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王菲與方舟子之爭使科學與宗教的相關話題再一次甚囂塵上,事件之末是王菲灑脫退場,但類似方舟子思維的人群還大有人在。這些人其實很善良,因此,很有必要讓他們了解一點有關科學與宗教信仰的關係。本文作者是國內社會科學的著名學者,應鳳凰網華人佛教的邀請,動筆撰寫了這篇關於宗教與科學關係的文章,此文也是近年來學術界向「科迷」「普及」科學難得的好文章。由於本文作者不屑於參與和方舟子的任何接觸,因此,用「石決明」發表此文。

宗教信仰與科學似乎是一對冤家,起碼在中國是這樣,從SCIENCE這個詞被翻譯成「科學」開始,它就是被放在宗教的對立面上。「賽先生」一來,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應該被取代,唯有賽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實,其它都是迷信!

這就是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20世紀的「科學主義」的基本理念之一,對宗教信仰「除魅」的大旗從那時起就已經被高高舉起。可惜的是,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這面旗幟現在已經不那麼豔麗,宗教信仰不僅沒有被徹底「除魅」,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反倒出現了「復魅」的思潮。既然稱為思潮,就不是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相當一批對宗教信仰具有深入研究、深刻思考的學者的理念,而是相當大的一個人群對宗教信仰的執著堅持、心悅誠服。這個人群大到佔了人類的五分之四以上,當然絕非科學主義者認為的那樣是被「騙子」碰上的一大群「傻子」。這是宗教學者自己原本都沒有想到的,更是科學主義者怎麼也想不明白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就因為科學並沒有如同它剛剛露面時自詡的那樣不負眾望地將人類的一切問題迎刃而解,誠然,19、20世紀以來技術發明有所進步,物質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精神層面、心靈層面的問題,和千年之前似乎沒什麼兩樣。技術發達,並不能直接充實心靈空虛;物質條件改善,並不能直接導致道德高尚。科技與信仰是兩條並行線,它們可以相互感應,但是並不能相互取代。而且,科學是人類在浩瀚的一般認知層面劃了一個圓圈,所知越多,未知反倒更多。已知的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未知的,既然叫做未知,那麼科學只能繼續探索,卻不能以不知為知,不能在未知的領域也插上霸主的旗幟。於是,信仰,宗教信仰,就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它不需要基於科學在已知前提下的「實證」,它根據的恰好是科學尚且未能解釋而客觀卻存在的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的事實。因此,既然科學不能解釋,就沒有理由不允許人們去感受、去理解、去判斷、去信仰。

宗教曾經王道地發展科學以論證自身的合理性,也曾經霸道地限制科學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缺陷。但是那基本已經是歷史。從政教分離成為現代國家的基本原則之後,還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宗教嚴重迫害科學的事件。

反倒是科學和國家權力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對宗教的迫害卻是登峰造極。前蘇聯是一個典型範例。「科學」,在極權國家,不是一個簡單的代表「分科之學」的技術名詞,它具有極其濃厚的政治色彩,是一頂可以置人於死地的大帽子,是可以與古代所謂「天命」等價的一道護身符,是誰反對誰就是「反動派」就是「反革命」就是「大逆不道」的「渾元金鬥」。以「科學」自居,其實是表示只有我才絕對正確!

科學的出現,起初只是技術層面的、面對自然面對物質的、與生產力的提高緊密聯繫的一支力量。其後不久,就出現所謂社會科學。於是,對物質和自然進行研究的方法,逐漸運用到對精神和心靈的研究之中。典型的例證是從達爾文(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的自然科學到達爾文主義的社會科學,馬克思指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非常有意義,這本書可以用來當做歷史上的階級鬥爭的自然科學根據。」其後,尼採(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不僅接受這個科學,而且發展了它。據有關資料指出:「社會達爾文主義曾在歐洲的一些社會圈子裡,特別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知識分子之間廣泛流傳。哲學家尼採創造了『超人』這個概念。在國際政治上,各帝國之間的競爭鼓勵了軍事化和對世界依照殖民勢力範圍進行劃分。當時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解讀更側重於物種間的競爭而非合作。社會達爾文主義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納粹德國的領土擴張和種族滅絕政策有重要影響。」

