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戎:構建中華民族概念,從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2020-12-05 觀察者網

2017年8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舉辦了主題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高端論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教授應邀發言,對幾十年來「中華民族」身份的定義模式進行了深刻反思。會後觀察者網記者對馬戎教授進行了採訪。以下為演講實錄及採訪內容:

馬戎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非常熱門的學術題目,很多不同的學科都在探討這個話題,考慮如何理解這個共同體概念、怎麼來推動和建設我們的共同體。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把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來構建,拿國家政治文化作為民族構建文化。針對這個目標,我們還是有一定的歷史積累的。1989年費孝通教授發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給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形成歷史勾畫了輪廓和基線。

費教授指出,中國作為多族群的政治實體,經受了近代西方侵略,才從一個「自在」的民族演變為一個「自覺」的民族。他特別強調了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的歷史階段,在這期間,中華各族積極投身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捍衛國家主權領土、保衛傳統文化的戰鬥,身份認同感從「大清朝」轉變為「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後到了20世紀,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終於成為團結各族、各黨派、各階層共同抗戰的統一旗幟。所以,我們終於可以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所以義勇軍進行曲是時代最強音。

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必須承認不同族群對「中華民族」民族主義的認同程度存在差異。比如說,歷史上與漢族交往融合程度深的群體,在反抗外來帝國主義侵略鬥爭中與中華民族其他群體密切合作的族群,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高一些;而那些與中原漢族地區文化差距大、交流與融合程度低,在近代反對外來侵略中與中原合作較少的族群,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程度就低,容易受外部勢力影響。這說明了我國族群問題的複雜性,在制定政策上不能採取「一刀切」的簡單做法。

要構建國家層面的民族主義和共同的政治文化,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要發掘、強調和弘揚中華各族的共性。比如說,漢、藏民眾共同尊崇佛教,回、滿、漢等民族使用共同語言,維、漢、回、哈各族有共同開發新疆的歷史,近代各族站在一個立場上抵禦列強侵略等等。同時應當淡化中華各族之間的差異,把差異主要視為由環境和歷史文化因素決定的文化差異,而不用政治尺度衡量,在「求同存異」中,加強全民的國家意識。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這個正確的思路並沒有得到必要的重視。

在「民族識別」過程中,為了申報成為獨立「民族」,當時400多個群體都在極力強調本群體在語言、文化方面不同於其他群體的特徵,所以在分析文化現象時的基本導向是「尋找差異」而不是「肯定共性」。結果,中華各群體刻意去強調的都是各自之間的「異」而不是「同」。

實際上,在幾千年的遷移、交流、通婚、混居過程中,中華各族彼此學習、相互融匯,各族文化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文化有深厚歷史基礎。比如說,經過清朝二百多年的文化交融,漢族採用滿族服裝和許多習俗,滿族通用漢語並接受儒家文化,農區蒙古族接受了漢語和中原農耕文化,新疆漢族在飲食習俗上接受了維吾爾族的文化。

然而,1949年後,在許多領域中形成的制度化區隔,既導致漢族年青一代對我國「少數民族」產生生疏與漠視,也致使少數民族幹部、民眾對漢族社會與漢族文化產生心理隔膜。這些制度性區隔把中國社會一分為二,製造了這兩部分國民交往中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各種文化隔膜、利益衝突和社會矛盾。這不僅對我國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和諧社會非常不利,也在民眾的思想深處影響了中華民族認同意識和共同文化的構建。

所以,應當逐步消除我國社會制度與文化生活中存在的民族區隔。目前,教育體系、科研體系和政府部門的實際工作,使漢族與少數民族成為一個「二元結構」中相互區隔的兩個部分,不利於全民共同「政治文化」的建設。

首先,我們要反對大漢族主義。漢族不等於「中國」和中華民族。「漢-少數民族二元結構」的敘事導致一個傾向,把漢族社會與「中華民族」、「中國」等同起來。媒體談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就說黃帝和炎帝,談到中華民族的象徵就是作為中原皇帝象徵的「龍」;媒體討論「中國精神」時,列舉的代表人物是中原漢人;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的僅是漢文典籍;「中國歷史」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以漢文記載下來的漢人和中原皇朝歷史;「中國傳統文化」是漢人和中原皇朝的傳統文化;談到「中國」和「中華民族」時,許多漢人想到的似乎只有漢族,在許多重要事務和敘事中忽視甚至漠視少數民族的存在和感受。

