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潘:民族主義是陷阱,應培養更多世界公民

2020-11-23 環球網

(原題:「林來瘋」:想像共同體的狂歡)

誰也很難想到,在美國NBA這個「黑人當道」的賽場上,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小個子林書豪,居然幾乎一夜之間,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再度演繹了球場上一切皆有可能的奇蹟。

但是,與剛剛從這個賽場退役的姚明不同,除了球場上的那些精彩之外,林書豪的看點,在球場之外也很多,比如對他的血統與身份的關注討論。事實上,作為一個商業極度發達的國家,美國與美國人並不怎麼在意林書豪是華裔還是純粹美國人,他們更在乎的是他那未開發的商業價值。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也不必再自作多情,對於商業價值暴漲的NBA球員林書豪來說,我們還是別談感情的好,談感情,傷錢,正如英語諺語所說的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就是生意),而實質上林書豪也僅僅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完美的商業消費符號罷了。

國民心態與見識在進步

說了可笑,居然有中國媒體討論林書豪加入中國男籃的可能性,表示「更需要林書豪下定決心,抓住機遇」。而林書豪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表示,無論來C BA打球也好,還是加盟中國國家男籃,他都會認真考慮。

但在中國大陸的媒體報導裡面,很少提及林書豪的父母,他們拿美國護照,也保留臺灣護照。而且從文化價值觀上,他打球的動機是追求「永恆的快樂」,不是輸贏的快樂。「我不是為球迷打球,不是為家人打球,甚至不是為我自己打球,我必須要為上帝的榮耀打球。」如果放到中國,這番說法那就是政治不正確的,你必須為了國家榮譽為了集體打球的,連感謝也只能先感謝政府與國家。這也可以看出,林書豪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生在斯長在斯,和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一樣,一個徹頭徹尾的「香蕉人」(意指外表黃膚色,內心是認同白種人思想與文化的人,泛指在西方文化薰陶下出生與成長的中國華裔後代),「百分之百的美國人」、「代表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演繹了一場「美國夢」而已。

當然,我們也都看到,在全球的體育界,更換國籍或者雙國籍的運動員多如牛毛,不值得大驚小怪了。但在中國,社會對這樣換國籍的做法,卻經歷了一番曲折認識。最典型的就是桌球運動員何智麗(日文名叫小山智麗),她在中國桌球隊效力的時候,因為不服從領導安排,在1987年的39屆世乒賽當中沒有故意輸給隊友而遭到批評。何智麗一怒遠嫁日本,加入了日本國籍,成為日本桌球國家隊的一員。1994年,在第十二屆亞運會上,代表日本隊擊敗了鄧亞萍、陳靜、喬紅三員當時最頂尖的中國桌球大將。這讓很多國人的感情很難接受,所以很多激進的粉絲一直叫她「賣國賊」。

如今大家看到這樣事情早已很平靜了,像現在中國的桌球、跳水、羽毛球等傳統強勢項目上,被外國引進的球員與教練已經是比比皆是了。因此,當大家看到郎平帶領著美國女排回到中國的北京奧運會賽場上,並且戰勝了中國女排,奪走冠軍,人們依然是平常心待之。

中國國民心態的成熟與社會見識的進步,可以從對體育人物的關註上面得到淋漓盡致的反映。從以前把金牌視為性命,把冠軍視為民族英雄,到了現在開始反思唯金牌論、舉國體制的弊端以及開始關注英雄的背後的更多普通運動員,回歸到單純的體育競技當中,去享受純粹的快樂與激情。而這或許也是我們看待林書豪的最好方式與態度。

拒絕非理性的民族主義

儘管如此,現在很多人關注林書豪,仍未回歸到體育當中,而是對其華裔身份有過分解讀,引爆了民族主義意義上的狂歡,稱之為華人的驕傲、中國人的驕傲,媒體也想方設法把採訪往身份上牽連,再加上一些官方的表態,無疑將一個體育現象升級為了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事件。