歷史證明,科學,沒有絕對正確。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必須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更新,當時空證明某一種理論已經表現出其局限性和謬誤時,則必須更新甚至摒棄之。因此,就歷史時空而言,科學理論是不穩定的,過去是數十年一變,十數年一變,現在是數年一變甚至一年數變,變的根本原因是尚且不能完全真實反映現實的科學,必須通過揚棄使其自身距離真實越來越近,使其對現實的作用越來越強。科學,也是不能被迷信的,它並非萬能。

然而,宗教卻顯現出相對的穩定。目前的幾大世界宗教,幾乎都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原始宗教甚至數萬年之久,其基礎理論並沒有根本變化,基本都是圍繞著人類的最根本困惑堅持一些道德倫理的底線,包括對神的信仰,並沒有脫離做人的範疇。出世的宗教,它要解決的問題歸根結底仍在世間。對於宗教信仰者而言,宗教的終極目標是絕對真理,對這一真理的證明,在內而不在外。「夏蟲不可語冰」,是信仰者對非信仰者的理解。蝌蚪在水中,青蛙在岸上,應該有各自的天地,各自的自由。

如今,宗教與科學以對立的姿態頻繁出現,主要是在我們這個以無神論著稱的國度。按照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政策,信教的與不信教的,要互相尊重。建設和諧社會,不以宗教信仰劃界。但是,總有那麼一部分信科學的,總認為自己要比信宗教的高一等,要更聰明、更進步、更正確。他們不斷重複千百年來對宗教的詰難,幾乎沒有新話題、新思維、新邏輯。他們所標榜的「科學」,絲毫不能動搖信仰者的信仰,然而他們仍然屢屢在宗教信仰方面挑起事端,不知居心何在?無論對他們自己或對整個社會,這種滋事挑釁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方舟子對王菲的一段很自然、很純樸、很善意的微博發起攻擊,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方舟子這個人,用老百姓的話講,是個「攪屎棍」。王菲稱其為「方老師」,實在是太淑女了。我本無意觸及這個纏不清的人,但是朋友約我說幾句閒話,我想,儘管不像方舟子的為人但是類似方舟子的思維的人群還是有的,他們是很善良的,總應該讓他們了解一點有關科學與宗教信仰的關係,因此,鬥膽寫下上述的看法。我聲明絕不接方舟子或什么子的招,我只是講了自己的看法,並不強求任何人接受,因此即便反對也很正常。就是說,如果看了就罵,那就憑他去仰天吐唾沫,我不想還嘴。

王菲對烈火沒有能夠侵襲的佛像禮讚,是由衷的,完全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類似的奇蹟,世界宗教的歷史和現實中不勝枚舉。方舟子要想一一駁倒,是盡其一生也做不完、做不到的。不能不承認,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存在奇蹟,而且不是哪一個人能夠說明或證明的。奇蹟,對感受者而言,無需別人承認或驗證。這樣的奇蹟,我本人就多次看到。例如,在巨大佛像開光之際,出現極其特殊的天象。雖然我們現代人都知道「雲騰致雨,露結為霜」,但是,為什麼就在那一刻,雲開霧散,佛光燦爛?其因緣何在?氣象學家只能描述風風雨雨的動向,他們同樣無法解釋這一刻的發生是為什麼。如果只見過一次,是偶然;但是多次見過之後,只要還承認這個事實,哪一個人能夠不受到震撼?除非偏執,誰也無奈。類似的超常現象,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人生現象,如果都能夠完全解釋清楚,或許就不會再出現宗教信仰。只是這個「如果」幾乎是永遠沒有可能的,對這一點,我們倒可以貿然下個斷言。

王菲已經退場,她很灑脫率性,我甚為欣賞。我說了這麼多,也該學學王菲,也退場吧?