把漢族和漢人文化等同於「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思維定式,對於構建國家層面的各族共同的政治文化和「中華民族」認同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比如說把漢人「炎黃祖先」觀念擴大到「中華民族」範圍,稱為「中華共祖」、「華夏共祖」,這非常不妥。至於「龍的傳人」這個說法就更不合適了。龍只是歷代王朝皇帝的象徵和民間的水神,把中華民族或漢族說成是「龍的傳人」是當代演藝界的發明,沒有得到少數民族的認同。這些提法無助於中華各族民眾客觀認識各族的族源和文化傳統中的共性,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鞏固和發展將造成損害。

反過來說,我國各少數民族在社會與文化發展進程中,也需要注意把現代化和「漢化」區別開來。現在許多人(包括少數民族和漢族)認為漢文教材書籍、漢人穿戴的服裝鞋帽和使用的各種器物、漢人乘坐的汽車火車飛機等都屬於「漢文化」。認為少數民族學生使用漢文課本、改穿漢人普遍穿戴的服裝鞋帽、使用漢人普遍使用的器物也是「漢化」,民族地區建起漢人城鎮常見的辦公樓、住宅樓、街道等還是「漢化」。這種對「漢文化」和「漢化」的定義存在很大的誤區。總體來看,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主流變化不是「漢化」,而是現代化。

此外,我們應該全面地理解「保護語言與文化多樣性」。各民族(包括漢族)內部的各種方言及以這些方言形式保存下來的戲曲、民歌和其他文藝形式,的確需要作為「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內容予以保護。但是從大眾學習和交流的角度說,很多語言和文字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喪失工具性功能,退出學校課堂和大眾使用是一個發展中的自然過程。通過行政手段人為地維持一些工具性顯著下降、已經退出民眾日常生活的民族語言文字,並要求在學校裡重新恢復為教學語言,是完全不現實的。

正確的思路是,政府提供多種語言學習模式,由各族民眾自願選擇。民族聚居區學校教學語言應該在下面幾種方案中選擇:

(1)使用母語講授各課程,開一門漢語文課;

(2)使用漢語講授數理化等專業課程,使用母語講授歷史、地理等人文課程。

(3)使用漢語講授各課程;開一門民語文課;

(4)普通學校,使用統一漢語教材。

具體採用哪種教學模式、各種方案所佔的比重,應當根據當地人口結構、語言環境、就業需求和學生自願選擇決定。

最重要的一點是用現代「公民國家」的思路構建中國國家層面的民族主義。中華民族成員包括所有中國公民。凡持有中國公民身份證、中國護照的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平等成員。港澳臺居民之所以在護照和身份證方面與大陸居民有差異,完全是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共內戰的結果,可以被視為歷史過渡期的暫時性狀況。在海外的中國僑民,只要持有中國護照,就是中華民族成員,應受我國使領館的保護。

那些已經放棄中國公民身份並轉持外國護照的人,即使他不久前還是中國公民而且在語言文化上仍然認同中國,也不應該被視為中華民族成員。因為他們在加入外國國籍時已對該國憲法宣誓效忠,並享受該國公民的所有權利、責任和義務,只是保留了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已。

與之相比,我國的藏、維吾爾、蒙古等各族居民,即使不懂漢語並有自己的語言宗教、傳統文化,對中原文化比較陌生,但是他們作為中國公民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完全以公民身份作為國家民族主義的基礎,這是全世界現代公民國家的基本政治準則。中國需要從強調血統、語言的「族群模式的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公民模式的民族主義」。

今天,我聽到個別學者提出廢棄「中華民族」概念:

「我提出『中華民族』一詞只在作為複數的『中華各民族』的涵義時使用,而在其他場合放棄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改用毫無爭議的、與公民共同體涵義重疊的『中國人』(本文中是指整體概念)或『中國人民』一詞」。

這說明,儘管中央一再重申要「讓各族人民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但是「中華民族」是否存在,是否形成,仍然存在不同聲音。我們不能對這個文化問題掉以輕心。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舉辦「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高端論壇

觀察者網:您在會上指出,中國需要從帶有東方傳統色彩的「族群模式的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公民模式的民族主義」,全面理解「保護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用現代「公民國家」的思路構建中國國家層面的民族主義。看您之前寫的文章也提到過,反對民族身份政治化,但是尊重民族文化。能舉個例子具體說明一下嗎?

馬戎:尊重文化,不意味著它綁定特殊的政治權力,就是你的身份在政治權益上不要有太大差別。像什麼「兩少一寬」「少招少統」,同樣犯法別人判十年,你少數民族判五年,那等於民族成分就帶有含金量了。

文化與傳統的宗教信仰、習俗也要尊重,這些個人的事情要充分尊重,但不要把很多習俗和宗教行為跟民族掛鈎。比如說「全(族)信教」這概念是不客觀也不準確的,回族也可以不按清真的辦,漢族也可以吃清真飲食。我認為文化從具體權利上說應該進行保護,但是最好視為公民個人權利。

觀察者網:您說尊重地方信仰和習俗,是意味著要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財政補貼嗎?

