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心理學與東方社會價值的契合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核心提示】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相信人通過自由選擇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並能自我實現,其哲學基點是人本「性善」。  

  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相信人通過自由選擇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並能自我實現,其哲學基點是人本「性善」。 

  眾所周知,起源於19世紀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其核心理念在心理學領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隨著羅洛·梅(Rollo May)把歐洲大陸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心理療法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已發展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然而,在東方社會,存在主義心理學目前還沒有進入到東方主流心理學的範疇。 

  關注「人的存在」是共同的哲學基點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是關注「人的存在」,與東方重「人文」輕實證科學的傳統社會價值極為吻合。存在主義哲學產生的背景是對科學主義無視「人性」提出質疑,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因重新關注「人的存在」而獲得西方社會的歡迎。在東方社會,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重「人文」輕實證科學的價值傳統,一些傳統文化思想也一直主導著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如重視與人「自身存在」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實際上指的就是人每天要時刻關注反省自身的「存在」。 

  其次,存在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與東方社會人本「性善」的傳統觀念具有相同的哲學基點。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相信人通過自由選擇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並能自我實現,其哲學基點是人本「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是東方社會普遍認同的生活哲學觀念,相信倫理道德的內在自我約束調節功能。人文的東方社會有促進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的哲學土壤。 

   「我—你」關係與「內省」融會貫通

 

  對於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內部有一些不同看法,作為把歐洲存在主義心理學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羅洛·梅的一些觀點值得關注。羅洛·梅吸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我—你」關係的學說,提出人存在於世界上的三種方式——人與環境、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的三維關係,並把這三種方式視為有機聯繫的整體,從而構成一個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要求病人在與外部世界、與他人的關係中體驗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他認為,「健康的人,認識並欣然接受對社會的責任感;反之,自私的個人,並不自由,正因為他過分強調自我,使他與社會產生疏離並形成孤獨。」這種把個人自由、個體生命的意義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聯繫在一起,構成一種內外一致、人格整體的治療目標,與東方社會注重「關係和諧」、「天人合一」以及強調集體利益的「整體價值觀」是一致的。在東方社會,如果沿著羅洛·梅所指引的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目標方向去嘗試,選擇符合東方社會「整體」價值觀的治療方向,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在東方社會的個體治療中就可能容易實現。 

  在治療方法上,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把「理解」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強調人的真實的或內在的自我,強調領悟到人生意義而重建自我。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理念,不受外來幹擾,即自我理解(內省)。東方佛教的「禪宗」和儒學的「內省」事實上都是在強調通過「理解」而更好地體悟自身的「存在」。儒學的「內省」一方面要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客觀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在覺知自己的同時有所體悟,體認天道並知己不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與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方法通過「理解」然後「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方法在東方社會若能與儒學「內省」的方法有機結合,將對東方社會個體心理健康有更多幫助。 

  社會價值取向是關鍵

 

  人文的東方社會有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的哲學基礎,在治療目標和治療方法上也存在著一些契合點,但是,一種理論要能得到一個社會的接納,除了要有共同的哲學基點,社會價值取向也是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個體存在意義的追求與社會的整體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要完全適應並成為東方社會的主流心理學,需要考慮與東方本土文化價值取向的契合。「整合」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優秀品質,存在主義心理學若能吸收東方社會價值的精髓,將更加豐富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內涵;東西方關於人類「存在」的理解若能達成共識,將為促進世界心理學流派的整合及人類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羅洛·梅認為,人在世界中存在有三種方式,即周圍世界、人際世界和自我世界。人際世界,是由人與人之間雙向互動構成的世界。羅洛·梅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一個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他存在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他說:「自我內在世界以假定自我意識、自我關係的存在,也只有人才有這種體驗。但這種體驗不僅僅是主觀的內在的,它也是一種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可以真實地觀察世界,並與之發生關係。這是一種理解,理解世界上的事物,如一束花或某個人,對我所產生的意義。」由此可看出,個體生命的意義絕不是單個人孤立存在的意義,它的意義在於「理解」到了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束花或某個人)對「我」產生的意義。每一個人在探索自身生命意義的道路上如果能發現「共存」的樂趣與價值,並以此作為人生意義構建的重要元素,在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同時感受到個體生命的意義,這將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一書中就論述了對話在心靈溝通中的重要作用;羅傑斯(Carl R. Rogers)把醫患之間在心理治療中的對話發展為具有合作性的群體對話。把「共存」作為存在主義心理學內涵的延展並在心理治療中加以應用,由此,存在主義心理學將獲得重視「關係和諧」的東方社會的青睞,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將對東方社會個體心理健康有更多幫助。同時,這將是對馬丁·布伯 「我—你」關係學說的進一步豐富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心理學研究中心)

