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場構建「智慧安保」模式的新趨勢

2020-11-22 民航資源中國網

  受惠於國家政策支持到位、得力於特區政府籌謀有方,澳門經濟近十年以來增長凌厲、獨步全球。與此同時,隨著國際關係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出入境旅客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員出入境與貨物出入口向來自由的澳門,亦要面對同樣日益龐雜的治安環境的挑戰。

  對民航安保工作而言,確保出入境旅客法定自由及權利,維護出入境旅客正當權益,並保持現代社會要求的公共服務質素,藉助高新科技與專業設備,不動聲息而能及時篩查出混跡在龐大旅客群體中的圖謀不軌者,有效率地查驗出矇混過關的各類違禁物品,預防各種非法幹擾行為,是我們持之以恆的工作使命。如何保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及時制止各種可能危及民航安全的情事發生,以保障絕大多數旅客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我們歷久彌新的工作課題。

  在一般海陸路出入境旅客安全管理與篩查方面,具權限的公共執法機構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值得我們積極借鑑、取長補短;在與海陸路出入境安全管理「小同大異」的民航旅客出入境安檢工作方面,我們除必須恪守國際公約訂定的統一安檢篩查標準規格外,還必須對民航安全或某些人為風險因素增加而及時作出有效反應,同時基於民航安檢工作具不容有失的高標準要求。因此,經職前培訓的安檢人員工作能力有保證之外,民航安檢設備的專業水平及應用高新科技介入程度的高低,便成為民航安檢服務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關鍵。

  所以,為防範日新月異的、足以危及民航安全的犯罪行為,在國際機場安檢管理工作各個環節適時引入高新科技元素,編織固若金湯的民航安檢體系,將是大勢所趨。

  讓我們稍稍回顧近年發生的幾件民航安保危機大事:

  2012年6月29日,由新疆和田飛往烏魯木齊的GS7554航班起飛10分鐘後,機上6 名歹徒把傷殘人士使用的拐杖分拆成鋼管,以暴力的方式企圖破壞駕駛艙門,企圖劫機。幸而機組人員和旅客合力將歹徒制服,飛機隨即返航和田機場並安全著陸,避免了一起惡性劫機乃至機毀人亡的重大事件。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失蹤事件中,有4人持假護照登機,令吉隆坡國際機場的安檢工作一度備受國際民航界質疑。

  除了上述重大安全事件外,近年時有發生的偽造虛假信息登機、攜帶違禁品和毒品、冒用他人身份證件登機,以至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策動海外支持者發動孤狼式襲擊等等隱患,也給機場安保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機場作為最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之一,有必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安保模式,並成為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不可或缺的內容。面對未來機遇和挑戰並存的環境,澳門國際機場在順應世界民航潮流發展的過程中,應採取何種安保策略和發展模式頗值得研究。為此,筆者嘗試提出構建機場「智慧安保」的戰略方向及行動措施如下:

  一、創新理念、科技決策───推進機場安保資訊系統互聯的智慧功能,實現認知運算的一體化、數位化、網路化和智能化;

  二、協同合作、強化感知───加強機場安保資訊系統檢索的智慧化和視頻監控智慧發展及應用,統一旅客信息安保核對與警務系統的情報共享;

  三、充分整合、全面物聯───開展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技術在機場「智慧安保」中的應用,加強機場對安保動態預警的智慧化,提高事前預防能力,訂定更嚴謹的警戒標準、執法及應變策略;

  四、化繁為簡、客觀公允───提升機場旅客安檢效率、安全等級及服務水平,推進資源調配的智慧化,提高危機回應能力;

  五、管理重塑、精益求精───提高團隊技術研究能力及水平,重視機場安保管理系統中「人」的因素的問題和人力資源配置政策。

  一、創新理念、科技決策───推進機場安保資訊管理網絡系統互聯的智慧功能,實現認知運算的一體化、數位化、網路化和智能化

  「智慧」一詞原本是屬於哲學範疇,本意為超越世俗虛幻認識,把握真理的能力。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始終在探索智慧的真諦,這也可以印證「智慧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理想境界、終極夢想」。今天,人們正努力構建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和智慧安全,是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衍生而來。其核心理念是「在工業化和資訊化相互融合的基礎上,應用廣泛的現代科學技術來裝備城市,形成基於海量資訊和智慧過濾處理的社會管理模式」。

  2008年11月初,在美國紐約召開的外國關係理事會上,IBM以題為《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的演講報告,正式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當中介紹了建設智慧型基礎設施的技術可行性與實施前景,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關注。IBM認為,「智慧地球」所蘊藏的三個重要維度至關重要:首先是物聯化(Instrumented),即更透徹的感知,將各種感應科技嵌入到工作場所的各種設施,隨時隨地對任何事物或人群進行感知、測量、捕獲和傳遞信息;其次是互聯化(Interconnected),即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的融合,通過各種形式的高速通信網絡工具,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都可以無障礙地作信息交互和共用,更好地實時監控工作環境,從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勢並實時解決問題,使工作和任務可以通過多方遠程協作來完成;最後是智能化(Intelligent),即通過雲計算和超級電腦等先進技術,對感知的海量資料作更深入的數據挖掘、科學模型和運算系統等智慧分析處理,使互聯互通更智能化,進而管理者可以深入分析收集到的資訊數據,將特定的知識應用到特定行業、特定場景和特定的解決方案,以更有效率及更具全面的洞察力來處理複雜的數據分析、滙總和計算,更好地做出正確的行動決策。