其實,聯繫近些年來人們對於大陸移民的態度,就可以很好地發現人們對林書豪超級關注熱潮,有著怎麼樣的非常態了。2008年,著名影星鞏俐宣誓加入新加坡國籍,在網民中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動。隨後電影《建國大業》更是推波助瀾,人們發現,很多演員都是外籍,一時間,竟被很多人視為一件極為諷刺的事情。很多網友直接指出,這是不愛國,由此還對移民境外的明星們譏諷謾罵。

在這些指責裡,一些人習慣地把國籍與愛國聯繫起來,上升到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議題之中探討,全然沒有尊重個體權利下的理解。這樣的狹隘民族心態,在21世紀的今天,已經不合時宜了。

其實,正如著名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所言的,「它(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並且,它是被想像為本質上是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安德森特別提出了「盜版」(piration)——自覺的模仿——的概念來銜接先後出現的民族主義。為何「民族」竟會在人們心中激發如此強烈的依戀之情,促使他們前僕後繼為之獻身呢?安德森認為這是因為「民族」的想像能在人們心中召喚出一種強烈的歷史宿命感。無可選擇、生來如此的「宿命」,使人們在「民族」的形象之中感受到一種真正無私的大我與群體生命的存在。於是,「民族被想像為一個共同體,因為儘管在每個民族內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與剝削,民族總是被設想為一種深刻的,平等的同志愛。最終,正是這種友愛關係在過去兩個世紀中,驅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甘願為民族——這個有限的想像——去屠殺或從容赴死。」

英國歷史學家湯姆奈倫在《不列顛的崩解》一書中寫道:「『民族主義』是現代歷史發展中的病態。如同『神經衰弱』之於個人一樣的不可避免;它既帶有與神經衰弱極類似的本質上的曖昧性,也同樣有著退化成痴呆症的內在可能性——這個退化可能性乃是根源於世界上大多數地區所共同面臨的無助的兩難困境之中,並且,在多數情況下是無藥可醫的」。

作為中國人,對於民族主義的感受就更加強烈,百年來的恥辱近代史,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患上了敏感而激烈的民族心理,哪怕早已告別了被侵略的年月,但一旦碰上國際之間的糾紛,民族主義的話語就一瞬間迸發出來,近些年來,從抵制日貨、抵製法貨再到指責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說其「以巧妙的方式幹預中國輿論」、該「驅逐駱家輝」)等等,無一不是這種脆弱而敏感的非理性民族主義的產物。

培養出更多的「世界公民」

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或狹隘或激進),難以逃脫的關鍵詞就是「意淫」,不是「意淫」所謂外部敵人(仇視他國、動不動地發動抵制、呼籲政府態度強硬、慫恿不惜發動戰爭),就是「意淫」自己人(國際上挖掘中國元素)。當然,相比之下,後者並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但前者卻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認識。

民族主義會激發愛國心,但狹隘民族主義會成為中國前進的絆腳石。正如文化學者葛紅兵認為的: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民族整體憂患意識、自強意識和趕超意識,它能激發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奮進心和凝聚力,所以在一個特定的層面上,它可以被認作是一種積極的思想;然而,民族主義是一口布滿百合的陷阱,它同時也會導致孤立主義和對抗意識,拒絕同外族的融合、交流,拒絕對於世界性的普遍價值規範和政治、經濟、外交操守的認同,從而自絕於世界大家庭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個成熟的國家與國民,往往很少張口閉口搬出族群來說話,用民族主義的視角來看問題。因此,不管是對林書豪的過度想像,還是對明星移民的指責,抑或是對他國的激憤反對,本質上反襯出來的其實是這個國家和國民自信心的深度缺乏。

在對外上,對待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中國人總是容易陷入兩種陷阱:妄自菲薄和夜郎自大。而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自尊自強,卻很難。但正如華盛頓說的:一個國家總是慣於懷恨或喜歡另一個國家,它便形同一個奴隸,即成為自己的愛和憎的奴隸。民族主義心態往往導致態度和判斷都是缺乏理性的,而且極具危險性。推及國家層面,其弊更遠大於利。

