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近2000年,為何直到1600年才被推翻?

2020-12-06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最近正在看一本書:《世界觀》,這本書是的作者是費爾菲爾德大學哲學系的教授理察德威特,這本書也被羅輯思維推薦過,是一本非常有思想性的好書。

這本書裡面講了我們經常說起,但是又時常忽視的一個話題:「世界觀」。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三觀不正,三觀是什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簡單來說,人生觀就是一個人的人生理想什麼的;價值觀就是一個人判斷事物價值原則和標準什麼的;世界觀就是一個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雖然這幾個問題很重要,但是其實我們經常用來調侃別人,並沒有去深究。

這本書的作者就從人類歷史,尤其是西方歷史發展的角度,來闡述了人類世界觀的一次重大轉變,是如何發生的。這本書探討人類歷史上兩次重大的世界觀轉變:

第一次: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第二次:牛頓世界觀到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世界觀的轉變,

作者也帶我們思考和探索了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發展,尤其是量子理論、進化論對西方人的世界觀的種種挑戰。

那世界觀究竟是什麼呢?

在百度百科裡面:世界觀是指處在什麼樣的位置、用什麼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它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其實世界觀就是一系列對世界認識的基本觀念的集合,但是並不是普通的觀點堆砌,而是像一個個拼圖一樣,相互嵌套,又彼此關聯的一系列思想和觀念。

比如從公元前3世紀左右,一直到16000年,這接近2000年裡面,西方世界的世界觀一直被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當然這裡面並不僅僅只有亞里斯多德,而是很多後來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在裡面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但是人們是世界的基本認識是沒有變化的。

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的太陽、月亮等其他行星都是圍繞地球而旋轉的旋轉的周期大約是24小時在月亮以下的時空裡面,是有水、火、土、氣四種元素構成的。在月亮以上的時空裡面,是有以太這個元素構成的。土和水有天然的向宇宙中心,也就是地球運動變化的趨勢,因此向上拋石頭會自然下落等等。

這是在西方世界牛頓世界觀之前的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一些基本觀點,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你看這些觀點並非是獨立的,而是有相互論證,相互依存的關係,最終形成了一個鬧不可破的知識網絡。

那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是如何被顛覆的呢?

這個過程其實是相當漫長的,因為一個知識被證偽很容易,但是一套世界觀被顛覆就非常難了,你可以想像現在我們所信奉的科學世界觀,如果有人提出了一種對世界的新的解釋,不是按照現有的科學體系告訴我們的樣子,這有多難,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正在發生,我們後面會講到量子力學和弦理論等等,這些超前的物理學正在構建一套與當下大部分人所認識的世界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新的世界觀正在形成。

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從很大程度上說,這個轉變由17世紀早期的一系列新發現所激發。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在第一部分中討論過的命題,包括世界觀、經驗事實與哲學性/概念性事實、證實與不證實證據、輔助假設、可證偽性、工具主義、現實主義,彼此之間以一種有趣而又複雜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所以,其實他並不是一撮而就的,是我們從最底層的思考方式、一些基礎的觀念認識的動搖、還有一系列工具的幫助下,才慢慢改變了西方過去2000多年的傳統世界觀,這個過程相當複雜。

當然這裡說的牛頓世界觀,並非牛頓一個人的貢獻,也包括了17-19世紀世界上很多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的共同努力,比如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等等。那牛頓世界觀的核心是什麼呢?