馬戎:不是財政補貼,如果當地群眾真的有這方面的需求,作為公民群體的習俗,也可以接受。但不要國家立法,而是制定地方性的法規,比如那兒有一群和尚要吃素食,你可以給予一些補貼。

觀察者網:可補貼也是一種政治行為。

馬戎:那不一定,也可以是社會政策。比如:農民工子女要上學給點補貼,是政治行為嗎?不是,這是社會政策。補貼不要和政治身份掛鈎,(因為)你是自治民族,我們非自治民族,政治地位和權益(就)不一樣?

觀察者網:有漢族人抱怨少數民族政策,比如要求取消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馬戎:這個要根據實際,不要全部統一,根據實際情況。人家要學母語,再學漢語就有難度,根據語言障礙或者學語言難度給予照顧,這是對的。但是要注意,從長遠來說,少數民族學習漢語是大趨勢。根據發展水平不同,優惠的方式、優惠的度,是可以不斷調整的。總的長遠來要不斷弱化,這個不要簡單說要取消,而是要逐步縮小差距。

如果以後加分政策不按民族來分,我認為應該按地域來分。比如南疆地區,漢語普及很差,教育資源很差,讓學生普遍加分,但烏魯木齊可以不加分,因為是大城市。還是要按照實際的需求來。

作為公民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有語言障礙,由於區域差別,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是不一樣的。比如給農村孩子適當加點分,山村的孩子也加分,北京的孩子就不加,比較合理。如果全按考試分數的話,都是大城市的孩子才能讀大學了,人才分配不均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區域矛盾、城鄉矛盾會越來越嚴重。

(文字整理 觀察者網 奕含)

