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世界觀:一個真正的「獨行者」

2020-12-06 澎湃新聞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物質結構、空間、時間以及引力性質的研究,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對人類思想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一書,致敬這位偉人。本書以影響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為底本,收錄了《觀念與見解》《愛因斯坦晚年文集》裡的及散落別處的相關文章,編譯出一個獨有的《我的世界觀》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貴文章此前從未翻譯成中文出版過。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封面

天才的頭腦如何看世界?我們可以像偉大的愛因斯坦一樣思考嗎?1月19日,《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編譯者、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在上海中信書店與讀者們一起走進一個詼諧幽默,充滿個性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一位幾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並不深知的大科學家,因為太著名,寫他的人很多,讀的人也就跟著讀了很多別人寫的愛因斯坦,卻忽略了愛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們鮮有機會去觸碰愛因斯坦的學術論文和大部頭的《愛因斯坦全集》。這一版《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把愛因斯坦對人生、科學、教育、戰爭、友誼、自由、宗教及社會問題的觀點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編譯在一起,讓我們可以通過這一本書,與偉大的靈魂深度對話,」方在慶介紹,該書是基於德文原版翻譯,消除了多處英譯本轉譯造成的錯誤和語義損失。

目前市面上關於愛因斯坦的著作,大多兩種情況,要麼過於神化他,要麼醜化他,方在慶認為這兩者皆不可取,「在人們心中,他是個頂著凌亂頭髮的智者,靠自己的天才大腦和一支筆就能思考這個世界。但這和真正的愛因斯坦有很大區別,事實上他是個非常勤奮、充滿想像力,動手能力極強的一個人。」

「愛因斯坦曾說過,他相信直覺;覺得想像力比知識重要;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是喜歡刨根問底追問問題罷了。他五歲時生病,父親送給他一個指南針,當發現不管怎麼放指針都是朝北的,這個事件給他影響非常大,他認為背後一定有深刻的原因;他十幾歲讀到科普書後就想如果一個人以光速奔跑會發生什麼情況,他一直就很想解決這個問題;他家工廠生產發電機和電燈之類的產品,他叔叔有解決不了的技術問題還會問他,他還做了很多發明,一生申請了30多項專利,所以可以看出愛因斯坦的動手能力很強。」

愛因斯坦的成長也不是一帆風順,在科學探索的路上,也犯了很多錯誤,走過許多彎路。「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中學沒有畢業,到瑞士後補習了一年,這一年他受到了很大觸動。在德國,學校把學生完全當做一個士兵一樣對待,在瑞士,學校則將學生當成一個平等、全面發展的人,這一點對他的終身產生了影響。」方在慶介紹。

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在瑞士聯邦專利局當一名三級職員,名不見經傳,遠離學術中心。然而就是在這一年,他的創造力得到了驚人的爆發和展現,「他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己鍾愛的研究,發表了5篇論文和21篇評論。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解釋了布朗運動,提出了測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我們現在稱之為狹義相對論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的傳統看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重要性上講,僅這一貢獻就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但他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兩年之內,他就發現了這一理論的天生缺陷,進而經過8 年的努力,用生動的思想實驗支撐強大的物理直覺,面對無比巨大的數學困難,頑強抵抗,幾乎拼盡最後氣力,才從絕望和筋疲力盡中走出來,在1915 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被認為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最偉大的成果。愛因斯坦的朋友、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曾說過,廣義相對論「把哲學的深奧、物理學的直觀和數學的技藝令人驚嘆地結合在一起」。

愛因斯坦也是量子物理學的奠基者。他因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被授予1921 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今天仍然在許多方面受惠於愛因斯坦,最明顯的例子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如果不考慮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三種效應,GPS 就完全無法使用。

愛因斯坦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在《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一書中,我們可以跟愛因斯坦一起,回看20世紀初世界科學大爆發,他本人對相對論的解讀,他獨行者一般的奮鬥,以及愛因斯坦對20世紀上半葉科學界湧現的其他科學家的重要理論進行了天才的解讀,如洛倫茲、居裡夫人、普朗克、赫茲……以及他對前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等人的有趣評價。

