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2020-12-08 北青網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由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版,該書為國家圖書館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完整收錄愛因斯坦關於人生觀、世界觀的文章,有20多篇珍貴文章初次譯為中文:是愛因斯坦的自傳,也是獨特的科學史。本書編譯者方在慶博士,是國內著名的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一直從事《愛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組織策划過大型愛因斯坦科普展覽,精通德文,在編譯中文版《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與《愛因斯坦全集》主編、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羅伯特·舒爾曼博士保持密切聯繫,反覆討論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性,力求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讀者還原一位真實的愛因斯坦。

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只是匆匆過客。目的何在,無人清楚,雖然人們有時自認為有所感悟。不用做過深的思考,僅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看,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我們是為其他人而活著的——首先是為了那些人,他們的歡樂與安康與我們自身的幸福息息相關;其次是為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同情的紐帶將他們的命運與我們聯繫在一起。我每天都會無數次意識到,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勞動成果之上,這些人有的尚健在,有的已故去。對於我已經得到和正在得到的一切,我必須竭盡全力做出相應的回報。我渴望過簡樸的生活,常常為自己過多地享用他人的勞動成果而深感不安。我不認為社會的階級劃分是合理的,歸根結底是靠強制手段維繫的。我還相信,簡樸而平易的生活,對每個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我認為,在哲學意義上,人類根本沒有任何自由可言。每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制於外在壓力,還受限於內在需求。叔本華說過:「人雖然可以為所欲為,但卻不能得償所願。」從青年時代起,這句話就讓我深受啟發。每當自己或他人經歷種種磨難時,這句話總能給我帶來慰藉,成為無窮無盡的寬容的源泉。幸運的是,這種認識不僅能緩解那種讓人感到無能為力的責任感,也能防止我們過於嚴苛地對待自己和他人。這導致了一種人生觀,其中,幽默尤其應該佔有一席之地。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探究一個人自身存在或一切創造物存在的意義或目的,對我來說,似乎總是愚蠢的。然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些理想決定了他的奮鬥目標和判斷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從未將安逸和享樂視為終極目標(我把這種倫理準則稱為群豬的理想)。一直以來,對真、善、美的追求照亮了我的道路,不斷給我勇氣,讓我欣然面對人生。如果沒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如果不專注於探索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研究領域永不可及的世界的話,生命對我而言就毫無意義。從兒時起,人們所追求的那些東西—財產、外在的成功以及奢侈的享受,對我而言都不屑一顧。

我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然而卻又明顯地缺乏與他人和社會的直接聯繫,這兩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從未全心全意地屬於過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朋友,乃至我最親近的家人。面對這些關係,我從未消除那種疏離感,以及對孤獨的需求——這種感覺隨著歲月的流逝與日俱增。

一方面,它能讓人清楚地意識到,這將使自己與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無遺憾。這樣的人無疑要失去一些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但另一方面,這樣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他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避免讓自己內心的天平置於這種不穩固的基礎之上。民主是我的政治理想。讓每個人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任何人都不應該成為被崇拜的偶像。可是造化弄人,我自己卻受到了過多的讚美和尊敬,儘管這既不是我的過錯,也不是我的功勞。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許多人無法理解我以綿薄之力並經過艱苦努力而提出了一兩個想法的緣故。我很清楚,任何一個組織若想實現既定目標,都必須有一個人來思考、指揮,並承擔起大部分責任。但是被領導的人不應受到脅迫,他們應該有權選擇他們的領導人。我確信,專制的獨裁制度很快就會衰敗,因為暴力總會招致那些品德低下的人,而且在我看來,天才的暴君往往由無賴來繼承,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

我們可以體驗到的最美好的事物是充滿秘密難以理解的神秘之物。那種感覺,就像回到藝術和科學的真正搖籃一樣。誰要是體驗不到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誰要是不再感到驚訝,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無光。正是因為這種摻雜了恐懼的神秘體驗,宗教產生了。我們認識到有某種東西是我們無法洞察到的,只能以某種最原始的形式才能把握那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情感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懷。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是一個具有深沉的宗教情懷的人。我無法想像,有這樣一個造物主,他會對自己所造之物進行獎懲,並且具有我們自己所體驗到的那種意志。我無法也不願去想像一個人在肉體死後還能繼續活著。讓那些脆弱的靈魂,無論是出於恐懼還是可笑的唯我論,繼續懷有此類想法吧。對我而言,能夠察覺生命和意識的永恆奧秘,了解現實世界的神奇結構,並且能投入全身心的努力去領悟自然界中所展示出來的理性,哪怕只能得到其中極小的部分,便也心滿意足了。