  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化,被公認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作為IBM 史上提出的最成功理念之一,「智慧地球」的重要意義在於,它遠遠跳出了以往「電子商務」、「隨需應變」和「全球整合」的企業範疇,跨越到了社會公共事務領域,提升到「智慧雲戰略」,即藉助雲技術,推動整體社會系統實現海量資訊和知識的集成與共用,這就引起了全球越來越多政府的關注,影響也更為深遠。然而,機場安保工作是社會公共安全事務的核心之一,也是機場管理的重中之重,它不但事關民航發展大局,同樣事關國家安全穩定。當前,機場安保工作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安保工作面臨眾多新情況、新威脅。綜觀世界各地民航機場為了預防和打擊恐怖犯罪,已開始不斷研究和規劃,把資訊科技和智慧手段應用於安保系統當中,並按照自身不同情況,發展出各有特色的「智慧安保」模式,成為機場反恐的有力武器。

  在即將來臨的下一世代電腦科技中,人們正設法在各種廣泛的領域,推動新世代的電腦科技,諸如運用奈米科技,或者是提升電腦的人工智慧層次,使電腦在計算功能之外,也懂得組織和區別資料的模式──換句話說,新時代的電腦會有感覺、會學習、能判斷,可以在很多重要領域跟人類以嶄新的方式更自然地互動。而在未來世界的電腦已經不再只是一部機器,電腦與人腦之間將形成具有互動的演進關係,建立起電腦與人腦的合作新模式。人腦與電腦越來越多的互動,是認知運算時代的特徵。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群體智慧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主任馬龍(Thomas Malone)認為,認知運算時代最大的一項挑戰是:如何讓人腦與電腦搭上線,讓兩者能夠超越以往人腦與電腦的個別表現,發揮出更精明的綜效。

  新的運算時代不僅可以帶給人類社會更多機會,也會是未來社會的必備元素──惟有新時代聰明的電腦,才能幫助我們在異常複雜的現代社會裡,做出適當的判斷。相較之下,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電腦只能稱做「技藝高超的笨蛋」(brilliant idiot),雖然在資料儲存跟數值計算上擁有毋庸置疑的出色表現,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理解、學習、調適與互動領域的表現,則遠遠落後於人腦。人類的大腦經過數千萬年演化,才具備今天如此高度的認知能力,可以在瞬間將複雜繁瑣的感官印象分門別類。例如,我們在路上認出一位十多年沒見面的朋友,走上前打招呼,同時應具備危機意識,小心翼翼防止被行進間的汽車或路人撞到。這一點,也許現在的電腦還做不到。因此,設計新電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複製人腦,也不是要用機器的思考方式取代人腦的思考方式;進入認知運算時代後,我們需要讓人腦與電腦密切合作,各自為合夥關係貢獻所長,才能達成更美好的成果。電腦擅長於理性分析,擁有百科全書般的記憶容量和人類無法相比的計算能力;但是電腦在創造力、專業或直覺判斷、同理心與道德規範上,則無法取代人腦。

  由此可知,構建「智慧安保」的最大意義,就是把安保人員從紛繁的機械式工作中解放出來,將工作重心轉向安保業務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用智慧化的安全系統代替人力的日常工作,減少風險並執行風險預判和資訊識別,對各類安保資訊保持敏感,主動分析和評估威脅風險,識別安保過程並配置相應資源,對風險和威脅作出快速反應,實現從事後到事前、從個人到組織、從局部到系統的機場閉環安保管理,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形成「安保智慧有機體」。

  由於涉及的技術層面和流程分配較廣,「智慧安保」的發展需要經過多年的投入、調整、升級與改進,建立包括機場圍界、門禁、視頻監控、人臉識別、車輛識別、行李安檢、安檢資訊等一系列的系統,而通過搭建機場統一智慧安保平臺,把這些系統聯繫起來,逐步形成智慧機場的安全體系。藉助機場的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覆蓋,將各種識別、感測器和定位設備與業務系統連接起來,通過智慧門禁、智慧視頻監控、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生物識別、號牌識別、條碼識別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實現對機場人員、車輛、飛行器、物資、行李等目標的統一標識。這樣就可以把原本分散的人、車、物和飛行器使用數位化處理,構建了智慧機場的神經網路,經過智慧的計算方法為機場管理者提供統一的資訊共用和管控中心,實現安全風險自動化管理,可對全面監控機場的人員、車輛、飛行器及跑道等目標和分級報警,降低人工幹預強度,提高智慧監控水平。

  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認知運算電腦,要比現今的傳統電腦能更快速作出回應,大幅減少資料傳輸的工作和時間,並達成更節省成本資源的目標,而且能夠完成原本無法達成的任務,例如說現代人透過雲端技術、內聯網路、行動裝置,以及各種平板電腦、觸控裝置,讓具備權限的管理者在互動的過程中,能更進一步擷取內聯網絡中關鍵的核心資訊,在日常運作甚至危機發生的過程中掌握事態全局,作出快速反應及決策。

  二、協同合作、強化感知──加強機場安保資訊系統檢索的智慧化和視頻監控智慧發展及應用,統一旅客信息安保核對與警務系統的情報共享

  深化「情報主導偵查」及「社區警務」是現一屆特區政府的現代警務工作理念,務求工作能夠精益求精,以迎接未來治安新形勢的各項挑戰。

  隨著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的確立,澳門國際機場未來將經歷一輪革新的發展或擴建,建立一個安全、便捷、高效的機場口岸尤為重要,這就給作為未來邁向智慧型發展的澳門國際機場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機場在邁向智慧化發展的同時,需要與特區保安部門更密切的合作,其中包括構建旅客聯檢信息系統和安保調度控制中心,共同研究及促成類似於「機場口岸聯檢科技發展政策及措施」、「關於構建機場智慧安保發展方案」等參考性協調文件,迎接未來「大數據」、「雲技術」和「科技反恐」的新局面,並作好充分準備,以滿足機場公共區域安全和旅客不斷增長的需求。

