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提倡世界公民——只論是非、常識和公義,不講國家和民族主義

2020-12-03 蘇浙那點事兒

做世界公民,中國知識分子中由胡適最先提倡和引入中國。

1914年,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爆發七個月的戰爭。其時美國為強權,墨西哥為弱國。

當時胡適正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這時康大所在小城的綺色佳雜誌(Ithaca)有一篇社論:「My country,right or wrong,my country」,大意為:美國即使欺壓弱小的墨西哥,佔奪其土地,不管自己國家行為的是非,它總是自己的國家,只要我是美國人,就要支持。這是一種明顯的」國家主義「言論。

康奈爾大學

胡適就給這個雜誌社寫了一篇文章,出現在1914年5月15日的胡適日記中:

「自美墨交釁以來,本之『Ithaca Journal』揭一名言:」吾國乎,吾願其永永正直而是也,然曲耶,直耶,是耶,非耶,終為吾國耳『……言意但論國界,不論是非也。

我以為此謬見「是耶,非耶,終為吾國耳」之所以為然,是因為有兩個道德標準。人人都不反對萬事皆有一個對錯及正義與否的標準,至少文明國家應如此。假如吾國違憲向吾徵稅,或非法將吾之產業充公,或未經審判即將吾入獄,吾誓必力爭,不管其是否以「吾國」法律之名義行此事。

然而涉及國際間事,吾即放棄那個對錯和正義與否之標準,且頗自得地宣稱「是耶,非耶,終吾國耳」。以此觀之,餘以為吾人奉行道德的雙重標準,其一用之於國人,另一用之於他國,或「化外之民」,餘此說不亦對乎?餘以為吾人不管國內國外只應奉行一個是非標準,否則無法爭論此事。

胡適的文章大意是:此等但問國界、不論是非;但論民族血統、不問善惡之說,不對的。若一個國家的政府,違反憲法,向公民非法徵稅,或非法將我的財產充公,或未經審訊將我投入監獄,這種國家行為,侵害個人利益,也違反憲法精神,國家是對還是錯?

胡適反對的不是愛國,而是國家主義。胡適厭惡愚昧的國家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主要是:對內,它把國家凌駕在個人之上;對外,它把國家凌駕在他國之上。

胡適是一名世界主義者,但這一點不妨礙他對中國的鐘愛。可體現在胡適7月26日的日記中:「吾國與外國開釁以來,大小若干戰矣,吾每讀史至鴉片之役,英法之役之類,恆謂中國直也;至庚子之役,則吾終不謂拳匪直也。」

日記中,胡適稱義和團為「拳匪」,表達了對是非的基本態度。

他認為:當自己的國家政權,包括自己的人民不講道理,而常識和公義在世界那一邊,應該選擇的是世界。不論是何民族,若在世界受到尊重,不管國內國外,只應奉行一個是非標準。此一標準應超越民族利益,以人類長遠的幸福和公義為憑。

隨後胡適的日記中也曾寫下世界著名公共知識分子的名言:

《亞裡斯提卜》第十三章蘇格拉底說他既不是一個雅典人也不是一個希臘人,只不過是一個世界公民。——普盧塔:《流放論》

世界是我的祖國,人類是我的同胞。—加裡森(1805-1879):《解放者簡介》(1830)

