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森林裡的隱居者
1936年,為躲避宗教迫害,有一家人逃亡到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森林中,定居了下來。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與世隔絕後,家中的成員一一病逝或去世,最終只剩下一個女人,活到了今天。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女人,在零下50度的森林環境下,獨自生活了76年,一生未婚,無兒無女。
她每天醒來只想一件事:如何找到食物。
冬天有冬天的事情要忙:砍柴,存儲過冬要用的木材和食物。秋天有秋天的事兒要幹:森林裡各種蘑菇、漿果要採摘回來晾曬乾後裝起來備用。
夏天有夏天的活兒要做:捕魚、割草、修繕棲身的小木屋。春天有春天的生活:冰雪融化、播種、四處看看。
這個隱居避世在森林裡的女人,像動物一樣循四季變幻而生,日出時分外出勞作、尋找食物;日落時分回家休息,躲避猛獸。
廣袤的西伯利亞森林,有著無限的生命交響曲,而逃亡至此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女人。她在逐漸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與環境融為一體,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生命交響曲中,最為獨特的樂章。
後來無意中被科考隊發現之後,外界十分驚嘆人類在自然環境之下的頑強生命力。畢竟,嚴寒的西伯利亞森林也許適合動物,是野生生命的樂園,但絕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
然而,我們也許過於相信自己的推理,而低估了環境對人的激發與塑造能力。
隱居於此她,因為環境艱苦,所以一切吃住都簡化到了極致——吃單調的食物,通常只有土豆、胡蘿蔔、黑麥。
因為這些農作物比較容易耕種與存活,所以就成為了經常儲備的食物。實在沒有農作物可吃的時候,就去森林裡摘松子、野生蘑菇或者野漿果,以勉強果腹不被餓死。只要運氣好,還可以撿到被困的野生動物,又或者去冰河裡抓魚,一家人就可以吃上一頓肉。
正是這樣簡陋的環境,讓隱居於此的他們養成了少鹽、少油、多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加之森林裡的良好氣候條件,使得這一家人並沒有因為自然環境艱難、物質條件的匱乏,而早早死於荒野。
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往往超出了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存在的意義 VS環境心理學
網上很多人看了這一家人與世隔絕的生活之後,在讚嘆他們強大生命力的同時,也忍不住發出疑問:「這樣與世隔絕,不知世界變化與發展的活著,跟動物有什麼區別?他們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
此問一出,圍觀者紛紛表示贊同。客觀而言,無論外界是否贊同,都與隱居者無關。
他們聽不到,也並不關心這些;他們最關心的,是眼前每一件具體的生活需要,每一次為了生存而做的各種努力與付出。因為,在森林裡,他們只需要關注和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可以存活。活下來之後,才有時間和精力去想別的。
所以,在此之前,有什麼必要去關注,自己生存世界之外的世界,發生了什麼,有什麼,對自己有何影響呢?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活法」。
活得越簡單,目標越明確,就越能夠集中所有注意力,把簡單的事情做到位。
對於隱居者來說,只需要集中於生存、食物這兩樣,做到這些就完全夠了。因此,他們拒絕了政府的邀請,選擇繼續留在森林裡,過自己自足的日子。
雖然這種選擇,在外人看來愚蠢、落伍、固步自封,但對於安心於生命本身的隱居者而言,卻是存身於西伯利亞自然森林環境中,唯一實用的決策,以及存在的意義。
對於可以重返人類社會卻拒絕回歸的隱居人來說,在特定環境之下,維繫好生命狀態本身,就是他們活著的意義,存在的意義。
心理認知偏差:我的存在方式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從社會學角度而言,不同的社會或自然環境,有不同的存在規則。選擇在何種環境中,以何種方式生存,雖然看似是人們自己拍腦袋做出的決定,心裡怎麼想,自己就怎麼做。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環境因素決定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決策。
說到底,環境心理影響 + 場景決策心理作用力,就是人們行動的動力。
而圍觀者之所以認為隱居者活得像動物,存在無意義,無非是站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立場上,以及自身的喜好抉擇上,去衡量和判斷其他人的行為。
在普通人看來,自己的生活環境與狀態,才是正常有序有價值的,脫離了自己的環境模式,就是不正常的。實際上,這是一種強烈的認知錯覺。在心理學上,它被叫做認知偏差。
拒絕回歸人類社會是因為患有孤僻症嗎?
當隱居西伯利亞森林中的隱居者家庭,只剩下最後一個孤獨的女人時,當地政府曾打算在社區為這個女人建好房子,將年老無所依靠的她接到城市中生活。
出人意料的是,她拒絕了。
唯一一次讓她拿起政府專門給她配備的衛星電話向外界求助,是因為她的雙腿被雪水凍壞了,無法外出尋找食物。醫生為她檢查治療後告訴她,以她日漸年邁的身體狀況,不應該再回到那片森林去受苦,而應該留在生活物質條件較為方便豐富的城市生活。
但是,腿傷治癒之後,這個隱居家庭的最後一個成員,仍然選擇回到那片森林,回到那個破舊的小木屋。在那裡,她只需要考慮一件事:食物,也只需要跟靜謐而單純的森林待在一起。她不需要太多社交,她也不需要親戚或宗教的慰藉與包裹。
她曾經在政府的幫助下,走出森林回到城市中,與同宗教的教徒會面;也曾回到家鄉與親戚們再度相逢。但是,她感覺不到任何有益處的關聯。
生活空間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即使同為宗教徒,也不再有同宗感;即使身上有血緣關係,她也沒有感覺到應有的溫情與愜意。
孤僻大概也由此而來,當一個人換了環境之後,如果她沒有與新環境產生任何有價值有觸動感的情感或現實關聯,那麼退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裡,才是這個人的正常選擇。而我們經常以為,拒絕人群=孤僻。
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如果一個人拒絕了與她無關的東西,恰恰是她完全擁有自己的時候。
生命就是種種時刻匯聚在一起的經歷,若能完整而圓滿的經歷自己,擁有自己,也不失為一種萬幸。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Hood, B. M. & Bloom, P. (2008). Children prefer certain individuals over perfect duplicates. Cognition, 106(1), 455–462.
[2]Wegner, D. (2002).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