  1、安保聯檢大數據與智慧安保

  「大數據」顧名思義是巨量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更積極地經營決策目的資訊。

  對於機場安保來說,在機場範圍內與網路連接的設備系統將最有可能成為最大的資料來源。隨著世界各地機場智慧工程的推進,未來機場安保行業對於監控攝像頭的全方位化、高畫質化、智慧化、網路化及數位化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資料量自然也不斷地迅速增加。進入認知運算時代之後,我們將擁有以決策科學為基礎的各種新工具,使用各種新型態的運算方式來處理數量龐大的資料,並且更深入了解每件事情背後真正運作的道理。有了深究事理的觀點後,我們自然可以依據最佳化的目標,將已知或未知變數的影響統統納入決策過程中,以制定策略、設計相關的運作系統。「大數據」正如一種需要開採的天然資源,為了取得它,我們更加需要「會主動思考」的電腦,跟我們有更密切的互動。

  2、全景高清監控攝像頭

  目前全景高清攝像頭(360°HD Camera,俗稱「天眼」)無論在政府機關、酒店、銀行、社會安全和公共場所已相當普及應用。它可以取代多部普通的攝像機,無盲點監測覆蓋面積400平方米左右,設有魚眼鏡頭,擁有360度全景視圖,做到了比較大範圍的無縫監控及追蹤功能,更可以比較高清地捕捉到人臉圖像和人的行為,並讓監控人員管理更多區域,通過這個系統的管理可以把事件和人員作出整合。例如,針對近年IS等恐怖襲擊趨勢,為迎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要求成員國加強機場辨別可疑活動,機場可與警方和機場管理公司研究統一開展機場工作人員反恐訓練,共同檢討機場辨別可疑活動的訓練內容,設置不同的反恐訓練主題,提高他們辨別可疑活動的警覺性,防止恐怖活動及人蛇偷渡等不法活動。

  3、生物識別技術

  基於生物特徵的識別技術是一門利用人類特有的個體特徵來驗證個人身份的科學,它提供了一種基於唯一的、高可靠性和穩定性的人體生物特徵的新的身份鑑別途徑,是一種最安全的身份識別方式。隨著生物識別技術不斷進步,一些國際機場在過境檢查中紛紛開始使用各種便捷可靠的生物識別技術,以加強機場安全,同時為一部分旅客帶來方便快捷的通關體驗。生物識別技術大致分為幾個種類,包括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聲音識別、籤名識別及基因識別等。

  3.1、虹膜識別系統

  在眾多生物識別技術中,虹膜識別以其高度的安全性和非侵犯性成為生物識別領域內一項非常熱門的技術。它同時被應用於縮短安檢流程的整體方案中,如航空公司或機場積累的常旅客頻繁出入境時的護照核對過程,又或者機場人員經常使用的門禁系統(access control system)。在國際上,美國的一些大機場、英國的希思羅以及荷蘭的史基浦機場均使用了這項技術。

  3.2、人臉識別系統

  人臉識別系統的原理是,在終端採集人臉信息後,與資料庫裡的逃犯等資料比對,從而迅速甄別犯罪嫌疑人。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用於反恐活動中,該技術為動態識別,一秒鐘抓取5針,識別速度是每次200毫秒,每秒鐘能夠識別5個人的身份。今年6月份,此系統已在廣州地鐵站試運。國家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田青研究員在今年的網路安全宣傳周表示:「過去在維護公共安全以及打擊恐怖主義的活動中,不管是安檢或者是員警破案時,對著視頻只能人工識別犯罪嫌疑人,而今後這一現狀將會改變。目前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準。該技術已應用於內地一些大型活動中,如APEC會議、全國兩會與博論壇等等」。可見,隨著人臉識別系統廣泛應用,將使得「追捕逃犯」不再是海底撈針。該研究所開發的名為「面向未來」的人臉識別系統通過便捷的採集終端,高比對準確率以及豐富的應用介面,構建網路世界的職能身份管理。因此,未來機場、地鐵、汽車站和火車站將會採用此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該款人臉識別系統的資料庫內是被通緝或者逃犯的資料。因此,如若資料庫中沒有資料的人臉將不會被識別。一旦推廣普及,全國各地的資料庫也可聯網,這也意味著可促進澳門與內地警方在反恐、刑事偵查、追捕逃犯及犯罪份子的區域合作。

  3.3、本澳情況

  目前,澳門國際機場還停留在傳統的模式,即依賴安檢人員目測判別機場工作人員與其工作證相片是否吻合。這樣很容易發生一線安檢人員因精神狀況不佳或身體疲勞所出現的人為因素而漏檢,又或有其他機場人員使用他人證件闖進機場重要安全區域,這正是機場安保管理體系中的漏洞。若然採用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則能精確地自動識別有關人員的面相、指紋或虹膜等難以逆轉及改變的生理結構,堵塞此漏洞。

  可見,無論是在機場的重要安全區域,還是在面向旅客的過境檢查中,生物識別技術不但能夠大大增強機場的安全係數,同時也能讓一部分旅客免除排隊等候時間,提升他們對機場服務的滿意值。

  4、人體成像掃描技術

  德國於2010年9月首次在機場啟用人體成像掃描技術(L-3 Communications Provision ATD),設備的價格為12萬歐元(約110萬澳門元)。目前,在美國、英國以及荷蘭的機場,這種裸體掃描檢查已經開始實施。自從2009年12月,奈及利亞乘客阿卜杜勒·穆塔拉布攜帶炸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美國底特律的班機上被捕以來,這種掃描檢查設備的銷量大增,同時引起人們對安檢過程所造成的個人穩私問題的批評與質疑。但經過時間和專家證明,裸體掃描技術不但不會侵犯旅客的隱私,而且對身體無害,原因是設備用毫米波取代了X光,顯示器上反映出來的影像並不是接受檢查旅客的真實身體圖像,所謂的「裸體」掃描只會在螢幕上顯示出旅客大致的身體輪廓。而那些爆炸物和武器則會清楚地顯示出來,被掃描者的面部均作模糊處理,其圖像在檢查後一律銷毀;如果乘客不願接收此類機器掃描,也可選擇人工搜身來代替。這種設備的優點是:第一,能夠將乘客貼身或者在衣服中攜帶的物品統統檢查出來,比如說金屬門也檢測不到的陶製小刀或非金屬性質的尖銳武器。第二,安檢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省去了安檢人員對乘客搜身的步驟,以及搜身過程的身體接觸所造成的旅客不快。