誰願意說,請接著。

2011年2月10日凌晨

李向平:科學與宗教信仰之間完全對立嗎?

汪海波:切不可從「科迷」成長為「科賴」

魏德東:不能期待一種方式解釋世界

王志成:罵戰讓人們認識更多佛教與科學文明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

【頭條】: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觀點】  汪海波:切不可從「科迷」成長為「科賴」

【眾生】:感動殺手的作家

【一日禪】:為人生制定目標 不要停在半路

【心靈物語】:用左手溫暖右手

【讀書】 頓悟:因病悟得真實相

【圖片】:情系梅裡——永遠的處女峰(上)

【朝聖】:洋和尚的修行日記——洛杉磯市中心

【禪茶】:從閩東探尋日本茶道歷史淵源

【法訊】:湖北黃梅四祖寺將啟建上元節吉祥法會

【影音-講經說法】:界詮法師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講

【素食】:素食者如何才能在日常飲食中保證「均衡營養」呢

【書店】:乾隆大藏經(豪華典藏版)

【覺悟】:佛陀的十大弟子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佛藝】:水月觀音至善至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科學也好宗教也罷,重要的是敬畏之心,不迷信
    然而,真的是科學的發展使人不再信仰宗教嗎?我不這麼認為。那要看你怎麼理解宗教。我的爺爺是個農民,但卻飽讀詩書,還寫得一手好字。小時候,他除了常和我說歷史故事外,也常和我說神話故事。鄉親們家裡做法事時法師耍的那些小把戲,爺爺也總能說穿於我,讓我不被迷惑。我的奶奶,目不識丁,但每每我說怕神怕鬼時,她總會說「人死如燈滅,這世上哪有什麼神鬼」。然而,即使他們從「破四舊」、「立四新」中走過來,即使他們相信科學並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但逢年過節,他們總是要點上幾柱香,祭天地神靈和祖宗,祈求神靈和祖宗的保佑。現在想來,爺爺奶奶這是一種「不迷信宗教,但存敬畏之心」的信仰方式。
  • 科學vs宗教?不,科學與宗教攜手並行
    究竟是宗教還是邪教、是信仰還是迷信,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跨過禁區,就會使正當的宗教信仰走向偏執的另一端。宗,立足於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體系(資料圖)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中,宗教是「宗」和「教」的合稱。宗,立足於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體系,師生、師徒之間的文化傳承則屬於其廣義上的延伸。
  • 21世紀了,我們的信仰應該是科學
    既然說到了信仰,那麼科學為什麼會成為一種信仰呢?首先我們傳統理解的信仰大概就是宗教信仰,也就是我們農村人說的封建迷信。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傳統的信仰都是無理無據的,就是神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與我們的經驗和感覺聯繫起來,我們無從推理論證,只是所有人相信,然後我們也就信了,所以這就是愚昧無知的農村人的宗教信仰!我們只要保持適當的信任即可,有時候也是一種心靈安慰,但絕不能完全相信。
  • 迷信的鴿子-科學教-人類信仰的危機與未來
    迷信是什麼 漢語詞典: 「迷信」,漢語詞典中有兩層意思,1.對神仙鬼怪的盲目信仰;2.泛指缺少科學論證基礎的信仰。個人總結: 是對未知事物的錯誤認識.宗教迷信 漢語解釋: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 宗教與迷信經常放在一起,縱觀現在幾大宗教,宗教起源於真實人物/歷史, 不具備迷信那麼廣的含義, 但不可否認二者具有一定的交集.
  • 正確區別對待宗教問題,分清哪些是科學,哪些是宗教迷信
    宗教的本質,是說創世神創造宇宙一切,創造人的靈魂,從而牢固控制人心,創世神宗教有一套嚴肅的組織,嚴密的教儀,嚴格的洗腦程序,嚴歷的傳教士,用一定的時間和手段,不斷重複謊言,形成記憶定式,固定的意識形態,還利用特異功能等小手段,如治病等,還有些收買人心的善行等一整套傳教方法建立起來的人類特殊組織,並實現了斂財養教傳教的產業化,其目的是控制整個人群,族群,利用宗教實現統治者的目的。
