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雜記之二:我們亟需建構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

2020-09-03 福睿德世界觀

2019-2020年辭舊迎新之交,始於武漢、迅速蔓延全國,給我國經濟社會按下暫停鍵、給廣大民眾一度帶來巨大恐慌不安、令國際社會聞之色變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應急挑戰,經濟社會發展挑戰。這隻黑天鵝的翅膀一扇,到底將會改變多少歷史進程,在今天來預測和評價可能還為時過早—-包括全球化發展、地緣政治、大國關係、東京奧運會、中國醫改等等等等。但至少有一點,令人印象極為深刻,那就是在疫情蔓延的同時,各種陰謀論、謠言的滋生和擴散,各種聞聲而動的搶購潮的此起彼伏。

生化武器陰謀論,武漢實驗室病毒洩漏論,高福為搶先發表論文故意宕延疫情防控論、所謂日本咬定毒源來自美國論,每天各種以猜想和蛛絲馬跡為餡的似是而非的信息被生動地、刻意制導的方式病毒式的擴散;一個風吹草動,口罩沒了,又一個風吹草動,酒精、消毒液、抗病毒衝劑沒了,再一個風吹草動,雙黃連口服液又沒了……何以出現武漢這樣的洶湧疫情,又何以出現與疫情同步蔓延的種種社會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還亟待建構。

官員們需要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做出決策。這其實就是我黨從延安時期就奉行的實事求是的作風。但顯然,我們的很多官員至今還沒有理解和力行。這就出現了明明出現了醫護人員感染和人傳人的現象,警察訓誡吹哨醫生,官方卻在慣性的壓制「謠言」的同時(警察訓誡吹哨醫生),沒有引起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採取科學應對之策(湖北、武漢的兩會和相關的文藝匯演還繼續進行,東湖的數以十萬計的音樂節還照常舉行,百步亭社區的萬人宴還照常舉行的原因),直至中央作出明確的指示和部署,湖北和武漢官方方才如夢初醒。政府和官員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理性,就會失去公信力,治理就會失能。

繼而是各類媒體需要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傳播疫情,不能聽風就是雨,不但不能正確引導輿論,反而誤導疫情。媒體如果不能科學、理性、獨立思考,就會淪為魔鬼的毒舌。此次湖北的某某日報不獨立深入調查只按官方意志應付報導疫情,某某主持人匆忙的建議中國向世界道歉,所激起的公憤大概可作註腳之一,至於更多沒有節操的自媒體,帶著各自不同的目的斷章取義的炮製各種輿論毒丸,根本上也是缺乏科學理性和獨立思考。

至於我等民眾,缺乏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特質和能力,就會成為劣政、妓媒、謠言的土壤。率性而言,從各種大小微信群裡朋友圈裡秒轉的信息的頻率和數量來看,我等民眾在信和不信一樣東西一種觀點之時,能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時間是不多的、人數佔比極為有限的、習慣是亟待建立的。但這又是非常有害的。

武漢作家說,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民族的文明程度,主要看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水平。這雖然是一個很有人文溫度的視角和說法,但是,太片面了。依我看,這個重要的指標應該是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程度和水平。同時我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這種復興,不止是國學的傳承、弘揚和發展,更需要解構、重構、發展、補缺我們的傳統文化,建立起中華民族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集體人格和整體文化意識。