  自從2007年11月開始,世界各地機場對手提行李的安全標準更高,檢查也更嚴,為的是防止恐怖分子帶液體炸藥混進飛機。2008年,德國科研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既可以加快安檢速度,又可以準確測定液體無誤。以基礎研究見長的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Jülich Research Centre)的物理學家,利用納米技術開發了一部液體快速分析儀,利用微波原理分析液體,無論是玻璃瓶還是塑料瓶、瓶子的壁厚多少都可以精確檢測。這部分析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微波的穿透能力,穿過瓶壁,打到液體上,與液體產生相互作用。液體的種類或原子結構不同,會對微波產生不同的影響,使安檢人員接收到不同的測量信號,來判斷瓶子裡裝的是無關緊要的飲料,還是其他危險液體或可燃液體。危險的強酸,比如說鹽酸、磷酸等,安檢人員都可以精楚明確辨別。但此技術也有局限,假如裝液體的不是玻璃瓶、塑料瓶,而是金屬容器的話,則不能檢測,原因是微波穿不透金屬。

  三、充分整合、全面物聯──開展物聯網技術在機場「智慧安保」中的應用,加強機場對安保動態預警的智慧化,提高事前預防能力,訂定更嚴謹的警戒標準、執法及應變策略

  物聯網是指物體的資訊通過智慧感應裝置,經過傳輸網路,到達指定的資訊處理中心,最終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自動化資訊交互與處理的智慧型網路。

  機場構建完成完善的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是打造機場周界防範和報警智能視覺物聯網的基礎,而隨著智能化視覺物聯網基礎的發展,對IT基礎設施也有不斷的要求,並有可能在持續的技術演進過程中把新的應用融合進去。由於機場面積廣,不同的監控系統構成智能視覺物聯網之後,關鍵的挑戰是利用高科技數據採集手段,把採集到的數據實現雲存儲和融合,實現雲計算和雲分析,從而實現具有真正意義的智慧機場周界報警:「事前感知、事中處置和事後取證」,實現機場的網絡化、虛擬化及智慧化。此外,構建基於智慧視覺物聯網的機場周界報警系統的最大好處是:減少漫長的機場周界巡邏所花的時間,減少人力成本開支,同時,大幅提高周界報警的安全級別,做到一處預警、多處聯動、即時回應。當機場整個周界中的任何一個報警防區發生報警時,可以通過廣播對講系統自動控制位於該報警點區域的揚聲器,發出數位合成的語音示警資訊,以阻止進一步的入侵行為,保證機場的安全。

  在刑事偵測方面,物聯網能夠透過各種感測器,以視頻監控感測器和網絡的各種資訊為主,通過網絡資訊工具採集到的線索,協助警方圍繞線索進行視頻辦案。其通過對人、車、物、事件的資訊採集,以資料資源為核心的視頻應用體系,順應了大資料時代的前沿科技潮流,打破了傳統安保系統以功能為核心的建設格局,拆除了不同層級、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系統壁壘,透過網絡層的共用,同時增強了資訊交互性能,資源更集中及統一。

  關鍵在於:通過機場旅客資訊系統與警方系統進行聯網,可以實現警方與機場緊密、全方位、全天候地實施對犯罪者的精確打擊。同時,對機場的安全運營也產生了新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簡化安全檢查的工作量,節省相應的人力資源配備,實現安檢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以及與警方通報協調合作的最佳化。例如:假設某天機場內發現了行李內裝有炸藥、危險物品,安保人員需要以最快速度找到有可疑犯罪者,但單靠目前的技術,安保人員難以及時發現。可是,機場一旦實現安保物聯,安保人員便可以在不驚動旅客而造成混亂的情況下,通過視頻監控資訊和視頻檢索技術,把機場內有可疑的人識別出來,然後人為判斷,鎖定嫌疑人,有目標地找到安保人員需要的線索。

  1、機場邊界監控管理:智能視覺物聯網系統

  物聯網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聯接到一個網路中,然後又與現有的「網際網路」結合,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達到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去管理生產和生活。

  基於智能視覺物聯網的機場周界報警系統採用了高端智能視頻伺服器為主要設備,不僅能提高周界防範系統的安全等級,還大大節省民航保安的人力。目前,電子周界安保系統的發展趨勢是綜合運用敏感電纜檢測、視頻運動檢測、電子地圖、多站點無縫接管功能,並提供與視頻監控、音頻監控等子系統的聯動能。

  2、熱成像攝像機

  據統計,世界上有差不多一半的暴力犯罪案件發生在晚上6點到早上6點之間。在夜幕的籠罩下,熱成像攝像機是安保領域唯一不需要反射光、紅外綫或無綫電波的攝像機。它們不需要遵循輻射能量的規律。因所有物體都產生、存儲、散發和吸收熱量,只要給定一個度計,所有物體,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沒生命的都能測到度,而熱成像攝像機就能捕捉及其微小單位的度,然後把它生成圖像。熱成像攝像機是利用目標與周圍環境之間度的差異所產生的熱對比度作成像分析。因其特有的功能,目前正廣泛用到世界各地的機場安保領域,特別是在機場周界防範系統之中。此外,由於燈光會影響飛機的導航,因此,機場飛行區一到夜間不允許有任何額外的燈光,飛機利用專門的導航燈去導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熱成像攝像機,對於安保來說,整個室外都是盲區,就是靠近航站樓的地方可能有燈光,但是遠離航站樓圍界將全部是盲區。所以,熱成像技術是一種發展趨勢,可以解決夜間監視的問題。