 

  連結

 

  存在主義心理學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受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影響,從哲學的高度解讀人的心理並進行心理治療。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認為人存在的意義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強調人的存在價值,主張人有自行選擇其生活目標及生活意義的自由,重視現實世界中個人的主觀經驗,強調人須對其自由行動所產生的後果負責。 

  存在主義心理學方法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客統一的研究範式,反對把認識和體驗的主體與被體驗的客體加以割裂;二是整體論的研究路線,主張將個體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聯繫在一起,構成一種內外一致的人格整體,通過對某些外部表現的觀察和分析來了解人的內部存在;三是價值觀的研究立場,即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關心人的潛能和發展,把人生的意義、價值觀、自由選擇、潛能和責任等作為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四是研究方法的主觀性,強調嚴格忠實於研究對象的本性,直接與人的精神生活融會共存;五是「對話」心理學,重視對話的重要性,重點在於從根基上消除主體與客體間的分裂。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羅洛·梅,著有《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1969)和《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1975)等。作為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的重要代表人物,羅洛·梅於1958年首次將存在主義思想介紹到美國,不僅建立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體系,更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另一位代表人物,布根塔爾(James F. T. Bugental)是美國存在分析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建立者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的第一任主席、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心理學服務協會的創建者。他不僅建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框架,而且促進了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發展。 

  (摘自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羅洛·梅等《存在:心理學與精神學的新維度》)

 