相關焦點

  • 時代建築 2016年第3期 主題文章 周榕 三亭:建構迷思與弱建構、非建構、反建構的詩意建造
    亭 · 亭 · 亭本文選取中國當代建築實踐中三個取向各異的詩意之「亭」作為樣本,試圖通過分析、呈現這三亭設計所分別代表的三種不同的文化思考、建築願景、物質觀念、身體態度和技術處理,且將其並置比照,使之構成相互批判的關係格局,進而利用對三亭「糾纏態」批判性關係的編織、網羅,揭示「建構」這一被嚴重本土祛魅化的「進口」理論在詩意建造領域的局限、悖論以及盲區
  • 2019課改三原色:科學 理性 多元
    在我看來,2019年課改將呈現三原色:科學、理性、多元。科學的內涵是:從傳統教學視角,走向藉助大數據、神經教育學、腦科學共同支撐的科學系統改革。理性的內涵是: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課改版本的升級換代,實現從課改的發燒友一味唱讚歌,到跟隨者望風而動,再到普通教師接地氣的常態化實戰踐行。課改中的鐘擺現象是一種規律,課改要在不斷糾偏中螺旋式前行。
  • 觀點|板藍根又遭「雙黃連式」哄搶,克服群體無理性亟需提升社群科學素養
    板藍根再次搶購熱潮背後,折射出的是群體性科學素養的缺失。而克服群體「無理性」則亟需提升社群科學素養。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我們常希冀通過媒體對科學進行傳播給公眾帶來收益,或糾正公眾對科學的認知偏差,進而形成理性客觀的看法。但是約瑟夫·克拉珀1960年在著作《大眾傳播的效力》中表示,大眾傳播通常並不是對受眾產生影響的充要條件,它經常強化或弱化受眾固有態度,但很少能從根本上改變之。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ROBERT BURTON封面:Anatolii BabiiCOGNITIVE SCIENCE 認知科學我必須承認,在思考怎樣能讓我們的文明社會懸崖勒馬之時,我對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核心謎題感到愈發困惑: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思維?
  • 胥建國:新理性主義雕塑融入理性思辨與文化自覺
    承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即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和認識過程是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從科學角度看,宇宙運動變化與人類繁衍發展都是大道運行的常態,相對大於絕對,運動多於靜止,本質大多都隱於表象之下。宇宙中物質的運動具有絕對性,而人之精神、情感、思想、觀念則具有相對性。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 一 建構論唯理主義實際是「理性僭妄主義」 建構論唯理主義認定人的理性足夠成熟和完美,能夠掌握和運用足夠知識,有著足夠的把控能力和「人定勝天」的能力,強調充當「社會工程師」,注重人為設計社會制度,大搞「社會工程」,尤其是整體設計或「整體建構」,比如種種宏大的計劃,其極致就是計劃經濟。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餘敏明寄語學子:獨立思考、尊重科學、篤行致遠
    因此,在學生正式開啟這段嶄新旅程之前,作為校長和師友,餘敏明向新生們分享了三個觀點:學會獨立思考;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篤行致遠。他希望同學們能傳承「成於大氣,信達天下」的校訓精神,審慎科學,直面困難和挑戰,練就過硬的本領,扛起肩上的責任,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度過充實而愉快的大學時光。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如何從社會變遷的理論角度對之予以說明,又如何從現代化實踐的角度給予理性的設計,構成了我們完成十七大確立的目標的雙重挑戰。「睜眼看世界」,發達國家在相關方面的理論積累與實踐探索,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鑑。為此,我們組織了幾篇稿件,圍繞有關問題進行討論,以期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敬請垂注。
  • 理論升華是嶺南文化研究的立身之本
    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全面發展和不少地區的快速崛起,廣東原有的顯性優勢似乎風光不再,此時,則應從歷史與現實交匯的維度,以更高更廣的理論視野去思考挖掘嶺南文化顯性特徵背後的隱性機理和深刻關聯,提升拓展嶺南文化質的優勢和長久價值,在不斷深化嶺南文化的理論研究中彰顯其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可見理論升華是嶺南文化研究的立身之本。  二是要加強嶺南文化研究的嚴謹性論證。
  • 《天道》:強勢文化的人,都有「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讀懂《天道》中的「NT思維」,你也可以成為高人大部分弱勢文化的普通人比較懶去「思考「,或者根本不懂什麼獨立思考,直接」等、靠、要」來得更快。而擁有強勢文化的人是與他們不一樣,都是「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再決定,或再和別人討論做決定。
  • 理性與極權
