩特說人之所以不自由,只是因為你不願承擔相應的責任——自由選擇便意味著要承擔對應的責任。你即使選擇不選擇,這也是一種選擇——是你選擇了不選擇。


(三)此在在畏之中被凸顯,恰恰對應著「世界是荒誕」的這一命題。海德格爾指出「只有無意義的東西能夠是荒誕的」。當在畏或者說無的背景之下,人被剝離出日常的沉淪狀態,而陷入一絲不掛的本真狀態,恰恰像是被拋入了一個無意義的世界之中。薩特「世界是荒誕的」這一命題便與此有關。此外,死被海德格爾推進到向終結存在之後,過去線性的時間之流也就自然而然被破壞了,取而代之的是拋棄昨天和明天的「反抗絕望」的世界觀。


(四)對我思故我在(cogito sum)的顛倒:首位的命題是sum,即我在世界中,人的實質是生存。對存在問題的強調,直接成為之後薩特與加繆的先導。正如加繆所說「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海德格爾將哲學真正轉向日常生活,哲學不再(或者說不再只是)像過去一樣尋求成為「最高的科學」,而是進一步貼近此在的周圍,探索人的境況並尋求解決——正如對我而言,哲學的意義就在於如何讓人生活的更好。



相關焦點

  • 存在主義心理學與東方社會價值的契合
    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相信人通過自由選擇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並能自我實現,其哲學基點是人本「性善」。   眾所周知,起源於19世紀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其核心理念在心理學領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
  • 意義的獵手 ——論作為存在主義文本的《意義與無意義》
    [5]關於此期間梅洛龐蒂與薩特的交往情況,可參見張穎.早期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A].載高宣揚主編.法蘭西思想評論(2014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5—206.另外,此後梅洛龐蒂與薩特的關係起伏較大。尤其是韓戰爆發以後,二人徹底決裂,梅洛龐蒂退出《現代》雜誌的編輯部,也離開了以薩特為首的存在主義圈子。儘管這是一個突發事件,但分裂的隱患並非自那時始。
  • 二十四山兼家吉兇論
    二十四山兼家吉兇論在開山立向問題上,除以水立向外,還有立了主向後兼左兼右的問題。如立了庚向外,主山甲山是兼寅好還是兼卯好,不同的理論根據還真有不同的兼法。這一直是困擾許多風水研究者的一個普遍問題,那麼兼家論有那些不同的觀點和有那些兼家的具體要求呢?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其中一個叫雷蒙·阿隆的年輕哲學家,正在向同為哲學家的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讚一種他在德國發現的新鮮哲學——現象學。「你看,」他說,「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來!」就這樣,20世紀影響最廣泛也最深遠的哲學運動發端了。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有人說,現象學即存在論,此話是不成立的,因此傳統存在論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毫無價值的。而現象學要揭示的這些問題,看到現象本身,也即存在。簡而言之,從包含的事實情形來說,現象學是存在者的存在科學,並非存在主義。而且,我們必須要了解,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不同於胡塞爾的現象學,他開創了詮釋學的現象學,通過詮釋,存在的本真意義與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結構就向居於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領悟宣告出來。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維也納學派,哲學家羅素和維根斯坦後來把其強化和發展。為與實證主義區分又叫後實證主義、新實證主義,後來統稱為邏輯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是以經驗為根據,以邏輯為工具,進行推理,用概率論來修正結論。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因此,它雖然以感性的經驗為依據,卻否認了感性認識的積極作用,它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義。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坤鵬論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
  • 「遠贏教育」羅洛梅與存在主義的關係
    文/遠贏教育羅洛梅是美國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長期擔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教授,羅洛梅把存在主義理論從歐洲帶到了美國,也是美國存在主義第一人,他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存在主義理論,羅洛梅曾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
  • 《小王子》:從存在主義角度解讀影片中主角的心路歷程