相關焦點

  • 「遠贏教育」羅洛梅與存在主義的關係
    文/遠贏教育羅洛梅是美國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長期擔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教授,羅洛梅把存在主義理論從歐洲帶到了美國,也是美國存在主義第一人,他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存在主義理論,羅洛梅曾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
  • 後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
    與現代心理學自身存在的危機一樣, 現代社會心理學也存在同樣的困境:對研究的科學性及方法的絕對盲崇, 使得社會心理學研究將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忽視了。此外, 後現代社會心理學與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觀、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不同 (5) , 它對現代主流社會心理學的批判和懷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實證主義的霸主地位, 使得研究者們對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有了新的反思, 這對現代主流社會心理學來說具有深刻的影響。
  • 肯恩·威爾伯與超個人心理學
    在各種知識體系呈現出四分五裂、各不相容的情況之下,我們要如何替這些不夠完整的真相找到正確的定位?在正統宗教淪為神話、教條和無從證實的囈語,而科學只能闡述物質的基本事實,卻無法提供意義、價值與倫理之際,我們要如何拉攏二者,使它們相互對話?簡而言之,這股從法界之海奔湧而出的人類識能,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階序的彩虹光譜?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有人說,現象學即存在論,此話是不成立的,因此傳統存在論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毫無價值的。而現象學要揭示的這些問題,看到現象本身,也即存在。簡而言之,從包含的事實情形來說,現象學是存在者的存在科學,並非存在主義。而且,我們必須要了解,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不同於胡塞爾的現象學,他開創了詮釋學的現象學,通過詮釋,存在的本真意義與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結構就向居於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領悟宣告出來。
  • 《小王子》:從存在主義角度解讀影片中主角的心路歷程
    本文將從存在主義視角出發,探討影片中小王子、小女孩及飛行員與成年人荒謬世界觀的對立及其對自由意志的選擇。一、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該詞最早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主要創始人是海德格爾,由薩特發揚光大。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艾耶爾指出,真正的哲學應當和一種特別種類的邏輯分析是一回事,而數學和邏輯都是分析的而並非經驗的歸納概括或具有綜合的性質;所以,否認經驗命題具有普遍必然性;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區別:價值判斷一部分是情感的表達,一部分是命令,而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命題;西方哲學尤其是神學中探討的上帝的存在屬於形上學的斷定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在普遍的認知中,公民觀念的興起、形成往往被視為歐洲社會的獨特產物。而發生學的視角表明,以伏爾泰為代表的積極東方主義與以韋伯為代表的消極東方主義,通過關於東方社會的迥異描述取得了殊途同歸的效果,突出了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精神的時代價值,賦予了理想公民以自由、正義等美德。
  • 世上最孤獨的女人:零下50度與世隔絕76年丨存在主義心理學
    存在的意義 VS環境心理學 網上很多人看了這一家人與世隔絕的生活之後,在讚嘆他們強大生命力的同時,也忍不住發出疑問:「這樣與世隔絕,不知世界變化與發展的活著,跟動物有什麼區別?他們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 此問一出,圍觀者紛紛表示贊同。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本文摘自莎拉·貝克韋爾《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一書,由澎湃新聞經「未讀」授權發布。1970年,薩特和波伏娃在巴黎一家咖啡館。
  • 從新聞心理學的視角看新聞標題中的新聞價值
    通過相似聯想,讀者可以將群眾難以解決的法律事務與「頑疾」,以及法律援助所與醫院的會診、看病等流程聯繫在一起,從而更加體會到由「法律診所」帶來的便民性,同時也展現了基層探索社會創新治理的新舉措,和接近性、人情味的新聞價值。 二、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新聞標題中的應用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20世紀最具有創造性的心理學家之一。
  • 金網獎首度跨界心理學,打造最強案例
    作為最具網際網路特質和精神的獎項,今年金網獎再次突破創新,首度跨界心理學。此次金網獎將邀請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攜手廣告主及代理公司,打造契合消費者心理、佔領消費者心智的最強案例。營銷案例+心理學能玩出什麼新花樣?這個組合讓人充滿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原來網絡營銷獎項還可以這麼玩!跨界心理學,洞察消費者心理在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時代下,以用戶為中心,關注消費者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已成為數字營銷的核心。
  • 戰力爆表的100%契合!《蔚藍戰爭》機體契合度
    雖然不管是戰役、會戰還是軍團戰,高契合度機體都非常實用,但機體契合最強大的地方,就在於其在BOSS戰和軍團戰中的作用,特別是BOSS戰,6隻全部達到60%契合的機娘隊,在BOSS戰中,可以很輕易地對BOSS造成極大的傷害(25%傷害提升是很高的),同時因為BOSS目前看來只吃炮擊、轟炸、飛彈三種傷害,培養高契合的驅逐、堡壘勢在必行(轟炸的話航母實在太難契合)。
  • 湖北2010年自考社會心理學課程考試大綱
    這些研究主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又通過各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獲得研究結論,因此此課程一方面具有深厚而嚴謹的理論知識,可以提高學生對人類社會行為問題研究的理論深度,另一方面又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可以提高學生在人際交往、人際溝通、管理、學習等方面的能力,並且結合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更好地進行工作,有利於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 存在主義下的自由和理想:你的詩和遠方在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每當遇到無法承受的苦痛時總是不禁淚如泉湧你都經歷過什麼又目睹過什麼呢——《非自然死亡》主題曲Lemon存在主義下的自由和理想存在是並無理由的。但人的本質來源於存在後的選擇,所以,人的存在同人的選擇以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分不開的,死亡其實也是生命的另一種體現。每個人無法對自己的出生負責,但可以對死亡做出選擇。
  • 意義的獵手 ——論作為存在主義文本的《意義與無意義》
    [5]關於此期間梅洛龐蒂與薩特的交往情況,可參見張穎.早期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A].載高宣揚主編.法蘭西思想評論(2014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5—206.另外,此後梅洛龐蒂與薩特的關係起伏較大。尤其是韓戰爆發以後,二人徹底決裂,梅洛龐蒂退出《現代》雜誌的編輯部,也離開了以薩特為首的存在主義圈子。儘管這是一個突發事件,但分裂的隱患並非自那時始。
  • 義大利留學:專業解析,當今社會最需要的職業:心理學
    當今這個高壓的社會下,雖然人人都對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嚮往,但是每個人的生活壓力會越來越大。在中國,每100萬人中只有2.4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我國有心理學系的大學只有60所左右。臨床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重要分支。
  • 何謂「向死而在」——兼論其與存在主義的聯繫
    何謂「向死而在」——兼論其與存在主義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