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家許良英去世 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影響大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科學史家許良英去世 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影響大

  昨日下午,學者傅國湧在微博發布消息:「2013年1月28日13時25分,許良英先生在北京海澱醫院去世,終年93歲。」傅國湧同時在博客裡寫道:「他在故鄉臨海張家渡的煤油燈下編譯的三卷本《愛因斯坦文集》,曾影響了不止一代人」。許良英的小兒子許平昨日在電話裡稱:「父親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後天舉行。」

  沒等到自傳出版就走了

  許良英和夫人王來棣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許成鋼是著名經濟學家,小兒子許平是水利工作者。許平稱:「父親沒有留下遺言,他生病前身體很好,沒想到這麼早就走。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後天在北大醫學部遺體捐贈中心舉行。」他還透露,及時公布父親病情的「許良英和王來棣先生的博客」系自己和哥哥更新。

  傅國湧與許良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交往到現在。他告訴本報記者,自己曾多次去許先生家拜訪,和他交流思想和學術問題。12月份和許先生通電話的時候,說到了老伴王來棣的病情。「主要還是因為他去年10月份摔了一跤,引起了腦溢血,當時大家沒注意到。王先生2012年12月31日去世,當天他就一病不起,從此沒有說過一句話,不到一個月,他也接踵離開。」傅國湧說,6天前,自己去過北京,在他的病床前默默地為他禱告。

  傅國湧還說,許良英先生曾對自己說到過自己的半本自傳(寫到1958年),他說這是上世紀90年代沒有事可做時寫下的,沒想到可以出版(如今書未問世,他人卻走了)。而他與妻子王來棣先生合作,以二十五年時間撰寫《民主的歷史和理論》雖然沒有完成,但已有19萬字,可以成書。「他在故鄉煤油燈下編譯的三卷本《愛因斯坦文集》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他自稱活過了三世,特別是生命最後四十年,說真話,求真相,做真人,無畏無懼,民主、理性、科學是他熱愛的三個關鍵詞。」

  丁東:許先生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

  學者丁東表示:「許先生是束星北和王淦昌兩位著名科學家的學生,他不僅是一個科學史家,而且是中國少有的思想家,他思想的深刻性,他的人品風骨都很讓人敬佩,他對民主的認識和研究,超過了很多學者。在學術和思想問題上,他特別認真和直率,有意見從來不含糊,總是直率地表達。」

  丁東認為:「許先生的思想比很多他同時代的學者更深刻,這可能和他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並研究愛因斯坦有關。他和王淦昌的師生關係,確實是學界佳話。當年他在農村,王淦昌先生長期每月給他寄35元,那時的35元不是小數目,由此可見他們師生情誼的深厚。」

  ■ 許良英生平

  許良英(1920-2013)

  浙江省臨海市人,生於1920年,194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是著名科學家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學生,王淦昌對許良英極為賞識。他早年參加地下黨,1949年,任《科學通報》編輯。1955年,因為「反胡風和肅反運動」,被批判和停職審查一年。1957年,劃為右派,並且被送到地方接受勞動改造,回故鄉當了20年農民。在此期間,他翻譯了《愛因斯坦文集》三卷本(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78年,許良英恢復公職,回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恢復工作後,許良英主編了《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著名學者金克木譽之為「名為簡史,實為大書」。許良英關心社會現實,說真話,求真相,做真人,盡力推動中國的社會進步。他以魯迅的一句話 「肩住黑暗的閘門」為座右銘。許良英密切關注思想和學術問題,2010年,他還和學者邵建爭論,提出「走出復古迷津,重新回歸『五四』」。 (記者張弘)