回過頭來想,如果更多人放下狹隘的民族主義心態,轉而去建構一個更加開放的更加自信的中國國民心態與制度,是否比這爭執與考究祖籍地更值得關注呢?不禁試想,假如中國現在也能夠有一個白人成為我們政府系統的高官、各色皮膚的運動員進入中國國家隊,一堆人排著隊要入中國籍,那麼誰還糾結於林書豪的祖籍,代表誰參加國家隊比賽呢?更何況,隨著全球化與地球村的來臨,作為一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大國,更應該融入世界發展潮流與共同價值之中,培養出更多的「世界公民」,讓更多的國民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與價值,做一個心胸不僅有祖國更有全人類的「世界公民」!(張天潘 媒體評論人)

相關焦點

  • 世界公民是個偽命題
    當然,有時候除了重新包裝現有課程和充填一些流行語之外,他們並沒有做太多事情,他們將世界公民稱為「能在世界範圍內勝任工作的人」,他們能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工作,能跨越種族界限進行溝通,能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如果這就是世界公民的意思,那這與大多數學校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一直在做的事並沒有區別,其結果就是培養出遊歷甚廣、通曉多種語言並且對某個地區非常熟悉的人。凱南一定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
  • 胡適提倡世界公民——只論是非、常識和公義,不講國家和民族主義
    做世界公民,中國知識分子中由胡適最先提倡和引入中國。1914年,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爆發七個月的戰爭。其時美國為強權,墨西哥為弱國。當時胡適正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餘以為吾人不管國內國外只應奉行一個是非標準,否則無法爭論此事。胡適的文章大意是:此等但問國界、不論是非;但論民族血統、不問善惡之說,不對的。若一個國家的政府,違反憲法,向公民非法徵稅,或非法將我的財產充公,或未經審訊將我投入監獄,這種國家行為,侵害個人利益,也違反憲法精神,國家是對還是錯?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目前莫迪搞的那一套印度民族主義其實也是以印度教為根本的。印度《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支持者和反對者近兩日在德裡東北部多地發生衝突並引發騷亂。在印度首都新德裡,受害者家屬在醫院哭泣西方學者馬克思·韋伯把儒學也稱為一種宗教。在西方學者看來,宗教是意識形態中最最核心的東西。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這次抵制家樂福只是一個低級的錯誤,如果問題不是那麼低級,比如說,如果家樂福的大股東真有被指控的行為,會有更多的人經不起理性的考驗。民族主義只與傳統文化相關,它缺乏現代政治的價值指向,比如個人的自由、權利、法治,由民族主義凝聚的共同體中的成員很可能是臣民,只有以憲政愛國主義凝聚而成的國家,其成員才是公民。
  •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五維空間
    摘 要:通過對新時代公民培養模式的一到五維空間的步步探索,突出強調公民培養的基礎性、整體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公民教育中的生命維度不容忽視,否則公民培養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就無所適從。現代公民培養的關鍵環節,在於對道德以及道德本質的追問。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其中,人類學家也許不是最銳利最敏銳的,民族主義在人類學家眼中像是純然現代的東西,一種和傳統的、原初的人類社會不一樣的「雜質」。但是,20世紀的結構主義人類學似乎能為人們理解民族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的民族神話部分提供某些洞見。美國人類學家麥可·赫茲菲爾德的著作《文化親暱》即是試圖通過研究巴爾幹地區的傳統社會互動模式,來理解當代民族主義與政府組織、社會權威、族群之間的關係。
  • 趙鼎新:知識分子對「民族主義」的理解走入過哪些誤區?
    而知識分子們對民族主義在理解上存在過幾個誤區:他們認為民族主義往往有單一起源原因;民族主義有「民主」因素,民族主義需要公民;有好的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和壞的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民族主義有客觀基礎以及民族主義能保護地方文化等誤區。
  •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
    從民族主義的性質入手,民族主義又可以按照開放與封閉兩種趨向加以梳理。前者以政治認同為歸屬,後者以 文化認同為訴求,法國大革命後法德的民族主義分屬於此二種不同類型。 當代中國當然早已擺脫殖民或半殖民狀態,但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動力源之一仍是近代的歷史屈辱。近代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無疑難以開放或封閉一概論 之,但反觀當今中國民族主義的種種表現,是否更多地體現了排他和復仇的一面?
  • 探索真實世界 啟發多元智能 培養全球公民