(關於本文,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圖書館的愛因斯坦檔案館有三封內容相同的文件。其中一份為原始手稿,編號為[29—028],另兩份為列印稿,編號分別為[29—029] 和[29—030]。本文原文為德文,寫於1929年夏天。當時,愛因斯坦身處柏林郊外卡普特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寧靜的同時,總結了自己的世界觀。最初的版本曾以《我所見的世界》為題發表過多次,最著名的是在《我的世界觀》和《觀念與見解》中;英譯本首次登載於1931 年紐約出版的《當代哲學》叢書第13 卷,3~7 頁。後來又出現了眾多英譯本。其中較有影響的英譯本為《觀念與見解》一書中的譯文:「我眼中的世界。」1932 年,由德國人權聯盟發行的一張錄音唱片中,愛因斯坦朗讀了一篇名為《我的信條》的文章,其內容與本文相比只有細微差別。本版刊發限於版面,內容有刪節。)

責任編輯:劉琰(EN004)

相關焦點

  • 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我的世界觀》天才愛因斯坦的世界...
    原標題: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我的世界觀》天才愛因斯坦的世界觀|好書優選 10月28日10時08分,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看看天才的世界觀。空姐推薦的這邊《我的世界觀》最大程度還原了愛因斯坦對世界的思考,是值得翻開的一本書呢。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英譯中
    原標題: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英譯中 轉自:譯匠 ,致謝!愛因斯坦被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及20世紀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的科學成就和原創性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同義詞。 1930年夏天,愛因斯坦在卡普思航海和反思期間,試圖把他關於自己「人生信仰」的想法清楚地表達出來。
  • 科學網—品讀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從青年時代起,這句話就讓我深受啟發。每當自己或他人經歷種種磨難時,這句話總能給我帶來慰藉,成為無窮無盡的寬容的源泉。」在愛因斯坦(1879—1955)廣受傳誦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他這樣寫道。 通過閱讀《我的世界觀》,那位滿臉皺紋的愛因斯坦形象似乎活了起來,不再作閉目沉思狀,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 「獨行者」 如果我們只把愛因斯坦看成是天才和偉大的科學家,那最多只看到了愛因斯坦的一個側面。「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人道主義者。」
  • 愛因斯坦丨我的世界觀
    當時,愛因斯坦身處柏林郊外卡普特(Caputh)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寧靜的同時,總結了自己的世界觀。最初的版本曾以《我所見的世界》(wei ich die Welt siehe)為題發表過多次,最著名的是在《我的世界觀》和《觀念與見解》中;英譯本首次登載於1931年紐約出版的《當代哲學》(Living Philosophies)叢書第13卷,3~7頁(NewYork:SimonSchuster)。
  • 愛因斯坦的世界觀:一個真正的「獨行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物質結構、空間、時間以及引力性質的研究,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對人類思想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一書,致敬這位偉人。
  • 我的世界觀:希伯來大學前校長談「愛因斯坦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首先,我想表達我的感謝之情,感謝給我機會在今天下午第一個走上講臺發言。我今天演講的題目覆蓋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愛因斯坦如此有名,而且仍然如此有名。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絕非那麼容易,一方面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確實如此。除此之外,愛因斯坦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一些特質。
  • 在康普頓效應確立前愛因斯坦被長期孤立,他在《我的世界觀》袒露心境
    最近楊振寧將他在2005年7月24日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做的報告《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作為代序,收入愛因斯坦著《我的世界觀》。這本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傑出訪問學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裡克。《我的世界觀》也由商務印書館推出,兩本書先後問世,讓世人重溫愛因斯坦利用自己非凡的社會聲望,致力於國際理解與和平的努力。
  • 愛因斯坦失傳科學手稿首現!(附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早在上個世紀,他就發表了諸多前沿掃描君等凡夫俗子完全看不懂的思想:如時間膨脹、質能方程、充滿科幻色彩的蟲洞、時間旅行、可控核聚變等等,以及近兩年才被科學家們證實到存在的引力波,也被愛因斯坦提前預言了100多年。為慶祝3月14日愛因斯坦140周年誕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公開展出了愛因斯坦的110份手稿!
  • 顛覆我們世界觀的人物——愛因斯坦(2)
    被稱作「整個世紀的大腦」,他發表的相對論顛覆了傳統物理的世界觀,人們的視線不再局限於牛頓研究的經典物理學理論,而是投向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探索。那麼愛因斯坦作為一位有名的科學家,他是不是一直都在用左腦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母親了,他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愛因斯坦受母親的影響,開始喜愛音樂,並且一直熱愛著小提琴,因此音樂也伴隨了他的一生,讓他在科學思考的間隙,能夠轉換思維,使大腦得到了良好的休息,更全面的使用自己的大腦。
