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相信人通過自由選擇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並能自我實現,其哲學基點是人本「性善」。
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相信人通過自由選擇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並能自我實現,其哲學基點是人本「性善」。
眾所周知,起源於19世紀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其核心理念在心理學領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隨著羅洛·梅(Rollo May)把歐洲大陸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心理療法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已發展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然而,在東方社會,存在主義心理學目前還沒有進入到東方主流心理學的範疇。
關注「人的存在」是共同的哲學基點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是關注「人的存在」,與東方重「人文」輕實證科學的傳統社會價值極為吻合。存在主義哲學產生的背景是對科學主義無視「人性」提出質疑,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因重新關注「人的存在」而獲得西方社會的歡迎。在東方社會,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重「人文」輕實證科學的價值傳統,一些傳統文化思想也一直主導著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如重視與人「自身存在」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實際上指的就是人每天要時刻關注反省自身的「存在」。
其次,存在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與東方社會人本「性善」的傳統觀念具有相同的哲學基點。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自身的選擇力量,相信人通過自由選擇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並能自我實現,其哲學基點是人本「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是東方社會普遍認同的生活哲學觀念,相信倫理道德的內在自我約束調節功能。人文的東方社會有促進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的哲學土壤。
「我—你」關係與「內省」融會貫通
對於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內部有一些不同看法,作為把歐洲存在主義心理學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羅洛·梅的一些觀點值得關注。羅洛·梅吸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我—你」關係的學說,提出人存在於世界上的三種方式——人與環境、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的三維關係,並把這三種方式視為有機聯繫的整體,從而構成一個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要求病人在與外部世界、與他人的關係中體驗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他認為,「健康的人,認識並欣然接受對社會的責任感;反之,自私的個人,並不自由,正因為他過分強調自我,使他與社會產生疏離並形成孤獨。」這種把個人自由、個體生命的意義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聯繫在一起,構成一種內外一致、人格整體的治療目標,與東方社會注重「關係和諧」、「天人合一」以及強調集體利益的「整體價值觀」是一致的。在東方社會,如果沿著羅洛·梅所指引的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目標方向去嘗試,選擇符合東方社會「整體」價值觀的治療方向,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在東方社會的個體治療中就可能容易實現。
在治療方法上,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把「理解」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強調人的真實的或內在的自我,強調領悟到人生意義而重建自我。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理念,不受外來幹擾,即自我理解(內省)。東方佛教的「禪宗」和儒學的「內省」事實上都是在強調通過「理解」而更好地體悟自身的「存在」。儒學的「內省」一方面要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客觀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在覺知自己的同時有所體悟,體認天道並知己不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與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方法通過「理解」然後「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方法在東方社會若能與儒學「內省」的方法有機結合,將對東方社會個體心理健康有更多幫助。
社會價值取向是關鍵
人文的東方社會有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的哲學基礎,在治療目標和治療方法上也存在著一些契合點,但是,一種理論要能得到一個社會的接納,除了要有共同的哲學基點,社會價值取向也是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個體存在意義的追求與社會的整體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要完全適應並成為東方社會的主流心理學,需要考慮與東方本土文化價值取向的契合。「整合」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優秀品質,存在主義心理學若能吸收東方社會價值的精髓,將更加豐富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內涵;東西方關於人類「存在」的理解若能達成共識,將為促進世界心理學流派的整合及人類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羅洛·梅認為,人在世界中存在有三種方式,即周圍世界、人際世界和自我世界。人際世界,是由人與人之間雙向互動構成的世界。羅洛·梅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一個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他存在於人際關係的互動中。他說:「自我內在世界以假定自我意識、自我關係的存在,也只有人才有這種體驗。但這種體驗不僅僅是主觀的內在的,它也是一種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可以真實地觀察世界,並與之發生關係。這是一種理解,理解世界上的事物,如一束花或某個人,對我所產生的意義。」由此可看出,個體生命的意義絕不是單個人孤立存在的意義,它的意義在於「理解」到了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束花或某個人)對「我」產生的意義。每一個人在探索自身生命意義的道路上如果能發現「共存」的樂趣與價值,並以此作為人生意義構建的重要元素,在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同時感受到個體生命的意義,這將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一書中就論述了對話在心靈溝通中的重要作用;羅傑斯(Carl R. Rogers)把醫患之間在心理治療中的對話發展為具有合作性的群體對話。把「共存」作為存在主義心理學內涵的延展並在心理治療中加以應用,由此,存在主義心理學將獲得重視「關係和諧」的東方社會的青睞,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將對東方社會個體心理健康有更多幫助。同時,這將是對馬丁·布伯 「我—你」關係學說的進一步豐富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心理學研究中心)
連結
存在主義心理學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受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影響,從哲學的高度解讀人的心理並進行心理治療。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認為人存在的意義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強調人的存在價值,主張人有自行選擇其生活目標及生活意義的自由,重視現實世界中個人的主觀經驗,強調人須對其自由行動所產生的後果負責。
存在主義心理學方法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客統一的研究範式,反對把認識和體驗的主體與被體驗的客體加以割裂;二是整體論的研究路線,主張將個體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聯繫在一起,構成一種內外一致的人格整體,通過對某些外部表現的觀察和分析來了解人的內部存在;三是價值觀的研究立場,即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關心人的潛能和發展,把人生的意義、價值觀、自由選擇、潛能和責任等作為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四是研究方法的主觀性,強調嚴格忠實於研究對象的本性,直接與人的精神生活融會共存;五是「對話」心理學,重視對話的重要性,重點在於從根基上消除主體與客體間的分裂。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羅洛·梅,著有《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1969)和《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1975)等。作為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的重要代表人物,羅洛·梅於1958年首次將存在主義思想介紹到美國,不僅建立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體系,更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另一位代表人物,布根塔爾(James F. T. Bugental)是美國存在分析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建立者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的第一任主席、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心理學服務協會的創建者。他不僅建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框架,而且促進了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發展。
(摘自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羅洛·梅等《存在:心理學與精神學的新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