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王菲與方舟子之爭使科學與宗教的相關話題再一次甚囂塵上,事件之末是王菲灑脫退場,但類似方舟子思維的人群還大有人在。這些人其實很善良,因此,很有必要讓他們了解一點有關科學與宗教信仰的關係。本文作者是國內社會科學的著名學者,應鳳凰網華人佛教的邀請,動筆撰寫了這篇關於宗教與科學關係的文章,此文也是近年來學術界向「科迷」「普及」科學難得的好文章。由於本文作者不屑於參與和方舟子的任何接觸,因此,用「石決明」發表此文。
宗教信仰與科學似乎是一對冤家,起碼在中國是這樣,從SCIENCE這個詞被翻譯成「科學」開始,它就是被放在宗教的對立面上。「賽先生」一來,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應該被取代,唯有賽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實,其它都是迷信!
這就是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20世紀的「科學主義」的基本理念之一,對宗教信仰「除魅」的大旗從那時起就已經被高高舉起。可惜的是,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這面旗幟現在已經不那麼豔麗,宗教信仰不僅沒有被徹底「除魅」,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反倒出現了「復魅」的思潮。既然稱為思潮,就不是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相當一批對宗教信仰具有深入研究、深刻思考的學者的理念,而是相當大的一個人群對宗教信仰的執著堅持、心悅誠服。這個人群大到佔了人類的五分之四以上,當然絕非科學主義者認為的那樣是被「騙子」碰上的一大群「傻子」。這是宗教學者自己原本都沒有想到的,更是科學主義者怎麼也想不明白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就因為科學並沒有如同它剛剛露面時自詡的那樣不負眾望地將人類的一切問題迎刃而解,誠然,19、20世紀以來技術發明有所進步,物質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精神層面、心靈層面的問題,和千年之前似乎沒什麼兩樣。技術發達,並不能直接充實心靈空虛;物質條件改善,並不能直接導致道德高尚。科技與信仰是兩條並行線,它們可以相互感應,但是並不能相互取代。而且,科學是人類在浩瀚的一般認知層面劃了一個圓圈,所知越多,未知反倒更多。已知的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未知的,既然叫做未知,那麼科學只能繼續探索,卻不能以不知為知,不能在未知的領域也插上霸主的旗幟。於是,信仰,宗教信仰,就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它不需要基於科學在已知前提下的「實證」,它根據的恰好是科學尚且未能解釋而客觀卻存在的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的事實。因此,既然科學不能解釋,就沒有理由不允許人們去感受、去理解、去判斷、去信仰。
宗教曾經王道地發展科學以論證自身的合理性,也曾經霸道地限制科學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缺陷。但是那基本已經是歷史。從政教分離成為現代國家的基本原則之後,還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宗教嚴重迫害科學的事件。
反倒是科學和國家權力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對宗教的迫害卻是登峰造極。前蘇聯是一個典型範例。「科學」,在極權國家,不是一個簡單的代表「分科之學」的技術名詞,它具有極其濃厚的政治色彩,是一頂可以置人於死地的大帽子,是可以與古代所謂「天命」等價的一道護身符,是誰反對誰就是「反動派」就是「反革命」就是「大逆不道」的「渾元金鬥」。以「科學」自居,其實是表示只有我才絕對正確!