  3、電子圍欄傳感器

  澳門國際機場與旁邊的北安外港碼頭只有一步之隔,正正是機場周界防禦的盲區,出入旅客人流複雜,相對較容易受到非法入侵或從海路偷渡入侵,尤其在漆黑的夜晚。因此,機場需要具有阻擋和報警功能的電子圍欄感應系統,具備對人體對環境的安全性和抗環境幹擾能力,再配合熱成像攝像機的運用,實時監測事發點的具體情況、入侵人數、有否攜帶武器或行進速度等等。其中,電子圍欄上面安裝的傳感器需要具有多種報警功能,如:攀爬報警、剪斷報警、鬆弛報警、防拆報警、失電報警等等。

  4、光纖光柵周界

  光纖光柵周界入侵報警系統是基於光纖光柵傳感原理研製。其特別之處在於系統採用光纖光柵振動式周界探測器串接成高靈敏度的振動探測光纜。振動探測光纜可任意布防在周界區域,並對直接或間接傳遞的各種擾動信號進行採集,後端光纖光柵信號處理器及系統伺服器實現擾動信號的智慧分析和模式識別,並對入侵地點進行精確定位。

  5、智慧視頻分析系統

  在智慧視覺物聯網的基礎上構建機場周界報警系統,就是把上述三大類設備實現聯網和資料融合,通過智慧的資料採集及分析,取代人工對機場周界面臨的入侵威脅作出快速的回應。在基於智慧視覺物聯網的機場周界報警系統中,智慧視頻分析系統核心,如有突發事件或者是違反規則的人員等,它會立即發出相關指令,控制其他子系統做出相關的報警回應等動作。

  四、化繁為簡、客觀公允───提升機場旅客安檢效率、安全等級及服務水平,推進資源調配的智慧化,提高危機回應能力

  人們對機場的傳統理解和既定認知正在新興技術的衝擊下逐漸消融。每個人都很容易因為個人經驗、專業背景和直覺判斷,而帶有偏見,也容易受到輿論潮流的影響,使執行偏離軌道、欠缺客觀公允。而認知運算電腦正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使預設情景毫不含糊的連結起不同事件的相關性,扭轉人們的預設立場和主觀見解,更有助於讓人們洞燭機先,達成事業目標。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安全、舒適和便捷將是永恆不變的主題,也是人們對未來機場的期許。未來的機場安保模式也將順應潮流不斷發展與進行改良,由傳統的「一刀切」安檢模式到「科技精確與便捷」的簡化模式演進,有明確目標、有針對性的安檢模式逐步成為全球安保的規範。最後,開發和部署遠距離篩查系統,旅客們將獲得更美好的旅行體驗。隨著這些理念被採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更多的旅客將見證安檢隊伍的縮短、安檢流程的精簡、安檢體驗的便捷無憂。為此,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下稱「IATA」)正通過與行業和政府合作,在全球範圍內展開重要的未來機場安檢技術的試驗。

  1、未來機場安檢站的設計

  在傳統的安保模式中,旅客服務的效率隨著國際新反恐安保形勢下正在不斷的降低,營運的開支也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旅客不滿意機場的安檢程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安保行業必須從根本上出發,不斷優化安保法律體制、管理措施和安檢流程。IATA指出:「目前很多機場的安保模式是多年前設計的,旨在防止攜帶金屬武器的劫機者。之後,我們已升級到更複雜的程式,以應對新的威脅。雖然安保更為可靠,但我們需要更多思考。基於當前的威脅,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流程,利用現有的旅客資訊和新技術,整合成為一套智慧化的流程。這意味著,尋找危險物體的安檢系統需要升級至尋找危險人物」。

  「未來機場安檢站」推翻了一勞永逸的安保理念。IATA建議機場業者不應一味將注意力放在一些引起糾紛的問題。事實上,對待旅客,我們理應尊重,並協調解決這些問題。並對未來機場安檢站的設計提供了參考:首先,機場應集中全力解決高風險係數事件,加強安保;其次,機場應將旅客資訊整合進入檢查站流程,支援基於風險管理的舉措;最後,機場應實現絕大多數低風險的旅客輸送量最大化。具體說,就是找到的不僅僅是不安全的物品,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安保人員發現某個旅客身上攜帶著指甲鉗,並不完全代表發現了一個意圖非法幹擾民航的人。機場理應從根本問題裡加大投入力度,實現「確保安全、便捷出行、文明飛行、優質服務」。

  2、已識別身份旅客計劃

  旅客對航空旅行抱怨最多的,就包括在機場安檢站排長隊。隨著旅客數量不斷增長,機場管理者需要找到一種更高效的方法,使旅客既能夠迅速通過安檢,又不妨礙安檢的有效性。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增加安檢站。在過去幾年裡,IATA與行業夥伴合作,共同推出「未來機場安檢站」及「已識別身份旅客計劃」的方案模型,讓那些自願提供增加個人資訊的特定旅客使用專用的通道快速通過安檢。旅客通過安檢站時不必停留、脫掉外套、丟掉液體物質或開包檢查手提電腦。安檢流程化繁為簡可進一步增加旅客便捷度,通道採用智慧掃描、風險管控措施,不僅能減少排隊等候時間,避免貼身搜查這種帶有侵犯性的肢體接觸,同時能減低民航安保企業人力成本。預檢系統把旅客評估為三個等級,分別是「熟知旅客」和「正常型」(最低危險等級的人群)、「增強型」(高危險等級人群),猶如一道雙重保險,並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對應等級的三條檢查通道,分別為「熟知旅客通道」、「正常旅客通道」和「重點安檢旅客通道」,依據危險等級對旅客過濾掃描,通過技術手段檢測旅客的風險係數,大大縮減旅客排隊等待安全檢查的時間。