相關焦點

  • 許良英與《愛因斯坦文集》命運曲折 折射中國發展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許良英與《愛因斯坦文集》的命運  許良英先生及其主持編著的《愛因斯坦文集》的曲折命運,折射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在科學思想史和科學哲學領域,苦苦追尋真理的歷程
  • 許良英的《愛因斯坦文集》與他的兩位老師
    2013年1月28日,中國著名科學史家許良英逝世。許良英1920年生,早年投身革命,做地下工作,曾任中共浙大地下黨支部書記。建國後調入中國科學院。1957年被打為右派,回鄉當了20年農民,在此期間翻譯了《愛因斯坦文集》三卷本。文革結束後,許良英恢復了科學院工作,同時出版《愛因斯坦》文集。許良英和方勵之是朋友。
  • 馬丁·克萊茵與許良英:兩位著名愛因斯坦學者之間的友誼
    [3] 許良英先生在文革期間就已經注意到這一重要的對話,並將其擇要譯成中文,收入《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發表。目前看來,第一部引用克萊茵工作的中文著作,應該是由許良英先生領銜編譯、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出版的三卷本《愛因斯坦文集》。
  • 「愛因斯坦對中國的批評」實則由英語翻譯的錯誤所造成
    這個譯本的意思,明顯是說「愛因斯坦覺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令人驚奇」。到了八十年代,許先生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將譯文變成如下所述: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要是這些發現果然都做出了,那倒是令人驚奇的事。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允許自己沉默
    據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許良英老先生回憶,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準備多年的《愛因斯坦文集》(中文版)終於在中國出版了兩卷。1979年,時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的鐘沛璋見到許良英,告訴他,耀邦同志看完了其中的一卷,說:很多內容我沒看懂,但看懂的那些,對我啟發很大。胡耀邦出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後,便要求中組部的同志們都去閱讀《愛因斯坦文集》。
  • 影響過愛因斯坦的最後一位數學家:龐加萊[圖]
    除了是一名數學家之外,龐加萊還是一位影響深遠的物理學家,受惠於他的後人中包括當時正致力於完善狹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所向披靡的「數學怪獸」1854年4月29日,亨利·龐加萊出生於法國南錫一個學者家庭中。數學、物理界的「十項全能」從1881年開始直到其去世,龐加萊都在巴黎索邦大學任教,他曾教授過的課程包括物理、實驗力學、數學物理、概率論、天體力學和天文學。一個有趣的小插曲足以證明龐加萊在當時的地位:當軍政部長下令砍掉「沒用的天文學」課程時,龐加萊說「我來教這門課」,官員們就只好閉嘴了,因為誰也不敢阻攔龐加萊開設任何科學課程。
  • 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什麼燒毀了自己的手稿?
    二是,愛因斯坦在晚年並沒有什麼重大的科學成就,並且在科學研究領域還走進了死胡同,出現了很多錯誤,在去世前為了避免自己身後的名聲受到影響,於是燒掉資料,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後世形象。愛因斯坦晚年根本沒有什麼重大科學發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各種反戰和平活動。很多人覺得原子彈是愛因斯坦發明的,其實原子彈的製造原理跟愛因斯坦沒關係,通過質能方程根本製造不出原子彈。
  • 愛因斯坦又愛又恨的人是誰?好友35年 論戰30年
    儘管愛因斯坦在科學界如雷貫耳,但在那個大師雲集的時代,還是有很多令其又愛又恨的同行們,比如說下面即將介紹的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好友35年 論戰30年事實上,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是一名丹麥物理學家。他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愛因斯坦的愛情和婚姻
    7月10日,一代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最後一批文稿——他的私人書信在塵封半個多世紀之後終於被公開。   這批書信大部分來自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館,一直由愛因斯坦的繼女馬格特·愛因斯坦保管,她曾要求在她死後的20年中這些信件不能公之於眾——現在正好是她去世(1986年7月)20周年。   另外還有一小部分信件來自蘇黎世中央圖書館的手稿收藏室以及其他收藏點。
  • 為何說繼愛因斯坦去世之後,人類的科技停滯不前?這裡告訴你原因
    愛因斯坦被譽為繼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沒有之一,愛因斯坦淡泊名利,把一生都奉獻給科學事業,這也是他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愛因斯坦100多年前建立的相對論以及其他理論,至今還是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基礎理論,可以說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做出的貢獻,人類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0