    極權也好,理性也罷,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文化概念,它並不一定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講,關在籠子裡的政府好過無政府又好過東方專制主義。但是當自由主義的福山對自由主義進行了反思以後,他又認為國家能力先於憲政了,這是為什麼呢?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但在強化中華民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已經逐步凝聚為倫理學界的思想共識,而目前的研究狀況與這一殷切期許相比,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理論願景,當前亟待完成的學術要務包括:   一、在精心解讀經典文本與深度關懷政治實踐的循環互動中,科學把握新時代中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主題。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人類不反思,不做出新的改變,那麼,等待我們的只能是和自然共同走向毀滅的災難性結局。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空前緊張這樣一種特殊的背景之下,生態文學的出現便成為一種必然。1962年,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生態文學作品《寂靜的春天》的問世,標誌著世界生態文學時代的來臨,開始了一個自覺地表達生態意識、深入地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新的階段。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這些包含著對未來思考的問題,顯然無法單純通過科學技術本身來解決,而是與觀念和價值相交織,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現代技術的進展呈現出不斷加速之態,特別是通過基因工程和智能技術,自然人類文明正在過渡和轉變為技術的文明新形態,今天人們表現出史無前例的莫名期待與深度工具的交織。
  • 被曲解的「理性」,為什麼不能預設立場?
    在西方,「理性」一詞被提及最多的是哲學家。而我們正相反,所有的人,現在幾乎到了」言必稱理性「的地步。然而卻發現,國人基本上都是把「理性」一詞,等同於不發火,不爭吵,不過激,不吃眼前虧,哥倆好,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問題……尤其是在反思傳統文化方面,在某些人看來,只要誰敢批判下傳統文化,批評下中醫就等同於否定,而否定就等同於絕對否定,而絕對否定就等同於非理性。然而,真正的理性,跟上面這些邏輯八桿子樓不著。理性相對感性而言才具有其意義(ration vs emotion)。
  •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未來建構
    編者按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學科體系中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身份亟需學理性確證,二級學科和藝術實踐類學科需要進一步完善;學術體系中,中國古代藝術的學術研究當為其本,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應做到「內容之通」「學脈之通」和「古今之通」,立足「大生命」的學術視域,對中國藝術文獻和作品進行「源」之歸復與開顯;話語體系的未來建構應堅持開放視域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每種媒介都會打開一個通往文化記憶的特有的通道。文物作為一種媒介,將中華民族的記憶保存了下來,其中文物中的文字便是記憶存儲的最佳方式之一。「石鼓之文,文字之鼻祖也」,漢字作為我們華夏文明的根,不僅能記錄歷史,更是我們中國人的魂魄,一筆一畫將我們民族的心與心凝聚在一起。就如同一位智者所言:「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毀其文化。」
  • 科普求真:從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去解讀科學的真相
    每個人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科學化教育,所以現代中國人以為自己學了些科學知識,就知道科學是什麼以及哪些是偽科學。其實,掌握了部分科學知識與認識到科學是什麼有著天壤之別。掌握部分科學知識,只是掌握了科研者在實驗室裡針對某個認識對象建構出來部分的邏輯知識,主體是無意識的;而認識到科學是什麼,則是以科學整體為對象,深入把握其區別於其他學問的本質特徵,包括理論框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認識對象以及理論形態等諸要素,主體是有意識的。
  • 唐耀坤文集:巨嬰普增 理性沒落
    特定思維模式之二,受虐型巨嬰推卸責任的方式,就是表達自己的過失(或錯誤)都是因受虐而成的,因此要對施虐者進行強烈譴責。特定思維模式之三,受虐型巨嬰不想檢點自己,一味呼籲需要在外部第三方正義的主持下,對施虐者進行否定性評判及懲罰性報復。
  • 「有效教學」的批判性思考(深度好文)
    有效教學的提出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此前, 在西方教育理論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它倡導教學是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 是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 (1) 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 人們才明確提出, 教學也是科學, 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 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 有效教學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