  • 官員迷信並不代表缺少科學素養
    官員迷信並不代表缺少科學素養 李鴻文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1-18    [列印] [關閉]     官員迷信的新聞時有耳聞愛因斯坦是大科學家,但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我們總不能因其相信上帝就說他缺少科學素養吧?    我之所以對官員的科學素養這麼篤定,是因為我們的官員早就年輕化、知識化了。他們早就把碩士、博士文憑揣到懷裡了,早就把客座教授、名譽院長之類的頭銜往腦袋上戴了,要說這2%的心存迷信的官員缺少科學素養,打死我都不相信。    在對待科學與迷信的問題上,一些官員表現出人格分裂的特質。
  • 《周易》預測是「迷信」還是「科學」?
    雖然國學熱持續了許多年了,但是一聽到《周易》還是會有人說:你那是迷信,21世紀我們只相信科學。其實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迷信」與「科學」的定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光就二者的定義都有無數種說法。或者說,二者的定義還沒有定論。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科學。
  • 就現代人對於科學的信仰會大於對宗教的信仰嗎?你怎麼看的!
    就趨勢下有越來越相信和依賴科學,那麼在沒有了宗教信仰後,這會是一件正產的事情嗎?佛教文化可以說,就現代科學它都是在意識上反宗教面目出現的,並且逐漸從宗教和哲學當中相剝離開,能夠取得無比輝煌的成就的同時就因為連我們身邊的掃地機器人,我們都是以實用主義出發的科學讓我們能夠看到的。但是在任何的信仰上,它似乎都應該具有具體的固化的內容,也就是要有一個傾向性,就科學的發展,它所展現出來的是在科學與一個日新月異,同時與時俱進的認知方向上它在比起以前的宗教信仰,它更是一種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認知方式,有的更是一種新理論,不斷地淘汰舊理論,落後理論的一個過程。
  • 宗教面向科學,科學追求真理。當下科學應對自然發展的瓶頸
    唯神宗教和唯物科學唯物科學批判唯神宗教但無法打破宗教神學歸根結底是沒有觸及真理無法剝除神學迷霧。宗教教導人戰勝自私自我克制貪婪欲望,在初期社會利用未知引導人向善維護推動文明發展,科學發展使宗教的迷信信仰趨向淡薄。唯神是迷信,唯物會迷茫何謂生物?
  • 迷信的人也相信科學嗎?這個回答你絕對想不到
    迷信的人也相信科學嗎?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科學和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不是必然的。一般情況下,迷信的人總是對科學敬而遠之的,因為宗教信仰中總有這麼一個創世主,這跟科學發現的進化論對世界的解釋是矛盾的。論文的作者之一,達勒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麥克菲爾斯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說道,他發現,科學和宗教之間存在著矛盾,在某些地區,某些人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
    兩人就一尊火災中「完好無損」的木製佛像展開了一番關於信仰和科學的辯論,王菲認為方舟子是「科學的不講理」,方舟子則回敬稱王菲「不要信仰地不講理」。那麼,王菲方舟子之爭究竟是出於對科學的迷信而作的捍衛還是對信仰而作的本能呵護?鳳凰網華人佛教將就此事件獨家採訪哲學界、佛學界、科學界等知名學者,由他們為我們解讀王菲方舟子之爭的學術觀點。以下是上海佛教協會金易明先生的觀點。
  • 波義耳的科學與信仰
    整個歐洲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基督徒——即使內心信仰可能並不正統,但至少是名義上的基督徒。不過這最多只是一種過於簡單化的解釋。這些科學家生活在基督教佔主導地位的歐洲是事實,但是在他們生活的年代,歐洲已經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那個年代已經出現很多強烈反教會、反宗教的無神論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實際上這些基督徒科學家裡面有很多當年跟反對基督教的知識分子有激烈辯論,有思想交鋒。
