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近半年最刷新我認知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2020-12-06 刺蝟讀書

讀完這本《世界觀》,受益匪淺,想推薦給每一位讀者!讀到精彩處,真的是激動的抓耳撓腮。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是近半年來,最刷新我認知體系和大腦作業系統的一本書。

我之前不太相信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本《世界觀》讓我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了改變。另外,讀《世界觀》的感覺,像極了追劇,一天看一點,引人入勝、欲罷不能,太精彩了!可惜我英文水平達不到讀原著,否則該有多爽!這是一本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史的書,說是適合初學者看,但如果一點也不了解這方面知識,或者完全不感興趣的話,初讀還是會感覺晦澀難懂、無聊透頂。但如果你對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倫理學,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演化論感這些方面興趣的話,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這本《世界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是科學哲學,也就是說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看待世界,我們的世界觀,組成世界觀的核心拼圖和邊緣拼圖,我們的核心觀點是怎樣形成的。第二部分是科學哲學部分,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兩個不同核心科學觀點變化,理解和闡述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與理論依據以及與時代背景對應的表現,還包括愛因斯坦到量子力學還有進化論的近代科學部分。它有的地方很通俗,結合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景,把一些艱深的觀點和理論,解釋的比較易懂。但有的地方也比較考驗大腦,比如說一小段文字我得反覆看三四遍才能理解,邏輯很繞,這也是有趣的地方。

聊聊給我的一些啟發,人們已經形成的認知體系和世界觀基本上很難撼動,也就是說,改變一個人的難度很大,基本是沒戲的,因為他的認知已經是生理性的了,不可能輕易被改變。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是由一個大的拼圖組成,最中間的部分是由核心觀點組成的核心拼圖。比如亞里斯多德的核心觀點是「地心說」,他的其他一切觀點是基於證明核心觀點的正確性而存在的,他的所有觀點都是緊密嵌合在一起的。而哥白尼的「日心說」,與亞里斯多德完全相反的一個觀點,他的核心拼圖是「太陽是宇宙中心」,他的其他邊緣觀點都是基於這個核心觀點而存在的。我們無法判斷哪個觀點是對的或者是錯的,因為在當時的世界,他們的觀點也是被人們堅信不移的。如今的我們,接受的觀點基本上都是從小灌輸給我們的「日心說」(在太陽系裡),「地心說」已被推翻,那麼如果我們從小接受的是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教育,我們眼中的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呢?

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有自己的核心拼圖。最近我在讀《水滸傳》,在水滸人物裡,他們各自也有自己的核心拼圖,可以說,他們的所有選擇與人生軌跡,都是圍繞核心拼圖而成立和存在的。拿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魯達舉例,魯達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善良仁慈,他身上有很多高貴的品質,很具慧眼,有慧根。這些標籤,都是在他世界觀核心拼圖作用下產生的,魯達的核心觀就是公道之心,所以他在自己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選擇了除暴安良、幫助弱小,自己丟了飯碗,出家當和尚,最後落草為寇。

另一個代表性人物林衝的核心拼圖是畏懼權勢、委曲求全、弱者思維,林衝就絕不會像魯達那樣,拋開世俗,踏入江湖。魯達可以為一個陌生的女孩受欺負便殺了鎮關西,林衝的娘子被欺負被調戲他都可以表現得很慫,反過來,魯達可以為了林衝得罪高俅得罪朝廷,而林衝卻做不到,他們的核心觀點就是不一樣的。那麼哪個是對,哪個是錯?沒有對錯之分。如果想改變林衝,魯達可以舉100個例子,但林衝不會聽。相反,林衝也可以舉100個例子證明自己是對的,魯達也不會聽。兩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常識,如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我們也會覺得自己認為的一些觀點是常識,實際上真不一定是,而且,極有可能我們的很多觀點是錯誤的。

每個人的觀點基於兩個事實形成,概念性事實和經驗事實。經驗事實就是我們親眼看到的,比如「我看見桌子上有一本書」,這是事實,是我親眼看到的事實。概念性事實是我們對世界的一些主觀看法,比如「人必須結婚」和「人不需要結婚」,如果你同意前者,那麼當有人說「人不需要結婚」時,你肯定會認為他說的不對,你覺得「人是必須結婚的」,當對方問你為什麼呢?你說,因為自古以來,結婚佔據多數,佔據常態,哪有不結婚的啊?這就是典型的「真理融貫論」,當你的觀點與某個群體的觀點是一致的,你就認為你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如果這個群體的觀點是錯誤的呢?