  2.1、巳知旅客通道

  首先,「已識別身份旅客」即旅客在到達機場前,已依據護照或其它旅行證件中的生物識別資訊,提前接受風險篩查及登記資訊認證,並通過政府司法機構提供的個人背景調查資料,可以享受快速安檢與通關;旅客到達機場後,這些已接受過事先篩選的旅客將再次接受安檢掃描,而他們的風險評估狀態會清晰地在系統中顯示,方便安檢人員分流引導旅客選擇相應的安檢通道。當旅客們步入安檢通道內,X射線和空氣採樣技術等先進的掃描技術同時安全掃描,共同發揮作用,再次排查隱患,做到萬無一失。

  2.2、一般旅客通道

  其次,「一般旅客」指的是廣義上的絕大多數旅客。而被劃分為「高風險係數的旅客」需要經過額外的網點篩選技術進行排查。正在開發的篩查技術無需旅客在通過安檢處的時候除去衣物或打開隨身物品。甚至可以預見,安檢過程可以與海關和出入境手續結合,將進一步簡化旅客安檢流程。

  2.3、重點安檢旅客通道

  最後,在安檢級別最高的特殊安檢通道,行走著的旅客將不知不覺完成瞳孔掃描、X光透視、金屬探測、液體探測、鞋履掃描、爆炸物探測和全身掃描。在其餘兩個通道,則不設全身掃描這一檢查。在安檢級別最低的已知旅客通道,旅客只需在行走中接受瞳孔掃描、X光透視、金屬探測和液體探測。

  安檢走廊無疑會成為通往候機大廳的一條捷徑,根據事先掌握的旅客資訊以及行為分析結果,旅客將被指引至某個通道。旅客只需走過這個通道就可完成安檢,而不需要做任何停留,整個流程僅須短短約10秒,旅客無須脫鞋寬衣,攜帶的液體物品也不用開箱檢查,手提電腦更可放在公事包內接受檢查。結合有關部門搜集的旅客資訊,約3%-9%的旅客會被挑出,接受特殊安全檢查,而約30%-40%的旅客將可以走已知旅客通道。一旦查出旅客攜帶違禁走私物品或其他可疑物,警鈴立刻響號,安檢通道自動關閉,直到機場安檢人員前來放行才會重新打開。這套安檢流程不僅精簡了過去的AIT、X射線掃描,也省去了脫外套、脫鞋、解皮帶、重新封包開箱檢查個人物品等一道道繁瑣的安檢步驟,從而大大縮短了排隊時間,為大多數旅客節省更多時間,減輕安檢給旅客帶來的壓力。

  IATA預計,這「已識別身份旅客」安檢通道能夠將安檢站的輸送量提高30%。而為那些要求額外關照的旅客建立單獨安檢區能夠將安檢效率再提高4%~5%。接著,機場無需增加基礎設施,就能將處理旅客的能力提高34%~35%。儘管已識別身份旅客計畫對機場安檢來說還有些陌生,但在國際航空旅行中,出入境部門和海關安檢已經採用了該計畫。「未來機場安檢站」願景的另一要務,是將安檢站收集到的旅客資訊提供給政府用來處理出入境相關問題。這些資訊將作為「載運人員資訊預報」(API),確保每個人在開始航空旅行前接受合理的安全檢查。

  從管理效率和旅客體驗方面看,此解決方案最大的好處在於機場能夠同時提高安全性之餘,又切實提升旅客通過安檢的速度;從管理效益和成本控制方面看,機場可以減少安檢站點、所需空間和安保人員編制的需求。從目前「一刀切」的傳統模式,轉變成有針對性的安檢模式。這種模式能夠讓民航安保企業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

  五、管理重塑、精益求精──提高團隊技術研究能力及水平,重視機場安保管理系統中「人」的因素的問題和人力資源配置政策

  國際民航公約附件17《保安》(以下簡稱為「附件17」)在第二章第三節關於保安和簡化手續就建議:「每一締約國應該儘可能在保安管制和程式的安排上,使其對民用航空活動的幹擾或延誤保持在最低程度,但條件是這些管制和程式的有效性不受影響」。「附件17」在第二章第五節關於設備、研究和發展亦建議:「每一締約國應該促進能夠更好地實現民航保安目標的新保安設備、進程和程式的研究和發展,並應該就此事項與其他締約國合作。與此同時,每一締約國應該確保在新的保安設備的發展中考慮到人的因素原理」。

  隨著全球恐怖襲擊事件不斷發生,給傳統的機場安保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反之,這實際上也為機場安保系統中人員隊伍質素的調整、改造和精英化帶來了契機。對於機場安保來說,所有的監控系統、報警系統都只能起到發現問題的作用,真正解決問題的是人,而安保系統是在關鍵時刻配合有關人員提供有效準確的資訊。

  機場安保人員在反恐工作常常處於被動的位置,主要原因是恐怖分子能夠識別哪些人是安保人員,因為他們在通過安檢過程當中可以看到安保人員的統一制服和爆炸探測器。按常理說,一旦他們意識到,或者看到安保人員的時候就會加強防避,以及訓練自己如何逃過這個技術搜索。可是,在安保管理當中,管理者必須無時無刻考慮培訓、技術和人為因素以及相關的操作成本和資源調配等問題,安保投入不可能無限大。因此,未來機場安保管理模式需要從思維上作出改變,建立一個稱之為「延伸安全」的「社區」,帶領每位人員進入一個「城市機場安保」的概念,每位同事都知道整個安保的流程,他們有可能是執行機場安保的人員,也有可能是在機場工作的地勤人員、物業管理員,甚至是司機、送貨員或保潔員。

  危機的發生通常有一種迅速擴散的現象,一旦機場形成「延伸安保社區」,便能起到發現問題及通報問題的迅速反應,達到前期及時預警。然而,充分的預警須配合科技偵測能力,實現各個環節在新的技術上支撐,使威脅機場安全的人難以找到安保漏洞。