但方在慶提醒道,如果只把愛因斯坦看成是天才和偉大的科學家,那最多只看到了愛因斯坦的一個側面。「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人道主義者。他利用自己在科學界以外的非凡影響力,致力於國際的諒解與和平。他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名聲,支持對人類有益的事業。像歷史上的任何科學理論一樣,愛因斯坦的理論終有一天會被更完善的理論所取代。但是,他對社會公正的終極關懷、他對人類創造性的關注、他對自由的渴望、他的人道主義將長存於世。」

愛因斯坦視自己為和平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猶太復國主義者,但這幾個概念帶有鮮明的愛因斯坦特徵。方在慶舉例,在那篇廣受傳誦的《我的世界觀》(Mein Weltbild,Querido Verlag, Amsterdam,1931,1953)中,愛因斯坦這樣寫道:我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從未全心全意地屬於過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朋友,乃至我最親近的家人。面對這些關係,我從未消除那種疏離感,以及對孤獨的需求—這種感覺隨著歲月的流逝與日俱增。一方面,它能讓人清楚地意識到,這將使自己與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無遺憾。這樣的人無疑要失去一些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但另一方面,這樣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他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避免讓自己內心的平衡置於這樣一些不穩固的基礎之上。

早在「一戰」之初,愛因斯坦就公開宣揚和平理想。「一戰」結束後,他支持全面裁軍和建立統一的歐洲。「 二戰」結束後,他極力倡導「 世界政府」的理想,主張和平利用,而且只能和平利用原子能。在他的晚年,「 世界政府」仍然是他一次次以各種形式談論的話題。他的建議有的也許不切實際,有的也許不太成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來自一個清晰的頭腦和強烈的道德信念。

愛因斯坦雖然出身猶太家庭,但不信仰猶太教。他對猶太人命運的積極關注是從1914 年到柏林後才開始的。當時的柏林,有大量來自東歐的貧窮的猶太人。他發現,那些早就定居在柏林的猶太人,對於自己的同胞明顯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儘管他鄙視猶太族群中喪失個性的同化現象,但是由於總體上猶太民族處於受壓迫狀態,他同社會上一切形式的反猶主義做鬥爭。他同意為猶太復國主義奔波,最初是為在耶路撒冷建立大學籌款;他看到大量猶太青年因各種原因受到限制,無法接受大學教育,讓他非常痛心。他並不是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以實體存在的以色列國。在他看來,一個能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的猶太人定居點是最理想的,如果在這個定居點中,猶太青年能有機會接受教育,那麼就有可能實現文化的猶太復國主義,進而達成猶太人對社會公義的理想。他甚至主張,所有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兒童都應當學習阿拉伯語。

他還說:「如果我們不能夠找到一個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並且真誠合作的方法,那說明我們從過去2000 年的苦難中什麼都沒有學會,命運對我們的懲罰是公平的。」

猶太裔德國科學家的身份給愛因斯坦的一生帶來了巨大的戲劇性,逃離德國移民美國之後,他又指責這個收留他的國度裡嚴重的種族隔離政策,抨擊麥卡錫主義對左翼知識分子的政治迫害,揭露核戰爭圖謀,反對軍方與企業的合謀。方在慶說:「這些話題在當時都是異常沉重的,愛因斯坦也知道相應的後果,但他義無反顧。為此FBI(美國聯邦調查局)曾把他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他後來籤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研製核武器的信,使美國成為在『二戰』中唯一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而最終他是通過廣播得知了『曼哈頓計劃』這件事。在去世前一年,愛因斯坦說『我一生中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籤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研製核武器的信。』」