是:機械論

在亞里斯多德世界觀中,宇宙是一個比較小而舒適的空間,同時,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宇宙充滿了天然目標和目的,因此這是一個目的論、本質論的宇宙觀。這個宇宙觀也延伸到了人的身上,每個人在自己所處的整體環境中都有一個天然位置,就像物體在宇宙中都有各自的天然位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上帝或與上帝類似的存在來使宇宙保持運動。

隨著新世界觀的出現,以上所有觀點都發生了變化。現在,宇宙被認為是廣闊的,甚至可能是無限大的,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行星圍繞太陽運動。宇宙現在還被認為是像機器一樣,物體不再為了實現某個目的或目標而運轉。相反,物體是在沒有目的的外力作用下運轉。同時,也不需要上帝或類似上帝的存在來使宇宙運轉了。事實上,宇宙一天一天保持運轉,就像鐘錶每天滴滴不停地走。

我們來總結,在西方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了西方近2000年,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其核心是地球中心論。而且發展出了一整套解釋體系,他們想像這個現象世紀的背後有一個本質的世界,而且這個世界也有一個根本性的目的。到了牛頓提出的經典力學體系,構建了一套科學的世界觀,宇宙就像一個鐘錶或一種機械一樣的精確運行,這套世界觀統治了人類兩三百年,按照這套世界觀,人們相信這個紛亂複雜的世界背後,有一套簡潔明了的規律主宰著。

但牛頓的機械世界觀,或者說科學主義的世界觀就是完全正確的嗎?