科學的出現,起初只是技術層面的、面對自然面對物質的、與生產力的提高緊密聯繫的一支力量。其後不久,就出現所謂社會科學。於是,對物質和自然進行研究的方法,逐漸運用到對精神和心靈的研究之中。典型的例證是從達爾文(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的自然科學到達爾文主義的社會科學,馬克思指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非常有意義,這本書可以用來當做歷史上的階級鬥爭的自然科學根據。」其後,尼採(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不僅接受這個科學,而且發展了它。據有關資料指出:「社會達爾文主義曾在歐洲的一些社會圈子裡,特別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知識分子之間廣泛流傳。哲學家尼採創造了『超人』這個概念。在國際政治上,各帝國之間的競爭鼓勵了軍事化和對世界依照殖民勢力範圍進行劃分。當時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解讀更側重於物種間的競爭而非合作。社會達爾文主義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納粹德國的領土擴張和種族滅絕政策有重要影響。」
歷史證明,科學,沒有絕對正確。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必須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更新,當時空證明某一種理論已經表現出其局限性和謬誤時,則必須更新甚至摒棄之。因此,就歷史時空而言,科學理論是不穩定的,過去是數十年一變,十數年一變,現在是數年一變甚至一年數變,變的根本原因是尚且不能完全真實反映現實的科學,必須通過揚棄使其自身距離真實越來越近,使其對現實的作用越來越強。科學,也是不能被迷信的,它並非萬能。
然而,宗教卻顯現出相對的穩定。目前的幾大世界宗教,幾乎都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原始宗教甚至數萬年之久,其基礎理論並沒有根本變化,基本都是圍繞著人類的最根本困惑堅持一些道德倫理的底線,包括對神的信仰,並沒有脫離做人的範疇。出世的宗教,它要解決的問題歸根結底仍在世間。對於宗教信仰者而言,宗教的終極目標是絕對真理,對這一真理的證明,在內而不在外。「夏蟲不可語冰」,是信仰者對非信仰者的理解。蝌蚪在水中,青蛙在岸上,應該有各自的天地,各自的自由。
如今,宗教與科學以對立的姿態頻繁出現,主要是在我們這個以無神論著稱的國度。按照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政策,信教的與不信教的,要互相尊重。建設和諧社會,不以宗教信仰劃界。但是,總有那麼一部分信科學的,總認為自己要比信宗教的高一等,要更聰明、更進步、更正確。他們不斷重複千百年來對宗教的詰難,幾乎沒有新話題、新思維、新邏輯。他們所標榜的「科學」,絲毫不能動搖信仰者的信仰,然而他們仍然屢屢在宗教信仰方面挑起事端,不知居心何在?無論對他們自己或對整個社會,這種滋事挑釁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方舟子對王菲的一段很自然、很純樸、很善意的微博發起攻擊,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方舟子這個人,用老百姓的話講,是個「攪屎棍」。王菲稱其為「方老師」,實在是太淑女了。我本無意觸及這個纏不清的人,但是朋友約我說幾句閒話,我想,儘管不像方舟子的為人但是類似方舟子的思維的人群還是有的,他們是很善良的,總應該讓他們了解一點有關科學與宗教信仰的關係,因此,鬥膽寫下上述的看法。我聲明絕不接方舟子或什么子的招,我只是講了自己的看法,並不強求任何人接受,因此即便反對也很正常。就是說,如果看了就罵,那就憑他去仰天吐唾沫,我不想還嘴。
王菲對烈火沒有能夠侵襲的佛像禮讚,是由衷的,完全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類似的奇蹟,世界宗教的歷史和現實中不勝枚舉。方舟子要想一一駁倒,是盡其一生也做不完、做不到的。不能不承認,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存在奇蹟,而且不是哪一個人能夠說明或證明的。奇蹟,對感受者而言,無需別人承認或驗證。這樣的奇蹟,我本人就多次看到。例如,在巨大佛像開光之際,出現極其特殊的天象。雖然我們現代人都知道「雲騰致雨,露結為霜」,但是,為什麼就在那一刻,雲開霧散,佛光燦爛?其因緣何在?氣象學家只能描述風風雨雨的動向,他們同樣無法解釋這一刻的發生是為什麼。如果只見過一次,是偶然;但是多次見過之後,只要還承認這個事實,哪一個人能夠不受到震撼?除非偏執,誰也無奈。類似的超常現象,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人生現象,如果都能夠完全解釋清楚,或許就不會再出現宗教信仰。只是這個「如果」幾乎是永遠沒有可能的,對這一點,我們倒可以貿然下個斷言。
王菲已經退場,她很灑脫率性,我甚為欣賞。我說了這麼多,也該學學王菲,也退場吧?
誰願意說,請接著。
2011年2月10日凌晨
李向平:科學與宗教信仰之間完全對立嗎?
汪海波:切不可從「科迷」成長為「科賴」
魏德東:不能期待一種方式解釋世界
王志成:罵戰讓人們認識更多佛教與科學文明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
【頭條】: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觀點】 汪海波:切不可從「科迷」成長為「科賴」
【眾生】:感動殺手的作家
【一日禪】:為人生制定目標 不要停在半路
【心靈物語】:用左手溫暖右手
【讀書】 頓悟:因病悟得真實相
【圖片】:情系梅裡——永遠的處女峰(上)
【朝聖】:洋和尚的修行日記——洛杉磯市中心
【禪茶】:從閩東探尋日本茶道歷史淵源
【法訊】:湖北黃梅四祖寺將啟建上元節吉祥法會
【影音-講經說法】:界詮法師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講
【素食】:素食者如何才能在日常飲食中保證「均衡營養」呢
【書店】:乾隆大藏經(豪華典藏版)
【覺悟】:佛陀的十大弟子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佛藝】:水月觀音至善至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