「閱讀愛因斯坦的著作,是了解愛因斯坦的最佳途徑。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們了解更立體的愛因斯坦,他對科學和愛情都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但是為人又很有個性,既聰敏,又充滿幽默感。這和我們以往從教科書中看到的人物點評或者豐功偉績比起來,更真實也更有親切感。」方在慶說。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品讀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在愛因斯坦(1879—1955)廣受傳誦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他這樣寫道。 而在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編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11月出版的《我的世界觀》一書中,不僅收錄了愛因斯坦的此篇文章,更是將這位大科學家在那個陰雲密布的年代,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普通人,表達對科學、世界和人生的態度與見識的信件和文章,統統收錄在冊。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完整收錄愛因斯坦關於人生觀、世界觀的文章,有20多篇珍貴文章初次譯為中文:是愛因斯坦的自傳,也是獨特的科學史。本書編譯者方在慶博士,是國內著名的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一直從事《愛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組織策划過大型愛因斯坦科普展覽,精通德文,在編譯中文版《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與《愛因斯坦全集》主編、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羅伯特·舒爾曼博士保持密切聯繫,反覆討論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性,力求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讀者還原一位真實的愛因斯坦。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只是匆匆過客。
  • 在康普頓效應確立前愛因斯坦被長期孤立,他在《我的世界觀》袒露心境
    最近楊振寧將他在2005年7月24日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做的報告《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作為代序,收入愛因斯坦著《我的世界觀》。這本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傑出訪問學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裡克。《我的世界觀》也由商務印書館推出,兩本書先後問世,讓世人重溫愛因斯坦利用自己非凡的社會聲望,致力於國際理解與和平的努力。
  • 愛因斯坦丨我的世界觀
    當時,愛因斯坦身處柏林郊外卡普特(Caputh)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寧靜的同時,總結了自己的世界觀。最初的版本曾以《我所見的世界》(wei ich die Welt siehe)為題發表過多次,最著名的是在《我的世界觀》和《觀念與見解》中;英譯本首次登載於1931年紐約出版的《當代哲學》(Living Philosophies)叢書第13卷,3~7頁(NewYork:SimonSchuster)。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英譯中
    原標題: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英譯中 轉自:譯匠 ,致謝!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著外界的強迫,而且還要適應內心的必然。叔本華說:「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這句話從我青年時代起,就對我是一個真正的啟示;在我自己和別人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它總是使我們得到安慰,並且永遠是寬容的源泉。
  • 到底有沒有來世,霍金和愛因斯坦的觀點基本一致
    我翻遍愛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觀》一書,並未找到明確的表述。愛因斯坦倒也明確論述過這個問題,他寫道:「人類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者總體而言,一切生物的生命意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意味著要有宗教情懷。你可能會問:那麼,提出這個問題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我的回答是:凡將其自身的生命及同類的生命視作無意義的人,不僅是不幸的,而且幾乎不適於生存。」
  • 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我的世界觀》天才愛因斯坦的世界...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看看天才的世界觀。空姐推薦的這邊《我的世界觀》最大程度還原了愛因斯坦對世界的思考,是值得翻開的一本書呢。天才的頭腦如何看世界、構築世界觀?這一本《我的世界觀》讀懂真實的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在提出廣義相對論前曾被長期孤立,他在一本書裡袒露心境
    最近楊振寧將他在2005年7月24日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做的報告《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作為代序,收入愛因斯坦著《我的世界觀》。這本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傑出訪問學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裡克?作者:吳興文弗林格教席以及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客座教授方在慶編譯,中信出版社出版;此外,由青年學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教授張卜天編譯、愛因斯坦所著之《我的世界觀》也由商務印書館推出,兩本書先後問世,讓世人重溫愛因斯坦利用自己非凡的社會聲望,致力於國際理解與和平的努力。