  • 《我的思想與觀念》:你了解愛因斯坦頭腦中的寶藏嗎?
    愛因斯坦是人盡皆知的大物理學家。他顛覆了牛頓的力學定律,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相對論定律,他的理論還為核能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的思想與觀念》這本書收錄了愛因斯坦三個文集:《我的世界觀》(1934)《晚年集》(1950)《我的世界觀》(1953)中的重要篇目,及當時未出版的新文章,共計121篇。
  • 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一次次被顛覆的——迪威特《世界觀》
    不同的觀點或者不同的核心預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世界觀。例如基於某種宗教信仰所產生的世界觀,就可能與基於另一套信仰所產生的世界觀相當不同。隨著新的經驗和證據出現,原有的知識體系或世界觀要對其進行解釋時,若其與信念不符,或是信念與信念之間產生矛盾,這個知識體系就有可能受到挑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我正在看電視,突然從熒幕中走出一個披頭散髮的白衣女子。
  • 《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
    老實說,這本《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可能之前上學時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建立上應試的基礎上,所以會覺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李善友通過哲學,通過物理理論,講述了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從原子理論到比特論,打通兩個世界就能發現最大的商機,是風口;從物質論到關係論,我們可以從物質入手也可以從關係入手,產品是
  • 量子力學家的矛盾,是怎麼被愛因斯坦化解的?
    量子力學究竟帶來什麼新的世界觀?這個問題波爾和愛因斯坦曾相互爭論。波爾認為量子的不確定性或者隨機性,這個是本質的。但是公開出來的很多文章說愛因斯坦是站在對立面的,最著名的話就是「上帝不能扔骰子」,這種隨機性是直觀的,但是本質上還是具有某種確定性。後來我查資料發現,他們之間的矛盾,通過愛因斯坦非常高的智慧基本解決了。當然,波爾學派認為量子的不確定性、隨機性是本質,這個當然沒有錯。但是,給人帶來很大困惑的是,這很難說是一個新的世界觀。
  • 看看愛因斯坦的私生活
    中國科技館開展「愛因斯坦———宇宙大匠」:講述大師普通人的故事  本報記者胡志斌攝影報導 用鼓風機吹起的愛因斯坦氣球飄來飄去,仿製的愛因斯坦銅像受到了小朋友們的喜愛,小朋友親切地「撫摸」愛因斯坦爺爺的長鬍子,愛因斯坦和其表姐的傳奇愛情則令不少來參觀的中年人駐足觀看。
  • 愛因斯坦,我替你感到臉紅!這是愛因斯坦的朋友說的一句話
    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和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的質疑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會議臨近尾聲時,埃倫費斯特說了一句話:「愛因斯坦,我替你感到臉紅!你現在和當初那些想推翻相對論的人一樣!」埃倫費斯特是奧地利物理學家,主要成就是絕熱不變量理論,他和愛因斯坦有著不錯的交情。愛因斯坦去萊頓大學執教,就是他推薦的。問題來了,埃倫費斯特為什麼要這麼說愛因斯坦?
  • 《世界觀》近半年最刷新我認知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讀完這本《世界觀》,受益匪淺,想推薦給每一位讀者!讀到精彩處,真的是激動的抓耳撓腮。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是近半年來,最刷新我認知體系和大腦作業系統的一本書。我之前不太相信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本《世界觀》讓我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了改變。
  • 愛因斯坦《我的信仰》:看科學家如何解剖內心裡的宗教
    這篇文章的題名非常直接,就叫《我的信仰》。從小生長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集體中,愛因斯坦坦言自己有深摯的宗教感情,不相信「徹底唯物」,對宇宙人生抱有敬畏之心,因為他意識到有太多人類智慧所不能企及的地方。 然而愛因斯坦並不生活在純粹的宗教徒的世界,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更適合用來標識他。
  • 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
    他又是如何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 除此之外,在展覽第一周(8月2日-8月8日)還有「我是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多場論壇活動,國內外多位研究愛因斯坦的專家以及科普大咖給大家近距離講解愛因斯坦
  • 418 我與愛因斯坦對話,很高興再次認識你
    但我把4月18日與愛因斯坦聯繫在一起。今天是他逝世65周年,我選擇再次去認識他,與他對話。對於愛因斯坦最初的印象是在小時候看的一本人物傳記裡,裡面有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等等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長大後,把他與相對論、能量守恆、光電效應以及宇宙常數相聯繫,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卻一直沒有很好的去了解他。映像最深的是他吐舌頭的俏皮照片。
  • 愛因斯坦,真是一個有趣的「糟老頭子」
    因著人們接觸愛因斯坦相關學識的機會不多,對於愛因斯坦有著「刻板印象」,覺得他是一個嚴肅、嚴謹又有些許調皮的人:會衝著鏡頭吐舌頭,會穿女人的皮鞋,會拉小提琴。這樣一個有趣、幽默的人,我想,他的思想應該也是足夠精彩的吧,否則怎會如此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