  當前,各地機場對「智慧機場」的建設都非常重視,特別是很多新建或新改造的機場,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許多新科技,對便於旅客出行、增強安保措施、提升服務水準、創新管理效益等方面都有所推進。由此可見,未來機場建設將會非常注重高效智慧的應用,在「智慧機場」概念的帶動下,「智慧機場」建設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和逐步普及。機場如何在發展與競爭並存的今天立於不敗之地?加強機場競爭力、善用智慧科技、創新管理效益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可見未來,為提高機場安保水平即整體競爭力,只要資源許可而技術成熟,世界各地有條件的國際機場都將引入「智慧安保」系統,同時積極檢討管理制度及理順當中具體工作環節作相互配合,會成為民航安保專業發展的趨勢,否則將難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機場安保各類威脅。

  建立機場「智慧安保」系統的優點,不單令旅客對嚴謹而繁瑣的傳統安保程序印象改觀,還有助提高機場整體的安全管理水平與安檢效率,且安全性比前者更可靠。目前,移動網際網路、生物識別、大資料和雲技術等各項新技術湧現,令籌設「智慧機場」具備可行性。因此,業界須更新管理思維、重塑服務心態,以應用現代資訊科技的目光,來看待新科技為民航安保管理帶來與時俱進的技術改良及個人作業的規範升級;我們必須明白,作為地區交通樞紐門戶,機場安保管理的現代化、人性化、科技化與可靠性,是民航安保服務質素與資訊技術應用水平結合程度高低的外在反映,是國際旅遊城市現代民航服務的重要標誌。

  世界各地開發出不同功能的機場安檢科技產品日新月異,但關鍵是機場宏觀的安保管理體系,應隨著引入「智慧安保」系統及人員專業知識提升,而及時理順工作系統內各個程序,減省不必要的人工阻攔,做到「抓重放輕、管大放小」,張弛有道、寬嚴相濟,以處理涉及國家安全層面,及區域民航安全合作事務為工作核心;以情報信息交流為主導,藉助出色的「智慧安保」系統,輔以訓練有素的安檢人員,按旅客不同的風險評級,在早段即介入作分流區隔,使機場安保管理從局部化、人工化走向系統化、智能化,形成閉環精密狀態,安全與服務兩不偏廢。

  長遠而言,只要能夠合理解決資源配置與職能分工問題,個人相信,若在特區政府的高層次組織協調下,民航專業部門或將有機會與警務、出入境事務、關務、民航行政單位及航空企業等機場宏觀安保體系中的重要合作夥伴,共同探討發展一套更緊密的「機場安保智能聯檢模式」的可行性。