  • 愛因斯坦,真是一個有趣的「糟老頭子」
    因著人們接觸愛因斯坦相關學識的機會不多,對於愛因斯坦有著「刻板印象」,覺得他是一個嚴肅、嚴謹又有些許調皮的人:會衝著鏡頭吐舌頭,會穿女人的皮鞋,會拉小提琴。這樣一個有趣、幽默的人,我想,他的思想應該也是足夠精彩的吧,否則怎會如此有趣呢?
  • 愛因斯坦失傳科學手稿首現!(附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報導稱,為了尋找一個統一理論來解釋一切相互作用,愛因斯坦鑽研了長達30年。點擊觀看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擎,手稿內往往蘊藏著太多未知的科學奧秘與重要的歷史訊息。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我們這些終有一死之人的命運是多麼奇特啊!
  • 我的世界觀:希伯來大學前校長談「愛因斯坦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1946年,愛因斯坦在黑人學生面前作報告(供圖:Hanoch Gutfreund) 在1912年的時候,當時德國的一個報社也面向整個科學界,包括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等等發出一個呼籲,呼籲整個科學界擰成一股繩,承擔起責任來形成一個綜合全面的世界觀,而這種綜合全面的世界觀也就是科學的精神實質
  • 第五人格:先知演繹「獨行者」驚豔亮相,放蕩不羈的伊萊4888太值
    不過就在如此緊要的關頭國際服先知演繹之星時裝「獨行者」也跟玩家見面了,瀟灑不羈的演繹更是深得玩家喜愛,2020年1月份又將是一個對碎片的極大考驗。國服演繹之星時裝已經先後上線了祭司「撒瑪拉」和醫生「雨中曲」,儘管略有瑕疵但是在TZ看來演繹之星的時裝還是非常的良心,更何況4888碎片的價格幾乎是每個玩家都能夠接受的存在。
  •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一個神一樣的男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類,生活在我們中間的人,如果他運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做出特殊的貢獻,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那他可以被稱之為神一樣的人,而如果我們當中有這麼一個人,我說他是——愛因斯坦。他是一個虔誠的國際主義者、積極的和平主義者、熱情的民主黨人和真誠的社會主義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敢於懷疑所有權威並總是獨立思考的人。
  • 顛覆我們世界觀的人物——愛因斯坦(2)
    被稱作「整個世紀的大腦」,他發表的相對論顛覆了傳統物理的世界觀,人們的視線不再局限於牛頓研究的經典物理學理論,而是投向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探索。我們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就像一個科學家,擅長抽象思維和複雜計算,但沒有豐富的情感。
  • 世界天才的自負與孤獨:愛因斯坦晚年犯的錯
    博達尼斯的這本《愛因斯坦也犯錯:天才的一生》想告訴你的就是這一點。相比於其他科普讀物,這本書植根於歷史脈絡,不但生動地講述了愛因斯坦創建廣義相對論的艱苦歷程,也尖銳地指出了他後來與主流物理學界的脫節,他的自負與孤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愛因斯坦——雖有缺點,但仍不失為世紀天才。「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這是愛因斯坦的10大經典語錄,揭示了一個天才的真正思想
    多年來,愛因斯坦的名字已經成為天才的代名詞。在他的一生中,對人類知識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徹底改變了世界。他不僅僅發現了眾多物理定律,而且懂得如何簡單直觀地描述它們,可以說,他既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 世界觀的含義及在生活中的意義
    當一個人形成一個明確的世界觀時,他就會成為一個人。這種形成過程不僅表明了個人的成熟,也表明了任何特定社會群體,社會階層或其政黨的成熟。世界觀的概念其意義遠比哲學概念更廣泛,而且它有幾種不同的含義。 我們談論哲學、社會政治、自然科學、藝術、宗教、甚至普通人的世界觀,這很自然。
  • 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
    除此之外,在展覽第一周(8月2日-8月8日)還有「我是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多場論壇活動,國內外多位研究愛因斯坦的專家以及科普大咖給大家近距離講解愛因斯坦
  • 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一次次被顛覆的——迪威特《世界觀》
    不同的觀點或者不同的核心預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世界觀。例如基於某種宗教信仰所產生的世界觀,就可能與基於另一套信仰所產生的世界觀相當不同。隨著新的經驗和證據出現,原有的知識體系或世界觀要對其進行解釋時,若其與信念不符,或是信念與信念之間產生矛盾,這個知識體系就有可能受到挑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我正在看電視,突然從熒幕中走出一個披頭散髮的白衣女子。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說,宇宙是被設計好的,他到底發現了什麼?
    而在民間一直都流傳著愛因斯坦的一句話,說宇宙是被設計好的,這是一句典型的唯心論的話語,但是嚴格來說,像愛因斯坦這樣的頂級物理學家,應該是純粹的唯物論者才對,事實上,愛因斯坦並沒有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但是卻說過類似的,而且在愛因斯坦的晚年時期,也慢慢地接受了"宇宙是被創造出來的"這樣的一種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