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張天潘:民族主義是陷阱,應培養更多世界公民
    如果放到中國,這番說法那就是政治不正確的,你必須為了國家榮譽為了集體打球的,連感謝也只能先感謝政府與國家。這也可以看出,林書豪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生在斯長在斯,和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一樣,一個徹頭徹尾的「香蕉人」(意指外表黃膚色,內心是認同白種人思想與文化的人,泛指在西方文化薰陶下出生與成長的中國華裔後代),「百分之百的美國人」、「代表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演繹了一場「美國夢」而已。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從一開始,單一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即內嵌於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之中,隨著更廣泛的民族交流與融合的發生,多民族國家逐漸成為世界主流,因此,國家建構需要一種更加包容、更加開放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需要突破單一民族界限而提供多元一體的國家認同與國家忠誠。
  •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
    小組主題: 認同與全球化: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從歷史階段入手,可以將近代以降的民族主義劃分為殖民時代的民族主義與後殖民時代的民族主義。殖民時代被殖民國家的民族主義一般不僅旨在建構民族國 家的歷史正當性,也包含著爭取個體解放的普世追求。
  • 大師難言之隱:胡適為何愛講怕老婆的笑話?(圖)
    中新網6月13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學者胡適愛講笑話,尤其喜歡講怕老婆的笑話。在胡頌平編著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一書中,就有不少這類的有趣記載。  胡適曾說,他擔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期間真正收藏的是各國的怕老婆故事。為什麼,一位大學者熱衷收集這樣的小故事呢?該書作者「大膽假設」,認為與胡適豐富的感情世界有關。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我想描述和梳理10多年來民族主義的表現,分析它出現的原因,批評其中狂熱、盲目的一面,最後,我還想提倡一種理性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把自己不成熟的主張拿出來和朋友們商量。中國當代的民族主義在年輕人中,尤其是年輕學生中表現得普遍,但同時具有虛偽和粗鄙的特徵。比如許多大學生可以在遊行示威時扔石頭砸美國大使館,同時搶著考TOFFE和辦赴美籤證。
  • 世界公民是個偽命題
    樂施會發布的《世界公民教育指南》稱,應該讓學生明白世界是不公平的,並且他們有能力也必須去改變現狀。這種說法就像一個空的容器,可以任由當權者和意識形態的理論家去隨意填充。    致力於政策研究的學校似乎特別熱衷於宣揚世界公民這個概念。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城市 : FR - Paris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19世紀末,對已然瀕於衰朽的中國來說,「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直接導致其進入一個歷史的斷裂期:一方面,幾千年來支持人們觀念世界的、以「華夷秩序」為核心所虛構的「天下觀」,受到亙古未有的挑戰和衝擊;另一方面,新的、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亦因西方勢力的強力壓迫而處在逐漸建構之中,並漸漸支配國人對於世界與國家的想像。
  • 比林徽因優雅,和胡適傳緋聞,全世界欠她一個諾貝爾獎
    當時,兩位還沒加入美國籍,還是正兒八經的中國公民。這一年中國人雖然大出風頭,但本來還可以更出風頭的。楊李兩位的工作,主要是理論。理論工作要想拿獎,必須要得到實驗的檢驗。吳健雄進了中大數學系讀書,胡適經常來看她。其實胡適來看的,是他當時情投意合的女人——曹誠英。胡適和曹誠英相愛,但家裡有「母老虎」江東秀,約會不敢明目張胆。
  • 耶穌改變是叢林法則,建立的是公義和憐憫的社會
    摘 要耶穌的恩典不需要競爭,只要願意跟隨就可以獲得。因此,耶穌帶來的社會才是一個真正公義的社會,才是一個有憐憫的社會。這樣看來,這治癒的恩典就給了強者,而這對於那弱者來說顯然不公平。這就是後來經濟學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顯然和關心弱者的上帝不符合。 因此,這畢士大池子與猶太傳統和上帝公義都不符合。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在門廊下等待那麼多年呢?顯然,他們都是因為疾病而絕望的,他們寧願付出這無所謂的等待,也要等待幸運之神的降臨。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縱觀歐洲歷史,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宗教衝突此起彼伏,而「民族-國家」之間的碰撞則是法國大革命以後的事情,法國大革命產生出「主權國家」的概念。文明和宗教這兩個概念,長期以來在內涵上是重合的,即很多文明的發展和延伸是以宗教為基礎的,如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等等。目前莫迪搞的那一套印度民族主義其實也是以印度教為根本的。
  • 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關於民族主義的話題,先問陳老師,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在歐洲、在中國各有什麼不同的內涵,分別以什麼不同的形式來呈現? 陳彥:民族主義這個話題當然很大,民族主義在歐洲和中國呈現的形態也不完全一樣。這個不僅僅是涉及到地域的問題,也涉及到歷史的問題。從整體上來講,我覺得大概可以把民族主義分做幾個不同的形態。
  • 德媒:世衛組織警告疫苗民族主義
    原標題:德媒:世衛組織警告疫苗民族主義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德媒稱,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周四對「疫苗民族主義」發出警告,稱如果一國未來試圖壟斷新冠病毒疫苗,那只會延長疫情。
  • 民族主義如何讓古典音樂成為現代國家的凝合劑?
    工業化讓各民族的工業開始互相競爭,這些民族也紛紛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世界公民,而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民族的一員。各民族的市民階級都開始鼓吹貿易保護的時候,民族主義的時代就降臨了。貿易保護的原則就是「這個東西雖然質次價高,但卻是我們自己的,那個東西雖然物美價廉但卻是別人的」。當整個新聞界都忙著幫助讀者對每一種商品都區分敵我的時候,音樂家就找到了他們進一步奪取音樂價值的主導權的契機。
  • 趙鼎新:知識分子對「民族主義」的理解走入過哪些誤區?
    而知識分子們對民族主義在理解上存在過幾個誤區:他們認為民族主義往往有單一起源原因;民族主義有「民主」因素,民族主義需要公民;有好的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和壞的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民族主義有客觀基礎以及民族主義能保護地方文化等誤區。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巴爾幹半島在20世紀初和20世紀末見證了民族主義帶來的兩次巨大動蕩——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巴爾幹開始,後冷戰時代和平和繁榮的幻覺也由看南斯拉夫的解體在一夜之間撕破。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意味著什麼?許多學者都試圖在巴爾幹地區尋找答案。
  • 訪談| 公民之路:從臣民、國民、群眾、人民到公民
    中國沒有變,仍然是一個傳統國家,而且還陷入軍閥混戰的狀態。這意味著一個以主權、統一、民權為基礎的現代民族國家仍未建立。這種狀況給包括魯迅、胡適、陳獨秀等人在內的民國初年的知識分子一個非常深刻的提醒:中國的文化還是有問題,中國的國民建設仍未完成其目標。所以,他們那時候的著力點還是跟前一個階段一樣,也是要培養新國民。不過那時已經把國家主義和個人主義區分開來。
  • 對談|赫拉利×吳伯凡:民族主義和全球化之間不存在矛盾
    設想一下,20年後世界上的某個小國,沒有外來的軍事駐地或軍事威脅,但是這個國家的所有數據都被存放在別的地方,包括所有政治家、記者、軍官的全部個人信息和醫療記錄,這樣的數據一旦洩露,這個國家就變成了數據殖民化的國家,不需要派兵,不需要打仗就能被別的國家控制。所以,數據不僅是一種資源,而且是國與國之間競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力量。過去的戰爭都是圍繞土地,而今天數據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競相爭奪的資源。
  • 民族主義解釋
    所以,美國學者卡爾頓·海斯得出結論說:「關於愛國主義、民族性和民族主義的歷史和屬性的系統和總體研究,在任何語言中都不存在。」他進而指出:(1)民族主義是一種歷史進程——(人們)在此進程中建設民族國家;(2)「民族主義」一詞意味著包含在實際的歷史進程中的理論、原則或信念;(3)民族主義是某種將歷史進程和政治理論結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動;(4)民族主義意味著對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忠誠超越於其他任何對象。
  • 在美國25年,並稱「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胡適,為何不回美國?
    胡適是我國近現代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