    ——陶行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名言完美地體現了西山的育人目標和辦學宗旨:本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宗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格完整、優勢突出、善於合作、適應未來」的全球公民; 同時響應國家號召
  • 法國總統馬克龍:必須避免民族主義和個人主義陷阱-虎嗅網
    我對市長們充滿信心,對你們每人心中的公民責任感充滿信心。我知道,各市政府與國家公共服務部門已做好組織工作。明天,我們將公布進一步的指令,以便老人無需等待太長時間、人們無需大排長龍、彼此間的距離得以保持,這些耳聞已久的防護措施將得到落實。
  • 中國3G應從技術民族主義變成全球主義
    10月23日上午消息,在新浪網獨家全程直播TD高峰論壇,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表示,我國3G下一步應該從技術民族主義,變成技術全球主義;並且這一次經濟危機就會加速中國和美國間縮小差距,促使中國電信產業加速超過美國。
  • 技術民族主義的破產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近日獲得MIPS32與MIPS64架構的授權,也間接承認了在「自主智慧財產權」中使用MIPS指令的事實.悲觀者在新聞標題中哀嘆《CPU核自主產權戰略失敗》.但在技術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卻將其看成融入全球技術潮流 關鍵的一步,也是龍芯吸引更多外部合作與聯盟
  • 哈薩克斯坦外長批俄議員「胡說」:哈俄敏感點與民族主義碰撞
    事情緣起於日前兩位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的「語出驚人」之舉,先是說「哈薩克斯坦的領土是俄羅斯贈予的禮物」,隨後又提出俄哈「應恢復為一個統一國家」。這一風波的背後,反映出哈俄兩國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可輕易觸碰的敏感點,以及兩國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
  • 美媒:美國大選是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戰
    他們認為,民族國家已經過時,他們主張世界一體化,讓信息、資金、商品和人員在全球加速流動而不太顧及傳統的國家和邊界概念。外交政策:全球主義者充滿人道主義衝動。在他們看來,全世界人民的權利和福祉高於美國民眾的權利和福祉。在倡導外交政策冒險主義時,全球主義者不假思索地將波羅的海、喬治亞或烏克蘭的事件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混為一體,但這其實是出於全球主義者主宰世界大勢的衝動。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我們可以從政治角度來講民族主義,也可以從文化的角度的來講民族主義,甚至現在也可以從經濟角度來講民族主義。當然整體上從時代上來看,我覺得可以把民族主義分成兩種,一種是所謂開放的民族主義,一種是封閉的民族主義。這個區分從歐洲來看,比較清楚。 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法國的民族主義,當時法國革命的傳統,以及現在法國學者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有一個共識。
  • 馬戎:構建中華民族概念,從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最重要的一點是用現代「公民國家」的思路構建中國國家層面的民族主義。中華民族成員包括所有中國公民。凡持有中國公民身份證、中國護照的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平等成員。港澳臺居民之所以在護照和身份證方面與大陸居民有差異,完全是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共內戰的結果,可以被視為歷史過渡期的暫時性狀況。在海外的中國僑民,只要持有中國護照,就是中華民族成員,應受我國使領館的保護。
  • 川普煽動「技術民族主義」
    隨後,美國政府正式公布,45天後將禁止美國境內任何公民和組織與TikTok母公司進行任何交易,同時與微信母公司騰訊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行為也被禁止。美國展開一系列所謂的「淨網行動」,真實目的何在?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陸雷認為,TikTok和微信都擁有廣泛用戶,美國對這些應用程式下封殺令,核心還是為了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壓制中國發展。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19世紀末,對已然瀕於衰朽的中國來說,「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直接導致其進入一個歷史的斷裂期:一方面,幾千年來支持人們觀念世界的、以「華夷秩序」為核心所虛構的「天下觀」,受到亙古未有的挑戰和衝擊;另一方面,新的、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亦因西方勢力的強力壓迫而處在逐漸建構之中,並漸漸支配國人對於世界與國家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