    一、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該詞最早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主要創始人是海德格爾,由薩特發揚光大。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所以,存在主義是一門關於人的存在問題的哲學,它揭露了人活著的本質和意義、世界本來的荒謬感,同時又倡導人的自由意志的選擇。在存在主義哲學下,小王子的人生的遭遇、小女孩的蛻變、老飛行員對童真的追求都可以得到進一步解釋。
  • 為什麼是物競天擇,而不是進化論?
    【筆者正在成長,歡迎關注,我們一起努力】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進化論」與「物競天擇」這兩個名詞,甚至有些朋友會把這兩個名詞畫等號。今天,筆者向大家闡述一下個人看法,個人存量有限,難免產生片面言論,歡迎和平討論。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只是,對於認清這個事實後該如何行動是有區別的,對此,坤鵬論在介紹康德時再細講。學習完巴門尼德,坤鵬論不禁聯想到了十八世紀愛爾蘭的貝克萊主教(他的名言「存在即被感知」),後來丹麥的存在主義之父克爾凱郭爾,再之後便是二十世紀開始席捲全球一直影響至今的存在主義,特別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加繆等,雖然他們關注的焦點也許差異較大,但也不禁讓人深深感慨西方人對「存在」這個哲學主題的執念。
  • 何謂宏觀生物學,其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那是因為,全體的力量正比於其構成人員的多樣性。每個人越互不相同,由每個人構成的全體也就越豐富。這種全體力量就是行星意識。所以,宏觀生物學可以說是研究每一個人作為一個組成細胞如何影響全體(全體指人類、宇宙或無限)這一學問。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例如:《紅樓夢》作為單個作品,屬於第一本體;它與《西廂記》、《金瓶梅》等相聯繫而作為寫日常生活和言情的小說類型,屬於第二本體;它與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世界文學、世界文化相聯繫而展開的文學和文化的普遍規律,屬於第三本體。一般不同於普遍。一般是屬概念,普遍是種概念。本體論之所以能逐漸從個體導向其目的,是因為這一級級的本體的剝離和漸進,是因為本體具有層次性和運動過程的特點。
  • 南哲思享|孫亦平:論「記紀神話」中的道教元素———兼論古代日本...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宇宙生成論奠定了基礎。若將《老子》的「有物混成」思想放到中國思想史中加以考察,就可見其後來有向哲學與宗教二個方向分化發展的趨勢。一是道家學者引入「元氣」來解釋宇宙天地未分之前的「混元」狀態,用以說明宇宙、天地、陰陽、四時的構成以及萬物的產生、變化和消亡都是元氣循「道」運動的結果。
  • 王蒙說自己耄耋加饕餮,何謂耄耋?何謂饕餮?和蘇東坡有啥關係?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何謂耄耋?何謂饕餮?由此又有什麼引申?我想以一篇小文普及一點粗淺的文化認知。作家王蒙何謂耄耋(mào dié)?來一段360百科: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王蒙先生86歲,恰在耄耋之年。
  • 坤鵬論:人的本質是什麼?我就是我的身體
    再加上處於二戰期間,身為德國猶太人,其積累的大量手稿和講課稿也無法出版。二戰後,西方哲學思想處於一個大發展期,存在主義,科學哲學、馬克思主義、分析哲學、結構和解構等流派百花齊放,也在客觀上延緩了舍勒思想的復興。後來,在海德格爾的主持下,舍勒的遺孀瑪麗亞自三十年代開始編輯、謄寫並整理丈夫的遺稿,並自1954年開始編輯出版《舍勒全集》。
  • 兼性思維與文化基因
    上古文明史之嬗變是「兼」在前而「秉」在後,堪稱最簡上古文明史的《莊子·天下篇》對此有生動的敘述,《天下篇》所勾勒的上古文明史的基本線索就是「道術」裂變為「方術」:前者為「兼」,後者為「秉」。何為「道術」?《天下篇》說:「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闢,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這是本源也是本原意義上的「兼」,所以冠名為「道」。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現代西方美學以存在為核心,在美學的發展史上,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存在論美學」對古典「本體論美學「提出挑戰,由追究「美的本質」的「本質論美學」,向關注「美的存在」的「存在論美學」的轉變,後現代西方美學則以語言為核心。海德格爾美學思想一方面確立了存在的本體地位,從而標誌著現代西方美學的完成;另一方面,又開拓了語言釋義學的存在領域,從而又標誌著後現代西方美學的開始。
  • 【京師哲學】羅松濤丨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視域中的生存論存在論批判
    不僅如此,海德格爾強調,此在面對死亡(虛無)時的「畏」「在此在中公開出向最本己的能在的存在」①,換言之,此在向死時的「畏」使得此在能夠面對自己的生存可能性作出本真的選擇(成為一種「能在」)。然而,在阿多諾看來,這種對死亡的生存論存在論分析抽取出了人自身生存的歷史具體性,在臨終關懷病房中奄奄一息的老人與即將被投入焚屍爐中轉瞬成灰的囚犯,能否說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屬於他們自身的死亡成為「最本己的能在的存在」?應該說,這種藉助向死而成其自身的個體化生存是可疑的。②正如阿多諾所強調的那樣,「在錯誤生活中不存在正確的生活」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