你的觀點因為符合別人的觀點,所以你認為你的觀點是對的,一切與你或者你所依靠的群體觀點相左的一切觀點便是錯誤的,你認為這個邏輯站得住腳嗎?但事實上,在我們周圍,在眼前這個社會,很多很多人都在使用「真理融貫論」,我覺得個體一要有「獨立思想和獨立意志」,不能完全靠「真理融貫論」打造自己的世界觀。如果你覺得相比概念性事實來說,經驗事實肯定是對的了吧,這也不一定!「眼見為實」早就被推翻了,眼見真的不一定為實。你看到眼前一個立體,但他也許是一個三維圖,是一個平面,你見到的不是真的。人的感知不一定是準確的,完全有出錯的可能,所以經驗事實也絕不是真理。

現在的科學很多都基於工具主義,包括牛頓本人看待自己的觀點都是持工具主義的態度,他說「重力」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有了這個概念,就可以來預測和推斷其他東西。如今我們課本上依舊將「萬有引力」當作真理看待,卻並不知道這只是一個概念。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這個工具說。除此之外,也知道了原來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說」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幼稚,而哥白尼的「日心說」也並不是堅不可摧,如今在我們看來荒誕不經的哲學幾千年前曾被視為真理,而如今我們堅信不疑的經驗事實在若干年後是否會被顛覆呢。

書中關於「證實推理」和「不證實推理」的部分,也很好看,這部分研究透了,看推理小說的時候就很有感覺,我就試著用這個理論琢磨了一下《羅傑疑案》,好玩得很,哈哈哈哈哈!奎因迪昂觀點、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波普的證偽主義、休謨的歸納主義、亨普爾的烏鴉波輪這些科學觀點挺有意思。「可證偽性」值得深入研究,這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你覺得一件事情或者一個觀點可能不正確時,你所持有的態度便是「可證偽」,當不論多少反面證據、反面案例在你面前,你都不予理會不去承認,那你所持有的態度就是「不可證偽」,「可證偽」是你持有的態度,「不可證偽」我覺得是無賴邏輯,現在很多人都是這種邏輯方式。

讀完這本《世界觀》,給我的啟發很多,有的還在消化中,可能在未來的某一時刻會恍然大悟。人類的今天只是科學大廈的一個站點,絕非終點。我們每個人絕不是完全正確的,要經常拷問自己,尤其是對根深蒂固原有認知的拷問。對自己產生動搖時別怕,你的思維正在經歷推倒-重建。不要把觀點和真理混為一談。「科學」不是褒義詞,「非科學」也不是貶義詞。真理不可知。