當然不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給20世紀的人們建立了新的世界觀,而最新的量子力學和演繹論,很有可能再一次刷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我在後續的內容中再跟大家繼續分享這本好書。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有兩個原因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的內容: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能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呢?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從公元前3世紀到1600年,這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西方世界都被以亞里斯多德理論體系為基礎的世界觀所統治著,當然這套世界觀現在被證明幾乎都是錯誤的,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地球由「水火土氣」四種基本元素構成,月亮之上的物體由「以太」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等等,你可能很奇怪,為什麼在長達近2000年的時間裡,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幾乎都是錯誤的,為何還統治了西方1500多年?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將西方哲學的研究方向,從大自然轉向了人類自身,提出了「美德即知識」。柏拉圖打開了西方哲學的大門,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論」。而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可以說打開了科學的大門。
  • 為什麼說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影響了西方人2000年?
    時間來到幾百年之後的亞里斯多德時代,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前人的智慧,發展出了一套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要理解亞里斯多德就要弄明白他的「四因說」,「四因說」是他在分析實體時提出來的。分別是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簡單來說就是,當看見一個物體時,我們會問它是什麼樣子的?它是由什麼構成的?它是誰創造的?造它的目的是什麼?
  • 西方人很疑惑,中國幾千年的王朝史,為何到現在沒有保留王室?
    2000多年的為中國帶來了前無古人的輝煌,同樣也帶來了後無來者的恥辱。同期跟我們相同的英國與日本,也是在王室的統治下帶來了輝煌與恥辱。但為什麼他們可以保留王室,而中國就要推翻帝制呢?況且還是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中國為什麼可以推翻得如此乾乾淨淨?西方人對於中國不保留王室更是感到疑惑。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西方有句諺語:「對運動的無知,也就對大自然無知」。運動是萬物的特性,但是在這個問題上,自古以來也出現各種不同的看法。而在16世紀之前,亞里斯多德的運動理論一直居於統治地位。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球是靜止的並位於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圍繞著地球在轉,這也是所謂的「地心說」主要思想。現在我們看來,這些觀點是多麼的荒謬,但是你別以為當時的人們是隨便就輕易得出這些結論,他們是經過反覆的經驗觀察和周密的推理才得出」地球是宇宙中心「這一結論的,這也成為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而在16世紀之前,亞里斯多德的運動理論一直居於統治地位。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球是靜止的並位於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圍繞著地球在轉,這也是所謂的「地心說」主要思想。現在我們看來,這些觀點是多麼的荒謬,但是你別以為當時的人們是隨便就輕易得出這些結論,他們是經過反覆的經驗觀察和周密的推理才得出」地球是宇宙中心「這一結論的,這也成為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
  • 《世界觀》近半年最刷新我認知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讀完這本《世界觀》,受益匪淺,想推薦給每一位讀者!讀到精彩處,真的是激動的抓耳撓腮。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是近半年來,最刷新我認知體系和大腦作業系統的一本書。我之前不太相信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本《世界觀》讓我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了改變。
  • 這還是你認識的亞里斯多德嗎?
    亞里斯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治了西方學術界將近2000年。1590年的一天,年輕的比薩大學數學教授伽利略的試驗,動搖了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中長期佔統治地位的臆斷,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從而我們認為亞里斯多德學派的觀點基本是唯心的,他是憑主觀思考和純推理方法作結論的,所以是充斥著謬誤。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他告訴我們,經驗世界是虛幻的,因為只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才是真實的,這一思想借鑑於巴門尼德。那麼必然存在一種永恆不變的形式作為藍圖,構造出我們通過感官所接觸到的瞬間現象。據柏拉圖所言,儘管世上有許多馬、貓和狗的個體,但它們都是按照一種普遍的「馬」「貓」和「狗」的形式為形象塑造出來的。同樣,世上也有許多人,但他們也都是按照普遍的「人的形式」為形象塑造而成的。
  • 比薩斜塔伽利略鐵球落體實驗,亞里斯多德為什麼會犯錯,是他蠢?
    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課堂上老師對亞里斯多德鄙夷的眼光基本上是一般中國人對亞里斯多德的最初印象,亞里斯多德在年少的我們心中基本是反科學的代名詞。然詭異之處這個簡單實驗可以推翻的結論在亞里斯多德之後1900年內被奉為圭臬,讓年少的我們常常感慨生不逢時失去了青史留名的機會。
  • 自然科學:為何起源西方
    在後來西方的兩千多年時間裡,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一直被視為洪水猛獸,也就到了最近一百多年才又被撿起來。古希臘文明從公元前800年興起,僅僅持續了650年,其中雅典領導的300年是最輝煌的時期,史稱「希臘古典時代」。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亞里斯多德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還認為作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的比輕的落得快(此結論後被伽利略推翻)!1. 地上世界由土、水、氣、火,四大元素組成。其中每種元素都代表四種基本特性(幹、溼、冷、熱)中兩種特性的組合。
  • 為何人類幾萬年進化出高等智慧,而恐龍統治地球近2億年也沒有?
    恐龍從2.5億年前的三疊紀開始出現,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統治了地球近2億年的時間;而人類祖先在500萬年前還是非洲草原上的猿人,人類文明才幾千年,人類演化出高等智慧的時間遠遠短於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
  • 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一次次被顛覆的——迪威特《世界觀》
    例如在古希臘,提出「水是萬物之本源」的泰利斯,就被認為是西方歷史上第一位哲學家,此外這個知識體系下的不同主張最好是能夠融貫,環環相扣且不產生矛盾,就像拼圖一樣。在中國,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和根源,世人也應當像「道」一樣,以自然為法,無為而治。不同的觀點或者不同的核心預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世界觀。例如基於某種宗教信仰所產生的世界觀,就可能與基於另一套信仰所產生的世界觀相當不同。
  • 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統一天下就是統一世界,不是郡縣便是藩國
    中國近現代的版圖是由清朝奠定的,清朝不到三百年的歷史,其中擴張史就佔了一半,到了乾隆時期才確定了版圖,沒有再對外擴張。而之所以沒有對外擴張,原因自然是清朝已經在不斷地衰弱。清朝與沙俄瓜分中亞、瓜分蒙古的歷史事件,在大航海時代是很重要的歷史。當然,我們並不承認。畢竟中西方的史學觀是不一樣的。
  • 亞里斯多德的錯誤
    從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整整跨越一千九百多年,歐洲學術界都把亞里斯多德關於自由落體速度的學說奉為神明:「物體下落的整度和它本身的重量成正比」。這個理論非常明確的指出,如果十磅重的物體和一磅重的物體同時往下掉,那麼前者要比後者速度快十倍。