  • 「新無神論」的崛起:大聲說出自己對科學的信仰
    雖然整個論壇只有一天,但是熱愛科學、反對迷信的社會人士仍在這裡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該論壇受到了「新無神論」思想的直接啟發。「新無神論」是一項世界性的思想運動。近年來,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改變與不平衡發展,原本在科學與現代化進程中趨於下降趨勢的宗教力量(尤其是宗教極端主義、原教旨主義)有了強烈的反彈。
  • 關於巫術的誤解:比宗教更接近科學
    無論你相信與否,巫術是更接近科學的學科,而並非站在科學的對立面。大家之所以對巫術有迷信概念的誤解,一方面源自於巫術商業話的社會發展,一方面源自於對巫術和科學兩個概念的理解偏差。被祭祀和信仰的對象在中間發生了若干變化,有的神保留了下來,有的神消失了,有的人相信是多神控制著宇宙,有的人相信沒有那麼多,只有一個而已。無論如何,宗教在期間自然地產生了。以上,便是我對巫術、神學、宗教、藝術的發展概況。當然後來事情發生了一些變化。
  • 科聲小評:不存在迷信科學
    總能看到評論說「你們這些人是迷信科學,科學又不一定就是真理」。首先,科學不可能被迷信,其次科學從未承諾自己是真理。科學是一套會依據邏輯和實證來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範式。而迷信指的是「不需要理由的相信,不需要實證的相信,即便反證放在面前也要相信」。所以,說「迷信科學」,就好似在說「有病的健康人」,邏輯上就是不通的。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位網友在知乎網上提問稱 ,他的老師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 科學能從宗教中學到什麼,新一代無神論者試圖挑戰人類信仰
    布勞伊迫使他們重新審視這些畫作,並且重新評估他們曾經認為智商不高的祖先。幾年後,布勞伊寫道:「我們所看到的使我們陷入了無法形容的昏迷狀態。」布勞伊認為科學與宗教之間沒有衝突。他認為自己是經驗主義者,並根據事實檢驗了他的假設。他對舊石器時代藝術的看法無疑是由他的信仰所染上的。他被洞穴中的精神力量吸引到了洞穴中(他將其視為石器時代的避難所)。
  • 也談科學與信仰
    為了人類福祉的增長需要,就需要存優去劣,這項艱巨的工作需要依靠科學的成果來做標準。 孫紅霞概括地說:「不同區域和語境中的科學發展不同,人們的信仰觀自然也不同」,我想,這句話與上述三條相比較來看,剛好說反了。顛倒過來——人們的信仰不同,才造成了不同的科學發展。這樣說才順當,也才符合各處的歷史事實。
  • 何謂迷信?何謂科學?
    發現很多人分不清楚迷信與科學的區別,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存在失誤之處。迷信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迷信「即「迷失自性,而盲目地信從」之意。迷信是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說。「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理論上,如果不具備科學素養,都存在著「迷信」的可能性,即使是有些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如果沒有科學素養。與迷信對立的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是一種允許自我證偽的動態開放的可靠方法(科學不是任何科學理論),講究的是形式邏輯和證據。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據最新報導,該機構又於2014年底對65個國家的6萬多人作了同樣的調查,結果有63%的人說自己是信教者,22%的人說自己不是信教者,11%的人說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4%的人不回答。因為兩次調查的時間、方法和數據比較接近,我們可以取其平均數,則全球有61%的人口信仰宗教,12%的人口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7%的人口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