相關焦點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當我們同時使用「中華民族」與56個「民族」的提法時,因為前者包含了後者,實際上是把兩個層面上的東西用同一個詞彙來表述,混淆了兩者之間在概念層次上的差別。  「Nation」和「Ethnic group」在國外文獻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從這兩個英文詞彙各自出現的時間和具有的內涵來看,代表著完全不同的人類群體,表現了不同的歷史場景中人類社會所具有的不同的認同形式。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張米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實踐及其理論的急務。應該說,吉登斯、哈貝馬斯二人對於東方社會族群的認知,主要還是沿用傳統國家或絕對主義國家,而不是民族國家或後民族國家概念。吉登斯的研究自覺服務於英國政治,其對族群的豐富性與複雜性本身就缺乏把握,更不用說理解非西方社會的族群。哈貝馬斯則因為嵌入一種西方啟蒙及其公民社會邏輯,實是將韋伯的歐洲中心主義再次推到極端,其本質上就排斥對中國族群實踐進行生活政治的理解。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②安東尼·史密斯根據西方與東歐、亞洲的對比分析,歸納了「公民的『民族』模式」與「族群的『民族』模式」兩種民族國家的類型。③菲利克斯·格羅斯提出了另一組近似的分析概念,即現代意義的「公民國家」與前現代意義的「部族國家」,④同樣強調國家的政治—法律性與族群—文化性的雙重面向。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總之,族群和民族在西方是兩個相交但又不同的概念, 因此我們很難說族群究竟是次於民族的族體還是高於民族的族體。例如,人們既可以把客家人當作一個族群概念, 也可以把華人當作一個族群概念。就客家人而言, 我們或許可以說族群是次於民族的族體, 因為它可以被當作是「中華民族」之下的一個「民系」。但就華人而言, 族群則又似乎是高於民族的族體,因為它所涵蓋的人群範圍超出了費先生為「中華民族」設定的邊界。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漢承秦制,在「大一統」觀念下,更多地方邊陲的族群融入華夏,促成疆域內頻繁的物質交換和觀念交流,華夏民族在文化上趨於均質化,為後世提供了作為民族名稱的「漢人」概念。八王亂後,五胡紛起,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北方民族相繼建立政權,統治者追求「敦至道以厲薄俗,修文德以懷遠人」,13接續中華文明,「然後一軌九州,同風天下」,13使各民族在統一的政權下,形成一個民族集合體,這便是中華民族最初的歷史形成。
  • 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
    馬戎 熊文釗|文  編者按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前任系主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前任所長,在民族社會學、區域發展及民族關係方面有著深入研究。本文為3月13日作者在北京大學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學社等主辦的《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講座上的發言,題目為編者所加。  馬戎:中國民族政策應做重大調整
  • 「民族」「族群」概念下的東南亞「苗人」問題
    「民族與族群」關係在東南亞各國「苗人」群體的呈現  在西方語境下,關於「民族」的概念,其本身的敘述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即人——種族——民族——族群。民族指稱的人類共同體往往同時包含著人口及其傳統居住地,即「人和地域」這兩種因素。這兩種要素如果加上政府,就是國家。
  • 高認同與高衝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國的移民政策
    總的來說,在以上四種模式中,以法國為典型代表的民族國家共和模式涉及的是「同一性/一元性」抑或「多樣性/多元性」的問題,它選擇了前者,基於公民身份的概念,拒絕以族群、種族、宗教等群體性標籤把個體分類成不同的群體。移民少數族裔身處其中的反應呈現出「高國家認同、高族群衝突」的特點。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
    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從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這對元概念入手來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進而從構成要素的維度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通過分析,可以確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願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在實踐中,需要從這幾個方面把握鑄牢路徑。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方文:走出信徒與公民的認同困境
    「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宗教形態,被自覺不自覺地替換為漢族的文化傳統和宗教形態,漢族之外的55個民族/族群的多元文化智慧和生動勃發的宗教傳統和宗教實踐,幾乎被完全漠視。對漢族中心論者而言,不同的文化共同體的文化傳統,似乎是凝固的和同質性的。而中國人的文化語境,被假定為以儒家傳統為主要代表,亙古不變地塑造著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一、族群政治研究的主要議題目前為止,該領域的研究議題大體上都與族群政治和族群衝突這兩個基本概念有關。國家構建和國家能力(state capacity)已經成為理解政治發展的重要概念。特別是,對發展中世界的多族群、多宗教、多語言的新興國家來說,現代國家構建的難度往往很大。由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族群、宗教多樣性程度很高,不同族群、宗教群體之間的政治分歧很大,族群衝突頻發成了嚴重的政治問題。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在「nation—state」(民族國家)的時代,民族不再是單純狹隘的語言、血緣和狹小的地緣概念。現代民族常常泛指一個country(國家)疆界內的全體人民。如「中華民族」。傳統意義上的「民族」是血緣、宗教、語言的民族,民族國家則是現代化的產物,是區隔和組織人民的現代政治形式。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正是在國家中生成的,民族國家是現代社會人們生存的基本單位依託。
  • ——地球系統模式會讓天氣-氣候模式走向統一嗎?
    而事實的確如此,從2014年開始,全球主要氣象預報中心,紛紛提出未來5年左右模式升級換代的計劃。其中,美國下一代全球預報系統(Next Generation Global Prediction System,NGGPS)有別於目前氣象界全球模式的概念,其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地球系統模式的內涵,因此引起了全球氣象界更多的關注。
  • 確立「內公海」概念 賦予公民基本海權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強化國民的海洋意識,打破原有用海限制,進一步開放海權,將開放自由的公海概念引入到我國的海洋使用中,確立「內公海」概念,劃出特定海域,允許公民在我國海域上享有自由用海的權利,鼓勵國民更多走向大海、親近海洋,從而強化海洋意識,這樣才能真正推進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當然「內公海」概念的提出並不是無限制的放開,就如公海自由並不意味著公海處於無法律狀態。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其中,以南傳佛教為代表的信仰認同一直是東南亞不同跨界信仰文化圈內外較具整合性和穩定性的要素之一,起到維繫不同地區、族群之間文化交往及情感和諧關係的重要的紐帶作用。如今,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裡,居於底層的族群認同和中層的信仰認同、區域認同已經逐漸讓位於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其他文化認同因素,諸多同音樂與文化認同相關的實際問題也伴隨而生,從而為我們的專題性考察和研究創下了較大的空間。
  • 國際機場構建「智慧安保」模式的新趨勢
    機場作為最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之一,有必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安保模式,並成為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不可或缺的內容。面對未來機遇和挑戰並存的環境,澳門國際機場在順應世界民航潮流發展的過程中,應採取何種安保策略和發展模式頗值得研究。
  • 我國明確提出「公民科學素質」的全新概念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吳晶晶)近年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公民健康素質」等概念早已為大家所熟悉;隨著《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一個全新的概念——「公民科學素質」將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 族群的邊界與民族的發明
    在我看來,族群邊界論是一種解釋力很強的學說,它指出族群是主動構建的產物,但這種構建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還是有客觀基礎的。這點同社會科學家們對集體認同/身份(collective identity)的研究是相當一致的。學者們認為,集體認同/身份的產生有幾個基本條件:一是產生了某種社會分類概念/方式,並且為人們所接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重大事件所推動的。
  •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五維空間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頒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著重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1]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二維空間當一條線穿過一條線,我們就擁有了二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