相關焦點

  • 每周一書推薦 (世界觀 作者:理察·德威特)
    知識改變生活,啟發新認知;作為普通人的我,希望每天能讓大家和我一樣,自我提升一點點。在此,對於您的關注與支持,就是我前進的推動力!他利用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對《世界觀》這本書的文稿反覆地進行打磨,並配以豐富的圖表補充說明。同時,作者具有將複雜和技術概念分解成讀者可理解的獨特能力,本書對於科學哲學的初學讀者來說是一本廣受歡迎的書。內容介紹:1.書中介紹了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根本的問題,如什麼是真理、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等。
  • 上周讀了7本書,其中4本關於大腦的書強烈推薦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五月的閱讀主題是「認知」,上周讀了 7 本書,其中 4 本都和我們的大腦有關,都非常推薦大家找來閱讀。
  • 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我的世界觀》天才愛因斯坦的世界...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看看天才的世界觀。,看書是獲得答案的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空姐推薦的這邊《我的世界觀》最大程度還原了愛因斯坦對世界的思考,是值得翻開的一本書呢。天才的頭腦如何看世界、構築世界觀?這一本《我的世界觀》讀懂真實的愛因斯坦。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近2000年,為何直到1600年才被推翻?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最近正在看一本書:《世界觀》,這本書是的作者是費爾菲爾德大學哲學系的教授理察德威特,這本書也被羅輯思維推薦過,是一本非常有思想性的好書。這本書裡面講了我們經常說起,但是又時常忽視的一個話題:「世界觀」。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三觀不正,三觀是什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 2017年買了100多本書,強烈推薦這10本!
    《我書架上的神明》這是2017年,我買過關於薦書類別中,最好的一本書。書的內容如本書副標題所示:《72位學者談影響他們人生的書》。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有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劉瑜等著名學者和教授。書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現身說法,妙語連珠,讀之讓人通透。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新版近8萬字修訂,中科院自然科學史專家李明洋老師專業審閱,認知、閱讀體驗雙重升級。這個領域涉及一些最深奧、最困難同時又最基礎的問題。也可以說,這個「科學的透鏡」更清晰地聚焦於那些原本並沒有那麼引人注目的問題。我希望你像我一樣喜歡該領域,而且特別希望它可以引起你的興趣,讓你願意以後再回過頭來更深入地研究這些問題。像這樣的介紹性著作尤其具有挑戰性。一方面,我想準確地展示歷史、哲學以及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另一方面,我想避免讓第一次接觸這一話題的人接觸太多細枝末節的東西。
  • 2020年讀完的30本書
    這是一本我現在還不太願意過多評論的書,因為我覺得自己還需要再回頭看兩三遍才可以。這也是今年所有PKD的閱讀中給我打動最深的一部作品,這是好的文學,就這樣。今年看的最過癮的一本PKD,期待科幻世界的新譯本將其再次介紹給中文讀者。此書開頭的線索和人物極多,拋開火星殖民地的背景,幾乎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純文學作品,但是!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有兩個原因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
  • 騰訊研究院2018推薦的12本書
    在這個即將放飛自己的時刻,騰訊研究院為你準備了最值得收藏的一份書單。書單上的每一本書都來自研究院內部研究員的推薦,他們結合自己對過去一年的觀察、對未來的預測,自己或身邊朋友的閱讀體驗,精心推薦了12本書。
  • 推薦一本書《夜腦》
    平均而言人類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在你的無意識的情況下偷偷溜走。然而當你的大腦在這段時間仍然在自動學習。將你在白天的所思、所感、和所為自動分析、歸類型並儲存,從而形成對你的認知結構。 今天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夜腦》來自英國理察·懷斯曼,這本書將揭示大腦在睡眠中自動學習的秘密
  • 想了解日本的世界觀,知道日本對世界的看法,就一定要讀這本書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日本對於外國人來說,一直是個有些神秘的國家,不止是西方國家,就連它的近鄰,也不敢說真正了解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這本書——《日本的世界觀》。《日本的世界觀》作者馬裡烏斯.詹森是哈佛大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日本史、中日關係史專家,他對日本歷史的見解不會流於表面,也很少使用空泛的理論和深奧難懂的道理,所以,當你讀這本書時,不用擔心它過於艱深。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
  • 2018年年末,比爾蓋茨為我們推薦了這3本書,中不中?
    關於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我的回答肯定沒有說服力,還是先看看比爾蓋茨推薦的這3本書吧。1、《教育改變人生》(中文名暫譯)作者:塔拉·韋斯特沃在塔拉17歲離開家之前,她從沒上過學或看過醫生。我沒想到自己會對這樣一個故事產生共鳴——一個在摩門教家庭中的成長故事。但塔拉實在寫得太好,以至於讓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 書籍推薦|《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也是瘋子
    我有個莫名的習慣,不愛追流行。每每正當紅的爆款文學或者影視作品上線的時候,任人推薦都兀自不動。而時隔半年甚至幾年以後,再想起來才回過頭找那些記得名字的作品。不能說哪本書給我的驚喜更多,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近幾年第一次愛不釋手的一本書,連四天都不到就連軸看完了全本。雖然也有文字通俗易懂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是宛如掀起一場頭腦風暴的刺激。
  • 《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
    老實說,這本《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可能之前上學時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建立上應試的基礎上,所以會覺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他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支點:牛頓力學與量子力學,進而找到了網際網路思維的源頭活水 —— 量子力學世界觀。將傳統工商管理知識架構全部界定為牛頓力學世界觀下的產物,而將網際網路思維鎖定為量子力學世界觀下的新知識,新體系。讀完這本書後,頗有種隔層窗戶紙,相隔兩重天的感覺。
  • 《白晝流星》與我之間還差一本書的距離
    每次只要一看到宏大的場面就忍不住心潮澎湃、淚流滿面。當《我和我的祖國》清一色在微博、朋友圈刷屏時,我就知道這次又憋不住了。果不其然,上映前的預告片就已經讓人熱淚盈眶,看過電影更是分分鐘落下激動的淚水。所以,他寫下了一本書:I,Humidity.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完整收錄愛因斯坦關於人生觀、世界觀的文章,有20多篇珍貴文章初次譯為中文:是愛因斯坦的自傳,也是獨特的科學史。本書編譯者方在慶博士,是國內著名的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一直從事《愛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組織策划過大型愛因斯坦科普展覽,精通德文,在編譯中文版《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與《愛因斯坦全集》主編、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羅伯特·舒爾曼博士保持密切聯繫,反覆討論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性,力求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讀者還原一位真實的愛因斯坦。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只是匆匆過客。
  • 19位作家書單:如只推薦一本書,你會選哪本?| 周末談
    、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是英國歷史學家William Dalrymple所寫的 The Last Mughal: The Fall of a Dynasty: Delhi, 1857。我在去緬甸之前看了這本書後,就很想去拜訪這位印度最後國王的下場所在——他的墓地這幾年被重新挖掘出來,很多人專門去朝拜。很可惜,這麼有意思的一本書出了好些年,還沒有被譯成中文,但我平常不太敢給人推薦,甚至給理想國的編輯推薦。因為我總覺得我們平常對於講印度的書可能興趣不是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