3薦聞榜

(供稿: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文章和觀點請訪問胡漢新專題

相關焦點

  • 中國機場安全(安保)大會暨民航安保科技展在深圳舉辦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曾曉新 報導:9月12日,第七屆中國機場安全(安保)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民航安保科技展在深圳舉辦。大會以「科技創新賦能平安機場建設」為主題,貫徹落實民航局「科技興安」戰略目標,聚焦民航機場安全(安保)領域的新理念和新成果。
  • 科技創新 世紀高通打造民航安保新模式
    8月27日,甘肅機場公安業務工作現場觀摩和交流會在甘肅機場公安局召開。四維圖新旗下專業大數據公司世紀高通作為甘肅機場公安服務商之一,攜公司在公安領域相關創新應用及產品出席現場會。來自公安部、民航局以及甘肅、青海、山東等多省市公安機關領導蒞臨世紀高通展臺參觀、指導。
  • 澳門國際機場25歲了
    而這其中佔比56%的非航收入,正是澳門國際機場以公開公平的營銷環境、特許專營的運營模式,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最大效益的最好證明和直接體現。25年來,澳門國際機場詮釋著高質高效的成長理念。從安全化、人性化、智慧化方面著手,其先後完成了客運大樓北面擴建、公務機機庫建造、跑道及聯絡橋全封閉圍網、閉路電視系統優化、客運大樓空間改造等重大工程;通過積極推行虛擬化機場的發展戰略,構建虛擬化候機樓平臺系統,完善機場電子商務和在線服務,同時踐行「城市中機場」的概念,延伸信息和服務至大灣區城市群;注重旅客流程優化,建成機場自助值機平臺, 進一步提升旅客出行體驗;基於機場數據中心打造「私有雲」,為大數據分析和共享奠定基礎
  • 雙流機場安保升級 坐飛機最好提前3小時到機場
    原標題:坐飛機最好提前3小時到機場   昨日,記者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發布的公告中了解到,由於雙流國際機場將於近期提升安保等級,在辦理安檢等乘機手續時所需時間可能比平日要多,所以機場建議旅客最好在航班起飛前3小時抵達機場,同時候機樓行李寄存處將暫停行李寄存服務。
  • 麥侖強勢登陸中國機場安全大會,以智能科技構建未來機場新藍圖
    9月13日-15日,第七屆中國機場安全(安保)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民航安保科技展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安全防範行業協會共同舉辦,圍繞「科技創新賦能平安機場建設」這一主題,聚焦民航機場安全(安保)領域的科技應用、科技成果、設施設備、系統平臺、學術理念、解決方案、經典案例等,展示近年來民航安全(安保)領域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成果、新舉措、新發展。
  • 民航安檢安保周報:黃金海岸機場試點CT掃描儀
    圖片來源:史密斯探測官網   民航資源網2019年3月23日消息:全球航空安保安檢在這一周史密斯探測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機場試點CT掃描儀  據ADS Advance網站消息,史密斯探測(Smiths Detection)與澳大利亞黃金海岸機場合作,在該機場試點使用該公司最新的旅客行李CT掃描系統。
  • 澳門機場公司執委會成員與飛友科技一行會面 探討澳門智慧機場建設
    民航資源網2020年10月21日消息:2020年10月19日,飛友科技有限公司執行長鄭洪峰先生一行到訪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受到執行委員會主席鄧軍博士、執行董事:朱丹寧先生鄭洪峰先生介紹其公司在智慧民航範疇所提供的技術,以及為澳門智慧機場實施提出建議,雙方代表在會上互相分享在智慧機場建設的經驗,進行了互動性的交流。
  • 昊兆航科助力上海浦東機場智能化發展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為4F級民用機場,是中國三大門戶複合樞紐之一 、華東區域第一大2019年,浦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7615.34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363.56萬噸,年起降航班511846架次。伴隨著中國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高速增長的客流量給機場的安保工作帶來了巨大考驗,也提出了更高的安保要求。與日趨嚴峻的安全形勢以及越來越高的安防要求的矛盾日益凸顯,需要安全檢查工作中實現快速、精確、自動及多目標的任務管理。
  • 2020年度山西民航機場航空安保質量控制工作交流暨安保審計培訓在臨汾機場成功舉辦
    ,12月3日至4日,山西監管局在臨汾機場組織召開2020年度山西地區民航機場航空安保質量控制工作交流暨安保審計培訓研討會。監管局空防處四級調研員高新宇、臨汾機場副總經理王紅章、安全總監楊宏生出席了會議,各機場安全質量部負責人及公司安保質控人員參加了會議。
  • 新中國大工匠智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題展覽即將開幕
    通航一周年,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的「新中國大工匠智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題展覽將於2020年10月30日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開幕。「新中國大工匠智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題展覽無需單獨預約。觀眾通過「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微信公眾號-走進我們-參觀預約」按提示進行實名制預約,預約成功後,請按照預約日期、並攜帶好個人身份證件領取入館門票參觀即可。
  • 強強聯合 廣東移動攜手白雲國際機場打造5G+智慧機場
    9月10日,廣東移動與白雲機場、白雲信息、中國移動上研院共同籤署「5G+智慧機場」戰略合作協議,四方加強資源共享,創新成立「5G 智慧機場聯合創新實驗室」,攜手推進5G網絡建設與民航數字基建和信息基建融合發展,提升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
  • 物業安保巡邏機器人_物業安保 - CSDN
    當機器人成為產業升級或變革的重要工具,當機器人可以替代更多的勞動力,當機器人擁有記憶、學習等一系列智慧,機器人已走進人類生活,成為新時代的「寵兒」。在近日舉辦的2016第二屆深圳國際智能裝備產業博覽會和第三屆中國-亞歐安防博覽會暨2016第十二屆新疆警用反恐技術裝備博覽會上,安保服務機器人都是展會上備受關注的焦點。安保服務機器人之所以在智博會和安博會上如此受歡迎,不僅因為它可實現音視頻對講、室內無線導航、人機互動、人臉識別等各項功能。除此之外,還擁有監控巡邏、陌生人員報警、異常聲音報警、夜間值守等安保功能。
  • 空管發展新趨勢:強安全 強效率 強智慧 強協同
    「數字空域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它是通過構建大規模空域數字計算系統,實現在信息空間內對大尺度空域數位化重構和表達,開展對空域的映射管理和使用控制。」陳志傑說,「數位化空域需要去探索的,研究建立網格空域體系編碼體系是當前一項空域管理基礎性工作,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下一步要立足國防與經濟社會全方位需求,來構建數位化空域系統。
  • 瑞為即將亮相第五屆全國民航「網際網路+」智慧機場建設發展峰會
    2020年8月12至14日,第五屆全國民航「網際網路+」智慧機場建設發展高峰會在福州長樂國際機場隆重舉行。 本次峰會以「發展創新模式,智慧定義未來」為主題,集聚了國內眾多機場和航空領域的相關領導及專家。
  • 首都機場安保公司大興機場分公司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段雨祥 報導:近日,北京已出現多點散發及局部聚集性疫情,疫情形勢嚴峻複雜,首都機場安保公司大興機場分公司(以下稱:安保公司大興機場分公司)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慎終如始守住第一國門,確保疫情防控到位、安全運行平穩
  • 大興國際機場通航一周年「新中國大工匠智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題展覽」重溫大興機場智慧細節
    曾經在電腦上呈現的數字模型圖照進現實,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通航的大興國際機場如今迎來通航一周年。10月30日,「新中國大工匠智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題展覽」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開啟序幕。展覽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與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
  • 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
    9月9日,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破土動工,先期開展飛行區場道工程建設。2020年2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6月29日,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聯合批覆機場工程初步設計及概算。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設以2030年為設計目標年,按照年旅客吞吐量38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0萬噸、飛機起降架次30萬架次的目標進行設計,機場工程核定概算投資334.38億元,建設工期為4年。
  • 海航機場積極推動第七航權政策落地 構建海南自貿港開放新高地
    近年來,隨著海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海南島內的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以下簡稱「美蘭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以下簡稱「鳳凰機場」)運行能力趨於飽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提升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海航機場有序規劃鳳凰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設,據了解,鳳凰機場現有停機位數量83個,航站樓面積達10.7萬㎡,可保障旅客吞吐量2300~2500萬人次/年,構建出以海口、三亞為主陣地的海南自貿港空港集群,推進區域門戶樞紐機場建設。
  •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率先推出登機口智慧尋人服務
    近日,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聯合中國航信、華為公司和騰訊公司,在國內率先推出登機口智慧尋人服務,由此成為全國首家運用人臉生物識別 +AI 智能技術尋找旅客的機場。該服務上線後,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可實現精準查找、定位每位登機旅客,主動協助航空公司精準掌握旅客位置等信息。與此同時,在航班預警、催促登機、航延保障、安全布控等多個場景下,能夠為航空公司或相關保障單位提供更為實時、精準的技術支持。
  • 智慧機場:智慧在哪?
    隨著大數據的不斷發展,大數據與各行各業聯繫日益密切,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智慧機場等等項目應聲落地。智慧機場就是通過智能平臺將航空公司、旅客、航空器、機場等單位有機融合,通過可視化信息處理,建立機場業務數據的智能分析中樞,把所有單元進行聯通和互動,使各個運營單位在同一平臺上協同作業,打破傳統各自為政、各系統獨立存在的模式,能夠科學有效地管理機場的各種情況,實現智慧管理和智慧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