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耀坤
何謂巨嬰?即是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
2018年12月3日,巨嬰被《咬文嚼字》公布為2018網絡十大流行語。可見中國社會巨嬰的普遍性。巨嬰的心理就是不願成長、不願成熟、不願理性。因而引起,一是「全能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它導致把全世界都當成自己的所屬品,不能平等對待別人,甚至不把其他人當作生靈,這種心理其實是嬰兒早期都會存在的一種心理——自我中心化。二是「偏執分裂」,巨嬰們滿足於自己的想像世界,脫離現實。有巨嬰心理的人一方面內心很牢固,另一方面卻又很脆弱。他們內心的牢固是為了保護其內心的脆弱,因此他們不能接受質疑,一旦受到質疑就會強烈牴觸;他們不能接受非自己預期的對待,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陷入憂鬱;他們更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內心就會破碎,甚至於絕望。他們從不計年歲多大,只想躺在父母的懷抱裡受到餵養和呵護。現今的中國,社會巨嬰大批大批的湧現,有人形象的戲稱,在中國56個民族中又多了一個民族——啃老族!
巨嬰形式多種多樣
哭鬧型巨嬰。巨嬰的最基本心理特點,只要一哭鬧,就會有人來侍候它,就可以解決一切需求問題。關於哭鬧型巨嬰的事例,不用我們去刻意尋找,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或多或少哭鬧型巨嬰的影子;尤其是我們在與他人發爭執、撕逼和互懟時,我們身上的哭鬧型巨嬰的特徵就顯得更加暴露和突出。
求賞型巨嬰。嬰幼兒有一個必然的心理特點,那就是求得他人的讚賞。如果一個人成年後仍保留這一特點,他就是求賞型巨嬰。對求賞型巨嬰來說,其人生的目的、價值及意義,就在於求得他人的讚賞。求賞型巨嬰,除了求得他人讚賞以外,難以形成自己獨立的人生價值與追求。因而,求賞型巨嬰,喜歡沾沾自喜地唱高調,逐漸形成自吹自擂。一個成年人仍會像嬰幼兒一樣,喜歡尋求他人的讚賞;那麼尋求他人的讚賞的方式大多是話語表達,即是話語求賞;當這種話語求賞的行為成為習慣時,給人留下的外在觀感及印象就是虛榮的自我吹噓。
受虐型巨嬰。成為受虐型巨嬰有著特定的思維模式:特定思維模式之一,受虐型巨嬰認為自己所有的過失(或錯誤)都是由外部世界和他人造成的,要把導致過失(或錯誤)的原因以及責任,推卸給外部世界以及他人。
特定思維模式之二,受虐型巨嬰推卸責任的方式,就是表達自己的過失(或錯誤)都是因受虐而成的,因此要對施虐者進行強烈譴責。
特定思維模式之三,受虐型巨嬰不想檢點自己,一味呼籲需要在外部第三方正義的主持下,對施虐者進行否定性評判及懲罰性報復。
由於受虐型巨嬰特定的思維,就引發其特定的表現:一是推卸責任,為逃避責任、總是不遺餘力地譴責他人虐己行為。二是沉溺糾結,長期沉浸在受害或委曲的想像中、無病呻吟、咀嚼痛苦。三是對立怨恨,強詞奪理否定客觀現實,怨恨他人、尋機報復。四是虛妄幻想,幻想彼岸、迷信偶象、渴望拯救。
巨嬰普遍 原因眾多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一個人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一個民族,也可以說有一個集體心理年齡。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一歲。而我還有一個更激進的判斷——沒有超過6個月。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武志紅心理諮詢師是在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出的以上這番話,採訪結束後,記者也不禁想扳著手指數一數,自己幾歲了?
武志紅如此推論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的理由是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媽」並說「在我們的文化中,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都極容易是巨嬰。再重複一句:我也不例外。」
容易產生巨嬰的文化環境,主要是人們在學校所受的無腦教育和社會生活中的缺乏理性。
20世紀90年代,著名物理學家謝爾蓋·卡皮扎(Sergej Kapitza)在蘇聯解體之後,發表了一篇揭露蘇聯非理性科學的文章。「非理性科學」聽起來像是一個自相矛盾,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卻是當時蘇聯許多人思維心態的一個縮影。
法國歷史文化學家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指出,像李森科生物學這樣的非理性科學,能在蘇聯存在是有著特別原因:「那裡實施的,是整個社會生活都被控制,全部智力、藝術、精神活動都被領導的一種制度」。他並引用了一位蘇聯哲學家說過的一段話加以說明:「這種制度的真正功能就是『妨礙思想』。……因為一切都已由它預先思想好了,包括你自己。你用不著去問你到底是什麼。……這樣,憑著一個如此的制度,當想法出現的時候,它就在奔向實際上十分非理性的方向。」
一個社會的巨嬰增多,與文化、教育、環境密不可分,巨嬰的認知和心理因素,可以說是長期無腦教育和非理性思考的結果。無腦教育總是發生在一個知識和思考被簡單化和教條化的環境之中,它使得許多人喪失了應有的懷疑精神和提問能力。這樣的社會環境排斥個人的思考努力、批評態度、獨立判斷和精神自覺性,不得不使人淪為巨嬰。這種無腦教育環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進行定型,被定型者會把某些十分乾癟的、與現實並無關係的教條和假大空原則,當作「科學真理」「先進科學」甚至「宇宙真理」,不僅自己確信無疑,而且還不準別人提出疑問,成為十分偏執的巨嬰。
人的偏執想法大多是外來灌注,而自己又缺乏思考的結果;一旦偏執想法形成,就是用堆積如山的理由去勸解,也難以溝通。正如美國著名作家,被譽為美國19世紀最佳詩人之一的老奧利弗·溫德爾·霍爾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Sr.)說:「偏執的頭腦就像是人眼睛的瞳孔,你越是用光去照它,它就收縮得越小。」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是淺薄的娛樂文化,這種文化成為巨嬰的最愛。他們只需簡單的觀感,無需深刻的思考和思辨。因此《甄嬛傳》、《羋月傳》等宮廷題材電視劇,都有極高的收視率。它迎合了巨嬰們的特性,既滿足了簡單的視覺,又讓他們過了一把全能自戀的癮。 宮廷戲中的皇帝,就是全能自戀被充分滿足了的人,他一發號施令,整個國家就要圍著他的意志運轉。中國的男巨嬰多有一個皇帝夢,而中國女巨嬰則多有皇太后夢——通過控制兒皇帝來控制國家。男女巨嬰在觀劇中,不但被娛樂到極致,而且他們的全能自戀得到夢幻般的滿足。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撰寫了一本《巨嬰國》的書,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巨嬰,在他看來我國巨嬰的特性,一代一代人的巨嬰程度幾乎不相上下,所不同的僅僅是「50後到70後還是假成人、真巨嬰;80後到00後則從內到外都是巨嬰」
有巨嬰心理之人,與建立公民社會及法治國家的要求極不相適應,應要予以矯正並抑制巨嬰之發展。今天的巨嬰之多,也是社會理性沒落和文化教育引導失範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