  • 愛因斯坦的世界觀:一個真正的「獨行者」
    本書以影響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為底本,收錄了《觀念與見解》《愛因斯坦晚年文集》裡的及散落別處的相關文章,編譯出一個獨有的《我的世界觀》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貴文章此前從未翻譯成中文出版過。《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封面天才的頭腦如何看世界?我們可以像偉大的愛因斯坦一樣思考嗎?
  • 愛因斯坦:孤獨的天才?
    比如說牛頓,他的小心眼、愛吵架其實和他在科學上的成就一樣出名,他的那句名言據說原是為了貶損身材矮胖的胡克,即使不是出於貶損,充其量也不過是假客氣一下,但是剝離了上下文之後意思卻來了個180度華麗的大轉身;而愛因斯坦的故事則更加不靠譜:愛小朋友雖然算不上成績十分出眾的小學生,但也沒至於以掛科成為家常便飯,連個手工作業也做不好的程度。
  • 愛因斯坦去世前燒毀了自己的手稿?真相究竟是什麼?
    二是,愛因斯坦在晚年並沒有什麼重大的科學成就,並且在科學研究領域還走進了死胡同,出現了很多錯誤,在去世前為了避免自己身後的名聲受到影響,於是燒掉資料,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後世形象。愛因斯坦晚年根本沒有什麼重大科學發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各種反戰和平活動。
  • 科學網—品讀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在愛因斯坦(1879—1955)廣受傳誦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他這樣寫道。 而在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編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11月出版的《我的世界觀》一書中,不僅收錄了愛因斯坦的此篇文章,更是將這位大科學家在那個陰雲密布的年代,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普通人,表達對科學、世界和人生的態度與見識的信件和文章,統統收錄在冊。
  •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影響了物理學近100年的發展!
    如果要說對20世紀物理研究影響最大的,那麼就是玻爾和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這四次大論戰可以說影響了物理界這一百年來的發展,直到現在!在20世紀之前,整個物理學盡在牛頓經典物理學的掌控之下,牛頓崇信機械宇宙觀,世界就是一個精密的鐘表,上帝造好表,上好發條,以後的一切就是確定無疑的。
  • 霍金,愛因斯坦,伽利略的誕辰日與去世日如此巧合,是天意嗎
    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於2018年3月14號去世,享年76歲。這時有人發現霍金,愛因斯坦,伽利略的誕辰日與去世日竟有如此巧合,是天意嗎?伽利略去世於1642年1月8日,霍金剛好出生於300年後的1942年1月8日;愛因斯坦出生於1879年3月14日,霍金逝世於2018年3月14日。並且還要注意一點,霍金和愛因斯坦都是在76歲去世的。
  • 吳國盛:愛因斯坦勸人看淡生死,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幻覺
    而愛因斯坦卻在友人去世的慰問信中勸人看淡生死,認為時間只是一個錯覺。近日,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接受「人文清華」專訪時表示,在愛因斯坦的物理學體系中,繼承牛頓關於時間可逆性的結論,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人類自身構建的幻覺,並不重要。時間具有可逆性吳國盛教授指出,愛因斯坦基本還延續著牛頓時代關於時間具有可逆性的觀點。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巨匠,更是一個思想者
    你能想得到這位看似天天只跟各種枯燥的公式符號和科學實驗研究打交道的現代物理學家,居然擁有一個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他所秉持的諸多思想觀念其實是非常精彩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在他物理學家的外表之下,隱藏著一個深刻且又有趣的靈魂。愛因斯坦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多年,我們無法直接與他面對面的討論交流,但是卻能夠通過他所留下的一些文字來與其靈魂進行一場隔空深度對話。
  • 鮑勃愛因斯坦去世原因 鮑勃愛因斯坦代表作主要成就
    近日,網曝美國著名演員鮑勃愛因斯坦因癌症去世,享年76歲。國內很多網友都表示不知道鮑勃愛因斯坦是誰,下面為大家帶來鮑勃愛因斯坦個人資料。鮑勃愛因斯坦去世原因  近日,網曝美國著名演員鮑勃愛因斯坦因為癌症去世,享年76歲。國外不少明星都發文悼念,據悉,鮑勃愛因斯坦曾兩度獲得艾美獎。一起來看看!
  • 人去世後會怎樣?科學大猜想!
    人去世後會怎樣?科學無時無刻地探索和研究。人去世後,究竟會變成什麼?這一值是困擾著人類的課題,尤其是困擾著中外的科學界人士。人去世後,屬於物質的身體己經死亡,但人的靈魂是否存在呢?人的靈魂又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人是要相信科學的,因為科學是嚴謹而充滿論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